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心理学背诵宝典(第一版)光爱哈赫2011/8/17发展心理学前言 这门课占 35 分,虽说分值不大,但是考试的内容还是挺多的,几乎整本书都考,也是考研最容易丢分的地方,这部分内容有些和教育心理学的部分重叠了,大家可以放在一起背。结构一般是(6 个单选+1 个多选+1 个简答) ,不过每年可能不一样,特别是大题,不过大致差不多。这部分参考书目如下: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2011 年版)教育部考试中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解析(2011 年版)高教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年第二版)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浙江教
2、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精装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年版)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桑标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心理学统考重难点手册 2011 第三版MJ 心理大纲详解(小白修订版) 白云子开始一、发展心理学的概述(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广义上说也包括种系的心理发展(比较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个体发展心理学,我们研究正是这个。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其他心理学是一样的描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
3、点和状况是心理研究最基本的目的(是什么)解释:是对发展心理现象的活动过程与特点的形成原因(为什么)预测:根据某一理论,通过推理来研究以后的发展变化和行为反应(强化后行为重复发生)控制:使研究对象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是心理研究的最高目标(增加儿童的助人行为)(二)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高考)优点:1、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2、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3、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缺点:1、缺乏系统连续性;2、难以确定因果关系;3、取样程序较为复杂;另外还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比如对摇滚音乐的兴趣,可能中年人
4、的那个年代比较火)2.纵向研究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最早起源于普莱尔对他儿子三年观察的心理发展报告,也叫儿童传记)优点:能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质变规律缺点:样本的减少(被试亡失) ,反复测量(练习效应) ,时间较长(其他变量增多)另外还会受世代变迁效应的影响。3.聚合交叉研究综合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可以理解成在横断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研究)优点:克服了两者的确定,保持了两者的优点缺点:操作复杂4.双生子研究(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之间和异卵双生子之间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
5、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双生子分为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两种;前者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基因相同;而后者由两个卵子接受不同的精子发育而成,一般来说大约有 50%相同的基因;(兄弟姐妹)同卵双生子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异卵双生子的基因虽然不同,但是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因此,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优点:完整研究这两种双生子,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缺点:未考虑到两者动态的交互作用;难以绝对控制环境因素;3、发展心理学的历史达尔文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 1876 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以及其进化论的思想都大力推动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他的专
6、著推动了儿童心理的传记法研究,被认为是科学研究儿童心理的先驱。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把对自己孩子出生后三年的观察的纪录整理而成并在 1882 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1.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首先是近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及各种儿童观的出现(文艺复兴以后,天赋人权;夸美纽斯,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其次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达尔文进化论,以及 1876 年通过观察自己孩子写的一个婴儿的传略 ,推动了传记法)最后是近代教育的要求(西方经济复苏,需要大量的人才 )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882 年普莱尔出版的儿童心理是第一部儿童
7、心理学。 (反对白板说,运用系统观察和儿童传记的方法,主要研究对象是 3 岁以前)儿童心理学的演变:19 世纪末之前为准备时期:经过多方努力促成了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882 年到一战为形成时期:开始用观察和实验法研究儿童心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分化和发展时期:受各流派的发展,飞速发展二战之后为演变和增新时期:理论开始融合,工作倾向于生命全程的研究2.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霍尔将儿童心理学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学 (1904)霍尔也是最早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衰老:人的后半生 (1922)精神分析学派率先对个体生命全程的发展做了研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提出前半
8、生与后半生,重视中年危机,论述老年心理)埃里克森也是在荣格的基础上扩大至生命全程何林渥斯最先提出了要追求心理发展的全貌,并于 1930 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 ,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古德伊弗洛写出了在科学性和系统性超越何林渥斯的发展心理学提出要注意整个一生,还要考虑下一代。1957 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了儿童心理学。后记发展部分的难点还是感觉比较少的,但是知识点非常的多,要认真总结。像 11 年真题考了双生子研究的综合题。像发展心理学的历史这一块,都很多细节大家要注意,比如谁最早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很多时候丢分都容易在这一块。介绍霍尔(Granville Stan
9、ley Hall,18441924)创办第一份美国心理学刊物美国心理学杂志及第一个美国心理学家的科学组织(美国心理学会,简称 APA) ,1876 年他在哈佛大学教授英文,研究哲学,并跟詹姆斯学习心理学。后到莱比锡大学专攻心理学,成为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返美之后,先在哈佛大学开讲座,后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8841888 年任该校教授。18881920 年任克拉克大学心理学教授兼校长。阿诺德格塞尔博士(Arnold Lucius Gesell,1880 年 6 月 21 日 - 1961 年 5 月 29 日)是一名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也是儿童发展研究领域的先驱。1903 年,格塞尔获得
10、威斯康星大学哲学学士学位。他担任教师和中学校长,然后又继续在克拉克大学接受教育,该校受到校长斯坦利霍尔的强烈影响。1906 年,格塞尔获得克拉克的哲学博士学位。191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最终他成为耶鲁大学的全职教授。他也担任康涅狄格州学校董事会的教育心理学者。双生子爬梯实验在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是由一位叫格赛尔的美国心理学家完成的。二、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容易考大题)(一)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
11、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里比多。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 年龄(岁) 性敏感区 行为特点 口唇期 01 口、舌、唇 里比多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 吸吮吞咽、咀嚼、咬 肛门期 13 肛门 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 前生殖器期 36 生殖器 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 611 无特定区域 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 青春期 1218 生殖器 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 手淫、性交、对其他人的感情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
12、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艾里克森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 8 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 阶段 主要矛盾 发展内容 婴儿期(02 岁) 信任对怀疑 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24 岁) 自主对羞怯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13、 学前期(47 岁) 主动对内疚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712 岁) 勤奋对自卑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1218 岁) 同一性对混 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成年早期(1825 岁) 亲密对孤独感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2550 岁) 繁殖对停滞 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50 以上) 完善对绝望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二者都看到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只不过艾里克森不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且从横向的角度也赋予了新的内容。
14、二者主要区别是:1)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力比多的力量;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 2)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置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艾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3)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 8 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
15、度。 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心理、意识被归结为行为。各种心理现象是行为的组成的因素或方面,而且可以用客观的刺激(S) 反应(R) 来论证,其中包括作为高级心理活动的思维。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否认遗传的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首先,华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即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华生从行为主义的控制行为的目的出发,提出了他闻名于世的一个论断:“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
16、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最后,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这学习规律完全适合于行为主义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所以华生十分重视学习。华生的学习观点为其教育万能论提供了论证。华生研究儿童在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怕、怒、爱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与华生的刺激反应心理学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斯金纳把由可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称做应答性
17、行为,把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称做操作性行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首先,在斯金纳看来,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儿童偶然做了什么动作而得到了教育者的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强化的次数增多,概率随之增大,这便导致了人的操作行为的建立。其次,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即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最后,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教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提倡强化的积极作用。斯金纳操作性行为的思想被大量用于行为矫正。 (
18、代币疗法) (论坛里奖励考元)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做对一个题目,然后机器说“你真是太棒了!”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 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则可以不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强化也可以是替代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
19、同样行为的倾向;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即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班杜拉认为,攻击性的社会化也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如当儿童用合乎社会的方法表现攻击性时(如球赛或打猎),父母和其他成人就奖励儿童;当他们用社会不容许的方法来表现攻击性时(如打幼小儿童),则惩罚他们。所以儿童在观察攻击的模式时,就会注意什么时候的攻击性被强化,而对于被强化的模式便照样模仿。班杜拉认为,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多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特别是模仿来获得的。班杜拉认为,儿童常常通过观察学习两性的行为,只是因为在社会强化的情况下,他们通常所从事的仅仅是适合他们自己性别的行为。有时这种社
20、会强化还会影响观察过程本身,也就是说,儿童甚至会停止对异性模式细致的观察。班杜拉认为,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助、合作和利他主义等) 模式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亲社会行为靠训练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有时强制的命令可能会一时奏效,但会有反复,只有正确行为模式的影响才更有用,而且持续时间更长。3、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茨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心理的发展指的是一个
21、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 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有三点: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三是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一个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
22、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和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根据上述思想,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怎样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维果茨基强调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
23、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维果茨基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或心理工具,就是各种符号。运用符号可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转化不仅在人类发展中,而且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学生早年还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技能。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在心理学,特别是发展
24、心理学上,由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发展理论,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他列举了五种重要的发展理论:(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BRussell)的早期观点;(2)只讲内因而不讲发展的,如卡尔彪勒的早期观点;(3)讲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 ,如格式塔学派;(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皮亚杰认为自己的理论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
25、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个体的每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指向于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根据生物学的观点,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assimilation),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另一个是顺应(accommodation),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吃
26、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1)成熟;(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 平衡。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在这四个概念中,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提出来。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为什么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
27、为每个主体的图式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
28、发展过程。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前运算思维阶段(27 岁)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 岁) 、形式运算阶段(12 15 岁)。5、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有时也被称作背景发展理论或者人际生态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了四套依次层叠的环境系统。这些系统彼此之间又相互影响。该理论由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并完善,现时被普遍接受为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导性理论。四个系统为:微系统(Microsystem):直接环境(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中系统(Mesosystem):中系统由直接环境之间的联系构成(例如,一个孩子的“
29、家和学校” )外系统(Exosystem):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条件(例如,父母的工作场所)宏系统(Macrosystem):较大的文化背景(例如,东方文化对比西方文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次文化)之后,还添加了第五个系统:时间系统(Chronosystem):环境事件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个人的生活规律可能被认为是微系统的一部分;因此,该理论近来也被称作“生物生态系统理论” 。 每个系统都包含了能有力地影响发展的角色,规范规则。(二)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有时又称为“先天与后天之争” “成熟与学习之争” ,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最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绝对绝对论遗传决定论:高
30、尔顿(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环境决定论:华生(给我一打婴儿,可以训练成任何人)共同决定论斯腾的幅合论认为发展=遗传*环境鲁克森伯格认为发展=遗传+ 环境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称为成熟优势论。主要是双生子爬梯实验。 (不同时间开始训练爬梯,最后达到的成绩是一样的)相互作用论在共同作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遗传与环境的分析提出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阿纳斯塔西,沃纳,瓦龙,维列鲁学派。主要观点是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遗传与环境对发展的作用
31、是动态的(年龄越小受遗传的因素越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又是前一个阶段的延伸。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将儿童看成是个主动的个体,就必然要尊重儿童,将儿童当成是一个有自己气质特点、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有探究性的独立个体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关键期是个体在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的反应。心理学上的关键期起源于劳伦茨关于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后记本章几乎都是理论,一般考大题的可能性大,所以要认真掌握。因为这些理论不仅适用于发展心理学,几乎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都要讲一遍。生态系统理论
32、 11 年考了一道选择题。根据布朗芬布伦纳(U.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微观系统指儿童直接接触的环境 B、环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C、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D、外层系统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法律、答案是选 D,因为社会意识形态属于宏系统。所以很多新加进来的东西也容易考。这个理论应该是来源于发展心理学: 儿童与青少年 (邹泓等, Trans.).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因为现在没有指定教材,所以出题形式很灵活,大家没事的时候要多注意获取些心理学知识。介绍: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
33、始人。1918 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 。皮亚杰于 1921 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 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 年任第 14 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三、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一般考选择题)(一)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1、遗传与基因理科同学高中生物的内容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有 46 条,即 23 对。一对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其大小、形状
34、和结构相同,叫同源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23 对染色体中,有 22 对是常染色体,1 对决定性别的是性染色体。女性的一对性染色体是相同的 XX,男性是一个 X和一个很小的 Y 染色体。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DNA 是遗传物质,染色体只不过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A-T,C-G )形成双螺旋结构,而蛋白质的合成又是由一定结构的 DNA 片段(基因)所控制的。从而影响人体各种细胞的合成,最终决定人生物特征。2、生命的开始生命的开始是从受精卵(合子)开始的。生殖细胞成熟的过程中,会出现减数分裂,即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是使原有的细胞
35、染色体数目减半。然后精子和卵子结合生成受精卵,染色体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父母各提供一半的基因。这也就是为什么同卵双生子基因相同,而异卵双生子有一半基因相同的原因。受精卵在母体中,通过有丝分裂不断增值,传递给人类的全部细胞。遗传疾病(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造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软骨发育不全,亨廷氏舞蹈症,青光眼的某些症状,多趾畸形。 (代代相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家族黑蒙性白痴,苯丙酮尿症。 (近亲通婚的发病率高)常染色体异常(染色体数目增减):唐氏综合症(先天愚型)性染色体遗传:红绿色盲(二)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1.胎儿的发育胚种阶段(02 周)合子形成后 13 天左右,配种
36、的胚胎圆盘开始分化为不同的层。外胚层:后来发展为表皮、指甲、牙齿、头发、感官及神经系统中胚层:后来发展为真皮、肌肉肌腱、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内胚层:后来发展为消化系统、肝、胰腺、唾液腺和呼吸系统。胚胎圆盘变为胎盘胚胎通过脐带与胎盘相连,由三根大血管,一根送氧和营养物质,两根运送排泄物。胚胎阶段(38 周)关键阶段,如果有害物质进入胚胎会产生永久的,不可逆转的损伤。会形成心脏,眼睛,耳朵,手和脚也会变成他们最终的形式。发展模式是由头到脚,由内及外。第八周末开始有“人样”了。骨化(骨细胞的出现)是发展到胎儿阶段的标志。胎儿阶段(938 周)所有器官变得更像人,所有系统开始具有整体功能。21 周开始是
37、有希望存活的,但机会很小,25 周开始存活几率为 50%,29 周的存活几率为 85%。大约在 266 天左右的时候胎儿降生。2.新生儿反射刚出生的婴儿,大脑皮层还未成熟,神经系统主要进行一些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除了吸吮,吞咽,防卫,朝向反射外,有几种特有的反射。1、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触摸脚底,则足趾呈扇形张开。六个月时消失。2、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 ,刺激掌心会抓住不放。2-3 个月消失3、莫罗反射(惊跳反射) ,手托婴儿,脸朝上,迅速下降,新生儿则伸直双臂,然后紧贴胸前,握紧拳头。出生后 1 个月明显,4 个月后消失。4、游泳反射,把不满六个月的婴儿俯放在水里,他会表现出协调很好
38、的不随意游泳动作。5、行走反射,刚出生的婴儿被人扶着接触平面,会做出迈步的动作,看上去非常像动作协调的行走。出生后两月作用消失。6、强直的颈反射,当婴儿仰躺着的时候,就会摆出击剑者的姿势。这实际上是吃奶最好的知识。最长伸出的那只手可能就是优势手,出生后 2-3 月消失。目前来看对人类的生活意义不大。发现他们的消失时间可以作为神经系统的是否成熟或有无障碍的一种标志。后记由于回家,这一章我是在火车上完成的。其实有很多内容要吐槽的,记得大一的时候,还有女同学认为接吻会怀孕的,我真是怀疑,难道我们那个年代的高中生物在讲到性知识这一章都自动跳过了么。还有就是我在上发展心理学这么课的时候,老师在讲到这一章
39、内容时,特别提到了婚前性行为的问题,还专门还给我们普及了避孕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区别怀孕与否。记得我们变态心理学的老师,也兼任我们学校的校医,她说,几年前学校开学的时候,曾经有这么一个事情,就是开学初,寝室有一个女生报告说他们那有另一个女生倒了,肚子很大,还留了血,后来送到医院,医生马上往妇产科送,辅导员还问,干嘛往妇产科送。其实就是要生了,大家还以为是什么其他的病,连女生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肚子大了。这。所以平时没事还是多了解些常识的好,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更要掌握社会常识啊。另外,本章细节很多,一般考选择题概率大。介绍巴宾斯基(1857 年 11 月 17 日-32 年 10 月
40、29 日)是波兰裔法国神经学家。他最著名的成就是他于 1896 年关于巴宾斯基征的描述,这是一种病态的足底反射,提示皮质脊髓束损伤。巴宾斯基出生于巴黎,巴宾斯基的父亲是波兰的一个工程师,由于俄罗斯的恐怖统治,他父亲与母亲于 1848 年逃离从华沙逃离到巴黎。巴宾斯基在 1884 年收到了巴黎大学送来的医学学位证书。并且他很早就来到夏科教授在巴黎的 Salptrire 医院,并成为他最喜欢的学生。 夏科于 1893 年的死使巴宾斯基感到很无助,接下来的时间,他拒绝参加学术排位赛。在教学的空余时间,他会去到总医院德拉 Piti,花很长的时间投身到临床神经病学的研究。他是一个熟练的医生,全身心投入到
41、神经病的实验和测试当中。四、婴儿心理发展(一般一道单选或多选)婴儿期是指个体 03 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一)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人脑的结构和机能是统一的,结构决定机能,机能也影响结构。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直接影响、制约着其机能的发展,决定着其发展的速度。1.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脑重与头围:出生时是成人脑重的 25%,36 个月时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范围。婴儿头围也存在类似的发展变化。刚出生时头围已达成人头围的 60%.新生儿如果头围过小,则其大脑发育将受严重影响,智力发育易出现障碍。新生儿如果头围过大,则表明婴儿患有脑积水或区脑畸形等脑部病变,必须
42、尽快检查治疗。当然,有个别婴儿头围过大或过小纯粹是由体重过大或过小引起,而不存在其他病因。大脑皮质: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整个皮质广度的变化与髓鞘化程度密切相关。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上述婴儿脑的形态发展,为其脑机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促进其整个心理的发展。脑电图:5 个月胎儿已显示出脑电活动,8 个月以后则呈现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波常作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出生后 5 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的抑制。皮质中枢: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婴儿刚出生时大脑两半球及其皮质尚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因而只要
43、触动新生儿身体任何部位都会引起其头、手和足等的乱动。大脑单侧化:新生儿阶段就能观察到某种大脑单侧化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只表明两半球在功能上存在着量的差异,并非质的区别。以后随着婴儿大脑的逐步发育成熟,这种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并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更大的差异。(二)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1.动作发展的规律婴儿的动作发展对应脑部发展的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从上到下:先发展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 (抬头-翻身- 坐-爬-站- 行走)由近到远: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由粗到细:先发展大肌肉,粗动作。后发展小肌肉,精
44、细动作。2.动作发展的顺序抬头-翻身- 坐-爬-站-行走3.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个体的遗传基因(基因突变,或者属家族性遗传者,在动作发展上会有迟缓,甚至无法从事某些活动的情况发生。 )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度(如果中枢神经系统本身的成熟度不够,将直接影响肌肉的发展,而使得动作表现较为迟缓。 )姿势(如果早期某一项动作的姿势发展不良或错误,将导致接著的动作无法发展,或者延迟其发展的时间。 )感官经验的统合(如果感觉器官出现问题,或者在统合时无法命令运动系统作出所应有的反应,则会影响动作的发展。 )(三)婴儿言语的发展1.言语发展的理论强化说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无论是操作性还
45、是经典性)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特别强调“强化依随” (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婴儿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乔姆斯基对此进行了深刻批评,并认为婴儿不可能通过强化而最终获得语言。我们认为,强化说有其合理性,可以解释清楚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如最初的语音和单个单词等。转换生成说这是乔姆斯基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 (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2)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3)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
46、。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语音等) ,从而被感知和传达。模仿说这是由奥尔波特率先提出的关于个体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后来的社会学习理论流派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学习)而获得言语能力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哈里斯和哈塞默对模仿在言语获得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证实婴儿言语活动中有模仿成分。但怀特赫斯特对传统的模仿说进行了改造,并进一步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所创造、有所选择的。在婴儿言语获得过程中相继有四种
47、类型的言语模仿行为:(1)即时的、完全的临摹;(2)即时的、不完全的临摹;(3)延迟模仿(有变形或创造性因素) ;(4)选择性模仿(可以按照语言范型的结构、功能在新情境中表述新的内容) 。一般来说,即时性模仿在言语发展中的最初期起主要作用,但随后便被延迟模仿所替代。认知学说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认知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于动作的发展与协调才产生了逻辑,由此才导致了语言的产生。也就是说,语言并非构成逻辑的根源,恰恰相反,语言乃是由逻辑所构成2.词汇的获得婴儿最早可以在 9 个月时说出第一个有特定意义的词语,最晚
48、则在出生后 16 个月时。在婴儿说出的第一批词中,有一些已具备了概括性意义。词语的获得与运用在言语发生阶段,婴儿词语的获得与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2)已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限制性,获得初步的概括意义(3)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功能的词语。其中,词语的去场合限制性是婴儿真正掌握词语、获得概念的重要途径。其外在表现为,原本只用于特定场合、特定事物的词语,现在迁移、运用到与此事物有关的不同场合。1921 个月时会出现“词语爆炸”现象。在此后的 2 个月内,婴儿说出第一批一定声调的双词句,从而结束了单词句阶段,进入词的联合和语法生成时期。双词句
49、比单词句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已具备语句的主要基本成分。3.语法的获得大量研究表明,2030 个月是婴儿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期。而到 36 个月时,婴儿已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成为一个颇具表达能力的“谈话者” 。在婴儿掌握语法规则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过度规则化或规则扩大化现象,这与婴儿自我中心思维的绝对性有关。关于婴儿获得语法的内在机制问题,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假说或理论试图进行解释,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说、麦克温尼的类推生成法等。(四)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1.婴儿感觉的发展视觉的发生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获得了基本视觉过程,并具备了原始的颜色视觉。立体觉的发展关于立体觉最早发生的时间,婴儿至少在 6 个月以前已确实具有了立体觉。还有研究认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