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备人 用案人 授课时间 年 月 总第 课时课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 2、理解诗歌内容 3、诗歌赏析 重点 诗歌中独特的艺术美 难点 诗中“移情入境”的手法。教法 探究合作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教学过程1、导入公元八 0 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
2、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二、评讲诗歌(一)朗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义,初步掌握诗歌内容。(二)品析诗句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1释“接” “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接:看见,目接。大荒:指荒僻的边远地方。诗中是指友人被贬的边地,所以望大荒者,实望被贬之友人也。海天愁思正茫茫:形容愁思正如海天一般茫茫无边,写出了愁思之深广。1 首联哪一个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海天愁思正茫茫”中的“愁”字。所以“茫茫”一词一写喻体“海天”之宽
3、广无边,二写愁思如海深广无边。2 如何理解“江流曲似九回肠”?诗人融情入景,将内心对友人挂念、担忧之百结愁肠融入千折百回的江流之中,江流之曲亦是愁情之百结。“共来百粤文身地”用颔联解读,已是残酷打击,着一“犹是” ,将同贬边地又不得互通讯息的愁绪写得愈进一层,此谓沉郁顿挫。此可谓愁思之二也。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教学过程2此联哪一个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海天愁思正茫茫”中的“愁”字。所以“茫茫”一词一写喻体“海天”之宽广无边,二写愁思如海深广无边。3此联的意境如何?辽阔荒凉。4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作用如何?A比喻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达到了寓情于景,实化愁绪
4、的作用,将无边愁绪写得具体可感。 2诗中的“风” “雨”的本体是什么?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也就是谗邪的保守势力。3诗中的“临水芙蓉”和“ 覆墙薜荔”你怎样理解?如屈原一样,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实际上是象征贤能之人。4 “惊” “密” “乱” “斜”写出了谗邪的保守势力怎样的特点?凶猛、残酷。他们对贤能之士的无情打击,是作者愁思之一。5此联所写景物与下联所写景物,在角度上有何不同?此处为近景,故着意铺陈,用了赋的手法,渲染谗邪小人对贤能之人的残酷迫害。颈联是远景。6总结此联: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全诗用“愁思”贯穿,首联登高望远,引出愁思,颔联见到芙蓉、薜荔横遭摧残,引起身世之感,又添愁思,颈联,远望友人,岭树重遮,江流阻断,使人愁肠百结,尾联音书断绝,各滞一方,倍感寂寞,愁思更深。板书情感基调:“愁”一是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一是对自己和朋友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作业 背诵全诗教后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