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高考生物(新课标I)B版课件:专题15 生物的进化 .pptx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198528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PPTX 页数:46 大小:44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生物(新课标I)B版课件:专题15 生物的进化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9版高考生物(新课标I)B版课件:专题15 生物的进化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9版高考生物(新课标I)B版课件:专题15 生物的进化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9版高考生物(新课标I)B版课件:专题15 生物的进化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9版高考生物(新课标I)B版课件:专题15 生物的进化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15 生物的进化,高考生物 (新课标专用),考点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2018江苏单科,4,2分)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五年高考,答案 A 群体中近亲个体携带相同基因的概率较高,故子代纯合体的比例较高,A正确;各种 类型的突变均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生物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与原 种间未形成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C错误;小群体极易因遗传漂变而导致

2、种群基因频率改 变,D错误。 知识归纳 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条件 满足以下条件时种群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种群非常大、所有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 后代、无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研究的一对相对性状无作用、无遗传漂变等。,2.(2017江苏单科,7,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答案 A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

3、种群中的一个个体一般不会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 基因,A错误;亚洲人和澳洲人属于同一个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在自然选择或人工 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或人工选择的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多,种群中相应基因频 率也会不断提高,C正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越年轻的地层 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D正确。,3.(2016北京理综,3,6分,0.87)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 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4、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答案 A 因地理隔离形成的F区和T区两个种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它们种群的基因库有 一定的差别,因此,将T区的豹引入F区后,会导致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A项正确;从题干中无 法确定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是否会发生改变,B项错误;由于T区和F区的豹只存在地理隔离,未产 生生殖隔离,仍为同一物种,所以T区的豹迁到F区后,物种丰(富)度不发生改变,C项错误;F区在 引入健康豹繁殖子代后,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将降低,D项错误。 解题思路 注意剔除冗余信息,提炼关键信息“F区豹种群

5、仅剩25只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 豹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此可推知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4.(2016江苏单科,12,2分)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案 C 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选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 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B、D选项错误;据图中信息 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

6、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 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e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 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选项错误。 易错警示 抗药靶位点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是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的结果,杀虫剂起 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导作用;产生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条件,可根据两种生物是不是同一物 种判断它们是否存在生殖隔离。,5.(2015安徽理综,5,6分)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 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 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

7、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 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 A.75% B.50% C.42% D.21%,答案 C 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a的基因频 率分别为两种群A、a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基因频率=(80%+60%)2=70%,a基因频率=(20%+4 0%)2=30%。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 解题思路 利用取平均值法计算合并后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快速解题的关键;计算随机交配子 代中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是该题的易错点。,6.(20

8、14江苏单科,8,2分)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 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答案 B 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 确;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 药性无关,C、D错误。,7.(2015课标,32,9分,0.720)假设

9、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 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 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基因频率为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 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 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答案 (9分) (1)11 121 0.5(每空2分,共6分) (2)A基因纯合致死(1分) 11(2分),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基因频率、基

10、因型频率与基因分离定律的辩证关系。(1)在不考虑基 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一种基因型Aa且雌雄个体数目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 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从理论上分析,Aa随机交配相当于Aa自交,故产生的第一代中 AA、Aa、aa的数量比应为121,A基因频率为0.5。(2)依据上述分析,若产生第一代中不 是1AA2Aa1aa,而是2Aa1aa,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子(AA)致死现象。由第一 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A=1/3,a=2/3,故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 的比例为:(21/32/3)(2/32/3)=11。 知识拓展 致死基因会导致异常分

11、离比。若Aa自交后代隐性纯合致死,则AaAA=21(只 有一种表现型);若Aa自交后代显性纯合致死,则Aaaa=21;但若A基因使雄配子致死,则Aa 自交时,只能产生一种成活的a雄配子,A和a两种雌配子,形成的后代有两种基因型,即Aaaa= 11。,以下为教师用书专用,8.(2010全国,4,6分)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 是 ( )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答案 B 遗传漂变和迁移也是造成种群

12、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在自然 条件下,通过选择作用,两种基因的频率可能相等;持续选择条件下,某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 零;优胜劣汰的结果是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故选项A、C、D均正确。,考点2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2014北京理综,4,6分)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 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 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 由此无法推断出 (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

13、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答案 C 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强毒性病毒 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病毒和兔 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力也升高,C错误;病毒的 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2.(2014广东理综,3,4分)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 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

14、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答案 C 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口器与花矩的 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吸食花蜜不会使蛾的口器变 长,D错误。,3.(2018课标全国,29,10分)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 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

15、称为 。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 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分解者 通过 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答案 (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 存提供机会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共同进化等相关知识。(1)大自然中猎物与捕食者在逃脱被捕食和捕食 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2)根据“收割理论”分析:食性广捕食者往往捕食个

16、体数量多的 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食性广捕食者 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3)太阳能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进入生态系统, 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来获得能量,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知识归纳 从不同角度理解共同进化 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 可以通过不同生物间的种间互助(如某种长有细长花距的兰花与生有细长口器的蛾)或种间斗 争(猎豹与斑马)实现。,A组 20162018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 考点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2018上海崇明二模,13)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林下(封闭)

17、环境的蝴蝶体色显著深于开阔环 境的蝴蝶。通过“假蝴蝶实验”,发现封闭生境里深色翅膀蝴蝶被捕食率显著低于亮色翅膀 蝴蝶。这种现象体现了 (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 C.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三年模拟,答案 B 热带植物园中林下(封闭)生境较开阔生境暗,封闭生境里的深色翅膀蝴蝶的体色与 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天敌捕获,在生存斗争中生存的机会多,而亮色翅膀蝴蝶的体色与环境色 彩反差大,易被天敌捕获,这说明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B正确。,2.(2018上海浦东二模,16)图为太平洋岛屿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乙岛的

18、鸟 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岛所有的鸟类称为一个种群 B.可遗传变异为乙岛鸟类进化提供了可能 C.乙岛的鸟类与S鸟可能具有生殖隔离 D.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进化方向,答案 A 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甲岛所有的 鸟类不能称为一个种群,A错误;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可为生物 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由于两个岛的环境不同,乙岛的鸟类可 能与甲岛的S鸟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3.(2018山东济宁一模,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

19、的是 ( ) A.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 C.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D.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答案 C 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会导致遗传物质的改变,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 错误;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环境的选择作用较弱,但种群个体发生的基因突变会使种群的基因频 率发生改变,B错误;同一环境中不同物种之间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进化,C正确;隔离可 以阻断基因交流,但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形成,D错误。,4.(2017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30)下列关于生

20、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新物种产生不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一定产生新物种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变异的本质,但解释了进化的实质 C.野生型红眼果蝇群体出现了白眼突变个体,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变异,进而使细菌产生较强的耐药性,答案 C 新物种产生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A错误;生物进化的 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B错误;突变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 发生改变,C正确;抗生素只是对变异进行了选择,不能定向诱导细菌产生抗药性变异,D错误。,5.(2017天津河东二模,6)下列关于生物

21、的变异和生物的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基因工程的操作原理是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 B.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 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C.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可遗传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答案 D 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 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结出的仍然是四倍体西瓜,其种子种下 去长出的植株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B错误;种群的基因频率受自然选择、突变、迁出、迁 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C错误;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

22、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可以为生 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知识拓展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和基因重组、迁入和迁出以及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 素有关。但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各个体的成活率一样,只是个体间的随机交配,不会改变种群的 基因频率。,考点2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6.(2018湖南郴州一模,19)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

23、均可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其中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 A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在接触青霉素前,细菌的种群中就已经存在抗药性的突变 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A错误;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 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 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正 确;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均可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其中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 向改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7.(2018山东泰安期末,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统一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

24、,错误的是( ) A.不同种个体间无法交配,不能产生后代,被称为生殖隔离 B.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C.若变异的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就可能发生作用 D.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生存斗争是进化的动力,答案 A 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的个体之间不能互相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 后代,A错误;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B正确;自然选择对不同变异 起选择作用,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有利变异的基因频率增大,具有 不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不利变异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自然选择通过使 种群基因频率

25、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C正确;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 化的原材料,它包括基因重组和突变,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生存斗争是进化的 动力,D正确。,8.(2018山东实验中学第三次诊断,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B.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古老地层中没有复杂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可能有简单生物的化石 D.共同进化的生物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此共同进化不能形成新的物种,答案 D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基因重组使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A

26、 正确;自然选择会使种群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人工选择会使种群朝着人类需要类型的方 向进化,B正确;古老地层中没有复杂生物的化石,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 杂、越高等,但新近地层中,也可以找到简单生物的化石,C正确;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出现了千 姿百态的物种,D错误。 知识拓展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 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9.(2017河南南阳期中,40)下列关于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

27、实现的 B.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比例增加 C.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答案 B 共同进化既包括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也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A错误; 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比例增加,B正确;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 的多样性,C错误;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 错误。,10.(2018山东临沂一中开学考,34)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甲虫分成多组,每组再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 A部分,B

28、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那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再把后代分成许 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选出强抗 药性的甲虫。 材料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在幼年时期会夭折,但在疟疾流行的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 因的携带者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现对A、B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B地区流行疟 疾。 (1)材料一的实验说明:抗药性差异甲虫的存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多样性。DDT 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选择作用,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其直接作用的是 。 (2)材料一中,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产生抗药性差异不同的种群中,雌雄甲虫之间仍然可

29、 以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人工选择的不同甲虫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 。,(3)材料二中A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比例如下图:计算A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 。 画出B地区流行疟疾后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大致比例图。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出现反映了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途径是 。,答案 (1)基因 生物的个体(或个体的表现型) (2)基因交流 (3)94%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 构直接控制性状,解析 (1)用DDT处理甲虫后,甲虫有死亡的,有不死亡的,说明甲虫中存在着不抗药基因与抗 药性基因,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DDT对甲虫的抗药性差异起到了选择作用, 通过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故

30、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 的表现型。(2)材料一的实验说明,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3)由图中 数据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AA+ Aa=90%+ 8%=94%。Aa型的人对疟疾有较强抗性,所以 Aa个体所占比例最大,AA对疟疾抵抗能力弱故所占比例较小,aa个体既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患者又对疟疾无抗性故比例最小。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出现反映了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途 径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B组 20162018年高考模拟综合题组 (时间:35分钟 分值: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2018山东枣庄一模,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

31、叙述,正确的是 ( ) A.果蝇棒状眼的形成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频率,不会影响生物进化的进程 C.在抗生素浓度较高的环境,会促使细菌产生更强的抗药性变异 D.若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的片段长度不相等,会造成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 D 果蝇棒状眼的形成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A错误;基因重组会影响生物进化的 历程,B错误;使用抗生素后,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而不是促使细菌产生 抗药性变异,C错误;若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的片段长度不相等,会造成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 解后反思 注意教材中的一些变异类型实例,果蝇缺刻翅和棒状眼的形成都是染色体结构变 异的结果。,2.(

32、2018河南濮阳一模,4)从树叶螳螂到油炸年糕蠕虫,2017年新发现的物种令人惊奇。下列关 于这些新物种进化发展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物种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捕食或竞争来实现的,答案 C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A、B错误;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物种的有利 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C正确;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除了通过捕食或竞争实现外,还有种间 互助等,D错误。,3.(2018湖南株洲一模,10)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00万

33、年前,它们 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 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 物种。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的性状受到环境的影响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环境相关 D.现将两种植物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答案 D 题中的两种棕榈科植物的祖先迁到该岛时存在地理隔离;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 授粉,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生殖隔离,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 正确;土壤酸碱度会改变棕榈科植物的性状,因此生物的性状受到环境的影响,B正确;

34、酸碱度不 同导致花期不同,两种棕榈科植物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体 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环境相关,C正确;两种植物存在生殖隔离,即使把它们种在相同环境 中,也不会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4.(2018河南洛阳第一次质量预测,1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植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 是 ( )A.a、c、f没有地理隔离,也不会产生生殖隔离 B.aj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 C.fj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变化 D.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周围的无机环境之和称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答案 C a、c、f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内,没有地理隔离,

35、但它们属于三种植物,所以存在生殖隔 离,A错误;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而图中aj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fj 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也有可能因为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C正确; 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和周围的无机环境之和称为生态系统,D错误。 易错警示 不同物种即使生活在同一区域也一定存在生殖隔离,而同一物种之间不会有生殖 隔离但有可能存在地理隔离。,5.(2018广东汕头一模,3)某种白色蚜虫的部分个体,由于与真菌进行基因交换而获得合成色素 的基因,因此有了绿色、橙色等类型。有研究表明,在光下绿色个体较白色个体产生更多的 ATP,橙色个体在光下较在黑暗处

36、产生更多的ATP。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 A.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可能具有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力 C.绿色和橙色性状的出现为蚜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的出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答案 A 绿色、橙色基因来自真菌,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的出现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 绿色蚜虫和橙色蚜虫在光下均能合成ATP,说明其可能具有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力,B正 确;由于基因重组,蚜虫出现了绿色和橙色性状,基因重组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绿色蚜 虫和橙色蚜虫的出现提高了生物多样性,D正确。,6.(2018湖北荆州第一次质检,18)江汉平原

37、盛产油菜,科技人员非常注重油菜品种的选育。如 图表示油菜的含油量随选择世代数的变化情况。选择育种对高含油量油菜品种的产生所起 的作用是 ( )A.定向诱导了控制高含油量基因的自由组合 B.改变了控制产油的这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 C.改变了油菜的基因库,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D.淘汰了部分表现型,使高含油量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答案 D 一般情况下,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是定向诱导的结果,A错误; 控制产油的这对等位基因的总频率为1,是不变的,B错误;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 志,从每一代的变异个体中选育出含油量高的油菜品种进行繁殖培育,必然会淘汰含油量低的 类型,进而使高含油量基

38、因的基因频率增大,改变了油菜的基因库,但不一定产生新物种,C错 误、D正确。,7.(2017广东惠州模拟,4)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抗生素可以诱发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B.某种群中若显隐性个体数量保持不变,则该种群肯定没有发生进化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现型,答案 D 细菌本来就存在抗性突变,抗生素对其进行了选择,A错误;显性个体中有纯合子和 杂合子,显隐性个体数量保持不变,但显性个体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例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导 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种群发生进化,B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生物进化,而新物种

39、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C错误;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D正确。 知识拓展 (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具有某特定性状表现的生物体。 (2)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控制某特定性状表现的基因。 (3)自然选择的结果:从生物个体角度看导致生物个体生存或死亡;从基因角度看导致控制某特 定性状基因的频率上升或下降。,8.(2017广东揭阳二模,5)下列生物学观点中,叙述有错误的是 ( ) A.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B.在进化过程中,具有捕食关系的动物发生相互选择 C.环境在不断变化,生物也在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 D.运用生态学原理,人们可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 D 所有的细胞

40、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A正确;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物种 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过程,B、C正确;运用生态学原理,人们可提高能量的 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易错警示 (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即该一营养级全部生 物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100%。 (2)能量利用率是指流入人类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 量的比值。,二、非选择题(共22分) 9.(2018广东茂名一模,32)2013年3月,澳大利亚詹姆士库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麦维尔角地区发 现一种独特的壁虎(壁虎甲)。它们有一条像

41、叶片一样宽大的尾巴,修长的身形和四肢,还有一 双巨大的眼睛,而这些特征利于该壁虎很好地适应丛林环境。请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麦维尔角地区还有一种普通壁虎,若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能产生后代,则普通壁虎与 壁虎甲 (填“一定”或“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理由是 。 (2)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如何解释? 。 (3)壁虎甲的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抽样调查得知当年雌雄个 体的比例为11,雌性个体中XAXA、XAXa、XaXa三种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依次为60%、30% 和10%,雄性个体中XAY、XaY两种基因型各占50%

42、。 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约为 (用分数表示)。 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致使该种群中这对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是 ,由此说明该壁虎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 (4)若壁虎甲的某一条染色体发生了倒位。如图仅绘出相应区段的碱基序列,请在空白虚线框,内写出原虚线框内倒位后的碱基序列。,答案 (1)不一定 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否则,属于不同物种(答案 合理即可) (2)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合理即可) (3)2/3 A基因频率逐渐升高,a基因频率逐渐降低 (4)如图所示,解析 (1)根据题意分析,普通壁虎与壁虎甲能交配且能产生后代,但是不清楚该后代是否可 育,因此不能判

43、断二者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若后代可育,则普通壁虎与壁虎甲属于同一物种, 否则,属于不同物种。(2)与普通壁虎相比,壁虎甲的形态发生较大变化,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 结果。(3)假设该种群中雌雄个体各有100只,则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602+30+50)(200+1 00)=2/3。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则A的基因频率在种群中逐渐升高,a基因频 率逐渐降低,说明该壁虎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4)倒位片段的碱基序列发生了180度的旋 转,因此倒位后的碱基序列变化为:,。,10.(2017河北衡水中学四调,48)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准,云南省已建成世界最大 的少数民族基因库,从各

44、个民族采集来的DNA基因样本都存放在云南大学的基因库里,这个基 因库是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历时3年完成的。请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对人类的 条染色体进行测序;选样时通常选择采集 (填“男性”或“女性”)血液样本建立白细胞基因血库,原因是该性别的白细胞携带人类 的全套遗传物质。 (2)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 区,主要原因是地理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概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 。 (3)如图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基因A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图中在 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其中 基因控制

45、的性状更加适应 环境,在T点时 (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甲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 此时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 。现假设甲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一种新的变化,使得生 存能力AA=Aaaa,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 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 。,答案 (1)24 男性 (2)基因交流 (3)QR A 不一定 25% 55.1%,解析 (1)正常人体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但由于男性的最后一对性染色体不同,因此人类基 因组计划需要对人类的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

46、+Y)进行测序;男性白细胞携带人类的全 套遗传物质(遗传信息),并且采样非常方便,因此选样时通常选择采集男性血液样本建立白细 胞基因血库。(2)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 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地理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概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 的基因交流。(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题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 率不断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QR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 其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从图中无法判断出是否形成 生殖隔离,因此在T点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在某年时,甲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 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基因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1/2Aa的基因型频率= 10%+1/230%=25%。现假设甲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则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0、 30、60,若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Aa和 aa的个体数依次是11、33、54,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54/(11+33+54)100%5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