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0 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复兴高级中学 徐宁教学目标 1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表现;知道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概况、主要商品及其影响。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养成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考古领域探寻海上丝绸之路的动态研究进程,了解中国考古工作者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进行考察、捞掘以重现历史上
2、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辉煌过程,培养历史研究的兴趣与热情,进一步引发民族自豪感。重点与难点重点:海上丝绸之路。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故为本课重点。经济重心的南移需要从政治、经济、自然等多角度全面分析和理解,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故为本课难点。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提问:我国现在的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上海、广州、深圳等东南沿海地区。我们来看一下司马千笔下汉代的江南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嬴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
3、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 ”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古代我国的经济重心长期位于北方地区,而南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地广人稀的“蛮荒”之地。读罢司马迁笔下汉代的江南,而同样的江南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和杜牧、宋代诗人林升的笔下,却是:材料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材料三:“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杜牧江南春材料四:“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材料五:(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成熟) ,则数郡忘饥。宋书江南是怎样由原来的落后
4、荒凉之地变成风景如画、富庶繁荣的鱼米之乡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经济重心的南移。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南南 北北南南 北北南南 北北第 一 阶 段 第 三 阶 段第 二 阶 段中 国 古 代 经 济 重 心 的 变 化从 远 古 到 西 晋 从 西 晋 末 年 至 隋 唐 五 代 从 北 宋 到 南 宋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三 国 时 期 南 方 初 步 开 发西 晋 末 年唐 末 五 代北 宋 末 年南 宋 经 济 重 心 南 移 完 成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思考:为什么黄河流域失去了占据二千年之久的重心地位而让位给南方?材料一:从该表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信息? 一一 一一 一一 一一
5、(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 2470685 19.8% 9857 80.2% 一一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一一 124760 62.9% 62496 37.1%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西汉时,北方人口远多于南方人口;唐代,南方人口逐步增加,北方人口逐步减少,但仍多于北方;北宋时,南方人口多于南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北方人口南移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因的第一点。(1)北方战祸多且持久、频繁,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南方则相对安定。提问:人口大量南移对南方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原因的第二点。(2)北方
6、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力水平。(3)南方统治者大多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比较重视经济发展。(4)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5)南宋军民坚持抵抗金军进一步南下,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6)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地和海外贸易)补充: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7、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交通运输及海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7)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的恶化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咸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
8、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 “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材料三:历史上荆江洪水水位抬高统计 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 一一一 一一 230一 140一 80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0.2一 2.3一 1.0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0.87一一 0.164一一 1.39一一 材料四:
9、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一一 一一 一一一一一 一一 一一 一一 一一 289 317 91 276 268 一一一一 16 63 16 6 62 一一一一一一 18 5 5.6 4.1 4.2 材料二、三、四均出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问题:(1)结合历史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2)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运用哲学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长江流域古代开发的认识。答案:(1)进程:西汉以后开发进程加快,至唐宋时长江流域逐步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政治安定;北方战乱;劳动人民南迁。(2)问题:生态环境破坏,水位抬高,水灾逐年增加。原因:落
10、后的耕作方式(畲田)导致植物被破坏,水土流失。(3)认识:古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只注重了自然的经济价值,忽视了自然的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导致了对大自然的过度挥霍,最终遭到自然惩罚。因此,今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一)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思考:阅读课本 P14P15,归纳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有哪几方面?1农业大发展(1)“苏湖熟,天下足”,粮食产量远远超过北方(水稻居粮作物首位,太湖流域为全国粮仓) 。(2)经济作物种植普遍(棉花、茶叶) ,桑蚕业重心转移到南方。水稻、棉花、茶叶的种植在南方有了很大发展。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特
11、别适宜于水稻种植。所以,北宋开始,从越南引进的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得到推广,到南宋时,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苏州和湖州就是当时最著名的水稻产区。2手工业大发展(1)丝织业:官办作坊与私人作坊(独立的“机户”)(2)棉花种植扩张至江南(海南岛棉纺织工具)(3)制瓷业: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北宋时的江西景德镇,制瓷技术和制瓷业已有很大发展,南宋时期已成为白瓷的主要产地,后发展为著名的瓷都。景德镇瓷器的声誉不仅在国内独领风骚,还越洋远销到朝鲜、日本和南海、印度洋北岸、非洲东海岸的许多国家,并由西亚商人转运到欧洲,深得欧洲人的喜爱,被欧洲人奉为珍品,其价值与黄金相符。据说
12、,外国人就把景德镇的原名“昌南”的发音 “China”用来代表瓷器和中国。中国的英文名字由此诞生。这是“China”的一种由来。(4)造船技术世界领先(东南沿海城市)3商贸大发展:海上丝绸之路(1)海外贸易发达,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2)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番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番市”(用于番货交易)。(3)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导入海上丝绸之路:马斯喀特圣火传递将成“海上丝绸之路”新里程碑2008 年 4 月 14 日,作为人类奥运理想的崇高使者,“祥云”火炬将历史性地抵达中东历史名城、阿曼首都马斯喀特,开始全球火炬传递第 9 站的活动。中国驻阿曼
13、大使潘伟芳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奥运圣火在马斯喀特的传递将成为具有千年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新的里程碑。马斯喀特是阿曼苏丹国首都,位于阿拉伯半岛东端,是阿拉伯半岛的“东大门” ,也踞守着波斯湾的门户。潘伟芳大使说,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阿曼并不陌生,因为马斯喀特就是古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中东地区的起点:“中国同阿曼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关系,早在 1500 多年前,阿曼的水手就利用木质帆船远渡重洋,在海上漂流两年多时间,最后到达中国南部港口广州或泉州,这就是阿曼水手开辟的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它也见证了两国人民古老的传统友谊。 ”89 世纪时,阿曼已然成为中国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
14、站。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过程中曾经四次到访阿曼。思考:请大家阅读本目,归纳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具体表现?内容和影响?兴起的原因:传统商路受阻;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南宋统治者认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 ,所以实行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例如:商人如能招致外商,可授一定官职;管理对外贸易的官吏如能发展通商关系,也可以得到晋级的机会。 )具体表现:通商国约 50 余;东南沿海贸易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设立市舶司(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 ;设有“番坊”与“番市” 。内容:输入香料、珍宝、药材等商品与输出丝织品、瓷器、茶叶等商品;“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名称由来。内外影响:宋
15、获得巨额的财政收入(绍兴末年,泉州、广州两市舶司每年收入达 200 万贯,约占当时南宋政府年度财政总收入的二十分之一) ;也给通商国文明进程增添活力。课外拓展:考古发现中国“寻宝”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考古工作者正在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古沉船进行考察、捞掘,以重现历史上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辉煌。丝路起始:打捞“南海号”“南海号”长 30.4 米,宽 9.8 米,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为 6万8 万件。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一直以来大多是依据文献资料, “南海号”文物将为之提供丰富的实物依据。在“南海号”前期探摸工作中出水的文物
16、,大多是中国与外国间的贸易货品,其中以瓷器为主,还有金饰、漆器、石制、木质、金属制品等生活用品。其中有类似阿拉伯手抓饭时使用的“喇叭口”瓷盘,还发现了眼镜蛇骨骸,专家推测为船上曾住有阿拉伯、印度商人,眼镜蛇为其饲养的宠物。专家由此判断,当时这艘古船正赴西亚或者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这也应该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西向航线上。“南海 I 号”现已出水 2000 多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 30 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出水瓷器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对着
17、“南海 I 号”上出水的瓷器连呼惊叹:“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丝路中途:发掘“华光礁号”南宋中期的一天,一艘从福建地区驶出的货船在西沙群岛附近借着北风向东南亚行驶,突然海面上狂风大作,这艘排水量在 60 吨以上的木制帆船,飘至华光礁北边搁浅后慢慢沉入海底。800 多年过去了,1998 年,中国考古队员在渔民的带领下发现了这条沉船,并给它命名“华光礁号” 。这艘古船船体残长米,宽约米,舷深米。“华光礁号沉船是我们第一次在中国远海发现的海上丝路的珍珠 ,有了它,海上丝路中国段才算完整。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2
18、007 年 3 月开始,中国考古工作者开始对该船进行抢救性挖掘。据张威说,以前由于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限制,中国对水下文物考古限于近海, “华光礁号”沉船遗址探秘,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工作由近海推向远海。“华光礁号”出水文物,证明了南宋时期中国海上丝路贸易的繁盛。当时的中国商船主要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地出发,到达波斯湾、红海,乃至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丝路终段:肯尼亚搜索沉船几百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肯尼亚东南海岸的拉穆附近触礁沉没,船员们为了求生,爬上了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至今,帕泰岛上还生活着可能是中国人后裔的非洲人。随着当地越来越多的中国瓷器碎片、甚至完整的精美瓷器被渔民们无意间
19、打捞出水,这个传说似乎也渐渐变得真实起来。经过专家鉴定,在这些瓷器中有一部分的确为郑和船队年代航海遗留的文物,也就是说,中国沉船在肯尼亚海域的确有存在的可能!这也揭开了中国对海上丝绸之路目的地考古的序幕。于是,中国国家文物局与肯尼亚国家遗产部签署了一份水下考古协议,计划从 2006 年至 2009 年,用三年时间对肯尼亚古代沉船遗址进行确认和全面发掘。这也是中非之间首个考古合作项目。4小结两宋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最为活跃的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宣告完成,集中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其中,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为中国乃至世界都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资料附录材料一:楚越之地
20、,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嬴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材料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材料四: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材料五:(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成熟) ,则数郡忘饥。宋书材料六:南方 北方朝代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 2470685 19.8%
21、 9985785 80.2%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材料七: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材料八: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 “峡中刀
22、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材料九:历史上荆江洪水水位抬高统计时间 新石器时代至汉 汉至宋元 宋元后历时 2300 年 1400 年 800 年最高洪水水位上升 0.2 米 2.3 米 11.10 米平均每年上升量 0.0087 厘米 0.164 厘米 1.39 厘米材料十: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朝代唐代 宋朝(金) 元朝 明朝 清朝年数 289 317 91 276 268水灾次数 16 63 16 66 62平均几年一次 18 5 5.6 4.1 4.2材料二、三、四均相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