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 哲学基本问题及基本内容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3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列宁认为
2、“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意义: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 意识 意识的本质以及意识的能动性表现意识在本质上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从物质器官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意识的
3、能动性表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意识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控制和调节作用。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6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一、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
4、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二、量变质变规律: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
5、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7 运动,静止,量变,质变的含义运动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相对状态.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唯物辩证法中讲“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句话大意是:事物的“变化”是一直发生着的, “不变化”是暂时的,或者不过是变化不明显.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
6、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8 运用辩证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
7、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
8、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9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前者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后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2、是否把认识看做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前者把认识看做一个直观的过程,而后者认为认识必然要经历实践认识实践这样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也正因为这两点,才使得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称为最科学的认识论。1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的中介系统,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9、。实践矛盾产生物质及意识概念。物质与意识的认识是实践的规律性规定。实践的内在矛盾是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自我解放必然。实践的基本主体是人,实践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规律就是人的运动规律。人的行为范畴就是实践的行为范畴实践的中介系统: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作用:1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
10、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12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行了高一级的程度
11、,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13 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具体特征及其方法论上的启示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的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二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结合统一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定新的实践,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三
1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14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相对性,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真理的客观性就是主体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它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
13、区别:(1)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按世界本来面目及其规律从事实践活动,而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体现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 (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3)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15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内容生 产 力 和 生 产 关 系 的 矛 盾 、 经 济
14、 基 础 和 上 层 建 筑 的 矛 盾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生产力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着的,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二者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16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有哪些?(1)人类社会生存的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性的必要条件。(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人口条件,指一定数量、质量和密度的人口。人类社会是由人和人的活动而组成,人口素质的高低、数量增长的快慢,
15、对社会发展能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3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是人们在生产物质资料过程中所结成的一定的方式。任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都是由这三方面组成,它们互相作用、相互制约。17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8 人民群众和历史
16、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人民群众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人物的作用:1 对具体历史事件发展起重大作用 2 加速或延缓历史的进程 3.改变历史的发展方向19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社会基本矛盾都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动力。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人与人
17、的交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20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了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人生产,使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
18、和种类,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科学化、现代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要素有机结合,即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2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以及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
19、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第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第二,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第三, 22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 价值的概念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概念第四,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20、第五,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23 资本的本质和特征,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特征:资本的主要特征有: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是一种运动 3、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范畴。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
21、,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24 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25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劳动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延长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也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26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
23、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27 剩余价值和利润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当剩余价值不被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成了利润(p)。利润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 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因为从表面上看问题,利润表现为全部
24、预付资本的产物,表现为在流通过程中产生,似乎不再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28 价值规律内容 表现形式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调节社会收入分配。29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资本输出的形式(1)货币资本,其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必要的条件。(2)生产资本,其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3)商品资本,其职能是实现剩余
25、价值。资本输出形式:一种是在国外直接投资办厂或与当地政府、个人合营企业,叫做生产资本输出。另一种是政府、银行或企业贷款给外国政府或私人,叫借贷资本输出。30 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高额垄断利润一般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实现的。来源: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第三 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取得的国外利润,第四 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
26、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3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实质: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产品显得过剩。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32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
27、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33 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1)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
28、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引导和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34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内容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国际组织的建立。 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等。35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第一, 对无产阶级历史作用和态度不同第二, 在实现理想社会的历史道路上存在不同第
29、三, 建立的理论基础不同36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1.是由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的,从而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使我国的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和日臻完善。2.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条件决定的。经过解放后四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0、但是,我国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完善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这种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来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然后才能进入较高级的发展阶段。37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给我们提供的深刻教训有哪些?(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
31、建设。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即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权,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批判“左”的教条主义要用历史的观点,要全面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历史。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改革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的成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衡量标准。 (6)、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这种开放不仅内部是开放的,而且对外部也应该是开放的。 (7)、警惕西方国家
32、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38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39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体现在那些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导的作用。最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社
33、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需要党的思想领导。其次,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需要党的组织领导。再次,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需要党的政治领导。4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第一,依据规律预测未来。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是立足于对社会规律的探求的,是以历史规律为依据的。 第二,从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他们在考察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时候,当然也会继承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某些思想和猜测,但他们主要是立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析,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来提出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
34、他们不是凭空想象。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反面来得到未来社会的启示。资本主义社会有剥削,那么就设想未来社会没有剥削;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共产主义社会就消灭私有制,实现私有制等,这些都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相对立而提出未来社会的观点。二是从正面引申得到未来社会的启示。即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中,资本主义社会中自我否定的因素中,得到未来社会特点的认识。第四,只讲一般特征,不作细节描绘。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细节的描绘。因为具体的情形只能用那时的条件来说明,预见未来主要是指出大的方向和基本的特征,应把细节留给历史。41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
35、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第四,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 第五,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42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如何?大学生应如何把两者
36、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联系。他们是阶段性理想和最终理想的关系。邓小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我们现阶段奋斗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现阶段共产党人的理想。这一理想是迈进共产党人最高理想的一个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未来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阶段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是买下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一个阶段,是向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前进的。离开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什么就说不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没有离开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更没有离开共产主义的大方向。只要我们时时记住这个大方向,弄清这个总坐标,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探索过程如何曲折,都不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