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提问变式:1)为什么这样写? 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 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首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 中间段的作用第二人称的作用 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 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 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 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 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
2、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一、首段的作用高考试题展示08 年江苏卷候银匠:小说开头第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07 广东卷泥泞第 16 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07 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 19 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5 山东卷溯源第 18 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05 广东卷壶口的黄河16 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05 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第 18 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探寻一.如果开
3、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例:05 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 16 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二.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
4、文做铺垫。 07 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 19 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05 山东卷溯源第 18 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好处:通过比较引出下文。或回答“与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做铺垫”也可。05 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第 18 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1)铺垫作用(2)对照作用三. 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2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
5、营造(渲染)某种气氛。07 广东卷泥泞第 16 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答案:文章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为泥泞的出现作铺垫,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 四.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五.如果开篇即连续
6、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二、末段的作用高考试题展示全国卷 阳光古道苍凉美第题:文章末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07 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第 17 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06 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第 18 题: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06 (上海卷) 第 12 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05 辽宁卷切梦刀第 22 题:如果
7、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解题思路探寻一.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06 (上海卷) 第 12 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答案: 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06 湖北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第 18 题: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表现狗的忠诚(或忠于职守) 。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亲密关系,最后以狗作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使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最后写狗与同伴谈论山
8、里的事情,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07 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第 17 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 二. 末段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05 辽宁卷切梦刀第 22 题:如果将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1)不删好。最后一自然段点明并深化了主题,这可以使文章立意显豁,直接而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百,两套烧饼”的叹息将“ 烧饼”与“切梦刀”的价值并置比照,进一步消解了“切梦刀”抚慰心灵、疗治伤痛的意义。(2)删
9、掉好。这样可以避免将作者的主观情感直接呈现出来,使文意含蓄,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思索与想像空间。 “贵来!”“惘惘然而去”,用金钱衡量“ 切梦刀”的价值,且言其贵,已经传达出对“切梦刀”意义的怀疑和否定,文章结构至此已经完整,表达也已清楚。05 北京卷合欢树第 21 题: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答案:表现:母爱是普遍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依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 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三.末段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2004 年浙江卷白鹤翔集的记忆 (刘长春)第 20 题:简析篇
10、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答案: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祈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表达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07 四川卷焰火的变奏第 17 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收束全文?答案:卒章显志。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三、中间段的作用高考试题展示06 山东卷文赤壁第 16 题:第 5 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07 安徽卷行吟阁遐想第 1
11、7 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07 上海卷第 9 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2)_07 江西卷泰山很大第 17 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解题思路探寻一.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此类。 )07 重庆卷告别三峡第 16 题:“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案:过渡总领后文06 山东卷文赤壁第 16 题:第 5 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答案: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
12、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07 上海卷第 9 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2)_4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07 江西卷泰山很大第 17 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二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
13、、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04 年全国卷痛哭和珍第 19 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 06 安徽卷行吟阁遐想第 17 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妆,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答案:特征:秀美,宁静。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意思答对即可)三.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
14、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如 03 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 3 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案: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小结开头段: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提纲挈领,开启(引出)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中间段: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 或衬托(反衬) 扩展思路,丰富内
15、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开头) ,深化中心,点明题旨,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一标题作用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点明主题二环境描写的作用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增添或烘托某种氛围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转化或推动故事情节揭示文章主旨烘托人物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三某些情节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四分析人物点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根据具体句子刻画性格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内容上:揭示文章主旨;表明文章的中心结构上:开头:统
16、摄全文、铺垫伏笔、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中间:过渡,承上启下结尾:照应前文,点题,卒章显志感情上: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表现手法上:修辞五分析某句话或某段话的语言特色注意文章遣词造句的特点,句式,修辞形式上的特点与文章内容相结合六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使抒发的感情更加强烈,可以造成拟人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6记叙文阅读方法: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要点
17、要尽量齐全(分值) 1、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一些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 3、三种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是插叙的一种) 。 插叙作用三种:A插叙了内容,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B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 C交待时间缘由,为后文作铺垫。 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 、第二人称(你) 、第三人称(他、她、它)。 5、记叙线索:A以物件为线索(看题目) 、B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找文中感情变化鲜明的词语, )C 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 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A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 (深层:
18、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B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指题目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 7、开头作用: 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往往使用倒叙手法) 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运用景物描写) 8、结尾作用: A:(有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B: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 ,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9、概括人物的性格和
19、精神品质 :(四种方法) A摘文中词语; B看具体描写; C看所写事件; D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总结中心: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 ,揭示了的道理,歌颂(鞭挞)了的品质(现象) ,表现了我之情。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赏析题多见,注意选择赏析的句子)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7拟人句: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它的特点。 排比句:增强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20、。 对偶句: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描写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哲理句: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14、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照应,铺垫,象征,欲扬先抑,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对比:通过与什么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衬托: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它的形象。 照应:相似性照应;对比性照应;因果性照应。 15、语言风格: A生动形象,优美清新; B朴实真挚,通俗易懂; C幽默诙谐,富有趣味;D语言犀利,讽刺性强; E深邃含蓄,哲理性强; F大气磅礴,气势如虹。 16、环境描写作用: A:渲染气氛:衬托的心情 B:为下文情
21、节的发展做铺垫 C:衬托人物的性格 D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E突出了文章的主题F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景17、重点词语的品析: A:词的含义:具体分析该词的意思,判断用修辞否,若用,按赏析题回答。没用修辞,一般揣测这个词的施事者性格、原因、感情等。 B:某词是否能换成另外一词,:一般不能换,要结合语境分析原因词的表达效果如何好,而换后不能达到这一效果。 C前后两词是否矛盾:一般不矛盾,两个词语从不同角度而言针对不同内容(分别说出什么角度什么内容。 ) 18、重点词的深刻含义: A:抓关键词,解释词的含义,若是比喻句,写出本体。 B:把关键词替换成理解的含义,再重新连句组成完
22、整句意。 (相当于用自己的话替换原文话;还要结合语境联系中心) 19:补充类试题: A:补充过渡性语句(倒叙与顺叙的交接处;场景转换处等) B:补充开头或结尾(注意首尾照应和点题;注意考虑首尾作用;注意中心需要) C: E:题目(结尾处重点词:线索) (一般联系中心)补充人物话语(称呼、礼貌语;结合语境要说的内容) D:补充描写(动作神态心理等) (注意要符合语境,注意人称使用和叙述的立场) 20、原因类题型 要注意结合语境(上下文)搜索或概括(一般联系中心) 。 21、写作特点: 8A:写作方法 B构思技巧 C语言特点 D描写人物方法 E:结构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说明文
23、1、整体阅读,获取信息 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说明内容 a.找中心句或过渡句 b.说明对象+特征 c.各段内容叠加文章从那几方面说明白?先将文章分成几部分然后再加以概括 2、说明方法及作用 提示:说明方法有几种就写几种且字要正确说明内容可找方法句的前一句或该段中心句 A、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内容 B、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C、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D、作比较:通过和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内容E、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内容 F、分别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内容 3、给事物下定义 名词+是+特点(从原文中找)+中心语 如: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4、语言风格a准确平实
24、b生动形象(如果使用了大量描写句、修辞句、神话传说等)加点词语能否去掉?(词语如:大约、左右、最、几乎、仅仅等) 要点:a.不能 b.加点词语起修饰、限制、强调作用 c.结合说明内容讲明理由 d.如果去掉,则 e.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据科学家分析” “据资料表明” “据统计”一类词句的作用。 要点: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句中的“两个词语能否调换”一类的问题 要点:a.不能 b.结合内容分别解释两个词的意思 c.分析出不能调换的理由 d.准确性 品析说明文词语或句子的表达作用。 a.词语作用:结合内容分析词语的意思+准确性(
25、或生动、形象) b.句子的表达作用:找准句子的说明方法+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5、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要点如下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头有描写性语言生动形象地引出将要说明的事物(事理)6、说明文结尾的作用 要点: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 表明希望,提出号召 想像远大前景(补充结尾是可参考)7、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从内容和语言的两个角度分析) 要点:描写了内容,突出了;语言上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说明文中引用古诗、传说、俗语、故事等的作用 要点: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读来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9、文中两个段落不能调换的原因或为什么先说.后说 要点:先概括
26、两段内容 再说明不能调换的原因(如上下段是递进关系、主次关系;由现象到本质等,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10、补充题 补过渡句(要承上启下)补某段中心句(要能总结本段内容)补充结尾11、说明文中开放性试题、类型及答题要点 9提建议、方法、措施类 要具体尽量符合实际情况 拟广告语、设计标语等 a.要切题 b.语言简练、凝练、生动、有感染力 c.有创意/有提示作用 探究题,提取信息、获取信息类 要参考全文,概括文章内容 读了全文,谈认识类 要结合原文,具体谈看法、谈认识 12、说明文标题类型 以说明对象为题目 特征+对象 设问句形式 比喻形式 13、说明对象分类 实物 事理 判断依据:看标题 看开头 看
27、各段说明内容 14、说明对象的特征 先看题目,从题目中找 总写段 中心句或过渡句 自己概括(各段特点叠加) 15、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发展史) 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 空间顺序(建筑物) 标志: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 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 标志: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首先” “其次” “再次”等词语,由结果到原因、由概括到具体、有整体到部分、有一般到个别) 16、结构方式:总分总 总分 分总(提示:每次做说明文前必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7、代词指代什么内容 瞻前顾后法(往前找、往后找) 自己概括、检验法(代入法或置换法 )温馨提示:说明文最简单,答案大多在文中,读完后先理清层次,找出每段
28、说明了什么内容。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 议论文一、议论文的标题类型议论文论点型:如节约是一种美德 、 给人生加个意义 、 善于舍弃 、 让孩子们从小学会感恩等作用: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论题型:单纯 、 谈骨气 作用:提出本文的论题(议论文的问题) 二、论点: 1、论点的类型: 中心论点 分论点 2、中心论点的位置: 标题 开头 结尾 中间 文中未明确,结合全文概括 如何判断: 是一个完整的表义明确的陈述句 是针对论题论述针对全文的,文中论据能够证明该内容,该内容则为论点(分论点除外) 3、论点的提出方式: 通过事例或生活现象、或名言俗语、诗句,引出论点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29、层次论证,最后总结中心论点 1、论据类型: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2、补充论据题(注意): 首先审清题干,分清是那种类型的论据,还要明确为什么观点而补充。10如:请你在该文段中补充一个体现节约的例子,使论据更充足。 (知识点)事实论据:必须是名人的事例,而且是众所周知、真实、 、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 道理论据:必须是名人名言。重在平时积累。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作事实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加具体,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作道理论据,证明观点,使论证深刻透彻,增强说服力。 3、对比论证:通过与对比,鲜明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严密,增强说服力。 4、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
30、象地论证了观点,使论证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 五、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六、论证思路:(或“简述论证过程”或“是怎样论证的”?) 1、恰当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表示次序的词语 2、完整的形式:表示次序的词语+论证方法+论证内容 七、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论证的方式有:立论、驳论、立驳相结合三种) 三种立论方式:通过事例(自然现象)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通过名言引出并证明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 驳论:通过错误言论引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 摆出错误言论,树立批驳的靶子,为下文批驳作准备 八、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结构上:呼应开头,
31、使文章结构严谨。 总结全文:深化总结论点,发出号召。 九、论据能否去掉一个? 一般不能去掉。原因:作者从古今(中外、正反、不同身份等)角度论证的,去掉后不全面,缺乏代表性,使论证不充分严密。 论据能否互换?一般不能。 原因:结构上:与前文某些词句依次照应或有古今中外顺序,互换后结构不严谨。内容上:此论据是为了证明的小观点,不能证明另外一段的观点。议论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例举。 (1) 补写类:如“请你补充一个事例证明威武不能屈这个观点。 ”“作者说,家长对孩子从小就要进行明礼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属于正面说理。请你接着写一两句话,从反面说理,以进一步强调从娃娃抓起(2) 体验类:如“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在美的起点上走向优胜 。 ” (3) 思辨类:如:“思考作者的观点,请说说你真切的感受或与之不同的见解。 ” “你以为本文的论述与孟子主张的生于忧患有何异同?请说说你的看法。 ”(4) 积累类:如“读了上文,请你写一句与思考有关的名言警句。 “选文中提到的英国著名作家笛福,其代表作品是鲁滨逊飘流记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100字左右) ”。 (5) 仿写类:如“请根据乙文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和句式特点,再仿写一句。 ”(6) 献策类:如“结合上下文,根据你的见解,给学校图书 11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