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何读帖?古碑名帖,对于仔细品味者往往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说“询师法逸少,尤务劲险,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里复返,及疲.及布坐,至宿其傍.三日及得法,其精如此”。从上述这段话中,足见欧阳询读碑的仔细和认真。他见到索靖书写的石碑后,十分喜爱,看毕后走出数里还是舍不得,又返回来观看。站着看累了,就打开铺盖卷坐下来看。到了晚上就地宿营,就这样一连看了两三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个记载是否真实且不论,究竟看了哪个碑也无据可考,但他的这种钻研精神,和他以后的楷法成就是有直接关系的。读帖这个环节看起来较临帖简单,要读得有效益、有收获也要得法才行。1、精察唐代孙过庭在其所撰书谱中写
2、道“察之者尚精”,就是说观察一定要精细。一般地说,初学者应该把.读”和“临”这两个环节同步起来。临什么,读什么。可按临写的顺序,先点画后结构地对所要临习的字逐个“相面”,从组成字的基本“细胞”看起。先看点画的形态、走向、质感和轻重,然后再看每个点画起笔、运笔、收笔的过程。沈尹默先生在其所著的书法论丛中,谈到对起笔的观察时说,“把身边携带着的米老七帖照片,时时把玩。对于帖中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一语,若有领悟。就是他不说用笔,而说下笔,这一下字,很有分寸。我就依照他的指示,去看他七帖中所有的字,每一个下笔处,都注意到,始恍然大悟,这就是从来所说的用笔之法。非如此,笔锋就不能够中;非如此.牵丝就
3、不容易对头,笔势往来就不合。明白了这个道理,去着手随意遍临历代名家法书,细心地求其所同,发现了所同者,恰恰是下笔皆如此,这就是中锋.不可不从同,其他皆不妨存异。”沈老读帖的经验之谈,仔细琢磨起来很有味道。在读帖时,还可以把点画比较着看。比如在一个字中,相同的点画是如何处理的,不同的点画在虚实、粗细上,到底有多大的差异,要进行比较、分析。字中的某一个点和某一画的粗细,常常有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差异,看得不细,就会将本来粗细反差很大的点画忽略,那么临写起来也必然点画不分,学得“像”这一关就过不去。在观察结构时,首先分清哪一画是这个字的主笔,点画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位置,是如何衔接、呼应的,从中找出规
4、律性的东西。读行、草书帖,不但要从点画上、字形上看,还要从整行乃至全篇上看。行草书的具体点画完全服从于章法这个大局,某个字,某一点画在一幅字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中药配方有“君、臣、佐、使”,中国画法有“启、承、转、合”,书法在原理上和这些姊妹艺术完全一样。处于重要地位上的字,在点画上用的笔墨多,加以夸张、放大、占位偏重。而处在承上启下地位的,就加以收敛、缩小、变态处理。在一幅字中,有的字为何重大,有的字为何细弱,有的字为何歪斜,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就好像一个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你要求他不许跷脚、不许歪身子,总是直挺挺地像庙堂里的罗汉一样还有人看吗?因此,在读帖时,还可以用反向
5、思维进行思考。比如某个点画或某个字为什么这样粗重,写得细弱些成不成?有的为什么要这么宽,写得窄点成不成?有的为什么这么歪,不歪成不成?歪得多点或歪得少点成不成?不向这个方向歪,向其它方向歪成不成?多问几个为什么,帖读得也就有些深度了。2、强记在精察的基础上,要强记一些字的造型和章法,把读帖的成果记在心里。潘之综在书法离钩中有这样的说法“取古人之书而熟观之,闭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后举笔而追之.字成而以相较,始得其二、三,既得四、五,然后多书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不远矣”。心中的东西积累得越多,用起来也就越方便。现代书法家黄绮先生在其所著书中五要中也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读书还要求背诵,观看碑帖
6、,比做读书,是要求把观看与记忆结合起来,不能过眼即忘。宋高宗学楔帖,他说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观帖达到成诵不忘的程度,可以说是使观看变成了记忆。成诵是读的结果。读书成诵,诵上口头;观帖成诵,诵上笔端。所谓上笔端,是把成诵的内容表现于自己的书写中这是观的目的”。关于如何记忆,各人有各人的方法。应该强调的是这种记忆不是死记,而是理解基础上的一种意识的储存,消化式的吸收。3、联想联想是读帖的重要环节。通过读帖,可波及到与书写有直接关系的一些其它问题。比如,可以联想到书写者所使用的工具,笔是硬毫还是软毫的,纸是生的还是熟的,是大笔写小字还是小笔写大字等等,这对临帖有直接影响。其次可以联想作者
7、在书写过程中的外界条件和心境,像“天下第一行书”2兰亭序,是王羲之等贵族携子邀朋,在春游活动中饮酒作诗,王羲之乘酒兴所为,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从唐人临习的作品看,文意书法相映成趣,兴之所致神采飞扬,充满了超脱、潇洒、尽兴的意境。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则是为了平叛,在其兄和其侄为叛军所害,又得不到朝廷表彰的情况下,悲痛之极而为亡侄颜季明写的悼词,观其书法作品,仿佛听到了作者悲愤、深情的倾诉.从而对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雄浑遒劲、豪迈激盈的悲壮之气有了深刻的理解。再则可以通过读帖,联想作者用笔用墨的书写过程。宋代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尤其是
8、看碑刻作品时,读者可在头脑中还原成墨迹的形象,然后再联想到如果要让我去写,我将如何去写、如何吮墨、如何换锋、如何提按。通过这种联想,再临帖心里就有数得多了。如 杨 凝 式 韭 花 帖 的 章 法 , 在 字 的 大 小 反 差 和 字 距 远 近 疏 密 上 求 得 黑 白 空 间 的 变 化 对 比 ; 而黄 庭 坚 的 黄 州 寒 食 诗 题 跋 则 是 在 字 的 左 右 摇 摆 倾 斜 中 求 得 黑 白 空 间 的 错 落 变 化 。 观 赏 时从 两 贴 中 各 汲 取 什 么 营 养 , 不 言 而 喻 。读 帖 除 读 字 的 “外 貌 ”, 还 要 读 书 的 “内 心 ”。
9、 如 读 王 羲 之 的 作 品 , 就 要 了 解 王 羲 之本 人 的 身 世 阅 历 和 他 所 在 东 晋 时 代 的 历 史 背 景 及 社 会 风 气 。 不 但 要 读 晋 书 王 羲 之 传 之 类 的 历 史 书 , 还 要 读 世 说 新 语 之 类 的 文 学 书 , 同 时 还 要 读 如 宗 白 华 中 国 书 法 里 的美 学 思 想 、 论 ( 世 说 新 语 ) 和 晋 人 的 美 之 类 的 哲 学 ( 或 美 学 ) 书 , 把 这 些 内 容 再 与 所读 的 书 法 作 品 联 系 起 来 , 才 能 真 正 理 解 王 羲 之 及 他 同 代 人 那
10、种 简 约 玄 澹 、 超 然 绝 俗 潇 散 情 怀 ,以 及 这 种 情 怀 反 映 在 作 品 中 的 “纵 复 不 端 正 者 , 爽 爽 有 一 种 风 气 ”的 “韵 高 千 古 ”的 清 雅格 调 。如圣教序,可选择墨皇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和唐摹兰亭序三种两个帖。我首先把这两个帖本用复印机进行了再加工。一是放大,放大到能挂到墙上,坐在一米开外,能欣赏的程度就行了。再就是缩小,把这两个帖本缩小到能时刻随身带着走,到哪里都方便拿出来看的程度。这样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很方便的“读帖”了。古人讲:学习要用“三余”。我呢,则效法行之。一是早上入厕,坐在马桶上看;二是上下班的通
11、勤车上看,每天上下班有一个多小时可以利用哦。中午午饭后,有半小时休息时间,我就抓紧看。下了班或是星期天,只要家里没客人了。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了。坐在书房里,把大帖挂出来去看。那种“美”是语言无法形容的。对于“字 ”,看它的提按 、顿挫 、疾徐 、藏露 、方圆的用笔技巧 。着重体会书家的 “ 笔力 ”。古人对此又叫 “骨力”或 “ 骨气 ”。但是,我们在 “ 三余” 动手在宣纸上 “临” 有困难,那就用手指在空中比着画。也有叫“空临” 。这样更易于反复体会每个字的用笔 。二是看每篇的章法,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首尾相应,上下承接,左右顾盼,递相映带,参差错落,伸缩抑扬及和谐统一。其次,就是要熟
12、记每一个字它的笔法。每周起码要记住一个字。这样时间久了,每个字都达到相当熟悉时,你再临帖或创作时,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了。除此之外,就是逐渐领会和掌握碑帖的主人在写帖时的 “气” 和 “神”。这里的“气” 也就是专业术语里的 “贯气” ;一看 “形连” ,即字与字之间的有形连接;二看 “引带”,即上个字的末笔与下个字的首笔锋芒是如何呼应的,也叫“意连 ”;三看“ 势连” ,即字与字之间的俯仰顾盼,笔断意连是如何衔接的。首先,对不同的碑帖采取相应的阅读方法。对于以诗文为书写内容的碑帖范本宜先读原文,领会文词大意,了解作者书写背景,以便帮助自己了解范本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对整幅的墨迹或整张的拓
13、本影印,要注意其章法和气韵,主要有:字的字距和行距;字的大小错落及连贯方式;线条的曲直、正斜、方圆;笔画的长短、肥瘦;笔力的轻重;用墨的干湿等。对字帖了然于心,为临帖打好基础。其次,读帖要点面结合。读帖要注意由大到小,由表及里,逐层深入。读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范本进行深入分析:从大处着眼,看整体的布局气势;从小处琢磨,看点画笔法的工夫;从间架结构3看字型体态的美观;从字里行间看通幅的意境效果。这四者中应以对点画笔法的剖析为重点。在揣摩名家的法帖时,要特别注意看作者何处下笔,与第二笔如何连接,笔画间又如何呼应、避让。如此点面结合的深入分析,就可掌握名家笔法的要领。第三,读帖要仔细观察范字。所谓范字是指最能体现书法名家书写风格与特点的字。这主要有:一是用笔。要看清笔画的运行起止、提按顿驻、藏锋出锋、偃仰向背、方圆长短和枯荣肥瘦等。二是结构。要注意范字如何对准中心、掌握重心、横平竖直、上紧下松、疏密匀称、斜度相等、伸左让右和比例适当等。三是神态。要领会范字的精神、气韵、风采、架势等。通过这样仔细观察体认,就可掌握范字的基本运笔方法和点画的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