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 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华医学,四大经典,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
2、整体观察法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先民实践,积累经验,伏羲氏画卦 神农氏尝百草 黄帝制九针,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老子(道家) 孔子(儒家),墨子(墨家) 韩非子(法家) 孙子(兵家),医学知识,整理升华,临床医疗,养生预防,(导引图),专业医生,医疗用具,砭石,金银针具,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3、注重整体观念,引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医 圣 张仲景,(2)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 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 七情和合等理论。 针灸技术的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 与实践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 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 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晋 王叔和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脉 学专著 脉经,晋 皇甫
4、谧编撰了我国最早的针 灸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隋 巢元方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唐 孙思邈编撰了千金要方 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 部医学百科全书。他对医德的论 述,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2.宋金元时期,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 三因方,该书以病因与病 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 三因理论,是对宋以前病因理 论的总结。,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 杲、朱震亨,刘完素(字守真),创河 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寒凉派。代表 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 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攻邪派。代
5、表作有儒门事亲。,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代表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3.明清时期,明代命门学说张介宾(字景岳)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赵献可(字养葵)著格致余论,强调“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吴有性(字又可)著 温疫论,创“戾气”说,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清 叶香岩先生,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薛雪(字生白), 著湿热条辨,对湿 热病的病因、症状、传 变规律、治则治法等做 了简要的阐述。,吴瑭(字鞠通), 著温病条辨,创 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 证理论。,瘀血理论的发展,王清任(字勋臣),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并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4.近代与现代,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 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 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 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