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楼梦博士论文中西交融背景下的红学研究范式得失考论【作者】张霁 【导师】王树海 【出版授权与投稿人】吉林大学;张霁 【发表年期】 2009 年 07 期 【作者基本信息】吉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8 年,博士【关键词】 红学; 范式; “新红学派”; 社会-政治批评范式; 价值学研究范式【摘要】 本文是一种对红学研究范式的考察。对象是清末西方思想传入之后,国学人选取外来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为己用,整合传统研究方法之后形成的红学研究范式。任务是考察这几种研究范式的构建、发展、得失和影响,从而再现在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国学者打破传统以建构现代学术的过程。论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论述
2、了红学研究范式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对国传统的红学研究范式进行简要梳理,对清末西方思想文化交融的背景作介绍性的阐述,对新红学范式的出现作理论性的分析。第二章探究了“新红学派”的建构过程及 英汉叙事语篇空间移动事件对比研究:语义句法接口【作者】吴建伟 【导师】许余龙 【出版授权与投稿人】上海外国语大学 【发表年期】 2009 年 07 期 【作者基本信息】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8 年,博士【关键词】 空间移动事件; 词化; 合并; 语义; 句法【摘要】 一个复杂的“路径”化整为零,依序呈现,甚至有时候汉语使用者会略去某一两个“路径”段。最后我们通过分析红楼梦的两种译文检验研
3、究发现。我们发现两种译文的共性对比于原文,恰可以佐证研究发现。我们认为研究发现可以应用于翻译评析。本论文以认知为视角,聚焦在语义-句法接口。从语言类型区分的角度讲,汉语更像是“核心语构架语言” 。但是,我们认为与其把一个界定明确的范畴强加在语言之上,不如考查那些共同勾画出一种语言样貌的语义和句法因素更具有意义。所以本论文是一种动态的描述。 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作者】彭发胜 【导师】辜正坤 【出版授权与投稿人】彭发胜 【发表年期】 2008 年 11 期 【作者基本信息】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08 年,博士【关键词】 翻译; 学术; 话语; 科学; 方法论【摘要】 的经验直观
4、与纯粹直观,以一个“观”字贯穿了红楼梦评论与人间词话,使之成为创造性诠释的经典。他后来转向实证性的国学研究,总结出“二重证据法”,以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现代学术的典范。康有为的“大同理想”赋予梁启超一种特别的尚通精神,翻译、西学传播、乃至一般的政治建设都是其应有之义。梁氏译论涉及原本选择、翻译细则与翻译人才培养等话题。他研究佛典翻译,提出了以玄奘翻译为典范的“意直调和”论。 “分析的进化”代表了梁启超的治学方法论。以进化为经、分析为纬,梁氏的学术史研究突出 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作者】迟庆立 【导师】冯庆华 【出版授权与投稿人】上海外国语大学 【发表年期】 2008 年 03 期
5、 【作者基本信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07 年,博士【关键词】 文化翻译; 翻译策略 ; 多样性; 译本互补【摘要】 之间的互补关系展开了比较研究。论文在第四章以红楼梦的两个英文全译本为例,对共时性译本的翻译策略使用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因文化翻译策略选择不同而产生的译文互补性。论文采用奈达对翻译活动涉及的文化因素分类方法,由于语言文化层面极为复杂,限于篇幅,本文未将其列入分析范围,因此论文实际考察的文化层面为生态、物质、宗教和社会四个文化层面。论文首先随机抽取的 170 个文化负载词样本,按照其概念意义归入不同的文化层面后,对这些文化负载词所使用的具体翻译方法进行了统计。经过分析
6、比较,发现 他乡的石头记: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作者】江帆 【导师】谢天振 【出版授权与投稿人】复旦大学 【发表年期】 2007 年 06 期 【作者基本信息】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7 年,博士【关键词】 红楼梦; 英语世界 ; 译介; 改写; 作品形象; 边缘经典【摘要】 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史可追溯到 1830 年德庇时发表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刊的长文汉文诗解 ,至今经历了一百七十多年的历程,本文首次尝试对这一历史进行全面而详尽的系统研究。为了对极为庞杂的红楼梦英文译介行为进行准确的定义,我们引入了“改写”这一概念,将“译”与“介”统一到“跨文化改写”这一框架之,以揭示译介
7、行为的实质。在具体研究过程,我们分别对翻译史和翻译以外的评介历程进行描述,发现两者的不同发展脉络,并从不同角度探讨两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译 红楼梦人物换称的语用研究【作者】张征 【导师】周流溪 【出版授权与投稿人】张征 【发表年期】 2007 年 04 期 【作者基本信息】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07 年,博士【关键词】 personal reference; personal reference shift; Speech Act Theory; illocutionary force; role relation; markedness; distance;
8、 point of view【摘要】 本文旨在从言语行动理论的角度对红楼梦人物换称进行语用研究。文所有语料都来自红楼梦对话,是一项基于语料的研究,红楼梦是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从它于乾隆五六年(1791)年第一次木活字刊印问世以来,就不断有人对它进行研读和评说,形成“红学” 。当代红楼梦的研究重点在红楼梦版本、笔者生平考查、小说人物性格分析、写作手法、艺术特色和成就等方面,而对红楼梦文本和语言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红楼梦里先后出现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之间怎样互相称呼对方,怎样指称 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作者】肖家燕 【导师】黄华新 【出版授权与投稿人】浙江大学 【发表年期】 2007 年
9、 03 期 【作者基本信息】浙江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7 年,博士【关键词】 红楼梦; 概念隐喻 ; 隐喻翻译; 差额翻译; 体验; 语境; 策略【摘要】 分析、实证调查与理论诠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红楼梦两个英语全译本(限于前 80 回) 为语料,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文本六大隐喻系统的翻译基础、策略取舍、语境要素和评价依据,比较深入地论述了语境对策略的深层影响;明确提出并充分论证了翻译的差额观,突破了翻译“等值论”的局限性,并结合汉语传统翻译理论的“似”和“幅度”标准,以及模糊数学的“隶属度”概念,以翻译策略为基本评价依据,初步建立起隐喻翻译的模糊评价模式;从红楼梦这一典型文学文本的
10、英译研究入手,明确提出并阐发了文学语境的观 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作者】陈科芳 【导师】冯庆华 【出版授权与投稿人】上海外国语大学 【发表年期】 2007 年 03 期 【作者基本信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06 年,博士【关键词】 语用推理机制; 关联理论; 修辞格; 翻译过程【摘要】 载厚重的修辞格的构造和翻译问题,考察的文本为红楼梦及其两个英语全译本的三种修辞格歇后语、委婉语和仿词。之所以选择红楼梦作为考察对象,是因为红楼梦不光语言优美,而且文化内涵丰富;之所以选择这三类修辞格,是因为这三类修辞格在构造上有典型意义,有助于举一反三,而且数目相对比较确定,有助于进行比较透彻比
11、较完备的研究。通过对这三种修辞格的翻译实例进行“穷尽式”数据分析和“关联性”归类整理,层层深入地逐渐形成修辞格构造和翻译过程的基本框架。 根据违反合作原则的准则的 义项的区分与描写【作者】田兵 【导师】黄建华; 章宜华 【出版授权与投稿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发表年期】 2005 年05 期 【作者基本信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4 年,博士【摘要】 roblem directly, 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gnitive semantics, whose investigation into polysemy in
12、the past two decades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approach it in a more empirical fashion. It is oriented to establish a practical mod 语用标记等效原则【作者】侯国金 【导师】何兆熊 【出版授权与投稿人】上海外国语大学 【发表年期】 2005 年 01 期 【作者基本信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04 年,博士【关键词】 语用; 标记; 等效; 原则; 翻译【摘要】 ,尝试地采用一个数学模式,即数字测量方法,对红楼梦第 110 回(贾母之死部分) 的两种译本(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以及 Dav 记 Hawkes 的译文)进行了语用标记等效的对比分析,主要从宏观上,即字体、选词、称谓、主题化(结构的一部分)、否定(结构的一部分)、结构、含义、语用预设、礼貌、修辞(间接的一部分)、间接、含糊(间接的一部分) 等等角度( 以 10 项为基数,多则减,少则添),来估算两种译文的语用标记等效的值(numerieal equivalence value,简称 N 【下载频次】885 【被引频次】5 【浏览频次】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