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树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 P106 页。教材地位:植树问题它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在了“数学广角” 中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整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解题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主要的任务是以“植树问题 ”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究的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抽取数学模型,体验数
2、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显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设计理念:有些数学知识难以理解,有些数学知识难以记忆。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手,这双手既能操作学具,本身还能成为一种很好的学具。我借助“手”这一极为方便的“ 操作学具” ,通过学生手、口、眼、脑等多种感官的并用,使较难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本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后,能明白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题目时,较好的方法是先画图,然后根据图来发现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即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而并不在于让学生对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
3、单纯地记忆,从而在解决问题时只会将公式与问题相对照。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过程目标: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情感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4、教学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教具的准备:多媒体设备、直尺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认识间隔1认识间隔(1)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做手工,它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左手。师:数一数,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 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 ”。(板书)你们发现 5 根手指中有几个间隔,那么 4 根手指呢?3 根呢?(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出示图片(斑马线、雷台公园、赵州桥、多米诺骨牌)在这些图上你能找到间隔吗?(3 )听一听:
5、时钟在下午 5 时敲响 5 下,中间有几个间隔?(4 )师:生活中的 “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2揭示课题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1)(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 “手 ”引入间隔,并且开放课堂时空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间隔,这样的导入亲切自然,让学生体验各种不同类型的间隔,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洋溢着数学的气息。 】二、探究规律,构建模型1用图象语言描述 “植树棵数与间隔数 ”之间的关系。师:把 5 根手指看作 5 棵树,它有 4 个间隔。那么,6 棵树、7 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呢?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摆一摆学具,并画出线段图来说
6、明。(展示)2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1) 通过画图,我们发现这条路的两端都栽了树,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植树问题的一种类型。(板书:两端都栽)(2)在线段图上,我们用点表示什么?几个点就是?通过画图,我们知道 6棵树之间有 5 个间隔,7 棵树之间有 6 个间隔,那么你能想象一下 10 棵树之间、50 棵树之间、100 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植树棵数 间隔数5 46 57 650 49100 99 (板书:棵数1=间隔数 间隔数+1=棵数)【 设计意图: 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分析思考、建立模型的全过程,为后面理解并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打下了
7、坚实的基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 5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 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谁能大声清楚地朗读这个题目?从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每隔 5 米是什么意思?哪两棵树之间相隔 5 米?这题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你能试着画线段图吗?【 设计意图: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本环节旨在渗透 “遇到复杂的先想简单的 ”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展示学生线段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线段图里其实就反映着题目的意思,你能看着线段图用算式来解答吗?学生独立列
8、算式。汇报:说说你的想法。a.出示学生各种答案,并板书。b.对于这几种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c.擦去错误答案,剩下正确答案:505 10(个) 10+111 (棵)d.师追问: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那么谁能告诉我算式中的“50”表示什么吗?“5”表示什么?“50510 (个)”又表示什么?(板书:间隔数=全长 间隔长),为什么“+1”?(两端要栽,它比间隔多 1)“10+1 11(棵)”表示什么?(植树棵树)这其实就是运用了“间隔数+1=棵数”这个规律。e.谁能够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有谁听明白了,也想来说一说的?既然大家都想来说,那么我们就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
9、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数学的理解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为理解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夯实了基础。 】(2)课件出示:“六一” 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决定在全长 120 米的跑道两边插上彩旗。每隔 8 米插一面旗(两端都插),一共需要准备多少面彩旗?生轻轻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了些什么信息?和刚才这题比较,你想说什么?学生独立列式并汇报。师:恭喜大家,顺利通过检查!你们还想接受新一轮的挑战吗?(3)课件出示: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 6 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 棵。从第 1 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学
10、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a.前面那道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b.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板书学生的各种答案,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理由。生列式:36135(个) 356210(米)擦去错误答案,师追问:“36”表示什么意思?再“1”表示什么?这其实就是运用了“棵数1=间隔数 ”这个规律。再“6” 又是什么意思? 师: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
11、规律来解决。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三、回归生活,实际运用(小组合作,利用线段图解决)1. 一根木头长 10 米,要把它平均分成 5 段,每锯下一段需要 8 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2.(课件显示)某路公共汽车路线全长 10 千米,每隔 2 千米设一个停靠站,一共设有多少个停靠站?3.(课件显示)广场上的大钟 5 时敲响 5 下,8 秒敲完。12 时敲 12 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4.(课件显示刘翔跨栏画面):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为 14 米,中间有 10 个栏,栏间距离为 9 米,最后一栏至终点的距离是 15 米,你们知道他从起点到终点跑了多少米吗?【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设汽车停靠站、钟声、跨栏等都是学生常遇见的生活情境。把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既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1.选择任意一种方式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1)我感触最深的是 ;(2 )我学会了;( 3)我发现;【 设计意图 :从学生指导和实现的目标等角度,让学生回忆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和发现的规律,以体现学习的 “过程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棵树= 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1间隔数=全长 间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