1、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图片欣赏,赏 析,沁园春长 沙,本课作业,课文朗读,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作 者 介 绍,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1910年农历7月,毛泽东将近17岁,他第一次要离开家乡,到50里以外的地方去。临行前写下了这首诗。,历 史 回 放,历 史 回 放,写作背景,1925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
2、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重游了他在长沙读书时常去的橘子洲,回忆当年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心潮激荡,豪情满怀,吟成此篇。,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图 片 欣 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 长沙,关于词的知识,1、词,又称长短句。兴起于唐,盛于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3、词按字
3、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沁园春.长沙词特点,分为上下两阙 上阙13句56字 下阙12句58字 属长调,基础知识 请给下列红体色字注音。,沁园春 ( ) 百舸( ) 峥嵘( ) 寥廓( ) 挥斥方遒 ( ) 浪遏飞舟( ),qn,g,zhng rng,lio ku,qi,基础知识,字义百舸 大船寥廓 指宇宙的广阔峥嵘 不平凡,不寻常苍茫 旷远迷茫恰同学少年 正当,正值挥斥方遒 奔放 强劲有力 浪遏飞 阻止,听录音,小声跟读,纠正字音,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
4、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你能感受到这是一首什么风格的词?,豪迈大气,齐读,思考上、下片主要写什么内容,上片: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下片:抒情,借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革命豪情。,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赏析(一),朗读上阕
5、第一层,然后回答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二、这一层主要交代了什么?三、体会“独立”这个词语的表现力。,阐释,在深秋的季节里,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流去。,回目录页,返回,提 示,大意,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回目录页,返回,提 示,三、体会“独立”这个词语的表现力。,1、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思考自我的人生价值; 2、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3、联系创作背景,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赏析(二),朗读上阕第二层,然后回答下列
6、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二、“看”字领起哪几句?,阐释,看啊!深秋时节的群山,层层叠叠的枫树林,叶子全都像染过一样,红成了一片;湘江的流水,碧绿通透,无数的船只在你追我赶。矫健的雄鹰,在广阔无限的天空展翅飞翔,活泼的鱼群,在清澈见底的江中,遨游自如。万物在深秋季节里都在争取自由,显露出蓬勃的生机。,回目录页,返回,提 示,“看”,领字,看:统领到哪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齐读这一段描写, 思考:这七句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
7、霜天竞自由。,山上,江中,天空,水底,远眺,近观,仰视,俯视,静景,动景,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比鲜明,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小组交流 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个动词用得最好?为什么?,层林尽染 写出了色彩浓烈,百舸争流 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 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强劲 有力之状,鱼翔浅底 突出了鱼儿自由轻快之态,竞自由 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 生命力,写景句“感情色彩”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是眺望之余一个有力的哲理性的概括,透露出词中写到的枫树、鹰、鱼等,及那些未写出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即使是在
8、“寒秋”里,仍在不断地变化着、发展着、斗争着。而且,正是这种变化、发展和斗争,它们才显示出无限的生机和美丽,特别是一个“竞”字,把意境开拓得极为广阔,把“万类”描绘得极富有生命力量,透过这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时代气息,想起了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看到了当时革命者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冲决一切罗网的战斗风貌。,赏析(三),朗读上阕第三层,然后回答问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这一层采用了什么句式?在词 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三、概括上阕的意思。,阐释,面对这壮丽的河山,旷远迷茫的大地,诗人深深地思索,愤激地发问
9、:祖国的命运,到底该由谁来主宰呢?,回目录页,返回,提 示,句式,设问。,提 示,作用,实际上是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世界激起的万端思绪,通过对大自然的盛衰荣枯提出了中国领导权的问题。在对万类生物的关注中融入对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提 示,点明:时、地、环境,山上,层林尽染,江中,百舸争流,天空,鹰 击,水底,鱼 翔,(静),(动),(远),(近),秋景图(生机勃勃),万类,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描写,议论,表达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看,上阕总结,上阕,词的上阕即景抒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从而产生联想,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
10、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上一页,下一页,回目录页,赏析(四),朗读下阕第一层,然后回答问题:“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二、体会“忆”“岁月稠”等词语的表现力。 三、这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阐释,就在这橘子州上,诗人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游览聚会,畅谈国家大事,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回目录页,返回,提 示,“忆” “岁月稠”,“忆”总起下阕,贯穿下阕,点明下阕写的都是往昔的的事。“峥嵘岁月稠”,把许多不平常的战斗岁月,比喻成连绵起伏的高峻山峰一个接着一个,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在长沙时期丰富而又有意义的战斗生活。,回目录页,返回,
11、提 示,作用,这两句照应开头,紧接上阕,从地点、人物上自然地承上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叙事。,回目录页,返回,提 示,赏析(五),朗读下阕第二层,回答下列问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小组讨论: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 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展现了诗人这些青年怎样的精神风貌?,这些早期的革命青年具有怎样的精神风貌?,青春年少 热情奔放 才华出众 关心国家 无畏无惧 敢于斗争,赏析(六),朗读下阕第三层,然后回答问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二、结合整首词,谈谈这一
12、层的深刻含义。三、概括下阕的意思。,阐释,战友们,还记得当年在湘江游泳时,狂风巨浪简直把飞速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而我们仍迎着风浪,奋勇向前的情景吗?,回目录页,返回,提 示,结尾的含义,这个结尾含义深刻,既和上阕“谁主沉浮”相呼应,又使下阕中“峥嵘岁月稠”得到具体的表现。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到中流击水”,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中国社会正处在革命的风口浪尖上,“谁主沉浮”的问题严峻地摆在中国劳动人民和一切共产党人面前,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勇为革命的中流砥柱。只有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力挽狂澜、奋勇前进,才能掌握祖国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冲破滔天的巨浪,把中国革命的航船引向胜利的彼岸。这是诗人自己的志向
13、和抱负,也是对昔日战友和一切同志的勉励和期望。,提 示,下阕,词的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毛泽东和青年时代的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奋斗、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形象而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回目录页,返回,提 示,整 体 理 解,概括这首词的中心思想及主要艺术特色。,中心思想,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提 示,主要写作特色,1.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2.写壮景,抒豪情,独到的意境勾勒。,回目录页,返回,提 示,1背诵沁园春长沙。,本 课 作 业,诗词考点
14、链接,意象 意境,鉴赏诗词流程 流畅诵读 理解文意 理解感情 背诵玩赏 体会韵味鉴赏诗词要点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时代、写作背景 把握技巧:推敲词句、捕捉意象、展开想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如何由意象到意境?,“意象”,(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1、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2、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意象美来自意象的组合,1、并置式,看:山、林、江、舸、鹰、鱼,忆:指点、激扬、击水、浪遏飞舟,动静搭配,远近结合,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描绘了一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2、辐射式,诗人(我),胸怀博大的看景人也便成了“风景”,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 !,看,忆,万类,同学少年,各种并置景物,各种并置活动,艺术特点,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情与景的交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 征)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 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 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 勇往直前的革命理想,(景),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统一,(情),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