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136881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摘要本文着重探讨和深化“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并深刻阐释出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生活的凝练;生活是教育的引导,教育是生活的准备;生活拓宽了教育的领域,教育丰富了生活的方式等关系论断,期望对接受教育的人们的生活有所启示。关键词 教育 生活 人 基础 引导 准备对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在教育史上进行比较全面阐述的有斯宾塞、约翰杜威、陶行知,他们分别基于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任务,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剖析;著名的论断有如下:斯宾塞的“教育为未来生活作准备” ,杜威 “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他们的落脚点都是教育应以适应生活为宗旨。在此笔者首先来界定一下文中提到的

2、“教育”与“生活”的涵义。关于教育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1在此,笔者引用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在其著作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中对教育定义的界定:教育是指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是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2P8 换言之,教育的目的是塑造社会我。关于生

3、活的内涵,广 义 上 指 人 的 各 种 活 动 , 包 括 日 常 生 活 行 动 、 工 作 、 休 闲 、 社 交 等职 业 生 活 、 个 人 生 活 、 家 庭 生 活 和 社 会 生 活 。 狭 义 上 是 指 人 于 生 存 期 间 为 了 维 生 和 繁 衍所 必 需 从 事 的 不 可 或 缺 的 生 计 活 动 , 它 的 基 本 内 容 即 为 食 衣 住 行 生 活 。 3笔者经过查阅资料偏向于:生活是指人们为了理想地生存下去而在社会上有目的地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在活动的过程中的感受状态。在此,笔者且把前半句的“生活”定义为物质的生活,后半句的“生活”定义为精神生活。精神

4、生活源于物质生活,物质生活依赖着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人们在物质生活达到了基本的满足后追求的精神寄托。经过以上对“教育”与“生活”内涵的深化,笔者认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实质是教育与人的关系,因为人是生活的主体,人在生活的过程中接受教育;人是连接生活与教育的纽带。教育与生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故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第一,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生活的凝练;教育对生活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斯图尔特米尔(英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曾说过:“教育旨在使我们的本性得以完善,我们自己以及其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教育甚至包括目标

5、完全不同的一些事物对人的性格和能力所产生的间接影响,这些事物是指法律、政府组织形式和工艺美术,以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些自然现象,诸如气候、土壤和地理位置。 ”4P1 因此,可以说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教育的素材。也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基础” 。但是,在现实中,并非生活中一切的事物都可以用来作为教育的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人们往往是通过对现存的生活素材结果提炼,加工或创新之后,才作为适用的教育内容传授下去的。或者,对于过去的生活经验进行批判、扬弃之后才拿到作为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的。因此,可以说“教育是生活的凝练” 。进一步地分析,教育对生活是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教育的重要功能是传

6、递人类文化,这使得我们获得了很多东西,比如知识、发展的潜力、学术身份的赋以;更快更好地社会化、融入社会群体生活以及有助于个人的社会流动,上升到更高阶层的生活。教育带来的精神食粮,我们由此形成的理念追求、价值观,都对人的行动、甚至一生影响至深。教育有助于提升人的自我认识能力,改造个体的生活,从而提高群体素质,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二,生活是教育的引导,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有计划有目标的活才叫生活。从人类的发生、发展来看,刚开始人们的生活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存活” ,也就是生命的延续。但人们慢慢地适应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要求之后,人们才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也就是经过原始阶段后,人类开始超越

7、简单的生活“存活”状态,而迈入了“生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慢慢地摸索如何活得有质量。于是出现了人们钻木取火以御寒、以求食物能吃得更有营养,使夜晚也能有光明等。于是,为了把生活经验往下传承,就出现了口耳相传,也就有了初始形态的“教育” 。人要过的一种群体生活需要人去接受教育。我们在学习教育史过程中,都知道教育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带有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教育产生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之中;教育与生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来自于生活。教育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活。对生活疑惑的解答,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等,都需要我们追求进一步或

8、高一级的教育,不断地攀岩在求学的道路上。但生活的功利化也会影响教育的“功利化” ,即追求一种实用性强、见效快的成功模式。比如现今的大学生求职,学历是敲门砖、必备的资格,而从事工作却一直强调效率;影响在读学生的学习观,认为获得教育文凭即可,很讲究教育的实用价值,这异化了教育的本质;使教育徒具形式而无深刻的内涵。虽然如此,但时至今日,生活依然是教育的引导,这体现在:人作为群体社会的成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多种问题的考验,而这些问题主要来自生活中。因此,生活有什么要求,人就得做出相应的反应。而教育在人面对生活“难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教育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而进行的,教育

9、为人们追求未来幸福的生活而进行准备。第三,生活拓宽了教育的领域;教育丰富了生活的方式,同时,也带给生活一些弊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生活内容慢慢地变得丰富起来。于是生活中出现了许多的多元化元素。就像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出现,不但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所需,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丰富了教育的内容,拓宽了教育的途径。生活的丰富性也促使了教育观念的多元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活带来了新的冲击。这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逐渐发生变化;最明显之处体现在教育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从而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在物质生活的满足后更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享受。反之,

10、对教育的追求也就更高。如此良性促进,教育与生活也就越来越趋向与和谐,人的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教育也带给生活一些弊端,从隋唐科举制到当代的考试制度,教育被简化为考试、升学等形式,极具有功利性,导致受教育者无法从教育中感受到自由和乐趣;这种教育凌驾于人的生活之上,要人的生活为它服务,造成本末倒置,阻碍人的发展。同时,在受教育过程中必须占据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受教育者在学校接受教育,同时,也在牺牲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受教育者为教育支付学习费用、生活费用,即经济成本,这也会降低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校学习,有学习任务,已经无形牺牲了其在岗位上工作的时间,或者说教育消耗其部分工作时间,即机会成本,使其丧失获取相应物质财富的机会。比 如 过度教育就一种是对教育失败的讽刺。古语有之云:活到老,学到老;即教育与生活同行,教育与生活相辅相成,人一生的生活就是一生的受教育过程。认清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人们才能在生活的细微处更好地感受到教育的存在。注释:1教育.百度百科. http:/ 4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01 月第 1 版.3生活.百度百科. http:/ 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01 月第 1 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