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交大双创建设方案.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3063749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交大双创建设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海交大双创建设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海交大双创建设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海交大双创建设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海交大双创建设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有强烈创新创业基因的学校,建校 120 年形成和延续了“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近些年,学校注重将高水平的科研反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着力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自 1999 年开始,学校就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探索构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模式。2002 年,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被列为教育部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9 年,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上海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高校。近五年,学校连续三届蝉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冠军,并夺得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冠军杯” 。大批校友活跃在创新创业和创投领域,为催生更多新技术

2、、新产业、新业态做出贡献。学校充分意识到承担“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光荣使命,为进一步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基础条件学校确立符合科学规律、阶段特征的创新创业工作规划,推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活力,为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做出积极贡献。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围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

3、(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不断加强并逐渐体系化在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科技创新”等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本科生研究计划(PRP) 。目前已开设包括“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等在内的 18 门(共计 38 学分)创新与创业通识核心课,包括“创业机会识别”等在内的 34 门(共计 71 学分)创新与创业公选课,以及 2 学分的“创新方法( TRIZ) ”慕课。本科生“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中,每学期含 2 个课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专题,覆盖全校大一大二本科生。此外,面向全校学生推出“创新与创业大讲堂” ,倡导并弘扬企业家精神,启迪创业意识;持续举办“创业沙龙” ,邀请风险投资家、校园创业先锋等与有

4、创业意向同学“面对面”交流;开设“宣怀班”和“创业训练营” ,对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化创业训练。同时,明确本科生和研究生可有 1 至 2 年时间休学创业,期间可享受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撑服务,保证“离开课堂不离校园创业圈” 。(二)创新创业实践载体不断丰富并日益品牌化学校持续开展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习实训等活动,营造并逐步增强全校创新创业氛围,通过“体验式” 、 “模拟式”教育推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学校每年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凝聚和培育创业项目和团队。创业计划大赛按照创业企业的实际筹建流程组织竞赛,按照实战要求选拔团队、聘请实业界人士担任评委,按照市场竞

5、争机制营造比赛环境,保证竞赛全程化、全真性和实效性。重视“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自 2013 年以来共遴选国家级和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 200 个,累计资助金额 200 万元;培育校级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0 多个,累计资助金额 100 万元。组织“创业企业暑期实习生招聘会” ,大力鼓励和引导在校学生到创业型企业进行创业见习,近距离接触创业核心团队,拓展视野并积累创业实践经验。(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不断夯实并日渐多样化依据创业项目的发展阶段,搭建“创业专项工作室” 、 “创业加油站” 、 “国家大学科技园” 、 “零号湾”分层分类的创业孵化平台,初步形成全链条的创业孵化链。按

6、照“让校园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练兵场”的指导思想, “创业专项工作室”提供给尚处于计划和创意阶段的创业项目,工作室定期申请并按要求动态调整;“创业加油站”为已初步形成产品或服务的创业项目(团队)使用,学校免租金并提供相关支持和帮助。更为成熟的师生创业项目,可申请入住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 ,获得更为全面、系统的孵化支持。上海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建有全国首批大学生创业基地,涵盖工商税务、财务法务、知识产权等诸多基础公共服务以及创业导师、辅导员、联络员三位一体的孵化模式。 “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一期建设核心区建筑面积 5 万平方米,主要培育和孵化科技型创业企业,为创业者提供适

7、合初创业起步的生态园区,以及相应的创业加速器和接力园。国家大学科技园与“零号湾”遥相呼应,互为犄角,成为学校徐汇和闵行两个校区双创孵化的重要支撑平台。(四)创新创业研究体系不断拓展并逐步国际化学校依托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以及创业学院“无形学院”的体制优势,充分整合校内相关院系和学科的研究力量,不断加强双创领域相关研究。自 2008 年以来先后承接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等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专项委托课题。目前“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首批聘任特聘研究员 20 人,规划开展“1+X ”的理论研究(其中, “1”为“创业案例动态追踪研究” , “X”为结合特约研究员既往研究基础和兴趣点,通过全球创新创业实

8、验室搭建交叉研究平台和研究素材、数据支撑平台) 。此外,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KIT) 、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创业学院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 Western University)毅伟商学院联合开展创业领域的相关研究合作。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教育、实践、孵化”相结合,确立符合科学规律、阶段特征的创新创业教育规划,推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使高校成为活跃的细胞单元,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坚持“面上覆盖”和“点上突破”相结合,面向全体同学,培养终身受用的创新精神、创造理念和创业意识;面向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培养成为企业初创者和未来企业家。坚

9、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激活学校科技、人才和资源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坚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构建高水平的创业研究体系,既着力挖掘和提炼中国企业家和创业者规律和特征,也着力开展双创决策咨询研究,更好地推动双创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二)总体目标2016 年起通过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扶持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发展、加强创业学院建设、构建高水平创业研究体系等,进一步打通创新创业教育链,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师资和实践载体,进一步拓展创新创业导师、孵化基金等资源。同时,汇聚校内外资源,着力推进“上

10、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 、 “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 “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三个专项建设。力争到 2018 年,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上海交通大学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使“让创新成为凝结在交大学子血液中一种精神,让创业成为交大学子生命中一种力量的迸发”的理念和文化在全校深入人心,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整体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经验。三、主要任务(一)优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布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秉持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

11、力,并兼具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人才。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为牵引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加大毕业生调查对人才培养的反馈体现。深入推进本科专业“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自主开展研究生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完善“工科平台”和“生命与环境交叉平台”等宽口径人才培养机制,在全校推广“致远荣誉计划” ,打通相近专业在基础课程阶段相互选课的制度壁垒。深入建设 MED-X 研究院、人文艺术研究院、海洋科学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统计学等交叉学科平台,着力建设跨学科、跨

12、专业的交叉课程,构建理工医交叉博士生培养平台,强化交叉学科推进政策,理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通道及评价体系。(二)夯实人才培养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全方位质量控制体系,以制度激励为核心,建立院系考核与资源配置挂钩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完善“校级评教、院级评估”的两级课程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进一步深化课程内涵建设,实行教学评教末位淘汰机制。持续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从招生、培养、学位各环节加强质量控制。调整与完善博士生培养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博士生培养过程公开报告制度,落实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深化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强化“课程+ 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试点“课程论文+

13、实践报告+学位论文”的综合评价模式,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二学位教育新模式。(三)完善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卓越工程师专业,开展卓越法学人才、卓越医师和卓越农林等人才计划。发挥“2011 协同创新中心”的育人效应,与企事业单位共建校企联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并逐步探索和推进本科生海外科研实习。继续加大和行业骨干企业研究生双学位的培养力度,汇聚高校科研资源和企业产业资源,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深化上海市西南片区高校人才培养协作模式,汇聚导师资源对区域内部分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

14、“创业天使基金”进行协同评审,推进不同学校间教育理念、教学资源、教育技术等资源的深度合作。(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纳入通识教育建设整体规划,校院两级共同动员,开发和推出更多符合规律、受学生欢迎的创新创业课程。结合专业及学科方向,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引导教师在导论课、专业课以及研究生专业培养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依托“好大学在线”平台,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逐步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与美国百森商学院、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等知名大学深入开展教材编写、案例合作撰写等合

15、作,组织校内教授与著名企业家、创业者联合编写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推进与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展创业暑期学校,共同开发创业项目国际化实践。在创业学院探索设立相关学分,为更多海外高校学生来交大进行创业访学奠定基础。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毕业生跟踪调研机制,全面客观了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以及学校相关政策措施的成效。(五)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注重基础学科交叉培养源头创新和应用创新相结合,并推进和创业学院实践体系、零号湾孵化基地实现上下游贯通。在现有 50 个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 “致远创新研究中心” (“ZIRC” )和卫星实验室;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的创新研

16、究能力,对标国际,在现有工程训练中心基础上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 ,进一步推进创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拟建设的“学生创新中心”将含“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和“创新孵化平台”两个平台。其中, “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包括“创新开放中心” 、 “交叉创新中心” 、 “校企合作中心” 、 “工程服务中心”四个分中心,旨在为学生提供各类创新活动支持;“创新孵化平台”旨在将学生的创新活动成果孵化和转化,为今后创业奠定基础。建成后的“学生创新中心”计划每年接受 8000 多名学生参加实践,年人时数达 70 多万学时,并面向上海西南片高校开放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和指导服务。为加快医学生的医学知识向医学技能转

17、化,促进医学生单一性技能向多元化素质发展,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论证并适时启动在黄浦校区建设“医智谷创新创业中心” 。 “医智谷创新创业中心”由“医学创新实践中心” 、 “医学青年创新能力训练中心”和“临床科创孵化中心”三个平台组成,拟建设成为面向医学生的跨学科创新研究平台和创业支持体系。(六)完善创新创业专业指导服务建设多层次、全过程的本科生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课程设计项目的企业征集、产学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带薪实习、企/行业人员学校开课常态化。在全校大力倡导学生到各类创业企业进行创业见习,引导他们融入创业氛围,熟悉创业环境,并为此提供包括餐补、路补等在内的保障。积极推进上海

18、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制度设计推动更多高水平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完善实验室人员考核制度、实验室开放制度,推动各类高水平实验室更好地向学生开放。建设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学生科技类社团、创新兴趣小组。至 2018 年,为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兴趣小组提供的活动场地不低于 5000 平方米。继续办好创新与创业大讲堂 、大师讲坛、跨学科论坛、暑期学校等,继续高质量举办创业沙龙、电梯演讲、创业训练营等,安泰经管学院、创业学院等继续协同办好“上交创业汇” 。通过众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载体,实现课内与课外、科学与人文、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

19、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业意识。整合校内外资源,依托优势学科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创新竞赛,继续办好“钱学森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 “海峡杯”两岸大学生创业计划邀请赛等校内外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大赛,以赛带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体验式、模拟式学习成效。充分发挥“交大创业创投联合会”和“金融投资校友会”的作用,为交大创业者提供创意指导、经验分享、资金支持等切实服务,引导和推动更多交大校友加入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七)推进建设“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围绕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联合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地产集团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主校区西侧推动建设“零号湾全球创新创

20、业集聚区” 。通过零号湾平台,为交大师生、广大校友以及其他高校青年校友提供适合初创业起步的园区,以及相应的创业加速器和接力园。2016 年至 2018 年将重点建设“零号湾创业生态体系” (包括全球路演中心、公用会议中心,以及创业人才公寓等) 、 “智慧医疗专业孵化器”和“创新设计国际服务中心” 。其中, “智慧医疗专业孵化器”由医学院牵头谋划,充分利用临床医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学科实力和学科优势,汇聚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等 13 家附属医院丰富的临床资源以及校友、创投基金等资源,旨在搭建“精准医学创新创业”和“医工交叉创新创业”两个平台,着力

21、建设国内领先的智慧医疗专业孵化器。 “创新设计国际服务中心”将依托交大和兄弟高校设计学科优势,以国际视野并结合工业设计、创意设计、景观设计等领域创业需求,建设创业实训平台,建成后每年将培训设计领域创业者、从业者超过 2000 人。同时,集聚工商、税务、法律、人才、政策、投资基金等公共和中介服务,提供创业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完善零号湾的创业孵化生态环境,有效培育和孵化科技型初创企业。以零号湾为载体,加大和江苏南通、江苏常州、浙江宁波等长三角城市的合作力度,围绕上述地区千亿级产业,共建产业孵化专区或共同举办创业大赛,支撑长三角地区支柱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加快零号湾海外基地建设,首批将在美国费城

22、、美国硅谷等设立零号湾海外基地;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完成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海外分园区体系布局。力争到 2018年,零号湾园区稳态集聚 5000 位创业者,并通过加强和紫竹国家高新区互动,合力打造“紫竹创新创业走廊” ,形成环交大知识经济创新圈。(八)推动“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为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进一步完善学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出台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落实的实施意见 等一系列规范性配套文件。成立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设计完整的对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的通道。通过“产研院运行维护和教师双创服务管理体系建设” 、 “远

23、缘交叉集成创新创业服务项目和企业培育平台”等载体建设,进一步推动“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和发展。在传统强势工科基础上,加强分子医学影像技术和基因诊断技术等成果转化布局。力争通过 2-3 年时间,建设成为高校和区域创新体系相衔接的创新创业平台,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源和产业技术孵化器,有效服务于上海科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建设,有力支撑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面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会同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以及其他区域示范基地和企业示范基地,发起成立“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咨询专家库” ,为战略新兴产业基金投资、地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专家咨询、指导和专业论证等服务。(九

24、)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包括“创业教师” 、 “创业讲师” 、 “创业导师”和“创投导师”在内的“四师制”建设。在学校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一定规模的教师对其进行创业教育的系统培训,形成一支稳定的创业教师队伍。把握学校推进专职教学队伍建设的契机,重点吸引和凝聚一批有丰富创业指导经验、有一定学理和学术基础的校外企业家来校担任创业“高级讲师”和“教授” 。整合关心学生创新创业的各届别校友、社会企业家资源,加大创业导师、创投导师队伍建设;力争到 2018 年,汇聚创业导师、创投导师达到 1000 位。秉持“细分将成为一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理念,从 2016 年起,进一步推

25、动对导师队伍进行细分。创业导师主要评估同学个性是否适合创业,对创业过程中的情绪、团队管理、社会交往等给予指导;创投导师主要评估同学创业项目的前景,市场拓展、商业模式以及融资策略。同时,逐步把“创投导师”群体根据“互联网金融” 、 “智慧医疗” 、 “智能硬件”等行业领域,依据种子、天使、VC、PE 基金等不同环节进行细分,通过导师细分,为师生和校友创业者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指导。通过建设“校内教师” 、 “高级讲师” 、 “创业导师”和“创投导师”四支队伍,促进校内外、海内外、专兼职、学界和产业界协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十)构建高水平创业研究体系随着双创向更高层次和水平推进,构建高水平的创业研究

26、体系日益迫切。上海交大充分发挥创业学院、安泰经管学院、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前期研究基础和学科优势,坚持“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依托校内优秀师资和海外资深学者,组建学术与实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的创业研究队伍。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 ,凝聚不少于 50 位国内外知名的创业领域研究专家和学者,着力开展双创领域理论研究和面向高新园区的决策咨询研究。会同超星集团等,共同探索创建“中国创业动态案例库” ,力争到 2018 年积累不少于 30 个创业动态案例。会同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和上海银行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创业研究中心

27、” ,着力开展创业领域的相关评价研究,并为地方政府提供双创智库支撑。四、政策举措(一)出台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落实的实施意见等八个配套文件重新梳理并进一步完善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政策,构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体系,通过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对科技成果许可、转让、合作开发、折价入股乃至诉讼和自行转化等各类转化形式流程都进行了规范。 (详见学校文件)(二)出台上海交通大学科技人员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为了对学校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中的在职事业编制人员在一定期限内保留人事关系、离开工作岗位,到校外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拟专门研究出台上海交通大学科技人员

28、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对离岗创业所涉及的条件、审批、年限、考核、待遇等问题做出系统规定。 (详见学校文件)(三)出台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建立专职教学教师队伍的实施意见从队伍构成与岗位设置、选拔聘用与发展晋升、考核评价与薪酬待遇等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分类发展、多元评价”改革战略。在专职教学队伍建设体系中,专门明确对于那些有丰富创业指导经验,有一定学术基础的校外企业家,可聘任为上海交通大学创业“高级讲师”和“教授” ,来学校承担若干门创新创业课的授课任务。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在创新创业领域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讲师队伍。 (详见学校文件)(四)拟出台

29、上海交通大学创新创业双学位管理实施办法(暂定名) 校院两级整合资源,力争从 2017 年起开设“技术创业” 、 “金融创业”等方向的第二学士学位,并探索开展技术创业的研究生国际项目。从而让更多同学在第一专业学位之外,有更多选择和机会接受系统的创业训练和培养,为今后创业奠定基础。 (详见学校文件)(五)出台上海交通大学关于“开放共享、多学科交叉”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积极参与上海市、科技部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仪器设备共享覆盖企业从启动研发项目到中试生产前的全部仪器设备使用需求。进一步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详见学校文件)(六)修订上海交

30、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资助实施办法和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申报及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把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奖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申报长聘教轨“学术要件”的政策保障,鼓励和引导更多教师关心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校内外整合资源,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资金、资源保障。着眼长远,更加系统地布局和建设“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 。 (详见学校文件)五、重点工程(一)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建筑面积 14700 平米,在原有的工程训练中心基础上建设。包括“创新能力训练中心”和“创新孵化中心” ,通过两个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技能,中心将覆盖 1.5 万学生

31、,达到每天可为 800 名学生服务的规模。涵盖机、电、材、环、化、生命、医学、基础理科等学科的学生创新实践。 (详见相关建设方案)(二)上海交通大学“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建设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构建高校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对接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在 2010 年 1 月联合上海市发改委和上海市闵行区政府共同组建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政府和企业,致力于有针对性地突破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聚焦区域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前瞻性布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技术集成创新,加快推进技术转移,从而引领未来新兴产业发展。 (详见相关建设

32、方案)(三)上海交通大学“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上海交通大学于 2015 年 4 月联合闵行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地产集团,共同建设“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 。创新创业集聚区旨在助推产业升级、企业转型,吸引全球范围内的大学师生及校友集聚创业,汇聚国内外著名创投和风投机构,为创业者提供适合初创业起步的生态园区,以及相应的创业加速器和接力园。一期建设核心区域约 50000 m?;二期建设形成上海交通大学环大学知识经济创新圈,包括专业孵化器、创业苗圃、创业加速器(接力园)等在内约 20 多万 m?,汇聚科技型创业企业 500 家;三期建设目标是成为“紫竹创新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上海南部

33、科创中心的重要支撑。 (详见相关建设备忘录)(四) “创新创业示范学院”建设通过校内“创新创业示范学院”建设,进一步调动和促进所有院系参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首批推动把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两所学院作为“创新创业示范学院” (创建单位) 。其中,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面向大医疗健康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落实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高峰学科建设规划,将推动师生组合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进行创业。计划经过三年建设,实现专任教师纵向项目承担覆盖率 100%,研究生就业中直接创业、参与创业率达到 50%。媒体设计学院主要面向工业设计、创意设计等领域,通过对学生在校专业学习期间嵌入设计领域创业的内容,推动

34、更多毕业生未来在文创领域创新创业。计划通过三年建设,实现本科生毕业五年内超过三分之一从事设计领域的创业。 (详见相关建设方案)(五)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体系”建设在首批聘任特聘研究员 20 人的基础上,三年内将汇聚一支 50 人左右,专兼结合、师生融合的研究队伍。 “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着力开展“1+X”的理论研究。主导研究方向“1”为“创业案例动态追踪研究 ”:通过邀请在各个领域处于领跑者、追随者的创业企业,剖析它们当前的发展基础、发展情境和发展战略,研究人员对其中的关键事件和相关要素进行编码留存;每过半年开展一次追踪分析。该研究充分契合创业的不确定性和创业进展的动态特征。 “X”为结合各位

35、特约研究员既往研究基础和兴趣点,搭建一个交叉研究平台和研究素材、数据支撑平台。 “上海创业研究中心”作为上海市首个由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发起的创业研究智库,邀请来自斯坦福大学、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知名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会成员,旨在构筑一个学界与业界、理论与实践、政府与校企的合作对接平台,为推进上海市创新创业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上海创业研究中心”既包括对政府、园区的决策咨询研究,也包括对创业企业、行业、产业的理论研究,同时还包括对创业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六、保障措施(一)组织领导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的系统工程,事关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必须加

36、强领导,把握好建设的方向,及时解决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此,成立“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双组长,分管财务、校地合作、科研、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副组长,组员包括学校党政办(地方合作办) 、创业学院、学指委、教务处、研究生院、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科研院、财务处、人力资源处、宣传部、创新创业示范学院等相关单位的负责同志。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创业学院,由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听取相关工作进展,并研究部署示范基地建设的重大事宜。(二)管理机构学校创业学院负责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日常协调和推进等工作,双创示范基地的日常决策和协

37、调工作委托创业学院院务会研究、决策和协调。通过创业学院平台,进一步夯实和完善教务处、研究生院、学指委、团委、科研院、校友会、地方合作办、国家大学科技园、经管学院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创业学院院班子配备和下属办公室建设,配齐配强工作队伍,切实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三)监督考核领导小组加强监督考核制度及能力建设,将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学校相关部门年度工作考核,细化目标任务,督促落地落实。同时,加强培训和经验交流,对在基地建设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部门和个人,及时给予总结表彰;对于不履行基地建设职责的,对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具体责任人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予以监督执纪和问责。(四)资金保障在国家、上海市投入专项经费基础上,学校通过配套投入和校友筹资,努力在校内外广泛募集更多资源投入双创领域,完善并用好政府专项创业支持基金、校友创业企业基金等资金补贴类的创业基金。探索调动校友力量和社会资源,创建更多股权、债权类创业基金,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提供更坚实的资金保障。上海交通大学凝聚各方力量,组建专家组和工作组进行深入研讨、论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基础、实践和探索,研究制定了上海交通大学关于承担“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工作方案 。我校将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十三五规划”的推进,结合年度重点工作,按工作方案框架统筹谋划和稳步推进相关工作,务期必成,力求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