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謇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 王瑶 申国昌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省教育政策研究中心 摘 要: 甲午战败后, 我国民族危机加重, 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此时清末状元张 謇在日本考察之后认识到只有实业、教育才能救国。因此, 为实现其实业救国、 教育救国的理想, 张謇于 1902 年创办了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并亲自拟定了通州师范学校的办学宗旨、招生对象、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实习 制度等, 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师范教育办学思想, 为普及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 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师资, 影响深远。通州师范的创立是 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的 一座丰碑, 它代表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的方向,
2、极具前沿性、 开创性与引领 性, 对当前师范教育的改革、师范教育投资体系建设、师范生实习制度的完善都 有着一定的指导价值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 张謇; 通州师范学校; 师范教育; 作者简介: 王瑶, 女, 河北邯郸人,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 究方向:中国教育史; 作者简介: 申国昌, 男, 山西山阴人,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区域教育史。 Zhang Jian Normal Education Thoughts and Practice WANG Yao SHEN Guo-chang School of Education
3、,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bei Province Policy Research Center of Education; Abstract: After the defeat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China had a great national crisis.At this time, Zhang Jian, whose the champ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gone to Japan, and realized that only industrial, education
4、can save the country.Therefore, in order to realize its ideal of saving the country and educating the country, Zhang Jian founded the first civil school-To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in 1902, and formulated the enrollment target, course setting, teaching management, practice system, etc., forming a com
5、plete teacher education school.Thus, he had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outstanding teachers train.The creation of To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is a monum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20 th century.It represents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
6、n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It is very forward, creating and leading.It has a deep influence on the 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investment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Keyword: Zhang Jian; To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normal education; 近代以来
7、, 受西方的影响我国开始注意师范教育, 到甲午战后, 师范教育逐渐 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 备受关注。 梁启超于 1896年发表的 论师范 一文中, 就 曾明确提出开设师范学校的主张, 他认为“故欲革旧习, 兴智学, 必以立师范 学堂为第一义”, “师范学校立, 而群学之基悉定”1, 明确指出师范教育的 重要性, 强调设立师范学校的必要性。 此外, 还有一批有识之士也大力提倡师范 教育, 其中张謇的主张和实践显得十分突出。张謇于清末致力于实业救国、教育 救国, 在其教育救国思想中, 十分强调师范教育的重要性, 指出“兴学之本, 惟有师范”, “普及有本, 本在师范”2, 将师范教育放在了一个极为
8、重要的 位置上。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张謇于1902 年设立了我国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 开启了我国民办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对当前师范教育 的发展亦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与实践背景:时代与现实的交互影响 甲午战败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进程, 加剧了民族危机, 我国陷入 民族存亡的危机时期。 张謇深刻认识到寄希望于清政府来挽救民族危机是不可能 的, 于是他大力倡导实业救国、教育救国, 希望通过普及教育、发展实业来挽救 民族危机, 因此, 师范教育成为其关注的重点。 加之其在日本考察时, 深感日本 的强盛与其教育的发达密不可分, 便学习、 借鉴了日本的教育改革措施
9、, 其中师 范教育正是其学习的重要内容。 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与现实相互交织影响的大背 景下, 张謇的师范教育思想逐步发展, 其师范教育实践开始落实。 (一) 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 张謇对师范教育的重视, 直接源于其教育救国的主张, 基于“内忧外患”的社 会背景, 他希望通过发展教育来实现国家强盛。甲午战争的惨败与马关条约 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了民族危亡, 张謇意识到我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在于教育 的落后, 因此他提出“今求国强, 当先教育”, 要以教育救国, 以教育强国, 使我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为此, 他提出“开民智, 明公理, 舍教育何由”, 提倡通过普及教育来开启民智, 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10、从而在根本上改变积贫积 弱的局面。但教育的发展、学校的普及离不开合格的师资, “师范为教育之 母”3。 因此, 张謇于 1902年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 力图培养优秀的教师, 推 进国家教育的强盛, 进而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 拯救民族危亡。 正是在我国“内 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 张謇意识到师范教育的重要性, 进而创办了师范院校。 (二) 普及教育的现实需求 张謇重视师范教育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师范教育的发展能促进教育普及, 提高国 民文化素质, 培养人民爱国意识, 推进民族独立和解放。 他提出“开民智, 惟有 力行普及教育, 广设初等小学”, 其预计“州境方一万里, 合有初等小学四百 所, 此按每
11、所之地纵横二十五方里而言, 计距校最远之学童为二里半, 每日上 学散学, 行走十里, 兼亦以是令学童练习勤劳也”。 但后来, 他亲自到乡间考察, 发现乡间小路泥泞难行, 尤其是对于十岁以内的儿童来说, 更为艰难, 于是提 出每十六方里设一个初等小学, 全通州应设初等小学六百所。 教师成为办学的先 决条件之一, 小学的开办离不开合格的小学教师, “教不可无师”“无师则无 学”, 而合格的小学教师应由师范学校来培养, 所谓“师必出师范”, “兴学 之本, 惟有师范”4。因此, 张謇力排万难, 首倡师范教育, 希望通过开办师 范学校, 为教育的普及奠基坚实的基础。 (三) 日本考察的收获感悟 据癸卯
12、东游日记记载, 1903年即农历癸卯年四月二十五日至六月六日张謇 参加大阪劝业博览会时, 对日本的教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师范教育是张謇 在日本考察教育的重要目标。 此次日本之行, 对张謇在南通的师范教育实践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张謇在日本考察期间, 与日本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较为 深刻地感受了日本的学校教育, 学习了日本的教育改革, 对日本的教育进行了 较为全面的了解, 坚定了其办师范教育的主张。 同时, 在此次日本之行中, 张謇 预定招聘了秋田县师范学校教员和田八郎作为通州师范学校的师范教习, 为通 州师范学校解决了急需的师资问题。5 二、办学举措:“教育救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13、1902年, 张謇出资 2万余元, 加上其兄张祭及好友沈燮均等人的赞助, 共筹集 资金9.3 万元创建了通州师范学校, 校址位于通州城南千佛寺旧址。6通州师 范学校是张謇师范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张謇对该校的创办与发展倾注了大量 的心血, 他亲自拟定了通州师范的办学宗旨、 招生对象、 课程设置、 教学管理等, 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师范教育办学理念, 欲为普及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大 量优秀师资, 以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 (一) 办学宗旨:培养师资, 普及教育 张謇认为开设师范学校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为普及基础教育培养充足的高质量 师资, 以此为基础提升国民素质, 进而改变我国积贫积弱的现状。
14、因此, 其把通 州师范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为培养师资, 普及教育。他在师范学校开学演说 中明确指出:“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 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 则无与, 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 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 尤须先从师范 始。”7就是说, 张謇创办通州师范学校的宗旨在于为基础教育的普及培养合 格师资, 进而推进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以雪近代被侵略之耻。 (二) 招生对象:重视德行, 男女兼收 张謇十分注重师范生的选取, 他认为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品性端正, 因此通州 师范学校在招生时注重考生的道德品行。通州师范学校开办章程中明确提 出:“师范生择举贡生监中性淑行端、文理素优者为入
15、格, 报名时须得素有声望 人保书, 再由本学校访察试验, 开单招致。”8这十分清楚地指出通州师范学 校注重招收对象的道德品行, 要求入学者需“性淑行端”, 当然也没有忽视考 生的文化程度, 要求考生应“文理素优”, 可见通州师范学校招收的学生素质 在当时是较为优秀的。 而由这一要求我们也可以看出, 学校初创之时, 招生对象 仅为男性, 到1905 年时, 张謇考虑到幼稚园需要女子教习, 开始招收女生入 学。通州师范学校从 1902年开办始至1926 年张謇去世为止, 20多年间共培养 正科师范毕业生997人, 其中男生843人, 女生154人;讲习所培养学生411人, 简易科27人, 附设其他
16、各科共 95人。9这些毕业生散布于全国各地, 为我国 基础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 课程设置:中西合璧, 突出西学 关于通州师范的课程设置问题, 张謇在通州师范学校开办章程中明确指 出:“创设寻常师范学校, 讲求教授管理法、修身、历史、地理、算术、文法、 理化、测绘、体操诸科学, 庶为童幼子弟立受教之基础;而中学已成之士, 亦得 先致力于公益最要之专科。 ”10这是张謇在参考吸收了日本师范教育的课程设 置的基础上, 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的, 具有开创性与现实性。 之后通州师 范的课程设置又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民国初年通州师范学校的本科开设了法政、 西洋史、中国史、地理
17、、伦理、教育、教授法、修身、算术、数学、理化、图画、 手工、英文、国文、博物、兵式体操、日语、教育实习等课程, 11形成了一个 具有现代性的、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由这两套课程我们可以看出, 其课程既包 括了中国传统的历史、修身、伦理等, 也有英文、测绘、体操等西学科目, 而就 中西科目的数量来看, 西学的科目超过中学, 这既顺应了当时向西方学习的潮 流, 又与本国国情进行了良好的结合, 为近现代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提供了良 好的借鉴, 对当前的师范教育亦有一定的启示。 (四) 办学层次:丰富多样, 因材施教 通州师范学校主要设置讲习所、简易科、本科三个层次, 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年 龄、能力、意愿
18、为标准选择所进入的层次。“其班次则以年差、以力差、以愿差。 年长而家贫愿就讲习者, 学期一年为一班。 年长而家贫, 或不贫愿就速成者, 学 期两年为一班。年富而家不贫, 或贫而愿就本科者, 学期四年为一班。”12 也就是说,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家庭情况与意愿, 选择不同的层次进行学习。 讲 习所为一年制, 简易科为两年制, 本科为四年制, 学习时间所需越长, 所学内 容就越深奥、越丰富。这一举措既可以培养学能精深的高水平师资, 又能使得更 多的人可以接受师范教育, 满足了多层次学校的需求, 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基 础教育的普及情况。 同时, 这种设置也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 是因材施教的 重要
19、举措,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的青年投身师范教育, 推进师范教育的 普及。 (五) 经费管理:开源节流, 加强监管 一所学校若想获得长期发展, 必须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通州师范学校作为一所独 立设置的民办师范院校, 其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 学生的学费。 通州师范学校开办章程 记载“寓居本州厅县之外府省举贡监生, 有愿入本学 校者, 除每年纳膳食费外, 仍纳学费, 每月二圆, 以十个月计, 费二十 圆”13, 由此可知通州师范的办学经费来源之一就是学生缴纳的学费, 但这 对于整个学校的运转还远远不够。 (2) 社会资助。通州师范学校也通过向社会 集资的方式获得办学经费, 通州师
20、范学校开办章程明确提出“如有乡里好义 之士, 愿助本学校经费银五百圆以上者 (田亩书籍照此估计) , 子弟一人在学 不纳膳费, 并准有考察本学校之权”, “如寓居之人, 其同乡能鸠助银三百圆 者, 准有一人在学, 永远免纳学费。 加助银五百圆者, 照第十条办理”14, 可 见, 张謇主张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向社会集资, 为通州师范学校的长远发展提 供持续支持。 (3) 银行利息。据通州师范学校沿革记载, 张謇将“历存未 支股东所许之俸而计其岁息”15拨入学校, 以保障学校的平稳运行, 这也是 学校办学经费的来源之一。 (4) 校产收益。据张季直先生传记记载, 为扩 大经费来源, 张謇在通州师范开
21、学第三年, 他亲自带领学生到军山、剑山种树, 称为“学校林”, 此后两山的森林树木所得收益都归于学校, 以维持学校的运 行与发展。 为维持通州师范学校的健康发展, 张謇在筹集办学经费上做出了多种 探索与实践, 这为我们当前民办院校乃至公立院校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留下了宝 贵的经验。 (六) 教育实习:培养能力, 强化实践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一环, 是保证师范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张謇十分注 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对师范生实际教学能力的较高要求, 他提出“凡毕业我 师范学校者, 最终一学期, 必就附属小学实习教育。 而教授之实习, 必备方案于 未习之前, 更加评论于既习之后”16。 通州师范学
22、校非常重视教育实习, 以提 升师范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通州师范学校开办章程开篇就提到“师范学校中 应设小学校, 为师范生实验练习之地, 今拟师范学校开办后八个月, 附设高等 寻常两科小学校, 以资练习”17。这是张謇注重师范生实践的集中体现。这为 我国后来师范院校的实习制度起到了模范作用, 为现代师范生实习制度的制定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当代价值:对当前师范教育发展的启示 张謇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是中国师范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张謇以其极具前沿 性、 开创性与引领性的思想与实践为中国的师范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当前师 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一) 以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
23、动师范教育改革 张謇十分强调开设师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兴学之本, 惟有师范”, “普 及有本, 本在师范”, “师范为教育之母”, 强调优先发展师范教育, 将师范 教育放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上。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张謇于 1902年设立 了我国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当前我们已进入知识时代, 人 才质量决定着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而人才的素质与教师质量息息相关。 师范教育 是培养教师的机构, 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也影响着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人民的文化素质, 在任何时代都应该具有优先发展的战 略地位。 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工作母机, 只有建设好
24、了师范教育, 才能从 根本上提升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 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从而有助于良好国 民素养的培养, 促进综合国力的整体飞升。 因此, 在现代社会, 我们国家要加强 对师范教育的重视, 将师范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深化师范教育改革, 加强对师范教育的财政支持, 优化师范教育体系, 培养“学高身正”的未来教 师队伍, 促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输送更多 的高质量人才。 (二) 以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系促进师范教育发展 张謇在通州兴办师范学校期间, 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环境中, 积贫积弱, 民 族危机深重, 学校的发展缺少国家经费的支持, 但通州师范学校自
25、成立起就获 得了稳定持续的发展, 并没有因教育经费问题影响办学, 这正是因为其有着多 元化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在张謇主持通州师范期间, 通州师范学校形成了以实 业集团资助为主, 个人捐助、社会集资、学生缴费、学校自筹等手段为辅的多元 化的教育投资体系, 从而保障了通州师范学校的长远稳定发展。 在当前社会, 我 们应该意识到师范教育具有长远的经济效益与现实意义, 要鼓励社会、集体、个 人对师范教育事业发展予以支持, 转变以往由单一的国家财政支持的师范教育 投资体系, 形成由国家、 社会、 个人、 学校等多渠道、 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系, 促 进师范教育长远稳定的发展, 为其他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
26、基础, 从而提升我 国的教育水平与国民素养。 (三) 以完善的教育实习制度提高师范教育质量 张謇十分注重教育实习, 他对师范生实际教学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十分重视 师范生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 通州师范学校也建立了完整的师范生实习制度, 对我们当前的师范生实习制度的发展与改革有着借鉴意义。 当今, 各师范院校虽 都有毕业实习制度, 但大多都流于形式, 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无法充分锻炼师 范生的专业技能, 巩固其专业知识。 因此, 首先师范学校要认识到师范生进行教学实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提升师范生毕业实习制度的地位, 加强对毕业实习 的重视。 其次, 师范学校要建构完善的师范生实习体系, 完善
27、师范生的实习管理, 如要求实习前要编写教案, 实习中要记录实习过程与实习心得, 实习后要进行 反思, 以不断完善师范生技能, 从而真正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与水平。 同时, 师范 学校也要科学设置教学实践课程, 不能将师范生实习完全放置于毕业前, 应在 平常学习中就注重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实践与培养。 师范学校要加强中小学与师 范高校的合作, 给师范生提供实习平台, 从而使师范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 锻炼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同时也为中小学带来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注入 新的血液, 实现“双赢”。 最后, 师范学校要建立严格的实习监督考查机制, 加 强对师范生实习的考核与监督, 避免浑水摸鱼等现象
28、的出现, 保障师范实习制 度不会流于形式。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师范教育 是整个教育的“工作母机”, 张謇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 才从师范教育着手, 通过创办通州师范学校以普及教育, 实现其教育救国的理想。 他的这一实践虽然 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 但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对于我国近代 乃至现代师范教育的发展与提高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 在当下社会, 只有深 化师范教育改革, 提高师范教育质量, 促进师范教育发展, 才能加速我国由教 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进而在根本上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促进我国的长 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启
29、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89:34-35.23 17张謇研究中心.张謇全集:第四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107, 82, 100. 469周新国.张謇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03 (3) :24-28. 5周慧, 何生根.教育考察与清末地方兴学思想J.日本问题研究, 2004 (3) :28-33. 7810131416张謇.师范学校开校演说M/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745, 744, 743, 744, 744, 744. 1112卫春回.张謇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401, 399. 15通州师范学校三十周年纪念刊M/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199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