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教高语试讲模板文论随笔说木叶(轻轻敲门三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鞠躬)我是今天 B 组的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说木叶 。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导入)上课之前问大家一个问题,西红柿炒蛋和蛋炒西红柿有什么区别?有同学笑了,这位同学你跟大家说说你在笑什么?他说,乍一听觉得这能有什么区别,仔细一想,还真有区别,西红柿炒蛋,西红柿多,蛋炒西红柿,蛋多。很多时候,感悟就常常在我们那“仔细一想”之间,语言的妙处,也需要我们经常的“仔细想想” ,才能去体味其中的玄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说木叶 (边讲边板书课题)作者林庚(边讲边板书)相信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做好了
2、充分的预习,我们来简单分享一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文艺随笔,作者林庚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整感)带着这些知识着储备,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读带准字音,注意停顿,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好,开始,五分钟时间。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板书)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概括要做到全面而简洁,找全要点之后进
3、行必要的删改,还真是概括的法宝。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学习中注意运用。下面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关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么?看谁的问题对我们深入文本最有价值,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样,五分钟时间。好,时间到。哪位同学来试试?最后排的那一桌,你们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好,请坐,你们俩真是有一双慧眼,发现了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个问题:木叶、树叶、落木、落叶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提的有价值,只有真切体会其中玄机,才能深刻感悟文本。第二个问题:既然文章主要论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那文章标题为什么不直接设定为论语言的暗示性呢?这个问题能够从大局考虑,抓住文章的重点,提的很有眼光。
4、接下来,让我们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首先,第一个问题:木叶和树叶、落木、落叶有什么区别?我听到有同学脱口而出:木比树更单纯。这位同学很敏锐,善于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这种联系上下文总结答案的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学习。我们看待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示一下,可以结合文本和学过的诗歌意象来思考。好,有同学举手了,好,你来试一试!好,请坐!他说“木,显得干枯,叶显得茂密” 。好,请坐,他给我们从意象的形象方向做了一个引导,我们顺着他的思路对“木叶”2这一意象进行品读:比如: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思考:诗句中的树叶,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引 2: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
5、征戍忆辽阳。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同学们看大屏幕,认真倾听杜甫登高的诗朗诵(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 ,你听到了什么感受?明确:萧瑟、凄凉。之所以有如此的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
6、古诗中的艺术特征。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木”暗示了“落叶”呢?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 “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 、 “落叶” 、 “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
7、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 ,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 。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继续来探讨下一个问题,既然文章主要论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那文章标题为什么不直接设定为论语言的暗示性呢?小组内抓紧时间进行讨论,五分钟后,汇报分享。时间到,哪个小组来试一下?这节课还没回答过问题的同学要抓紧了,好,你们小组!哦,好!请坐!他们小组从文章的趣味性进行了分析。好,同学们抬起头来看大屏幕上这段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对,有同学发现了: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
8、特点。用稳重的话说: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那么我们回到我们要探索的问题: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 ”,若改为“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对: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
9、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提升)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 “梅” “柳” “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可以参考大屏幕上我出示的一剪梅 相见欢两首词中的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3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 ,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 ,就境界迥异。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意象不胜枚举,意象的造型出现细微的差别,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课下自由交流分享!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我的试讲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需要擦黑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