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片断与案例1、综合法和分析法的一个教学片断师:合情推理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观察、思考下列证明过程各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以怎样的形式使结论获证的?引例 1 已知 a,b0,求证 22()()4abcabc证明:因为 ,所以 ,2,0bc因为 ,所以 .2因此, .22()()cc引例 2 已知 ,求证:abRab证明:要证 ,只需证 ,2a只需证 ,只需证202()0b因为 显然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ab引例 3 已知 .求证:, accc0,cba证:设 , ,0又由 ,则b0b ,与题设矛盾)(cac又若 ,则与 矛盾,必有 . 同理可证:a0,cb设计意
2、图:通过三种证明方法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辨析、思考三种证明方法的形式、特点,为归纳、抽象、概括三种证明方法提供感性认识,也为理解不同证明方法的表述形式打下基础引例 1、2的方法是本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引例 3 的方法(反证法)是下一课的学习任务,在此给出引例 3 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让学生对不同方法有一个整体认识与了解,另一方面,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对三个引例,引导学生分两个层次比较、归纳第一层次的比较,是否直接针对结论进行证明?得出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二层次的比较,是引例 1、2 之间,证明的起点及逻辑推理形式,由此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本课重点学习的两种方法:综合法与分
3、析法2、归纳探索的一个教学片断问题情境:(河内塔游戏)传说在古老的印度有一座神庙,神庙中有三根针和套在一根针上的 64 个圆环.古印度的天神指示他的僧侣们按下列规则,把圆环从一根针上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第三根针起“过渡”的作用.每次只能移动 1 个圆环;较大的圆环不能放在较小的圆环上面.如果有一天,僧侣们将这 64 个圆环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那么世界末日就来临了.请你推测:把 64 个圆环从 1 号针移到 3 号针,最少需要移动多少次?2 31启发性思考:首先,你是否理解了这个问题?是否理解清楚了圆环的移动规则?是否明白了问题要求什么?然后,你打算怎样考虑这个问题?能否把问题化简单、化容易一些
4、?怎样的情况会更简单、更容易呢?(为归纳作准备,逐步形成归纳意识)【评析】这一系列的启发性思考问题,在于引导学生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或较难的问题时,首先要准确理解好问题,然后学会寻找问题的切入点生成预设:片数较少的情况会更简单、更容易,先考虑片数较少的情况,看看 1 片、2 片、3 片、,等情况,再找找方法规律或联系,考虑解决更难、更一般的情况.操作实验:(1)可先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实验,想明白1 片、2 片、3 片时的情况,并引进符号 表示 片圆环的移动na次数;(2)再用课前备好的四个大小不一的圆环,让两位学生对2 个、3 个、4 个圆环的情况分别进行实际操作试验,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规律
5、生成预设:(1)表面的试验观察结果可能只是,,15,7,3,42aa进而发现规律,猜134,2,想 642a(2)更进一步的试验、观察可能发现:,821,1, 4321 aa即:对于两个圆环,底下一个只要移动 1 次,上面一个则要移动 2 次;对于 3 个圆环,由下到上,第 1 个只要移动 1 次,第2 个需要移动 2 次,第 3 个则要移动 4 次;对于 4 个圆环的情况可作同样解释进而猜想 2163264 a(3)更深入的试验、观察、思考可能发现更本质的移动规律,在理性的层面上解决问题:移动 个圆环时,只要化归为移n动 个圆环即可,第一步,先把上面的 个圆环按要求移1n 1到 2 号针上,
6、需移 次;第二步,把最底下的第 个圆环移到1nan3 号针上,需要移 1 次;第三步,再把 2 号针的 个圆环移到3 号针,需要再移 次,从而得 ,这样就可依次n 1na求得各种圆环数的移动次数,或转化为等比数列,结合 ,求得通项 ,即)(211nna1a12nn【评析】移动 3 个、4 个圆环的情况,学生可能会有一些困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点拨、提示,或质疑启发(1)缺乏思维指导的学生可能只是盲目地、孤立地试验各种情况,这样,要试验求出 、 就更困难,而求出 、 对3a43a4于归纳猜想又是关键所在(2)预设(2)体现了更进步的观察、归纳,是注意到试验中每个圆环的移动次数规律性,
7、从这样的角度,可能更有利于得出 、 3a4(3)预设(3)则体现了更深的理性思考,这要从联系与转化的角度进行观察、思考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试验操作,给学生以感性体验,并通过动手操作,促进思维领悟,这也体现了一种思维训练,在这过程中,也能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与多种思维品质,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可能有积极的作用另外,从省时的角度,也可考虑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移动圆环的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这种技术手段同样能产生较好的直观效果,也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发现,但这种观察有一定的被动性在教学中,如何挖掘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潜能,让学生感受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观察、思考,归纳、概括,是值得我们教师下功
8、夫的地方,相信这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大有好处的3、案例案例 1:头上戴的帽子的颜色(华罗庚的例子)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 3 个学生谁更聪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 3 顶白帽子,2 顶黑帽子,让他们看到,然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分别给戴上帽子,藏起剩下的 2 顶帽子,最后,叫他们睁开眼,看着别人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3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会,并异口同声地说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聪明的你,想想看,他们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呢?他们怎样能够从别人头上帽子的颜色,正确地推断出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的呢?“为了解决上面的伺题,我们先考虑“2 个人,1 顶黑帽, 2顶白帽”问题因为,黑帽只有 1 顶
9、,我戴了,对方立刻会说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踌躇了一会,可见我戴的是白帽这样,“3人 2 顶黑帽,3 顶白帽” 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则他们 2 人就变成“2 人 1 顶黑帽,2 顶白帽 ”问题,他们可以立刻回答出来,但他们都踌躇了一会,这就说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 人经过同样的思考,于是,都推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看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拍手称妙吧后来,华罗庚还将原来的问题复杂化,“n 个人,n-1 顶黑帽子,若干(不少于 n)顶白帽子”的问题怎样解决呢?运用同样的方法,便可迎刃而解他并告诫我们: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 ,足够地“退”,“ 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
10、的一个诀窃简化问题:有位老师想辨别他的二个学生谁更聪明. 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两顶白帽子,一顶黑帽子,让学生们看到,然后让他们闭上眼睛. 老师给他们戴上帽子,并把剩下的那顶帽子藏起来. 最后让学生睁开眼睛,看着对方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 两个学生互相望了望,犹豫了一小会儿,然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戴的是白帽子” . 聪明的各位,想想看,他们是怎么知道的? 这里的思维方式就是推理.案例 2:探索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华罗庚的例子)面对着一个装有不明物的袋子,观察者问自己,这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于是探索活动开始了。从一个袋子里摸出的第一个是红玻璃球,第二个是红玻璃球,甚至第三个、第四
11、个、第五个都是红玻璃球的时候,我们立刻会出现一种猜想:“是不是这个袋里的东西全部都是红玻璃球?”但是,当我们有一次摸出一个白玻璃球的时候,这个猜想失败了;这时,我们会出现另一种猜想:“是不是袋里的东西全都是玻璃球?”但是,当有一次摸出来的是一个木球的时候,这个猜想又失败了;那时,我们又会出现第三个猜想:“是不是袋里的东西都是球?”这个猜想对不对,还必须继续加以检验,要把袋里的东西全部摸出来,才能见个分晓。袋子里的东西是有限的,迟早总可以把它摸完,由此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结论,但是,当东西是无穷的时候,那怎么办?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一个保证:“当你这一次摸出红玻璃球的时候,下一次摸出的东西,也一定是红
12、玻璃球”,那么,在这样的保证之下,就不必费力去一个一个地摸了。只要第一次摸出来的确实是红玻璃球,就可以不再检查地作出正确的结论:“袋里的东西全部是红玻璃球”。华罗庚举的这个例子,是对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结论性质的一个通俗说明。 人们应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当然可以从为数不多的事例中推导出普遍的规律性来,然而这还是一个“猜想”。这种猜想对不对,还必须进一步加以验证。因为对于不完全归纳推理来说,结论所断定的范围超过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所以,它的结论就不具有必然性,它可能真,也可能假。 从一个袋子里摸球,连续摸了五次,摸的都是红玻璃球,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结论:“这个袋子里装的都是红玻
13、璃球。”但是,你在得出这个结论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结论是不可靠的。正如这个例子所表明的,你第六次摸出的,却是白玻璃球了,这就把你的这个结论推翻了。因此,当你摸了六个球时,虽然可以得出“这个袋子里装的都是玻璃球”的结论;摸第七个球时,可以得出“这个袋子里装的都是球”的结论,但必须明白,这些结论同样都是或然的。总而言之,我们在进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必须充分估计到其结论的或然性。案例 3: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发现中国松辽地区和中亚细亚的地质结构类似,而中亚细亚有丰富的石油,由此,他推断松辽平原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案例 4: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四边形的内角和为,五边形的内角和为 ,所以 边形的内角
14、和为 ;案例 52014北京卷 已知函数 f(x)x cos xsin x,x .0,2(1)求证:f(x)0 ;(2)若 a b 对 x 恒成立,求 a 的最大值与 b 的最小值sin xx (0,2)(2)思考:设 ,探索 的上界与下界,gsin)(xg考虑单调性 , 在 上递减,0ico)( 22fx)(0,2)故有 ,又 ,从而下界是 ;02gg)(但 没有意义,这就得不到上界。联想到 ,)0( xtansix ,(0,2)有 ,猜想:上界是否为 1?即 是否 ?1sin,0x1six再由 , 时,xcosintaiin0,cosx案例 6【2015 北京理 20】已知数列 满足: ,
15、 ,na*1N136a且 记集合 12183nnna, , 2, , *|nM()若 ,写出集合 的所有元素;16()若集合 存在一个元素是 3 的倍数,证明: 的所有元素M都是 3 的倍数;()求集合 的元素个数的最大值【解析】()由已知 可知:121836nnna, ,1234=6,=,aa,24M=()因为集合 存在一个元素是 3 的倍数,所以不妨设 是 3 的Mka倍数,由已知 ,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任意12186nnna, , 是 3 的倍数,当 时,则 M 中的所有元素都是 3 的nkk倍数,如果 时,因为 或 ,所以 是126ka12ka3 的倍数,于是 是 3 的倍数,类似可得
16、, 都是 3 的倍1ka L,数,从而对任意 , 是 3 的倍数,因此 的所有元素都是 3 的nn倍数.另外,用反证法可有多种灵活的证法。参考文献:杨平、王文英:2015 年北京高考理科数学压轴题精彩回放,中小学数学201510 ,数学通讯201511 下;()首先 中的元素都不超过 36。由 ,易得 ,类M361a362a似可得 ;其次, 中的元素最多除前两个数外,都是 4 的倍36na数,因为第二个数必为偶数,故第三个数及后面的数都必是 4 的倍数;又, 与 除以 9 的余数相同。12若 中的元素有 3 的倍数,则由()知,所有的 都是 3 的倍na数,考察 除以 9 的余数,只能是 3,
17、6,3,6 ,或na6,3,6,3,或 0,0 , 0,0,。而除以 9 余 3 且是 4 的倍数只有 12,除以 9 余 6 且是 4 的倍数只有 24,除以 9 余 0 且是 4 的倍数只有 36。于是, 中的数从第三项起,最多只有两项,即 中最MM多只有 4 个元素。若 中的元素没有 3 的倍数,则所有的 都不是 3 的倍数,考察na除以 9 的余数,只能在 1,2,4,5 ,7,8 中取值,又, 与na 1na除以 9 的余数相同,故 , 除以 9 的余数,只能是2,an1,2,4,8,7,5 ,1 ,2,4,8,7 ,5,中前 6 个数的某一个开始依次取值,从 起,又是 4 的倍数,且不超 36,故只有328,20,4,8,16,32。因此, 中最多可有 8 个元素,且M时,有 。1a0,6,另外,也可用穷举法,对首项分 36 种情况,把集合 M 的所有情况穷举出来,进行说明;或者用穷举法结合分析法以减少穷举的数量。本题考查数列的有关知识,即考查了数列(分段型函数)求值,又考查了归纳法证明和对数据的分析研究,涉及整数性质等数论知识与方法,问题的解决充满了数学实验的成分,体现了解决方法的灵活性,思维入口宽,既可以从合情推理入手再进行演绎推理,证明结论;也可直接通过演绎推理解决问题;还可用数学实验和完全归纳法进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