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设计构成教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106563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2.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构成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设计构成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设计构成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设计构成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设计构成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讲:构成概要一.构成的概念 .构成,即构造、解构、重构、组合之意。它是一种造型概念,是把不同或相同的形态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形象,形成一个新的形态形象。 它是现代造型设计的流通语言、是视觉传达艺术重要的创作手法。 构成具体地说就是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以理性的组合方式,表达感性的视觉形象。 在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构成教学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 .所谓平面构成是将若干单元形(包括不同形态、材料)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形,并能给人以一定心理感受的观念化的图形。 平面构成是抽象出形式美本质的艺术,它舍弃了事物的现实形态,精取事物的形式美,把组成图象的基本单位归纳为点、线

2、、面。 二、构成的发展历史 1. 构成作为基础教育,是必不可少和相当重要的。将三大构成引入现代设计教育在上世纪包豪斯时代。 包豪斯设计学院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建立了 “艺术与技术新结合 ”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 开创类似三大构成的基础课、培养出大批既有美术技能、又有科技应用知识技能的现代设计师。包豪斯为现代设计教育最大的贡献就是三大构成。三、形态构成要素1、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概念元素:是在头脑里存在的点、线、面、体。视觉元素:是将概念元素体现在实际设计中,包括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关系元素:是把视觉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组织、排列,是形成一个画面的依据完成视觉传达的目的。包括方向、位置

3、、空间、重心等。 实用元素:是指设计所表达的内容、目的和功能。2、面构成的形象形 概念的形 (抽象) 现象的形(具象) 自然形(有机形、无机形) 人为形(有机形、无机形)点的形象:细小、简单 点的大小、数量、空间及排列的形式方向使构成作品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可形成活跃、轻巧等不同表现效果。线的形象:宽度窄、长度显著线的形态有直线和曲线两种,设计线构成,关键在于把握线形态的性格表现。线的性格:垂直线:赋予生命力、力度感、伸展感。水平线:稳定感、平静、呆板。斜线:运动感、动向、方向感强。折线:方向变化丰富、易形成空间感。 几何曲线:弹力、紧张度强,体现规则美。自由曲线:自由、潇洒、自如、随意、优美

4、。细线:精致、挺拔、锐利。粗线:壮实、敦厚。线的表达要点:以长短、粗细、疏密、方向、肌理、形状、线形组合的不同来创造线的形象,表现不同线的个性,反映不同的心理效应。面的形象:几何形:特点:明快、单纯、规整、秩序。(如书本、电视等)有机形:特点:生机、膨胀、优美、弹性。(如水滴、鹅卵石) 不规则形:自由形、偶然形。具有一定的情态、情趣。徒手形、意外形等。体的形象,在平面上是一种幻觉形象,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正负形象,图在前,底子在后为正,反之为负。面的形态表现通过形与形的组合进行创造。点、线、面综合构成:在平面构成中,点、线、面是最基本的形态,这种最基本的形态的相互结合与作用形成了点线面的多种

5、表现形式。点、线、面的表现力极强,既可以表现抽象,也可以表现具象,是平面构成的三大要素 。 四、平面构成的基本形与骨格 基本形:设计由一组重复的或彼此有关联的“形”构成,这些形称之为基本形。基本形由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组成,在构成内部起到统一的作用。基本形设计以简为宜。形象的相遇:两种以上的形相遇,可产生八种形式。(可参看另附图例)1:分离, 面与面之间互补接触,始终保持若干距离。 2:接触, 面与面在互相靠近的情况下,边缘发生接触。 3:覆叠, 面与面靠近时,由接触更近一步,成为覆叠,有前后之分。4:差叠, 面与面交叠部分产生出一个新的形象,其他不交叠的部分消失不见。5:透叠, 面与免交叠时

6、,交叠部分产生透明感觉,形象前后之分并不明显。6:联合, 面与面互相交叠而无前后之分,可以联合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形象。7:减缺, 面与面覆叠时 ,在前面的形象并不画出来,只出现后面的减缺形象。 8:重合,(重叠) 面与面完全重叠,成为一个独立的形象。骨格最大的功用是将形象在空间或框架里作各种不同的编排,使形象有秩序地排列,构成不同的形状与气氛。骨格既起管辖编排形象的作用,也给形象以空间阔窄的功能。 骨格分规律性、非规律性、有作用性和无作用性几类。有规律性骨格以严谨的数字方式构成精确的骨格线。基本形依骨格排列,具有强烈的秩序感。主要有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和特异等构成。规律性骨格有水平线和垂直线两

7、个主要元素。若将骨格线在其阔窄、方向或线质上加以变化,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骨格排列形状。 非规律性骨格没有严谨的骨格线,构成方式自由生动。如密集、渐变、近似构成。五、重复构成与近似构成重复构成重复是指在一个画面中使用一个形象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基本形进行平均的、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可利用相同重复骨格来进行形象、方向、位置、色彩、大小的重复构成。重复构成的基本形可采用具象形、抽象形、几何形等组合基本形。重复的分类:1,形象的重复,基本形形状一样,可有色彩(黑白灰)、方向的变化。2,大小重复,大小相同,形状、色彩、方向可找变化。3,方向的重复。4,位置的重复。5,中心的重复。 近似构成:自然界中近似形很多

8、,如某种树的叶子,同种类的小鸟等,他们的造型都有近似的性质。近似构成是重复构成的轻度变化,是同中求异。是基本形的形象产生局部的变化,但又不失大型相似的特点。六、特异构成特异现象是指规律的突破,是各别的要素显得突出而引人注目。特异构成是具有比较性的,夹杂于规律性之中。特异部分不应数量过多,应选择放在画面中比较显著的位置,形成视觉的焦点。打破单调格局,使人惊奇。特异构成基本采用基本形的特异和骨格线的特异两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都必须注意特异构成对形状类型的不同要求。七、渐变构成:渐变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视觉感受,如近大远小、火车铁轨有宽变窄等。渐变的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透视感与空间的延伸感。平面构成

9、中的渐变是指基本形或骨格逐渐地、规律性地、循序地无限变化。这种变化是以节奏感强和韵律感好为前提。所以在渐变构成中,基本形或骨格线的变化,其节奏与韵律感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变化如果太快就会失去连贯性,循序感就会消失;变化如果太慢,则又会产生重复感,缺少空间透视效果。注意:采用具象图形、渐变骨格、几何图形来表现渐变要注意节奏的连续性、循序感。也可利用图地转换。(每一个形象都可以由完整至残缺、由简单至复杂、由具想至抽象、渐变成其他任何形象。)八、发射构成发射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如光芒四射、水花四溅等。发射构成是骨格单位环绕一个共同的中心点向四周重复,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发射中心与方向的变化构成不同

10、的图形,造成光学的动感和强烈的视觉效果。 具有多方的对称性。可分为:1,离心式 发射的骨格线均由中心向外发射。2,同心式 同心圆围绕着发射中心一层一层向外扩展。同心式的变化很多,如多圆中心、螺旋形等。3,向心式 骨格线自各个方向向中心迫近。九、空间构成1,自然的空间自然的空间是立体的空间,万物呈现眼前,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近大远小、前后分明。2,平面的空间要在平面的画面中体现立体感,则形象的大小、位置、方向至关重要。这些因素能够在平面中使人产生立体的幻觉,导致幻觉的空间感。(1) 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来表现空间。(2) 覆盖排列。同样的形象进行覆叠处理,会有前后、上下的感觉,从而产生空间感

11、。 (3) 投影效果。给形象增加投影,则增加了空间的真实性。投影会使物体具有立体感,还可表现出物体的凹凸感。(4) 弯曲变化。线的弯曲渐变,可以造成前后距离感。(5) 肌理变化表现空间感。物体粗糙表面产生远近距离感。(6) 矛盾空间矛盾的空间表现,是指在现实空间里不可能存在的,在假设的空间里存在。是人为在平面作品中制造出来的错视,图底反转矛盾延伸。空间的视点是矛盾的,多变的;可以从多个视角进行观看,但结合起来却无法成立,互相矛盾,使人产生不合理的视觉效果。十、密集构成密集在设计中是一种常见的组织图画的手法,基本形在整个构图中可自由散布,有疏有密。最疏或最密的地方常常成为整个设计的视觉焦点,在画

12、面中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并有节奏感。密集也是一种对比的情况,利用基本形数量排列的多少,产生疏密、虚实、松紧的对比效果。密集构成中基本形可采用具象形、抽象形、几何形等,但基本形的面积要小,数量要多,以便要有密集的效果,基本形的形状可以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在大小和方向上也可有些变化。十一、肌理构成肌理又称质感,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排列、组织、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我们通过视觉来感受物体表面的质地,因而,视觉肌理成为设计作品。视觉肌理创造方法:1, 笔触的变化2, 印拓3, 喷绘4, 印染5, 刻刮6, 纸张加工7, 渗开或枯笔技法8, 纹理涂擦技法9, 大理石纹表现技

13、法10,蜡之排水性技法平面构成的三要素:点、线、面色彩构成的三要素:色相、明度、饱和度点:点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吸引视线,多点可以创造生动感。1.点的视觉特性:单一的点具有集中凝固视线的效用,容易形成视觉中心(图 1)。多点会创造生动感,大小各异就更加突出了。(图 2)连续的点会产生节奏、韵律,点的大小不一的排列也容易形成空间感。(图 3、4)2.点的构成方法:等间隔、规律间隔、不规律间隔、点的线化、点的面化。线:线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这点在平面设计中应用很广,尤为重要。画面的工整感、速度感也是由线形来实现的,优雅的线型多为曲线。1.线的视觉特性:垂直的线刚直、有升降感;水平的线静止、安定;斜

14、线飞跃、积极。(图 1)曲线优雅、动感,(图 2)曲折线不安定,(图 3)粗线稳重踏实,前进感。(图 4)细线锐利、速度、柔弱感。2.线的构成方法:几何线形工整、古板、冷淡;自由线形自由、个性分明。(图 5、6)面:面可以给点和线一个容纳的空间,单点、单线永远形成不了面。面的分类:积极的面:点、线移动、放大产生的面。消极的面:点、线密集,环绕产生的面。也可以分为几何形面和非几何形面。图与底的关系:图,简单的说,就是你想要表现的东西,位于画面前方。底,就是背景,位于画面后方。生动的图像一定是图底分明的,这样才有层次感。当然也有矛盾图形,比如太极图,分辨不出图与底,一般来讲都是要求图底分明的,也可

15、以利用图底不分明做出一些有个性的图像来。基本形与骨架:基本形就是构成图案的最基本的要素,基本形间的关系有分离、接触、覆盖、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骨架就如同坐标一样,用来把感性的想法理性的呈现。先画骨架,再作图可以表现的很工整。平面构成的表现手段: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对比、立体空间、肌理、韵律。平面构成理论就只有这些而已,多体会、多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融会贯通。比如:万花丛中一点红,这个红就是特异,特异包括形、颜色、质感的变化。平面构成中的主要美学原理在上一讲中我们曾经说过,对比与统一的规则加上对称与平衡的原理,就共同形成了平面构成的美学基础。的确,对称与平衡可以看作一切美学原理

16、的基础,其它的原理都可以看成是这一基本原理的派生。这一讲我们主要讲对称与平衡原理,以及比较重要的由此而派出出来的韵律与节奏、渐变与突变原理。一、 对称与平衡 对称与平衡之所以被称为最基本的美学原理,是因为它发源本心,符合我们最为朴素也最为古典的审美规范,最能使观看者的心理得到慰藉,感到舒适与安全,就好象我们党中央常常说的那句话:“稳定是压到一切的基础”,有了对称与平衡,美丽的基础就有了。其它的美学原理,都是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变异和衍生。什么是对称呢?这很好理解,就是以中心点或者中心线,在点的四周或者线的两边,出现相等、相同或者相似的画面内容(如下图所示)。我们回想一下中国古典的建筑,那些壮丽

17、的宫殿、恢宏的庙宇,无一不是严格对称的典范,而这一建筑方式所透露出来的威严气势、壮重的氛围、严谨的风格,都是别的建筑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其实不独中国,欧洲的古典建筑一样有这样的风格,比如哥特式教堂,严格到门窗都要遵守对称的法则。(如下图所示)对称的设计是非常常见的,但并不是说只要对称就完全一样,对称有绝对对称与相对对称。绝对对称是完全一样,古典的对称方式大凡如此(如下图所示)。绝对对称的方式看起来非常匀称,自然也会觉得漂亮。而相对对称则可以允许有更多的变化,如等形不等量(例图)等量不等形(例图)这些设计在严谨的风格中求得了变化,更符合现代人灵活的审美观点。什么是平衡呢?我们在画画时,有时候会说,

18、这里太空了,那里太重,整个画面不稳,其实,我们就是在寻求一种平衡。平衡是通过各种元素的摆放、组合,使画面通过我们的眼睛,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物理的平衡(比如空间、重心、力量等),平衡与对称不同,对称是通过形式上的相等、相同与相似给人以“严谨、庄重”的感受,而平衡则是通过适当的组合使画面呈现“稳”的感受。平衡的应用相对于对称来说更显得没有规律可循,它更注重一种心理上的感受,你要把构成图案的各个元素看成是一些物理上的对象,想象一下它们各自代表的力量,然后在图案上找到一个重心(可以不在中心,甚至于允许有多个重心),看它们是不是稳当了。这样,就可以寻求到一种平衡。(如下图中的重心)与对比统一法则相应的,

19、平衡也是平面构成中的基本要求,它好比是设计汽车,虽然你可以把车弄得怪模怪样,但四个轮子平衡对称的基本规则是不能变的,你如果一边大一边小,那再靓的外表,也没有人敢开了。雕塑中美丽的平衡点:二、 韵律与节奏 与上面对称、平衡的原理相比,韵律与节奏更富有浪漫色彩。在学这一原理时,一定要把所有的美学原理进行融会贯通,因为韵律与节奏,本来就是音乐的词汇。其实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一不蕴含着美的因素,而这些美的因素其本质都是相同的。我们可以把一幅美丽的风景看成油画,为什么就不能把一幅美丽的油画看成是动人的音乐呢?在平面构成中的韵律与节奏,与音乐中的韵律与节奏,其美学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同样,音乐的韵律与节奏

20、是在不断的重复(节拍)以及重复中的变化(调子)给人以美的感受的。同样,平面设计的韵律与节奏也建立在重复的基础之上。节奏可以看成是音乐的拍子,也就是一种重复。复重的对象给人以一种合乎秩序的合谐统一的感受。而在这一节奏中所产生的韵律变化,则能够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同音乐中的调子)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打开 Media Player,它可以把音乐显示成图案,这些图案,就是节奏与韵律的体现。你们可以看到,节奏不仅仅可以在排列中出现,也可以在辐射中出现。而那些音调,也就是韵律,可以看成是其它元素适当的摆放,这些摆放如同音符,强烈的音乐,给我们冲击感,舒绘的音乐,给我们以慰藉感。现代设计也充分的利用

21、了这样的美学原理,使作品呈现出了音乐般的感受。(如下图的例子)三、 渐变与突变 渐变与突变也是在重复中产生的,它与前面的韵律、节奏差不多,可以看成是同一个美学原理不同的理解角度。节奏强调的是重复中的相同,而渐变与突变强调的是重复中的变化。渐变是指各元素在设计中所呈现出来的形状、色彩、体积的逐渐变化。形状变化通常有趣,可以通过这样的变化将我们的设计意图贯彻进去。体积变化通常可以呈现出空间感、景深感,而且也能够突出最终变大的对象。色彩变化最具有美感,它包括明度变化、纯度变化、色相变化等三种形式(以后在色彩美学中会再提及),渐变的色彩让人感觉很舒缓,很放松。渐变的色彩也让我感觉到丰富、能够避免冲突。

22、突变是指在重复和同类的元素中,突然出现一样异类,或者出现很大变化,这些很大的变化和异类,与其它重复和同类的内容形成了对比(你看,又有对比的原则了),其目的是:1、通常会很有趣;2、使人把目光集中到这个突变的因素上(如下图所示)。比如我们在看到一个人的头发不顺时,都有忍不住想一把把它按下去的冲动,这种突变容易被关注,我们在设计广告时,就可以把要强调的对象设计成突变元素(如下图所示)。平面构成与形式美概要:1.构成的内容; 2.形式美依赖于视觉感受经验;3.构成的几种表现方式。关键词:平面构成;形式美;黄金分割。传统的美术教学是以传授绘画技法为主,这种以绘画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是片面理解了美术教学的

23、学科性质、教育功能、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的,它的教学方式忽视了美术课对学生进行艺术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运用平面构成的知识内容进行美术教学,一定程度上可打破旧的教学观念,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它的含义就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观念。它与其他绘画作品的不同点:一般绘画作品是以具体的形象来打动人,给人以具象的审美享受。而平面构成则从具体形象中抽取了事物的精粹再重新组合构成,以形式为主要表现对象来感染欣赏主体,给人以抽象的审美享受。平面构成与一般绘画的不同之处决定了其艺术功能,它是以形式美为主要表现方式给人

24、以审美享受的。艺术的美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内容美表现了道德、情操之美,生活的真善美和自然的生命之美,这些美感打动人们思想感情深处。形式美则主要触及人们的感受器官和一部分心理反应,它是以内容为物质基础的,例如:帆船的桅杆、工厂的烟囱、高楼大厦的结构轮廓都是高耸的垂直线,因而垂直线在艺术形式上给人上升、高耸等感受;而水平线则使人联系到地平线、平原、大海等,因而产生开阔、平静、徐缓等形式感。平面构成以形式美为主要表现方式并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它从自然形态中有意识地提炼加工,突出对象形式中美的本质特征,将它概括、单纯、使形态比生活本身更强烈、更鲜明。 何为形式美?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

25、多德就从美学观念中提出:“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一个美的事物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美必须具有特定的感性形式,并努力在客观事物中去发现它们。”这一美的形式、美的本质一直为美学家、艺术家所信奉、追随。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事物判断它的存在价值时,合乎逻辑的内容和美的形式必然同时迎面而来,向你询问,是否合乎你的理想标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审美追求,然而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造型设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却在大多数

26、人中间存在着一种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从人类社会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它的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法则,它们是:和谐、节奏、对比、均衡等;还有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教学的量度中发现的“黄金分割比率”。 和谐:事物形式多样的统一。世界上万物万事,尽管形态千变万化,它们都各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存在,大到日月运行、星球活动,小到原子结构的组成和运动,都有各自的规律。爱因斯坦指出:宇宙本身就是和谐的。 对比:把质或量反差甚大的两个要素成功地配合于一起,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而仍具有统一的感觉。在平面构成设计中,通过形状的大小、粗细、方圆,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图画的虚实、黑白、轻重等多方面因素运用,达到主题鲜

27、明、作品活跃的作用。 节奏:本是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在构成设计上是指同一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感。 均衡:形与质、量的平衡。在构成设计上根据图象的形量、大小、轻重、色彩及材质分布而确定视觉的平衡。由于在生活现象中,如:人体运动、鸟的飞翔、风吹草动、流水激浪等,平衡是动态的因而平衡的构成也具有动态的特征。 黄金分割比率:简单地说就是 32。准确数字 10.618 的比例形式,人们一致公认最美的分割比率。著名的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各部分的比例就是黄金分割比率。 这些美的原则在传统的优秀艺术作品中也充分地体现出来。例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材(岭南版)的艺术作品:捣练图(

28、唐张萱)、永乐宫壁画(元代)的墨线轻重徐疾,刚柔并重,多样变化而又统一,一种和谐的美展现在我们眼前。神奈川冲浪图(日葛饰北斋)层层的浪花和依浪峰而起伏的舟船形成优美的节奏、轻重缓急产生丰富的动感。星月夜(荷兰梵高)通过强对比色彩紫-黄、蓝-橙,打动人的视觉效果,表达思想感受。在工艺图案中,不乏对称的形式,至于黄金分割比率的运用更常见于日常生活之中:门、窗的比例,书本、桌子长宽比例多是 32 的程度等等,例子不胜枚举。 平面构成是抽象出形式美本质的艺术,它舍弃了事物的现实形态,精取事物美的形式,把组成图象的基本单位归纳为点、线、面。由点、线、面的大小、色彩、方向、形状、疏密等等的不同产生基本元素

29、的变化,这些基本元素按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对比、密集、肌理、空间等不同的骨骼和章法组成形成成千变万化的构图与画面,这骨骼与章法从平面构成的范畴证明和谐、节奏、对称、均衡等这些美的法则。重复与渐变的骨骼含有节奏的美学原则,重复更有对称的视觉效果,渐变近似、发射,它们的形象单位都是从一个形式逐步过渡到另一个形式,是节奏与多样变化的统一。特异是在比较一致的群体形式中插入不同的对比,刺激视觉器官,给人强烈、鲜明的感受。密集与发射是相对立的两种骨骼,发射是从一个核心向外扩展,密集则是从四面向一个核心聚拢,它们的形式具有运动的节奏感。画面均衡,变化而和谐统一。正因为平面构成是运用骨骼形式体现美的

30、原则就成了平面构成的骨骼、章法、内容。 平面构成作为造型训练的一种手段,它打破了传统美术的具象描绘手法,主张以抽象的形式来表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这种观念经过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新造型主义、以及在造型设计中影响最大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不断完善、发展,逐步从新的思维方式、美学观念建立起一个新的造型原则,成为现代造型设计教学的基础。本世纪 70 年代以来,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已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纺织印染设计、时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舞台设计、商业美术设计、视觉传递设计等领域广泛运用,相信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将不断向前发展、完善。平面构成中的对比与统一 对比与统一是平面构成的基本规则

31、,相当于搞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它与平面构成对称与平衡的原理一样,处于平面构成理论的基础层次,可以说,其它一些平面构成的设计规则和美学原理,都是这两个理论的延伸。对比与统一是对我们所设计的画面的基本要求,什么是对比和统一的要求呢?举一个例子:平常我们穿西装,黑西装一定要配浅色的衬衫,如白色,领带的颜色也要有较大区别,这样看起来人会很精神,这种配色法其实就是一种对比,由强对比产生了张大,使人感觉到精神。另一类情况:如果上身穿西装,下面穿拖鞋,就会被人讥笑为土得掉渣渣,但如果虽然是一身的西装,但黑西装却配了花衬衫和艳的领带,就会被人说成是穿得不协调。其实,这些不合谐的情况,就相当于平面构成中的不统一

32、。 一、对比 对比就是由于平面构成的各元素在形态、颜色、材质的不同形成了视觉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范围很广,如形的圆与方,点、线的疏密、曲直,颜色深和浅等等,强烈的反差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般来说,对比代表了一种张力,能够挑起观看者的情绪反应,能够带来一定的视觉感受。(如下图)我们的自然界是由千差万别的各种事物构成的,本身就形成了复杂的对比,比如白山黑水、蓝天白云、绿叶红花,这些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同时,丰富的自然界对比还能够让我更感受到如下后者的清新,比如我们在路边看到的深褐的技头上发出的嫩绿的新芽,比如我们在老朽的树桩边发现的一从新鲜的白蘑菇,要是没有前者的铺呈,我们怎么能够

33、感受到后者给我们的极及舒适的心理慰藉呢?(如下图中的黄花与绿叶的对比)因此,我们在平面构成时一定要强调对比,让我们来欣赏一些优秀的作品(见下图),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存在着对比,而且,对比愈强,越有张力。注意:对比不等于简单的不同,更不等于乱七八糟。 如下图的例子,这样的对比并不会产生美感,而只会使画面混乱。 二、统一为了避免画面的混乱,在对比之余,我们还要做到画面的统一。统一有两层意思,一是通过整齐的图形,有序的排列,统一的表现技法,合谐的色彩,使画面出现一种美感,我们可以把这个叫做自身的统一(如下图例子中的统一色彩和技法)。另一层意思是,将前面讲过的对比通过一些规则,合谐的统一于画面之中,

34、我们可以把这个叫做相对的统一(如下图的例子)。自身的统一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当我们看到如刀削般的山峰,海面上层层叠叠的波纹,以及笔直的高速公路时,都会产生一种愉悦感,这是合乎秩序,整齐的事物给我们带来的感受,就象我们喜欢收拾得整齐的房间而不喜欢乱七八糟的房间一样。这些统一的运用,使画面看起来多捧啊。而相对的统一,则是相对于对比而言的,对比是不同或者有差异的元素在一起,而统一就是通过一定的规则,使它们合谐的共处于一个画面中。注意:统一不等于没有变化,更不等于完全一样。 没有变化的统一是死板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三、对比与统一的合谐共处需要强调的是,在一幅画面中,统一是基础,不统一的作品,就不是一幅

35、专业的作品,比如我们看到建筑物,所谓的中西合璧,常常是不伦不类,这就是不统一的作品,我们常说建筑风格不统一,就是这个意思。而对比则是关键,也可以说是目的,没有对比,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灵魂,没有对比的存在,画面就了无生气。要在存在对比的情况下使画面统一,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同样的技法与风格,或者同样的表现形式。2在对比中保留一个相近或者相似的因素,或者使某些要素相互渗透,或者存在着相互的过渡。3注意面的使用,由面构成的地,对图起到包容的作用,从而使画面统一。第二讲:色彩构成视觉所感知的一切色彩现象,都具有明度、色相和纯度三种性质,这三种性质是色彩最基本的构成原素。(一)明 度在无彩色中,明度

36、最高的色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为黑色,中间存在一个从亮到暗的灰色系列。在有彩色中,任何一种纯度色都有着自己的明度特征。见彩图 8。例如,黄色为明度最高的色,处于光谱的中心位置,紫色是明度最低的色,处于光谱的边缘,一个彩色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越大,对视觉刺激的程度越大,看上去就越亮,这一颜色的明度就越高。明度涉及颜色“量”方面的特征。 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色相与纯度则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现,色彩一旦发生,明暗关系就会同时出现。例如,同一物象,它的彩色照片反映了该物象全要素的色彩关系,而黑白照片则仅仅反映了物象色彩的明度关系。在我

37、们进行一幅素描的过程中,需要把对象的有彩色关系抽象为明暗色调,这就需要有对明暗的敏锐判断力。我们可以把这种抽象出来的明度关系看作色彩的骨骼,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二)色 相色相指的是色彩的相貌。在可见光谱上,人的视觉能感受到红、橙、黄、绿、蓝、紫这些不同特征的色彩,人们给这些可以相互区别的色定出名称,当我们称呼到其中某一色的名称时,就会有一个特定的色彩印象,这就是色相的概念。正是由于色彩具有这种具体相貌的特征,我们才能感受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果说明度是色彩隐秘的骨骼,色相就很像色彩外表的华美肌肤。色相体现着色彩外向的性格,是色彩的灵魂。在可见光谱中,红、橙、黄、绿、蓝、紫每一种色相都有自己

38、的波长与频率,它们从短到长按顺序排列,就像音乐中的音阶顺序,秩序而和谐,大自然偶而将这光谱的秘密显露给我们,那就是雨后的彩虹。它是自然中最美的景象,光谱中各色相发射着色彩的原始光辉,它们构成了色彩体系中的基本色相。在应用色彩理论中通常是用色环而不是用呈直线运动的光谱表示色相的系列,处于可见光谱的两个极端色红色与紫色,在色环上绝妙地连结起来,使色相系列呈循环的秩序。 最简单的色环由光谱六色相环绕而成。如果在这六色相之间增加一个过渡色相,这样就在红与橙之间增加了红橙色,在红与紫之间增加了紫红色,以此类推,还可以增加黄橙、黄绿、蓝绿、蓝紫各色,构成了十二色相环。从人眼的辨别力来看,十二色相是很容易被

39、人分清的色相。见彩图 9。如果在十二色相间继续增加一个过渡色相,如在黄绿与黄之间增加一个绿味黄,在黄绿与绿之间增加一个黄味绿,就会组成一个二十四色的色相环,它呈现着微妙而柔和的色相过渡节奏。二十四色相环在色彩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性。见彩图 10。(三) 纯度纯度指的是色彩的鲜浊程度,它取决于一种颜色的波长单一程度。我们的视觉能辨认出的有色相感的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鲜艳度,比如绿色,当它混入了白色时,虽然仍旧具有绿色相的特征,但它的鲜艳度降低了,明度捉高了,成为淡绿色;当它混入黑色时;鲜艳度也降低了,明度变暗了,成为暗绿色;当混入与绿色明度相似的中性灰时,它的明度没有改变,纯度降低了,成为灰绿色

40、。纯度变化系列是通过一个水平的直线纯度色阶表示的,它表示一个颜色从它的最高纯度色( 最鲜艳色)到最低纯度色( 中性灰) 之间的鲜艳与混浊的等级变化。不同的色相不但明度不等,纯度也不相等,例如纯度最高的色是红色,黄色纯度也较高,但绿色就不同了,它的纯度几乎才达到红色的一半左右。见彩图 11。在人的视觉中所能感受的色彩范围内,绝大部分是非高纯度的色,也就是说,大量都是含灰的色,有了纯度的变化,才使色彩显得极其丰富。纯度体现了色彩内向的品格。同一个色相,即使纯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也会立即带来色彩性格的变化。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对色彩纯度的选择往往是决定一块颜色的关键,有时候一位妇女会在十

41、几种灰红色布料中只挑选出一种她最心爱的色来,而对于另一种稍有不同的红色,她可能会毫无兴趣。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只有对色彩纯度的控制达到精微的程度,才可以算是一个严格的、经验丰富的色彩设计家。见彩图 12。二、色彩混合由两种以上不同的色相混,会产生新的颜色,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并在色彩的实践中发生很重要的作用。色彩可以在视觉外混合,而后进入视觉,这样的混合形式包括两种形式:加法混合与减法混合,色彩还可以在进入视觉之后才发生混合,称为中性混合。(一)加法混合 加法混合是指色光的混合。两种以上的光混合在一起,光亮度会提高,混合色的总亮度等于相混各色光亮度之总和,因此称为加法混合。色光混合中,三原色光是

42、朱红、翠绿、蓝紫,这三个色光都不能用其它别的色光相混而产生。朱红色与翠绿色光相混得黄色光。翠绿色光与蓝紫色光相混得蓝色光。 蓝紫色光与朱红色光相混得紫红色光。黄色光、蓝色光、紫色光为间色光。当三原色光按照一定量的比例相混时,所得的光是无彩色的白色光或灰色光。见彩图19。有彩色光可以被无彩色光冲淡并变亮,例如红光与白光相遇,所得的光是更加明亮的淡粉红色光。 如果只通过两种色光相混就能产生白色光,那么这两种色光就是互补关系。例如:朱红色光与蓝色光;翠绿色光与紫红色光;蓝紫色光与黄色光都是互补关系。见彩图 20。色光中的各色相混,如果比例不同、亮度不同、纯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二)减法混合

43、减法混合主要指的是色料的混合。白色光线透过有色滤光玻璃片之后,一部分光线被反射而吸收其余的光线,这样就减少掉一部分辐射功率,最后透过的光是两次减光的结果,因此这样的色彩混合称为减法混合。把有色的透明材料重叠起来之后,透过的光都有减法混合的效果。例如彩色赛璐璐薄膜、有色玻璃、印刷油墨等在白底色上的重叠,都会比原有的色变暗。颜料的混合也属于色彩的减法混合。在颜料中,都有带色的颗粒物质,这些颗粒物质的表面在遇到白光的照射后,都会反射光谱上一部分色光而吸收掉其余部分的色光,当两种颜料相混时,这两种颜色的颗粒都相当于许多微小的滤色器。我们可以用蓝色颜料和黄色颜料的混合为例,在蓝色颜料中的颗粒主要反射蓝色

44、光,同时它也反射邻近的绿色光,而把其余的光谱色光吸收掉。在黄色颜料中的颗粒主要反射黄色光同时也反射邻近的绿色光而把其余的光谱色光吸收掉。当这两种颗粒混在一起时,它们都反射绿色波长而吸收了所有其它波长的波,因此两种颜料的混合产生色彩减法混合效果。一般来说,透明性强的染料,混合后具有明显的减光作用。有些印刷油墨或美术颜料,如水彩和丙烯,因透明性强,相混的色也明显地降低光亮度,而有些涂料及颜料,含有较多的有色的粉状物质,透明度低,减色效果就不明确。如广告色或油画色,若用黄与紫调和,混出的色比黄色重,但比紫色亮。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加法混合三原色的补色,即:翠绿的补色红、蓝紫的补色黄、朱红的补色蓝。原色

45、红为既不带紫味又不带橙味的晶红,原色黄为既不带绿味又不带橙味的淡黄,原色蓝为既不带绿味又不带紫味的天蓝色。这三种原色,是不能用任何其它的颜料混合出来的颜色。用二种原色相混,产生的颜色为间色:红色与蓝色相混产生紫色;黄色与红色相混产生橙色;黄色与蓝色相混产生绿色。如果两种颜色能产生灰色或黑色,这两种色就是互补色 三原色按一定的比例相混,所得的色可以是黑色或黑灰色。见彩图 21。被三原色光照亮的部分产生加法混合,由于圆盘的遮挡,投影部分产生减法混合。在减法混合中,混合的色越多,明度越低,纯度也会有所下降。在彩色印刷中,将三种不同颜色的油墨相叠地印在白纸上,由于油墨有透明度,因此大部分光能够透过,只

46、有少量的光被直接反射出来,入射光穿过这些油墨层经白纸反射后,在途中又一次穿过彩色油墨层,这时会产生一种富有层次感和透明度的色彩效果,相叠的部分是减法混色的过程。见彩图 22。我们还可以在水彩画或丙烯颜料画中看到同样特征的色彩效果。(三)中性混合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而并不变化色光或发色材料本身。由于混色效果的亮度既不增加也不减低,而是相混合各亮度的平均值,因此这种色彩混合的方式被称为中性混合。有两种视觉混合的方式:1颜色旋转混合把两种或多种色并置于一个圆盘上,通过动力令其快速旋转,这时就会看到新的色彩。小孩子都知道这样的游戏,把一个涂着鲜明对比色彩的陀螺抽动之后,

47、看不见陀螺原有的彩色图样,呈现出混合起来的新色,当陀螺停止转动时,又恢复了原来的色彩和图样。这是由于转动的陀螺使眼睛的视网膜在同一位置上不断快速更换色彩刺激的缘故。在颜色旋转的过程中,当第一种色的刺激在视网膜上的后效尚未消失之前,第二个颜色刺激已发生作用,当第二个颜色刺激尚未消失之前,第三个颜色刺激又发生作用,由不同的色刺激快速先后作用,就在人的视觉中产生了混合色。见彩图 23。颜色旋转混合效果在色相方面与加法混合的规律近似,但在明度上却是相混各色的平均值。 2空间混合空间混合是另一种色彩的视觉混合方式。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在视网膜投影的大小,除了取决于物体自身的大小外,还取决于物体与眼睛的空间

48、距离。同样面积大小的一块色,当它向眼睛靠近时,视角增大,这块色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就会增大,当它远离眼睛时,视角缩小,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就会变小。如果不同的颜色并置在一起。当它们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不同的颜色刺激就会同时作用到视网膜上非常邻近部位的感光细胞,以至眼睛很难将它们独立地分辨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视觉中产生色彩的混合。由于这种色彩混合受空间距离的影响,我们称其为空间混合。空间混合属中性混合,既不加光也不减光。同样的颜色,用空间混合的方法达到的混色效果比用颜料直接混合的效果要明亮、生动。在印刷技术中,通过分色制版,可以把所印的彩色图片分成红、黄、蓝、黑四色网版,印刷完

49、毕后,印在白纸上的四色网点其中有一部分重叠起来,产生减法混合后的新色,其余的那些保持原色。这些重叠的或未重叠的彩色网点相互邻近地布满了画面,网点十分细密,只有通过放大镜才能看清,因此能够在视觉中发生色彩混合。根据纸面上不同区域的彩色网点成分,可以混合各种不同的色调,因此可以印刷出与原作非常相似的图画。见彩图 24。彩色电视也是利用空间混合的原理成象的。在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上布满细小的红、绿、蓝色发光荧光粉条或粉点,眼睛是很难把它们单独区分开的,由于这些粉条或粉点的亮度比例不断地被调节,视觉中就会看到不断变化的彩色图象。见彩图 25。在织物中,空间混合的色彩效果更具魅力,可以将多种不同颜色用于一件织物的经线与纬线中,还可以把不同色的纤维,纺在同一缕纱线中,再编织起来,这样就形成了有不同的小色点或细色线组成的统一色面。这类织物的色彩往往别具特色,广泛流行于各种衣料、地毯、各种纺织品和编织物中。见彩图 26。在绘画艺术中,不同颜色的笔触交错地平铺在画面上,会产生各种生动的空间混合效果。印象主义大师莫奈,正是利用这一色彩规律去表现大自然中阳光的绚丽与空气的颤动,他并不把一块颜色调好之后涂在画面上,而是合理地用多种色并置的笔触去表达所需的色调,因此莫奈的风景画中具有闪动的、迷人的色彩效果。新印象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