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十大元帅及中国十大将军排名简介中国十大元帅与十大将军简介attachment=5779195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在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将军衔。中国军队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由此确立。(10 位元帅、10 位大将、57 位上将、177 位中将和 1359 位少将)十大元帅:1、朱 德 2、彭德怀 3、林彪 4、贺龙 5、陈毅 6、刘伯承 7、罗荣桓8、聂荣臻 9、徐向前 10、叶剑英十大大将:1、粟裕 2、徐海东 3、黄克诚 4、陈赓 5、谭政 6、萧劲光 7、张云逸8、罗瑞卿 9、王树声 10、许光达 力神 2010-03
2、-04 12:271、元帅朱德(1886-1976.7.6)四川仪陇县人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 1 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朱德字玉阶,1886 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 3 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 “士官三杰”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
3、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1921 年,朱德主动离开月收入大洋数以千计的军界,外出学习。翌年,朱德到上海见到孙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与军阀结盟。他又见到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一个旧军队的将军想入党,这使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大感惊讶,尽管鼓励朱德追求进步,却未同意。1922 年秋,朱德乘船赴欧,到德国学习战术,并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在那里,他见到了周恩来。翌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 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在军训班学习。在那里,他提出回国后如打不赢就上山,令苏军的教官惊讶。 1926 年朱德回国后,利用旧关系到川军、滇军中动员
4、北伐,并秘密做*的工作。1927 年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滇军教育团一部参加,任第九军副军长。起义军南征潮汕失败时,他在危境中率领“铁军”余部近千人进入粤北、湘南,于 1928 年 4 月走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建立了红 4 军并任军长,成为全国第一支主力红军的最高军事指挥员。1930 年,朱德成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翌年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此后几十年间,“总司令”在党内成为朱德的代称。在红军长征时,他有时也担负具体作战指挥。抗战初期,他率八路军总部前往太行山前线。1940 年回延安后,因年纪已大,主要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局,不过 1947 年攻克石家庄时他曾亲临前线指挥。建国后,朱德先后任国家和
5、党的副主席、人大委员长,1955 年授十大元帅时为第一名。1959 年庐山会议上,他不同意给彭德怀那样定性,被有人说成年老糊涂。“ 文革”初定林彪为接班人时,他不表赞成,1975 年又率先揭发江青,可见心底如明镜。 1976 年 7 月,朱德以 90 岁高龄去世。毛泽东曾称他是 “红司令”,并说,“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2、元帅彭德怀(1898-1974.11)湖南省湘潭县人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到朝鲜停战,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他的军事造诣并不出色,但二十多年身经
6、百战的资历足以使他傲视群雄,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3、元帅林彪(1906-1971.9.13)湖北黄岗县人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倒数第 2,位列第 3 是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1923 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 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1927 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 115
7、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 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 1、2、3 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 7 届中央委员,第 7、8 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 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于 1971 年 9
8、 月 13 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1973 年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1981 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4、元帅刘伯承(1892-1986.10.7)重庆开县人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白崇禧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 ,而毛泽东对他则别有看法。授衔时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位列第 4 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资历,二是他在军中人望甚高,三是毛泽东不会将他对刘的看法公开化。5、元帅贺龙(1896-1969.6.9)湖南桑植县人贺龙,借助南昌*总指挥。和红 2 方面军总指
9、挥的资历成为元帅。他未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军事造诣和战绩没有任何出色之处。他创建红 2 军团时有很强的封建宗族色彩,在十年间洪湖苏区仅能自保,谈不上发展。后人往往将此归罪于夏曦洪湖肃反,其实鄂豫皖苏区的肃反比洪湖苏区更为严重。抗战时 120 师是八路军的三个师中力量最弱、战绩最小的,长期担任预备队的角色。贺龙解放战争时仅任晋绥军区司令这一兵团级的职务,建国后任体委主任。但如仅就表象认为贺龙一无是处也不客观,授衔时他在军委中位置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庐山会议后他更担任了军委第 2 副主席,成为毛泽东牵制林彪的首要人物,1965 年取消军衔制就出自他的手笔。力神 2010-03-04 12:276、
10、元帅陈毅(1901-1972.1.6)四川乐至县人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 3 年游击战、新 4 军、第 3 野战军三个派系。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军事造诣有限。抗战以来他指挥的较大战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赖粟裕。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历史渊源,而使得这三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7、元帅罗荣桓(1902-1963.12.16)湖南衡山县人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27 年入党,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同时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8、元帅徐向前(
11、1901-1990.9 )山西五台县人徐向前,同贺龙类似,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分成为元帅。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他的军事业绩最显著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最强的红 4 方面军。但自从指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全军覆没后,再不曾有过值得一提的战绩。解放战争时他仅任兵团司令,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攻克了太原。由于红 4 方面军这一派系人数众多,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曾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选了。9、元帅聂荣臻(1899-1992.5 )重庆江津县人聂荣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尽管他曾在黄埔军校任职,但实际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他指挥华北野战军同傅作义
12、对峙 3 年,没有出色的战绩。他一生的军事业绩中,凡辉煌之处往往与林彪有关:红军时期他是红 1 军团政委;抗战开始时他担任115 师副师长;平津战役又是东野与华野联合作战,以至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创作员曾经说过:“要想写好聂传,先得搞好林传。”10、元帅叶剑英(1897.4.28-1986.10.22)广东梅县人叶剑英,没有派系背景,没有实际战绩。由于在十人中名列最后,容易诱发人们揣测。实际上,因上述几个因素的制约,除他之外找不出别人能平衡这个位置了。确定叶剑英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从北伐直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中共军方在政坛上的代表”这一角色,除他之外党内军内再无他人有这种特殊地位
13、了。而在资历方面,他的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他在粤军中长期担任高级幕僚的职务,当他协助老蒋率黄埔学生军第 1 次东征时,林彪还没进黄埔的大门呢;长征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解放战争 3 年,他又任总参谋长直至建国。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他两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27 年 7 月他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而直接引发了南昌*;35 年过草地时他的作为又导致了红军的公开分裂。且不说他在以后的岁月中,对粉碎“四人帮” 和华、邓之争所起的微妙作用了。至于他本人军事造诣与指挥能力如何,历史没给他机会证明。从十大元帅的各人背景看,哪一个都动不得,十大将换谁上来都会引发新的不
14、平衡。再看看十大将的人选,派系平衡的因素减弱了,而当时职务的因素加强了。力神 2010-03-04 12:28中国十大将军简介1.粟裕(1907.8.10-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1926 年加入中国共青团。次年转入中共。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连长、营长、支队长,64 师师长,红 4 军参谋长,红 1 军团教导师政治委员,红 11 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坚持了南方 3 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 4 军第 2 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 4军第 1 师师
15、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第 3 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 1 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1955 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 1、2、3 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 3、4 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 5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7 届候补中央委员,第 8、9、十、11 届中央委员。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 1 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4.王树声(19
16、05-1974 )原名 王宏信,湖北麻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军事家。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了麻城县第一支农民武装,1927 年参与领导麻城*和黄麻起义。1928 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副师长兼团长、师长、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 31 军军长、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 9 军军长等职。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37 年 3 月西路军失败后,他身遇危难,矢志不渝,一心向党,最后一路乞讨,历尽艰辛,辗转回到延安,先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晋冀豫军区(后为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副司令员、代司令员
17、。1940 年 6 月,晋冀豫军区一分为二,分别组成太行、太岳军区,他改任太行军区专职副司令员兼人民武装力量动员部部长。他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他说:“职务大小,都是为人民服务,我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争名誉地位的权利。”在率领太行军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参加反“扫荡” 和百团大战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使地方武装同正规军的比例由 1941 年的 77:100 上升到 1942 年的 200:100,从而为主力部队输送了大量兵员。1942 年秋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参加整风运动。1944 年 10 月,任河南军区司令员,率部深入河南敌后,经
18、过半年多的努力,建立起了拥有 300 多万人口的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与新四军第 5 师一起在中原地区打通了华北与华中的联系。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第 1 纵队司令员、鄂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鄂豫军区司令员等职,为中原解放区的创建与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湖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 2 政治委员等职,为加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是武器装备建设和军事科研事业作出了贡献。1955 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74 年 1 月 7 日病逝于北京。10.许光达(1908-1969)原名许德华。湖
19、南省长沙市人。1925 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共。1926 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 年在国民革命军第 4 军任见习排长,同年在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任排长、代理连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 6 军参谋长,第 17 师政治委员、师长,红 3 军第 8 师 22 团团长、8 师师长,红 3 军第 25 团团长。1932 年赴苏联,先后入国际列宁主义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7 年回国。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 3 分校校长,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区司令员,中央情报部 1 室主任,晋绥军区第 2 军分区司令员,八路军 120
20、师独立第 2 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 3 纵队司令员,第 1 野战军 2 兵团军长,第 2 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国防部副部长。1955 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1、 2、 3 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2.陈庚(1903-1961 )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192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 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 年赴苏联学习,次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
21、红军 4 方面军第 12 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 13 大队队长,红 1 军团第 1 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 129 师 386 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3 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部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 年被授予大奖军衔。是第 1、2 届国防委员会
22、委员,中共第 7 届候补中央委员、第 8 届中央委员。力神 2010-03-04 12:286.罗瑞卿(1906-1978 )四川省南充县人 。1926 年加入中国共青团,同年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8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西游击大队大队长,红四军第59 团参谋长、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汉委员,红 1 军团保卫局局长,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 3 纵队政治部主任,红 1 方面军保卫局局长,红军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平“军事
23、调整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 2 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1955 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 1、2 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 3 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 1、2、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 5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第 7 届候补中央委员,第 8 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 11 届中央委员。9.张云逸(1892-1974 )原名张运镒,又名
24、张胜之。广东省文昌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战争。1926 年加入中共。参加过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参谋长。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广州、香港做党的秘密工作。1929 年参与领导百色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 7 军军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中央纵队先遣队司令员,中革军委副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 4 军参谋长兼第 3 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新 4 军副军长兼第 2 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校
25、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局第 2 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55 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1、 2、 3 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 1、2、3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 7、8、9、十届中央委员。5.肖劲光(1903-1989 )湖南省长沙人。1920 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 年赴苏联学习。1922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 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 2 军 6 师党代表。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 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1930 年回国。土地革
26、命战争时斯,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 5 军区政治委员,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红 11 军政治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兼红 7 军团政治委员,红 3 军团参谋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 29 军军长,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兼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 1 兵团司令员,第 4 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 12 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1955
27、 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 1、2 、3 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3、 4 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 5 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7 届候补中央委员,第 8、9、10 、11 届中央委员。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 1 次全体会议上被评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7.徐海东(1900-1970 )湖北省黄陂县人。1925 年加入中共。曾在国民革命军第 4 军 34 团任代理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和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黄陂县区农民自卫军队长,中共黄陂县委军事部部长兼区委书记、县赤卫军大队长,独立营营长兼党代表,黄陂县补充第六师师长,鄂东警卫 2 团团长,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师、
28、第 27 师师长,红 27 军第 79 师师长,红 25 军第 74 师师长、军长,红 28 军军长,中共鄂豫陕省委委员代书记,红十五军团军团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 115 师 344 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55 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 1、2、3 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 8、9 届中央委员。8.黄克诚(1892-1974 )湖南省永兴县人。1925 年加入中共。曾在国民革命军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教官。参加了北
29、代战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 4 军游击队党代表,红 4 军第12 师 35 团党代表、团长,第 2 路游击队司令,红 3 军第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红 3 军团代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 115 师 344 旅政治委员,八路军第 2 纵队、第 4纵队政治委员,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 4 军第 3 师师长、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代理书记,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中共天
30、津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5 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 1、2 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 11 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 1 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第 2 书记。3.谭政(1892-1974 )原名谭世铭。湖南省湘乡县人。1927 年在国民革命军第 2 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
31、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31 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 12 军政治部主任,红 1 军团第 1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 1 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 3 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顾问。1955 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 1、2、3 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 1、2、5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
32、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2010-03-08 16:28195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了军衔制。在中南桌面背景 海怀仁堂,毛泽东授予朱德等十人元帅军衔;周恩来授予粟裕等十人大桌面图片将军衔。中国军队著名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由此确立。(10 位元帅、10 位大将、57 位上将、177 位中将和1359 位少将)十大元帅:1、朱 德 2、彭德怀 3、林彪 4、贺龙 5、陈毅 6、刘伯承 7、罗荣桓8、聂荣臻 9、徐向前 10、叶剑英十大大将:1、粟裕 2、徐海东 3、黄克诚 4、陈赓 5、谭政 6、萧劲光 7、张云逸8、罗瑞卿 9、王树声 10、许光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