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庐山实习报告报告人:曹向明学号:1207070005时间:7 月 1 日至 7 月 7 日2目 录一、实习简介-3二、庐山简介-6三、地质篇-91.庐山形成-92.岩石-113.地层-154.构造-16四、地貌篇-191.冰川地貌-192.河流地貌-223.坡地地貌-244.构造地貌-26五、植物篇-291.庐山植物简介-292.庐山植物垂直地带性分布-343.毛竹入侵造成的危害-364. 庐山纯针叶林存在的问题-375. 植物样方调查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39六、土壤篇-411.庐山土壤地带性分布-412.各土壤剖面的特征-433.不同土壤剖面剖面比较与结论-484.土壤剖面特征与环境的关
2、系-503七、附录-521.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否存在-522.网纹红土介绍-54八、心得-574一、实 习 简 介地理与环境学院 2014 年暑假的自然地理综合实习的时间是自七月一日至七月七日,其中前六天是在庐山上进行野外实习,最后一天老师布置了撰写实习报告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在实习之前,我被分在 A 队的第一小组,我们小组的成员有:曹向明、李焱、陈赛阳、陈东仕、陈川、陈莎、陈丽、阿吉海、陈冬娟、安彩艳、曹冉薇。组长是陈赛阳,副组长是陈东仕,仪器保管员是陈川,其他人主要完成野外记录。自然地理综合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地貌、植物、土壤,同时,还要对庐山的气候、水文以及人文方面进行一定的了解。在
3、地质方面,我们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庐山的形成过程、岩石、地层、构造这四个方面;在地貌方面,我们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冰川地貌、河流地貌、坡地地貌和构造地貌;在植物方面,我们的主要实习内容包括庐山植物简介、庐山植物垂直地带性分布、纯针叶林垂直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毛竹入侵带来的危害和植物样方调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土壤方面主要包括庐山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解释、各剖面的剖面特征、各剖面的剖面特征和比较和结论以及土壤剖面特征与环境的关系。另外,老师让我们思考庐山上第四纪冰川是否存在和网纹红土的介绍。六月三十日,我们开了 2014 年地理与环境学院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动员大会,会上,主要布置的实习的安排和注意
4、事项,由于我生病,也就没有参加实习动员大会。七月一日早晨我们八点多出发,十一点多,我们到达庐山牯岭镇,在鑫庐宾馆住下,吃了午饭,下午两点,正式开始了我们的野外实习,我们实习行程我就做下表来5进行展示:表一.庐山实习行程表日期地点一地点二地点三地点四地点五地点六地点七地点八地点九7.01庐山气象站月照松林(1)月照松林(2)7.02河西路近庐山纪念馆无名地点(松林路)芦林湖水库坝址处黄龙寺(1)黄龙寺(2)黄龙潭乌龙潭庐山纪念馆7.03公费疗养院汉口峡水厂大月山水库七里冲路口五老峰半山亭一线天路口含鄱口刃脊庐山植物园大校场沟7.04大林路筠庐宾馆如琴湖岸边花径公园旁假天桥处仙人洞洞口天池寺龙首崖
5、石门涧如琴湖西岸与仙人洞后原庐山公交公司7.05剪刀峡大奥冰斗王家坡 U形谷7.06剪刀峡王家坡 U形谷好汉坡3800米处半山亭(1)半山亭(2)原警察署半山寺处好汉坡售票处6注:其中,七月五号由于雨下得比较大,也由于前两天实习较累,我们进行的是室内授课。七月七日早上,我们在学院里进行了实习总结以及由老师为我们简述实习报告的要求,由我们暑假内完成。暑假期间,我多次构思实习报告,并且撰写实习报告,并且多次修改,尽力做到最好,来展示我的实习成果。7二、庐 山 简 介庐山,又称匡山、匡庐,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同时亦是世界名山之一。它位于东经 1155211608,北纬 2
6、9262941,从相对位置而言,它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和鄱阳湖西侧的九江市。山脉主体位于九江县、星子县和庐山区。庐山的山的海拔多数在 12001400 米,其中主峰汉阳峰,海拔 1474 米,是庐山的最高峰。整个庐山自东北向西南延伸,大约长约 25 千米,东西宽约 15 千米,山体总面积 302平方千米。由于庐山东西两侧都是大的断裂,同时庐山在近期快速地隆起,所以庐山拔地而起,从山下看,庐山的山势颇为雄伟壮观。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之上的孤立山系,它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庐山地区就在浅海海底接受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抬升露出水面受到侵蚀。之后,又沉入大海之中。直到白垩纪
7、时候发生燕山造山运动,庐山才重新露出水面,断块抬升。第四纪时期,由于冰川的作用,使庐山强烈受到剥蚀,第四纪末期,地球变暖,流水侵蚀,使得庐山雄俊诡异,与众不同。庐山的地貌十分特殊,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在晚白垩纪古鄱阳湖形成的同时,形成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直到古近纪,新近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才形成雄伟的庐山。近 300 万年以来,第四纪冰川之时,庐山曾有 4 次冰期,这种海洋性冰川的侵蚀作用,使庐山上形成了一系列冰蚀景观。近 1 万年以来,由于庐山降水充沛,水系发育,在流水的侵蚀下,又形成了一系列的流水地貌景观。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节令特色是春迟、8夏短、秋早、冬长。庐
8、山的气温,依据历年记载,最高温为 32,最低温-16.8,全年平均温 11.4 。按季节平均来算,春季为 11.5,夏季为 22.6,秋季为 17.4 ,冬季为 1左右。由于庐山顶端较高,再加之江湖环绕,湿润气流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降水量丰沛,全年降雨量 1917mm,年均有雨天数为 168d,并且庐山云雾很多,有雾日数为全年 192d。同时,庐山的风比较大,大风天数可达 100d。在夏季,由于海拔高,再加之植被多,湿度大,所以庐山山上山下温差较大,从山下到山上,可谓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冬季,由于气温较低,庐山上经常出现只有在北方才经常出现的雾凇和雨凇。并且,庐山年积雪日数可
9、达 30 天,积雪深度可达66cm。下面,我才用表来对比庐山于九江市气候的差别。表二、庐山与九江气候对比表地方 年均温 年降雨量 有雾日数 日照数 有雨日数九江 16.4 1420mm 14d 1891.5h 142d庐山 11.6 1917mm 192d 1715.3h 168d庐山水资源丰富,有着丰沛的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庐山地区的水文系统自成体系,各自以庐山为源,流归江湖。山顶顶部的宽谷通过河流袭夺作用相互连接沟通,下切 U 形谷有比较多的瀑布和跌水而转入山侧陡峭的峡谷。在庐山上,多借袭夺湾而建筑水库,如大月山水库、芦林湖和如琴湖等,同时,这些水库湖泊又是庐山上风景秀丽的景点之一。
10、由于庐山山地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提供了保护动植物资源有利的自然环境。因此,庐山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庐山游野生植物2155 种,首次在庐山发现或以庐山命名的植物有 40 中种。而动物中,有兽类 33 种,鸟类 171 种,庐山上也有 2000 多种昆虫。由于山地垂直气候梯带性庐山的土壤类型也比较多。从山地黄棕壤到红壤,以9及水稻土,沼泽土,都有一定面积的分布。在解放前,一些欧美人在庐山修建别墅,作为消暑纳凉的地方。后有蒋介石等,多次来到庐山避暑,因此庐山又被称作“夏都” 。由于庐山雄伟险峻,在解放前,通往庐山山顶牯岭镇的是山间小路,想把货物运上山,全靠的是人力畜力,沿好汉坡运上山。解放后,为了召
11、开庐山会议,因此先后修通了山北公路和山南公路,其他上山的路,比如好汉坡、石门涧、锦绣谷上山的路,都是步行的石阶路。虽然通往庐山山上的路不算太方便,但相对而言,还是要好于其他名山的。庐山主要由庐山区管辖,庐山山顶是牯岭镇,常住人口 1.2 万人。庐山上的居民多分布在海拔相对比较高,地势较为平缓的几个古夷平面上。其中小天池、仰天坪,莲花寺、东谷、西谷有较多居民居住。牯岭镇三面环山,一面临谷。在街心广场眺望,远处长江依依、远山苍山葱翠、夜见九江灯火、对面别墅灯光,景色不失其妙。庐山是江西、乃至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风景点主要有:望江亭、花径、如琴湖、天桥、仙人洞、大天池、龙首崖、含鄱口、植物园、五老
12、峰、三叠泉、芦林湖、回龙路、黄龙寺、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石门涧、博物馆、庐山会议会址、东谷名人别墅、美庐、周恩来纪念馆、太乙峰、仰天坪、汉阳峰、观音桥、秀峰、白鹿洞书院等。众多的风景点,也令庐山十分值得玩味的一个旅游胜地。庐山在 1996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它也获得了世界自然遗产。2002 年,庐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4 年,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一举成功。2007 年,庐山被批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2008 年,庐山获得中国十大避暑胜地、中国最美十大名山等称号。总之,庐山身上的荣誉无计其数,也有10众多的文人墨客在庐山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赞美
13、庐山的诗文数不胜数近代以来,胡先骕先生创立了我国最早的亚热带植物园,李四光先生在庐山又提出在第四纪时期庐山有冰川发育,因此,庐山又是重要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场所。三、地 质 篇地质篇将从庐山的形成、岩石、地层、构造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报告庐山实习的内容。其中,庐山的形成主要包括庐山形成的过程以及动力条件。岩石方面包括实习地点所见岩石的各种理化性质。地层部分主要是实习各处地层的特点。构造方面主要包括断层、夷平面、向斜背斜等方面的内容。1 庐山形成庐山,是一座著名的断块山。它的形成,经过了复杂的地质过程。庐山位于江西省的北部,属于华中地洼区、苏鄂地洼系、长江下游地洼列湖口地洼。该区域经历了前元古代前地槽阶
14、段、元古代地槽阶段、震旦纪至中三叠纪地台阶段和中三叠纪以后的地洼阶段(其中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为初动期发展阶段,晚侏罗世至白垩纪为激烈发展阶段,新生代以来为余动发展阶段)四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其中特别是新生代余动期的新构造运动与庐山的形成关系最为11密切。从深断裂的角度看,庐山在江南深断裂(F3) 、九江永新深断裂(F5)、赣江深断裂( F6) 、湖口上饶深断裂(F7)之间。因此庐山是一座极为典型的断块山。庐山地区造山运动是复杂的,首先,我将介绍庐山地区造山运动的条件。从先天条件上来说,主要包括古深断裂作用和前震旦纪岩浆作用,这作用使庐山的地层呈现出南老北新的地理格局。从临产条件来说,有利的区域
15、深部构造背景,造山造盆作用差异性突出,造山造盆作用继承性明显,造山造盆作用的间歇性所造成的。其中,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出露的地层南老北新,应力状态有很大差异,庐山山体断块上升的差异性(东南比西北上身的快) ,庐山山麓地带断块上身的差异性(西侧大于东侧) ;继承性体现在构造运动以及构造格局的继承性,现代地貌格局明显继承地质构造格局;间歇性主要体现在前第四纪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和第四纪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庐山地貌的成层性,沟谷剖面的多级裂点,多级断层崖) 。后天条件是主要由于庐山鄱阳湖的造山造盆作用直到第四纪仍在进行,并且主要是在第四纪以来发生的。因而,庐山才得以显现的雄伟,在鄱阳湖平原上显得独树一帜。前
16、震旦纪时期庐山地区夹于四条深断裂之间,这些断裂在晋宁运动期以拉张断陷为主,沉积了较多的前震旦纪地层,而南部汉阳12峰地注:庐山隆升机理。区水下隆升明显,所以接受沉积较少。震旦纪到早二叠纪,该地区位于地台初期和缓慢发展阶段,主要以沉积为主。在晚二叠纪到早第三纪,庐山进入地台余定期发展阶段并开始上升成陆,处于剥蚀阶段;印支运动使庐山进入地洼阶段,被剥蚀状态进一步加强。庐山雏形基本形成。从晚第三纪到第四纪时期,庐山受到自西向东的挤压作用明显,庐山快速隆起,比如,庐山上的网纹红土分布的高度多在 1000 米,而庐山山下九江地区网纹红土的分才 20 米,高差近1000 米,也说明了庐山的快速隆起。 (我
17、不赞同第四纪时庐山有冰川发育,因此,我就没写冰川作用。 )2 岩 石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曾多次对岩石进行观察,并对岩石的多种理化性质进行了纪录。由于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携带盐酸等一些常用的一些仪器和试剂,因此,岩石中所含的矿物和一些化学物质我们并没有进行准确的判断。下面,我将我们实习各地点所遇到的以地点,对岩石逐一记录,并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产状地点 岩石 颜色 硬度 粒度 矿物 备注走向 倾向 倾角石英砂岩灰白色6.5 较细石英、长石、海绿石有不明显非对称层理,为河流沉积物54 127 37含砾石英砂岩灰白色6.5偶见砾石石英、长石54 127 37月照松林砾岩 灰色 5 1 至 5
18、石英、 磨圆度好,为 54 127 3713厘米 长石等 河流沉积物板岩青灰色4.5 极细太细、无法分辨有非对称起伏河流相沉积产物65 150 55乌龙潭泥岩青灰色4 极细太细,无法分辨有非对称起伏河流相沉积产物65 150 55公费疗养院石英砂岩灰白色6.5 较细石英、长石等有较多破碎,断层穿过汉口峡水厂石英砂岩灰白色6.5 细 石英等 55 315 64含砾砂岩青灰色5.5有 5mm的砾石石英、长石等55 315 32五老峰砂岩黄灰色5.0 细 石英等有非对称波痕,为河流沉积物55 315 32含鄱口刃脊砂岩黄灰色4.5 细 石英等 较易风化 50 315 80大校场沟砂岩青灰色4 较细石
19、英、长石等较易风化14石英砂岩灰白色6.5 细 石英等不易风化,磨圆度好大林路冰漂砾长石石英砂岩灰色 6.0 细石英、长石等不易风化,有一定磨圆,长轴走向 25天桥石英砂岩灰白色6.5 较细 石英等不易风化,有石英脉发育12石英砂岩灰白色6.5 细 石英等 不易风化 124 237 7仙人洞 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4.5 较细石英、长石等较易风化 124 237 7龙首崖板岩青灰色4.5 极细太细,无法分辨仙人洞后环山西路千枚岩浅青灰色3.5 较细绢云母、辉石等极易风化 52 133 27如琴湖西岸板岩青灰色5.5 较细石英、长石等有非对称波痕,为河流沉积相214 123 50好汉坡路口石英砂岩灰
20、白色6.0 细 石英等不易风化,有波痕,非对称,河流相,有擦痕217 142 28庐山 石英砂 白色 6.5 细 石英等 不易风化,磨15脚下冰渍物岩 圆度好,疑是泥石流产物注:上表为我们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岩石的汇总记录。 下面,我附上一些关于岩石的一些照片。左图展示的是石英脉在岩石中穿插的情况。三条石英脉,由老到新,分别宽为:3mm、8mm、3cm,走向为:201、264、144。 (假天桥处)右图展示的是在五老峰,石英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的互层的情况。这三层的厚度由下向上,分别是 5.5cm.5cm.2.1cm。岩石分别为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 左图展示的是波痕和擦痕的情况。该波
21、痕拍摄于好汉坡上。波痕,波长为 8.4cm,波高为 0.8cm,为非对称波,说明单向水流沉积环境。应为河流沉积相。擦痕在图中不甚明显,自下向上,是岩石相互摩擦的产物。右图为如琴湖西岸波痕的照片。波痕共计 8 个,当时测量波长的时候选择了中间 5 个比较典型的波来测量。波长为1610cm,波高为 6mm,为非对称波,显示的是河流沉积相。173、 地 层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对沿途的地层也进行了一定的记录。由于我们实习的地点局限于庐山山北,主要是前震旦纪莲沱组地层,以及一些第四纪时期的网纹红土的沉积物对于不同地层的分析就显得比较稀少。我们关键对比的是相邻的沉积层有什么不同。因此,我重点选择了月照松林
22、、五老峰、大校场沟、仙人洞、庐山山下冰渍物和仙人洞背后环山西路这几个地方进行分析和判断。 注:由于无年代数据,地层的年代无法详细记录。地点 岩石 年代 颜色 厚度 其他特征 备注石英砂岩 前震旦纪 灰白色 30cm 层理明显含砾石英砂岩 前震旦纪 灰白色 15cm 层理不明显月照松林砾岩 前震旦纪 灰色 10cm 砾石排列有序粒度变小,水动力条件变弱。石英砂岩 前震旦纪 青灰色 2.1cm 无层理含砾石英砂岩 前震旦纪 青灰色 5cm 无层理有砾石五老峰石英砂岩 前震旦纪 青灰色 5.5cm 无层理砾石磨圆度差,说明在河流上游含砾泥土 第四纪 红色 1.8m 砾石磨圆度好大校场沟砂岩 前震旦纪
23、 浅青灰色 5m 易风化上层恐是泥石流的产物石英砂岩 前震旦纪 灰白色 35cm仙人洞长石石英砂岩 前震旦纪 灰白色 70cm仙人洞后环山西路网纹红土 第四纪 铁红色有白色网纹1.6m 白色网纹发育较差是庐山快速隆起的直接证据红壤 全新世 红色 1.2m 是现代土壤层网纹红土 第四纪中 铁红色 3.7m 白色网纹发育庐山脚下冰渍物九江砾石组 早第四纪 红色 3m 有较大砾石下层砾石疑是庐山隆升引发泥石流所形成18自庐山脚下到庐山附近的沙河、赛阳附近,其网纹红土之下有一层含直径大于 10cm,磨圆度较好,是石英砂岩的一层沉积物。其分选型不明显,泥土和砾石混杂,据判断应该是泥石流所形成的产物,物源
24、应当来自附近的庐山。由此可以判断,庐山在近期经过快速的隆升。然后又在冰间期降水量丰沛的时候经常发生泥石流。而上层的网纹红土,粒度较均匀,应是风成沉积,快速的覆盖于泥石流堆积物之上。应该是冰期冬季风加强,把长江谷地的沙搬运到此地的缘故。因此,我并不同意,庐山山脚下那些含大块砾石的泥土混合物是庐山冰期遗留下来的冰渍物。况且,近些年来,关于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表明,庐山地区没有形成冰川的气候条件,因此,我并不认可李四光先生所提出在庐山上曾发育四期冰川的学说,对于施雅风院士提出的庐山没有冰川的学说,我倒是十分认可的。并且相当程度上可以解释许多问题。如果有定量化的研究,把庐山隆升的时间和庐山上
25、网纹红土形成的年代探究清楚,想必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4、 构 造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关注了地质实习中构造这一方面内容的实习。在报告中,我将构造这一部分分成断层,古夷平面、向斜背斜和层理与节理的区分这四个方面。下面,首先对断层进行报告。地点 性质 走向 特征 其他特点 备注19在实习的过程中,我记录了乌龙潭/黄龙潭、公费疗养院、汉口峡水厂、五老峰、龙首崖、好汉坡,这六个地方的断层。下面,我用表的形成将这留个地方的断层一一展示。 压断层 55 断裂带岩 比较弯曲 两侧岩性一致公费疗养院压断层 55 石多破碎张断层 55 左盘下降 形成跌水 两侧岩性有差别汉口峡水厂张断层 55 右盘上升
26、河流有轻微转向深断裂 55 左盘上升 形成三角面 沿断层有温泉出露五老峰深断裂 55 右盘下降 形成断层崖 多瀑布张断裂 344 左盘上升 形成三角面 石门涧沿断层多跌水龙首崖张断裂 344 右盘下降 形成断层崖 断层错断河流张断裂 47 左盘下降 形成断层崖 断层有擦痕好汉坡张断裂 47 右盘上升 有瀑布直下注:部分断层有些仓促没有来得及记录,造成一部分数据不全。 接下来,我对夷平面来进行一一展示。庐山以及其山麓可以明显的看出有四级台面。第一级台面在海拔 13201450m 之间,保存着不太完整的古夷平面。较为完整的是仰天坪夷平面。第二级台面还把在 9001200m 之间,包括牯岭、青莲寺、
27、七里冲、小天池、芦林湖和如琴湖广大的地区。第三级台面海拔在 500600m 之间,在环庐山一周都有显示。第四级台面在海拔 500 米以下。与此同时,河流纵剖面上也有多级裂点。它们的高度分别是 200300m、500800m、800 950m、9501150m。同样,断层崖也显现出多级的特征,尤其是在五老峰的东南张断层 53 左盘下降 形成黄龙潭瀑布 两侧岩性不一致乌龙潭/黄龙潭 张断层 53 右盘上升 乌龙潭下有跌水20面。台面的高度分别为 800m、500m 、300350m。其中最低一级的断层崖崖面不连续,高度也比较低,许多地方切过山麓长梁。因此,由夷平面可知,庐山是多次隆升而形成的。接下
28、来,我们来看庐山的褶皱。我将用下图来解释庐山的褶皱。庐山的最西边是虎背岭,是一座单面山,单面朝东,向东是庐山西谷,再向东,便是牿牛岭,牿牛岭也是单面山。再向东是中谷,中古向东,是女儿城,也是一座单面山,但面朝西。再向东,是大校场沟,再向东,是大月山背斜。向东是七里冲,最东面是五老峰,也是单面山,单面朝西。在向斜的核部,由于挤压,一般比较难风化和侵蚀,在背斜的核部,由于张断裂,反而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但在庐山上表现的并不明显。最后我想探讨一下层理和节理以及断层。层理,一般沉积岩或者由沉积岩经过轻微变质作用的变质岩才有的,是没有空隙的,是在沉积的时候所形成的。层理一般有层面构造,比如波痕。因此,有
29、层面构造的一定是层面。而节理,是一般有缝隙的,它是岩石在后期的风化或者其他外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剪节理表面比较光滑,一般能错段岩石中的矿物晶体和岩脉,而张节理表面粗糙,一般错不开矿物晶体。通常节理是比较短的。而断层往往绵延的距离比较长,有的大的深的断裂,比如郯庐大断裂,鲜水河断裂,赣江深断21裂,一般都比较长。同时,断裂两侧的岩性也往往是不同的。沿断层,往往有一侧上升,一侧下降。因此,断层、节理,层理三者是相互联系有不相同的。22四、 地 貌 篇地貌篇将从冰川地貌、河流地貌、坡地地貌和构造地貌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报告庐山实习的内容。其中冰川地貌包括冰漂砾、冰桌、U型谷、刃脊、角峰、冰斗、冰窖、冰瀑、
30、悬谷。河流地貌主要包括泥石流、河流阶地、河流袭夺、河流裂点沿断层延伸的河流的特点。坡地地貌主要崩塌、滑坡、蠕动以及马刀树现象这四个方面。构造地貌主要包括断层、断层崖、向斜背斜、夷平面、庐山断块山的特点这五个方面。 1、 冰 川 地 貌 庐山地区存在与否第四纪冰川这个问题最先是由李四光先生提出的。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李四光先生在中国第四纪冰川问题上提出的观点,确实为我国地理地质学界挣了很大一口气。也奠基了李四光先生的大家地位。到六七十年代,有些学者提出反对,由于文革,当时这问题并没有得到认真的讨论。直到 80 年代施雅风院士抛出庐山并不存在第四纪冰川,便立即在地理学界炸开了锅,引发了激烈的讨
31、论。到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和线索证明庐山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因而,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施雅风的学说,庐山上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学界的主流。但,李四光先生所做的工作也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些现象被作为典型而留在冰川地貌学之中。并且,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也有一定的认可度,同时,在庐山实习的过程中,冰川地貌也被老师反复地强调。故而,我就从冰漂砾、冰桌、U 型谷、刃脊、角峰、冰斗、冰窖、冰瀑、悬谷这众多方面来解释赞同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学说的依据。23巨大的冰漂砾是证明冰川存在的一个重要证据。一般,冰漂砾巨大,磨圆度较差,同时,冰漂砾上还留有冰擦痕。在庐山附近,存在众多的冰漂砾。庐山博物馆内,存放着数块
32、冰漂砾,还有一些巨大的冰漂砾的照片。在庐山脚下,有众多的冰渍物,含有大量的磨圆度较好的砾石,被称为九江砾石组,但我恐是泥石流遗留下的产物。庐山博物馆内的冰漂砾体型较小,有一定的磨圆,支持冰川学说的认为是风化的结果。在大林路筠庐宾馆附近,还有两块比较特别的冰漂砾。下边的那个体型巨大,有一定的磨圆,有可能是后期流水作用的结果。并且,长轴走向为 25,与大林路小溪的走向272不相同。因为一般情况下,泥石流中的砾石的长轴与泥石流的方向一致。并且,上面还有擦痕,但有可能是风化或者流水作用的结果。冰桌也是冰川地貌的一个很关键的证据。上文提到的大林路筠庐宾馆附近那两块冰漂砾相叠,形成了一个冰桌。并且这两块石
33、头层面倾角倾向不一样,岩性也不一样,从基本上排除了统一岩石风化的结果。由于中心还不在一条线上,因此,众多支持冰川存在的学者通常也拿它做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证据。U 型谷,是冰川地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貌。在庐山上,存在着众多的 U 型谷。比如东谷、西谷、大校场沟、大林路沟、王家坡都被认为冰川作用下的 U 型谷。其中,以王家坡 U 型谷最为出名。刃脊是两条 U 型谷之间的产物。在庐山,以含鄱口刃脊和牿牛岭刃脊最为有名。其中含鄱口刃脊走向 81、刃脊宽 4.7m,两侧落差大约 120m 左右。坡度,左侧的为 50,右侧的为 65。由于该处刃脊岩石的产状的走向为 50,倾向 314,非断层切割应不能形成此
34、种山脊,同时,附近并没有说有断层,因此,含鄱口刃脊又是一个十分充足的证据。24角峰,是角峰边冰斗的向后侵蚀所形成的。在庐山上,以犁头尖、太乙峰最为陡峭,被认做是角峰。同时,角峰下发育了数个冰斗两条 U 型谷和一条刃脊。由于风化侵蚀,庐山上其他地方并没有发现明显的角峰。假设真的是断层穿过,流水作用所形成的犁头尖和太乙峰,认同冰川学说的学着便会认为这几条是太巧合了吧。冰斗是冰川地貌中与角峰并存出现的地貌现象。在太乙峰和犁头尖下,存在着三个不太明显的冰斗,是由于风化侵蚀填充所导致的。不过,在王家坡附近,庐山上最典型的冰斗大奥冰斗不可不提。大奥冰斗长 300m,宽 270m,深 100m。由于当天雾比
35、较大,我们并没有看到大奥冰斗。因此,如何推测,我无可说。冰窖是存冰的地方。由于地势地洼,大量的冰在此处堆积,故称冰窖。在庐山上,以如琴湖冰窖和三逸乡冰窖最为有名。冰川沿大林路沟下来,在如琴湖堆积。而三逸乡冰窖是庐山植物园那边的沟谷的冰川在那块汇集堆积的地方。由于天色已暗,对三逸乡冰窖我并没有做过多探究。冰瀑是冰川遇到落差极大的地方所形成如瀑布一样的那种现象。在如琴湖,各冰川汇集到如琴湖冰窖之中,再通过现袭夺河处飞流而下形成冰瀑。不过到此冰瀑底存在与否,还有待验证,并不是十分充分地证据来证明第四纪冰川的存在。还有,悬谷也是冰川地貌中常见的地貌现象。是支冰川流汇入主冰川流,由于侵蚀能力不同而导致支
36、冰川所形成的 U 型谷与主冰川所形成的 U 型谷有一个比较大的落差。在庐山上,最有名的悬谷,是大奥冰斗下莲花 U 型谷与王家坡 U 型谷交汇的莲花悬谷。由于我并没有到实地观看,并不能枉然推断是由于一条断层通过,导致的U 型的上升。至于能否作为充分的证据,还有待考证。以上便是冰川地貌所存在的地点,也是认同庐山存在第四纪冰25川所要引以为证的地点和现象。但如果庐山上不存在冰川,那冰川地貌便属于闲扯了。对于探讨庐山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最需要的还是一些定量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庐山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我将另作模块进行探讨。2、 河 流 地 貌 在庐山实习过正中,河流地貌是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点来进行实习的。
37、因此,在实习报告中,河流地貌也必须要占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实习报告中,我会对泥石流、河流阶地、河流袭夺、河流裂点以及宽谷和峡谷进行分析。泥石流并没有在我们实习期间发生。而泥石流的地层堆积在庐山和庐山的山麓却比比皆是。在大校场沟出露的地层中,上层的为磨圆度较好,砾石和泥土混杂堆积的一个地层。支持冰川学说的学者认为是冰渍物。由于其磨圆度较好,我认为应该是泥石流留下的产物。在庐山脚下,普遍发育着一层砾石层,学界称之为九江砾石层。九江砾石层中,砾石与泥土混合,分选性较差,粒径较小的颗粒磨圆度较差,但大块砾石磨圆较好,应该是流水作用的结果。由于砾石混杂,所以,认为应该是泥石流的产物,并且形成于庐山快速
38、隆升的时期。河流阶地形成于河流沿岸。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此段地层上升,河流的基准面下降以及河流水文状况的变化。在假天桥处,由于河流沿断层快速的下切,在假天桥形成了一级阶地。该河流阶地上并没有河流沉积物的堆积,其原因是由于坡度较大,河流流水太急,并且后天的风化等使那些沉积物并没有残留下来。在大校场沟,由于上层泥石流(冰渍物)和下层的砂岩易于风化侵蚀,因此形成26了一个 V 型谷,高度为 10m 左右,冰渍物上发育一级阶地。在大林路,也发育着河流阶地。由于河流阶地比较平缓,现在一般建筑有商铺和宾馆。距现在的河床的高度应该有 6m 左右。河流袭夺现象在庐山上是易于发现的一种河流地貌现象。在芦林湖、如
39、琴湖、大月山水库都有比较明显的发现。首先,我们来看芦林湖,如右图展示。建坝的地方时现在袭夺河的出口流向,正西并且河谷陡峭。被袭夺河的流向是西南方向,现在有一段是倒淌河。河流袭夺在庐山的牯岭镇到芦林湖这个夷平面上,说明了河流侵蚀之快。右下图是大月山水库,也是借助袭夺湾所修建的。此处,河流袭夺,袭夺河流向汉口峡,汉口峡沟谷较为陡峭,沿河断层密布,是河流得以快速下切的主因。园河流的流向是西南方向。左下图是如琴湖。如琴湖的走向接近东西走向。原来河流沿大林路流下来,在从花径流走。由于断层的缘故,如琴湖西北角河流溯源侵蚀切穿了山脊,导致河流转北流,然后再向西流。在庐山上,由于庐山的多次的抬升,庐山的河流出
40、现了众多的裂点。当然,裂点的形成也有的是由于岩石岩性或者层理的差异和上游河流方向花径/风口现在河流流向上游河流方向现在河流流向27断层所导致的。在庐山实习的过程中,我们沿途见到许多河流的裂点而形成的瀑布和跌水。这些裂点的成因又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将以表格的形式来展现我们沿途所见的河流的裂点。并一一归纳其成因。地点 裂点 描述 落差 走向 岩石庐山博物馆附近 旋回裂点 连续跌水 一致黄龙潭 断裂裂点 瀑布 35m 55 不一致乌龙桥处 断裂裂点 跌水 55 不一致乌龙潭 岩性裂点 瀑布 2,3m 不一致假天桥处 断裂裂点 连续跌水 54 不一致剪刀峡 旋回裂点 连续瀑布 最高 25m注:有些
41、裂点我们并没有做详细记录,造成了资料的不全。在庐山上,一般在庐山山顶普遍发育宽谷,河流流速较缓为壮年河谷,而在庐山山腰,河谷很窄,成峡谷,为青年期河谷。这是由于庐山快熟隆起,在古夷平面上,原来的构造依然控制着河流的流向。而在山腰,由于庐山近乎为地垒型断块山(其实是东北低西南高, )快速的隆起,庐山周边依然有大量的断层崖和三角面。由于流水侵蚀,再加之坡度极大,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因此形成大量幽深的峡谷。因此,山顶宽谷山腰峡谷说明了庐山的快速隆升,这一方面为反对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的学说提供证据。3、 坡 地 地 貌坡地地貌在山地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地貌现象。其中坡地地貌包括崩塌、滑坡、蠕动着三种比较典型
42、的地貌。还有,对地质灾害也作为一个方面进行探讨。因此,在报告中,坡地地貌分为崩塌、滑28坡、蠕动和对自然灾害的预防。众所周知,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断块山,所以,随着断层的产生,沿断层上升和下降都会出现一定的落差。当岩石风化和收到侵蚀的时候, ,岩石就会从岩体上碰落崩塌而下。在庐山的东西两侧,存在着巨大的深断裂。沿断层附近,形成了十分高的落差。比如五老峰,它的东侧是鄱阳湖,在面向鄱阳湖方向上,高大的断层崖,为岩石风化进而崩塌。如果没有流水将崩落物带走,就形成了倒石锥,连续的倒石锥便形成坡积裙。五老峰下,形成了连绵较远的坡积裙,这是由于庐山与湖口地堑落差较大的缘故。同是,不单单是在庐山脚下有崩塌,在庐
43、山上也普遍存在。比如,大林路筠庐宾馆附近的冰漂砾,也可以由于岩石风化,数块巨大的岩石从山上滑落而下,躺在大林路溪谷中。由于大林路溪谷的流量并不是很大,没有能力搬运这么大的砾石。但对砾石有一定的磨圆而导致这块岩石的磨圆比较好。并且,上面的那块砾石也可以是崩落而成落在下面这块岩石旁边的。后来流水把岩石附近的泥沙侵蚀带走,于是就形成了这近乎“冰桌”一样的地貌景观的。在庐山上,滑坡也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坡地地貌。由于庐山上存在大量上坡的坡面与岩石的层面相互一致的现象,因此,这些山坡尤其容易产生顺岩层滑坡。并且,庐山江湖环绕,位于我国季风区,并且夏季容易受到台风的影响而出现强降雨。因此庐山上出现滑坡就是十分
44、常见的事。在月照松林有一处,就有滑坡现象。此滑坡体宽 4m 多,长 14m 左右。在月照松林的对面山坡,也有几处明显的滑坡体。同时,滑坡体上,植被明显与其他地区不同,常为落叶阔叶林。在仙人洞背后的环山西路,也有一处为顺层滑坡,滑坡体长 35m 以上,宽 25m 以上,滑坡体上长着小灌木。但此处坡面并不是十分陡29峭,才 27,而是由于岩石的层面于坡向一致的所导致的。在庐山上,蠕动也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坡地地貌现象。在乌龙潭附近,由于土壤蠕动,形成鱼鳞状突起。同时也有马刀树的出现。由于此处,岩石的层面与坡面方向一致,容易产生土壤蠕动。在去往芦林湖大坝的林间小路上,也出现了马刀树。这是由于修路,在路的上面,土层被挖去,土壤受力不平衡,向下蠕动更加明显,因此,形成的马刀树的弯曲也就更加的明显。由于以上几种现象,所以庐山上地质灾害也就比较频发和多见。庐山上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原因集中归纳,主要是这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