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训讲义材料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2011 年)总 体 技 术 组二一一年十月目 录1 总论 .11.1 目的意义 11.2 基本原则 11.3“十二五”总体部署 .21.4 工作思路和任务 .41.4.1 工作思路 .41.4.2 工作特点 .41.4.3 工作要求 .51.4.4 主要任务 .51.5 技术路线 61.6 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 92 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102.1 建立清单 102.2 筛选重点调查对象 102.3 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 122.3.1 现场踏勘 .132.3.2 收集资料 .132.4 采样分析 142.4.1 矿山开采区
2、 .152.4.2 重点工业园区 .162.4.3 危险废物处置场 .172.4.4 垃圾填埋场 .182.4.5 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 .212.4.6 农业污染源 .232.4.7 高尔夫球场 .242.5 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253 水源地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273.1 建立清单 .273.2 筛选重点调查对象 273.2.1 城镇集中式水源地 .273.2.2 农村集中式水源地 .283.3 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 283.3.1 城镇集中式水源地 .283.3.2 农村集中式水源地 .293.4 采样分析 293.4.1 城镇集中式水源地 .293.4.2 农村集中式水源地
3、 .313.5 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324 典型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 .334.1 确定调查对象 334.2 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 354.3 采样分析 354.3.1 典型城市群 .354.3.2 典型井灌区 .364.3.3 典型岩溶区 .364.4 地下水质量评价和污染现状评价 365 典型案例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 .375.1 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 375.1.1 评估对象 .375.1.2 评估步骤与方法 .385.2 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 385.2.1 评估对象 .385.2.2 评估步骤与方法 .385.3 地下水健康及生态风险评估 425.3.1 评估对象
4、 425.3.2 评估步骤与方法 .425.4 地下水修复(防控)方案评估 445.4.1 评估对象 .445.4.2 制定地下水修复方案的步骤与方法 .446 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 .466.1 信息化标准规范研究 466.2 数据库初步建设 466.3 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初步建设 476.4 成果图件编制 476.5 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 487 质量控制 .487.1 总体要求 487.2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建设质量保证 497.2.1 监测井建设 .497.2.2 例行监测井管理 .517.3 样品采集质量控制 517.3.1 采样前准备 .517.3.2 样品采集质量保证 .527
5、.3.3 现场测试 .537.3.4 样品存放 .537.3.5 其他注意事项 .547.4 实验室样品测试质量控制 557.4.1 实验室基本要求 .557.4.2 实验仪器、试剂和器皿的管理 .557.4.3 实验室样品管理 .567.4.4 分析方法选择与适用性检验 .567.4.5 数据和报告管理 .567.4.6 实验室间比对 .577.4.7 质量控制考核 .578 时间进度安排 .588.1 前期准备阶段 588.2 技术文件编制阶段 588.3 培训部署阶段 598.4 调查评价阶段 598.5 案例评估阶段 608.6 总结验收阶段 619 组织架构 .629.1 管理层面
6、629.1.1 领导小组 .629.1.2 领导小组办公室 .629.2 技术层面 639.2.1 专家咨询组 .639.2.2 技术组 .639.3 地方层面 679.3.1 省级 .689.3.2 地市级 .6810 产出成果 .6810.1 试点省 .6810.1.1 实施方案 .6810.1.2 调查评估报告 .6910.1.3 调查评估图集 .6910.1.4 2012 年实施方案 7010.2 技术组 7010.2.1 实施方案 .7010.2.2 技术指南 .7110.2.3 调查经验总结报告 .7110.2.4 区域调查评估报告 .7210.2.5 典型案例评估报告 .72附件
7、 73附件一: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表格附件二: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代码查询表附件三:调查所需资料与图件清单附件四:测试指标汇总11 总论1.1 目的意义地下水作为重要的城乡供水水源,在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下水资源占总供水量的近 20%,它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据统计,全国 60%的人口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下水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凸现,局部地区地下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我国目前地下水环境管理基础相当薄弱,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不清,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滞后,水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饮水
8、安全保障产生严重影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制约。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是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 年) 中优先实施的重要项目,是地下水环境监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开展试点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能够检验各项调查评估技术路线、工作流程的可行性,完善调查评估的实施方案、技术指南和组织形式,建立统一模式、统一规范、统一方法,为顺利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科学制定地下水环境保护政策,切实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奠定基础。1.2 基本原则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围绕查清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及人为污染成因的目标,重点针对“双源”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污染
9、源)深入开展详细调查评估,兼顾区域层面;以抽样调查为主,个别类型面上调查为辅;以调查评估为主,分析模拟为辅;以查清敏感点或者潜在污染源情况为主,全面评价反映情况为辅。2统筹部署,综合协调。统筹考虑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开发利用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整体部署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环保、国土、水利、发改、财政、建设、农业等部门密切合作,各负其责。充分衔接和利用各部门污染源普查、地质环境调查、水利普查、供水监测、地下水监测网络等资源和成果,共同做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总体谋划,分步实施。集中力量在调查初期制定详尽可行的调查评估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全面、系统和科学谋划地
10、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安排,分步骤、分类型、分区域有序推进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先行试点,统一规范。选择部分地区和类型进行试点,检验各项调查评估技术路线、工作流程和数据采集方法的可行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调查评估的实施方案、技术指南和组织形式,采用对同一类型地下水统一模式、统一规范、统一方法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1.3“十二五”总体部署2011 年,成立调查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技术组和专家咨询组;完成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顶层设计,提出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方案(2011 年) (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 、各技术组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
11、(初稿) 。各试点省(市)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筛选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场、矿山开采区、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农业污染源、高尔夫球场、重点工业园区等“ 双源” ,及典型城市群、井灌区、岩溶区等区域,开展案例地区的地下水调查评估工作,编3写2011 年试点省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并于 2011 年 11 月底前,初步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治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框架;于 2011 年底前,完成2011 年试点省(市)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 、 2012 年试点省(市)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 。2012 年,各试点省(市)按照2012 年试
12、点省(市)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全面开展“ 双源” 及典型区域调查评估工作;在总结试点省(市)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的顶层设计及相关技术指南;开展全国范围的调查评估培训;编制2013-2014 年度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20132014 年,各省(区、市)按照2013-2014 年度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调查评估工作。2013年,收集“十一五 ”以来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相关数据,全面推进全国 31 个省(区、市)水源地、污染源、区域的调查评估工作。2014年上半年,地市级调查评估机构对本地市调查数据进行汇总,核查上
13、报省级调查评估机构;下半年各省调查评估机构对数据进行汇总和调查评估收尾工作,各省级调查评估机构根据汇总数据,系统开展分析评估区域内地下水环境问题和成因,研究提出辖区内地下水环境保护对策,编制各省调查评估报告,完成数据库建设,并绘制地下水环境信息图集。2015 年,完成全国地下水环境信息调查评估报告;建设数据库和全国地下水环境信息图集;拟定技术指南;构建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技术、政策体系。41.4 工作思路和任务1.4.1 工作思路在收集整理国内外已有工作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调查评估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南(初稿) ,通过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统一调查模式和方法。明确试点省污染源和水源地总体样本,结合区域水文地
14、质条件,理清污染源、水源地空间对应关系,选取代表性强的重点对象开展现场踏勘、资料收集、采样分析及水质与污染现状评价工作。针对污染严重的典型案例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评估。结合试点省的调查评估经验和教训,谋划 2012 年工作实施方案。1.4.2 工作特点(1)突出“双源” ,点面结合重点针对“双源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和污染源)深入开展详细调查评估,兼顾区域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两者互相衔接、互为支撑。(2)指标选取,因源而异地下水水质监测指标除监测常规必测指标外,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筛选特征指标进行监测。土壤监测指标除了常规的理化指标外,针对地下水污染指标,增设相关的土壤监测指标。(3)水质评价,深
15、浅分层污染源及周边地区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工作以浅层地下水为主,兼顾有水力联系的深层承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以目标含水层为主,兼顾潜水层,对不同层位地下水水质开展分层评价。5(4)案例评估,注重示范在查清水质现状和污染成因基础上,选择污染严重、代表性强的典型案例区评估地下水污染趋势和健康生态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典型案例研究制定修复目标和方案。1.4.3 工作要求(1)明确职责,部门协作环境保护部、国 土 资 源 部 、 水 利 部 、 财 政 部 , 会 同 其 他 有 关 部委 开 展 地 下 水 基 础 环 境 状 况 调 查 评 估 工 作 。 各相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要密切
16、配合,沟通协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地方各级政府对辖区内地 下 水 基 础 环 境 状 况 调 查 评 估 工 作 总 负 责 , 落实 牵 头 部 门 , 协 调 省 、 市 工 作 重 点 , 加 强 组 织 领 导 。(2)技术支持,质量控制技 术 组 要 科 学 编 制 地 下 水 基 础 环 境 状 况 调 查 评 估 实 施 方 案 和 技术 指 南 , 理 清 技 术 路 线 和 工 作 步 骤 , 严 格 控 制 调 查 评 估 的 质 量 , 组 织好 调 查 评 估 的 培 训 工 作 。 选 择 典 型 案 例 开 展 地 下 水 健康生态风险评 估 ,为 试
17、点 省 ( 市 ) 开 展 调 查 评 估 工 作 提 供 技 术 支 持 。(3)精心组织,深入调查试 点 省 ( 市 ) 要 制 定 相 应 的 调 查 评 估 实 施 方 案 , 结 合 技 术 组 共性 要 求 , 发 挥 试 点 省 案 例 地 区 积 极 性 和 创 造 性 , 突 出 案 例 地 区 调 查 评估 特 点 , 精 心 组 织 实 施 地 下 水 基 础 环 境 调 查 工 作 , 配 合 技 术 组 开 展典 型 案 例 地 下 水 环 境 状 况 评 估 , 分 析 汇 总 省 ( 市 ) 级 调 查 评 估 成 果 。1.4.4 主要任务(1)开展地下水基础环
18、境状况调查评价6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主要包括调查:污染源及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基本属性、管理状况、水质状况、风险源(或敏感点)四个方面的内容;典型区域的土地利用、水文地质及地下水水质三个方面内容。(2)开展典型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评估选择典型案例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评估,主要包括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估、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污染风险评估、健康及生态风险评估和修复(防控)方案评估。(3)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初步建设2011 年结合地下水信息化标准规范,完成数据库、数据采集与评估系统的初步建设,编制地下水成果图件,初步构建信息平台框架。1.5 技术路线充分结合区域层面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成果,重点
19、开展案例区的水源地和重点污染源等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估,力争基本查清地下水基本属性、管理状况、水质状况和风险源等,综合评估污染状况、脆弱性、环境及健康生态风险,编制针对性修复方案,构建地下水基础环境信息平台框架,为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 年) 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撑。本次调查评估,统筹考虑区域层面的调查分析,以“双源” (地下水饮用水源、重点污染源)调查评估为主线,以“双源” 之间的影响分析为主题,以按对象整体谋划、按技术统一规范的纵横结合为推进脉络,有机衔接各项调查评估内容,系统分析地下水污染状况、存在的问题、影响范围、成因及管理对策,为全面提升我国地下水7污染防治水平打
20、下扎实基础。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工作单位,综合协调环保、国土和水利等有关部门的地下水保护工作,调查“三类对象”,查清 “四个要素 ”,开展“四项评估 ”,建立“三大平台”。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8图 1-1 全国地下水环保部门资料国土部门资料案例地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水利部门资料调 查评 估水源地污染源区域污染综合评估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健康与生态风险评估修复(防控)方案评估数据库图集信息系统其它部门资料基本属性管理状况水质状况风险源/敏感点 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路线91.6 调查用标准及规范名录 (1) 中华人民
21、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HJ610-2011)(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4)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5)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GB15218-94)(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7)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DD2008-01)(8)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50027-2001)(9)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 年版) (GB50021-2001)(10)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察规范(比例尺1:50000) (GB/T14158-93)(11)
22、 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 (CJJ13-87)(12) 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50296-99)(1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0133-1994)(14) 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 (CJJ/T76-98)(15)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4-2004)(16) 水环境监测规范 (SL219-98)(17) 地下水监测规范 (SL183-2005)(18) 水质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HJ493-2009)(19) 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发布稿) (HJ494-2009)(20) 水质 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发布稿) (HJ495-2009)102 污染源及
23、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本次调查所涉及的污染源主要包括矿山开采区、重点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农业污染源及高尔夫球场等类型。调查评价工作分为建立清单、筛选重点调查对象、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采样分析、水质和污染现状评价等步骤,具体内容如下。2.1 建立清单对试点省(市)不同的污染源总体概况进行填报,清单的主要内容包括名称、类型、数量、地理坐标、重点污染源基础信息、水文地质信息、监测井信息和水质监测等信息。完成不同调查对象清单表的填写(见附件一的清单表) 。2.2 筛选重点调查对象(1)矿山开采区 筛选原则:优先选择位于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经流区的矿山以及具有
24、地下水文完整性的成矿带或成矿带内矿山进行调查,同时考虑矿山规模,优先选择大中型矿山(以年产量为衡量指标) 。注意兼顾正在开采的和废弃的矿山类型。 2011 年重点调查对象:贵州省毕节煤矿、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及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等,其中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和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由技术组负责调查。(2)重点工业园区 筛选原则:重点调查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经11流区的工业园区或涉及重点污染行业、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的工业园区。 2011 年重点调查对象: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淄博齐鲁石化工业园、辽宁省辽宁石化工业园区、辽宁省鞍山冶金工业集聚区,其中辽宁省辽宁石化工业园区、辽宁省鞍山冶金工
25、业集聚区调查由技术组负责完成。(3)危险废物处置场 筛选原则:以危险废物对人体的潜在危害程度以及场地防护条件为主要依据进行筛选,优先选择与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开采区或补给区密切相关的危险废物处置场为调查对象。 2011 年重点调查对象:北京市房山区窦店北京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4)垃圾填埋场 筛选原则:优先选择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的垃圾填埋场开展调查评估工作;被调查垃圾填埋场(包括正规和非正规)的运行时间需在 5 年以上。 2011 年重点调查对象:北京市北天堂地区生活垃圾填埋场、北京市海淀六里屯生活垃圾填埋场、贵州毕节市垃圾填埋场、澄迈老城镇颜春岭垃圾填埋场等。(5)石油化工生
26、产销售区 筛选原则:优先选择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经流区内已确认发生过油品泄漏事故的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对于尚未确认是否发生过油品泄露的加油站要考虑建站在 15 年以上,储油罐和输油管线是单层的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 2011 年重点调查对象:海南省海口市狮子岭加油站、南京燕12子矶地区石化企业。南京燕子矶地区石化企业由技术组负责调查。(6)农业污染源此次调查的农业污染源主要涉及再生水农用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设施化农业区。 筛选原则再生水农用区:涵盖不同处理深度的农用水源(污水处理厂一级出水、二级出水、三级出水、未经处理的污水) 、不同水文地质条件(松散沉积物、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
27、)和地下水类型(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农用区内有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的,必须要调查。设施化农业区:优先选择占地面积大、农产品产量高的区域开展调查。 2011 年重点调查对象再生水农用区选择大兴南红门再生水灌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区、设施化农业区选择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和藁城县。(7)高尔夫球场 筛选原则:兼顾练习场、小型高尔夫球场、中型高尔夫球场和标准球场等不同类型;考虑不同气候类型的差异;兼顾不同岩性(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各种土层或岩层类型(覆盖层或回填层、淋溶层、沉积层、母质层、基岩) 、以及土壤质地种类(砂土、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角砂、粘土、粉土、砾石、卵石) 。 20
28、11 年重点调查对象:北京市清河湾乡村高尔夫球场、海南省观澜湖高尔夫球会、海南省月亮湾高尔夫球场。132.3 现场踏勘与收集资料通过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工作,可完成对重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情况填写(见附件一的基础信息表) 。2.3.1 现场踏勘通过对调查对象的现场踏勘考察水文地质条件、重要污染源、井(泉)点、监测情况、管理状况等情况,结合调查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制定调查和监测方案。具体应完成以下重要的踏勘任务:(1)对现场的水文地质条件、污染源(区)信息、井(泉)点信息、土地利用情况、人口结构、环境管理状况进行考察,以确定是否与资料中提及的一致。(2)调查对象周边环境敏感目标的情况,包括数量、类型、
29、分布、影响、变更情况、保护措施及其效果。明确地理位置、规模、与工程的相对位置关系、所处环境功能区及保护内容。(3)调查对象地下水环境监测设备的状况,特别是置放条件、深度以及地下水水位。(4)观察现场地形及周边环境,以确定是否可进行地质测量以及使用不同地球物理技术的条件适宜性。2.3.2 收集资料收集调查对象周边的气象、水文、地质与水文地质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报告、专著、论文及图表,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污染源有关的调查统计资料。各调查对象所需收集的具体资料详见附件三,主要涉及:(1)气象资料:近 10 年调查对象周边主要气象站的气象系列14监测资料,包括多年平均及月平均降水量、蒸发量
30、、气温变化等资料。(2)水文资料:地表水组成与分布状况、地表水质及污染状况、污染分布特征、污染物组分、浓度及其变化,地表水与地下水间相互作用。(3)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地形地貌类型与分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包气带物理特性、厚度与结构,地下水系统结构、岩性、厚度、相对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含水层特征,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和集中开采地下水水源地分布情况,开发利用状况及其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等调查研究资料。(4)土地利用:调查对象周边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城市、工矿用地和变迁、建设规模及其布局,农业用地现状及变化。2.4 采样分析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工作后,针对重点调查对象
31、,地方需要开展采样分析工作,主要包括地下水监测点及采样点位的布设、地下水及土壤样品的采集、指标的测定。(1)地下水监测点布设总体原则监测点布设应考虑水文地质条件,通过收集水文地质资料或开展地球物理勘探明确地下水流向,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多个水文地质单元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增加监测点数量;监测井主要布设在污染源周边、污染区、周围环境敏感点等;尽量利用现有的监测井点,现有监测井点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再进行新采样井点的建设,进行取样控制。(2)地下水监测点布点方法15根据范围和对象不同,污染源及周边地区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工作以浅层地下水为主,兼顾有水力联系的深层承压水,在实际操作时,各地可根据实际
32、情况适度调整采样点密度,应以发现污染问题、基本摸清污染情况为原则灵活掌握布点数量和精度。原则上,该调查精度不按照场地修复工作的更高精度进行要求。加油站根据场地范围及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量一般不少于 2 个,场地上游不少于 1 眼,场地下游影响区的水质监测点不少于 1 眼。危废处置场、垃圾填埋场根据场地范围及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量一般不少于 6 个,场地上游和两侧的水质监测点不少于 1 眼,场地下游影响区的水质监测点不少于 3 眼。矿山开采区、重点工业园区、农业污染源、高尔夫球场等根据场地范围及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水质监测点数量一般不少于7 个,上游和两侧的水质监测
33、点各不少于 1 眼,场地和场地下游影响区的水质监测点不少于 4 眼。若面积大于 100km2 时,每增加15km2 监测井至少增加 1 眼。基础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精度(或已有工作精度)不低于 1:5 万比例尺。2.4.1 矿山开采区(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对具有相同水文地质单元的矿山(包括开采区、分选区和尾矿库) ,应在矿山中心及周边至少布设 7 眼监测井。一般要求在距矿山上游影响区边界 50100m 处布设 1 眼背景监测井,在矿山影响区两侧设置监测井应各至少布设 1 眼,在下游影响区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不得少于 3 眼;若矿山的开采区、分选区、尾矿库之间距离大于等于 10km,则在
34、各区下游 50100m 处设一个监测井,若三个区两16两间距离少于 10km,则在矿山主体下游 50100m 处设置 1 眼监测井。对同一个矿山,其采矿区、分选区和尾矿库位于不同水文地质单元的,则必须分别考虑每个区域的监测点布设。每个监测对象的监测井布点原则上不少于 7 眼。若监测区面积大于 100km2 时,每增加 15km2 监测井至少增加 1眼。具体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HJ610-2011) ,同时根据监测情况检验布点方式的可行性,可适当做相应调整。本次调查中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
35、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增加土壤采样点位。采样深度可依据土层结构、地下水的深度、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地面扰动深度来决定。(2)监测项目矿山开采区的地下水及土壤监测指标详情见附件四。(3)监测频次监测井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各采水样 1 次,全年共 3 次;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有条件的地方,监测井可以按地区特点分四季采水样,全年共采样 4 次。(4)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172.4.2 重
36、点工业园区(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工业园区地下水采样点的布置,应遵循“园区外整体控制、园区内排污部位重点调查” 的布点原则。对于工业园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要求地下水样不得低于 10 个,园区上游和两侧的水质监测点各不少于 1 眼;工业园区下游影响区的水质监测点不少于 3 眼;园区内部不少于 4 眼,若面积大于 100km2 时,每增加 15km2 监测井至少增加1 眼。(2)监测项目参照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DD2008-01) ,并参考相关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地方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以及行业/企业特征水污染物等,最终确定地下水、土壤样品测试指标,具体指标详情见附件四。(3
37、)监测频次监测井在丰水期、枯水期各采水样 1 次;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4)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2.4.3 危险废物处置场(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危险废物处置场地下水监测井至少为 6 眼,分别为:地下水背景监测井 1 眼,污染扩散监测井 5 眼。地下水监测井布点方法,详18见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监测井布点方法。地下水监测井的布设要充分考虑监测井代表性、布点的科学性,并充分利用现有监测井,若不能满足数量与质量要求,需增加监测井;对处置场四周衬
38、层交接或折叠等易发生泄漏区及污染扩散区,勘探点应予以加密;监测点与处置场距离可根据场地水文地质单元岩土性质与类型、水文地质参数及监测方位等因素适当延长或缩减;基于处置场区域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网点及历史监测情况(或基于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分区)布设监测井;地下水水质与地表水水质之间在地表水渗漏地区有一定联系,对于与地下水联系紧密的地表出露点处可设置地下水监测井。本次调查中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增加土壤采样点位。采样深度可依据土层结构、地下水的深度、污
39、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地面扰动深度来决定。(2)监测项目危险废物处置场的地下水及土壤监测指标详情见附件四。(3)监测频次监测井每季度采水样 1 次,全年共 4 次;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危险废物渗滤液应与地下水同步监测,即每季度采样 1 次,全年共 4 次。(3)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19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2.4.4 垃圾填埋场(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正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监测井至少为 6 眼,分别为:地下水背景监测井 1 眼,污染扩散监测
40、井 5 眼。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监测井至少为 7 眼,分别为:地下水背景监测井 1 眼,污染扩散监测井 6 眼。正规垃圾填埋场监测井具体设置方法为:场地背景监测井,当填埋场某一边界与地下水流向垂直或最小夹角小于 10时,1 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上游 3050m 处;填埋场某一边界与地下水流向最小夹角大于 10并小于等于 45时,1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上游,距顶点边界 3050m 处。污染扩散监测井,当填埋场某一边界与地下水流向垂直或最小夹角小于 10时,5 眼,分别是在垂直填埋场地下水走向的两侧3050m 处各设 1 眼,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 30m 处 2 眼,垂直水流方向距离为
41、50m 处 1 眼;填埋场某一边界与地下水流向最小夹角大于 10并小于等于 45时,46 眼,沿填埋场地下水下游边界3050m 处等距布设。污染控制监测井,填埋场某一边界与地下水流向最小夹角大于10并小于等于 45时,1 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距顶点边界 80m 处。见图 2-1。20图 2-1 正规垃圾填埋场监测井平面位置示意图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监测井具体设置方法为:场地背景监测井,1 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上游 3050m 处。污染扩散监测井,6眼,在垂直填埋场地下水走向的两侧 3050m 处各设 1 眼。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游监测井 4 眼,按“菱形” 布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下
42、游 510m 处设 1 眼;对于填埋年限小于 10 年的垃圾填埋场,3050m 处设 1 眼;对于填埋年限大于 10 年的垃圾填埋场,5080m处设 1 眼,垂直水流方向“菱形” 对角线长度为 5080m,分布规律参见监测井平面位置示意图(图 2-2) 。图 2-2 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监测井平面位置示意图本次调查中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21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增加土壤采样点位。采样深度可依据土层结构、地下水的深度、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地面扰动深度
43、来决定。(2)监测项目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及土壤监测指标详情见附件四。(3)监测频次监测井每季度采水样 1 次,全年共 4 次;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垃圾渗滤液应与地下水同步监测,即每季度采样 1 次,全年共4 次。(4)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2.4.5 石油化工生产销售区(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首先确定加油站油品渗(泄)漏点。通过加油站的基本信息和管理状况调查初步判断目标加油站是否有可能发生油品渗(泄)漏,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地质雷达等设备
44、检测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范围。在进行加油站地下水现场调查时,若调查区内有测漏管设置,则可利用 MIP 自带的 PID、FID 等仪器针对测漏管进行 VOCs(如苯系物)浓度现场检测;或利用气体采样袋(如 TEDLAR Bag)采集土22壤气体,带回实验室进行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及总石油碳氢化合物(TPH)等污染物项目之气体浓度检验分析。土壤气体检测结果仅辅助进行调查区渗(泄)漏及渗(泄)漏污染可能范围判断。其次确定监测点。根据加油站渗(泄)漏判定的调查评估结果,已可判断出加油站油品的主要渗(泄)漏点。地下水监测布点主要布置两个监测点:背景点设在在场地上游2040m 处设置 1 眼地下水背景监测
45、点;污染源扩散点设置在主要油品渗(泄)漏点的地下水下游方向、尽可能靠近渗(泄)漏点、但必须在安全防护范围外的地方设置地下水污染监测点。加油站安全防护距离见表 2-1。表 2-1 加油站安全距离一览表加油站外的构筑物等项目油罐、加油机和通气管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距离(m)埋地油罐一级站 二级站 三级站 通气管管口 加油机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30 25 18 18 18本次调查中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增加土壤采样点位。采样深度可依据土层结构、地下水的深度
46、、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地面扰动深度来决定。(2)监测项目以与油品类污染相关之石油碳氢化合物(TPH) 、苯系物(BTEX) 、甲基叔丁基醚(MTBE)及多环芳烃为原则。若调查场址有其他可能污染物时,应增加必要之检测项目(如 EDB、DCA 等)。加油站的地下水及土壤监测指标详情见附件四。23() 监测频次及采样时间要求监测井每季度采水样1次,全年共4次;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监测井采样时间尽量相对集中,日期跨度不宜过大,3日之内为宜。()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
47、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2.4.6 农业污染源(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再生水农用区农用区内以网格方式布设,平行和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方式布设监测点,样品布点数量一般不低于 7 个(灌区上游和两侧各 1 个,灌区及其下游不少于 4 个) 。灌区面积大于 100km2 的,面积每增加15km2,监测点数量增加 1 个;根据距离农用水渠或河道的远近来布置监测点,距离较近的可适当加密监测点,距离较远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可充分考虑使用现有监测井、民井或泉水,不能满足监测井数量要求的,需增加监测井个数。再生水监测点布设应以区域再生水农用渠(河、沟等)的流向为基础,在区域内农用渠上游、下游
48、设置控制点,并在农用区内水文条件剧烈变化的河段(水流汇入处、水工构筑物等)增加采样点数量。设施化农业区24设施化农业区地下水监测井至少为 4 眼,分别为:地下水背景监测井 1 眼,布设在地下水上游,远离设施化农业区;污染扩散监测井 3 眼,其中 2 眼布置在设施化农业区两侧,另外 1 眼布置在地下水下游。本次调查中原则上要求土壤样品采样点位与地下水新建钻孔和监测井点位相一致。除新建钻孔和监测井采集土壤外,在存在明显的污染土壤区域,可根据污染土壤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大小,增加土壤采样点位。采样深度可依据土层结构、地下水的深度、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以及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地面扰动深度来
49、决定。(2)监测项目再生水农用区地下水、再生水水质状况调查指标及土样测试指标详情见附件四。设施化农业区地下水及土壤样品测试指标详情见附件四。(3)监测频次监测井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每个水期各采水样 1 次,全年共 3 次;土壤采样与场地新建监测井成孔过程同步。有条件的地方,监测井可以按地区特点分四季采水样,全年共采样 4 次。灌溉用再生水水质监测采样频率为本再生水农用区的农田灌溉期,每年样品采集 4 次以上。(4)样品采集与保存方法地下水、土壤环境监测样品采集与保存参照参见技术组编制的地下水调查环境监测技术指南相关规定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时间与打钻和建立监测井同步。252.4.7 高尔夫球场(1)地下水监测点与土壤采样点布设地下水监测点布点数量一般不低于 7 个。其中,背景监测井,1 眼,设在高尔夫球场地下水向上游 3050m 处;高尔夫球场内在条件允许下,在球场内布设 2 眼监测井;在球场外布设污染扩散井 2眼,分别在垂直高尔夫球场地下水走向的两侧 3050m 处各设 1 眼,在地下水流向下游影响区设置 1 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