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简单模仿,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迁徙耕种,商周时期,春秋时期,青铜农具,灌溉、施肥、治虫,铁农具,牛耕,战国时代,铁农具,牛耕,(器件小、范围小),(器件大、范围大),2、变化原因:,农 具 的 发 展,农业技术的成熟,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刀耕火种,一两年后撂荒,耒耜,三四年后撂荒,少量青铜农具,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铁农具牛耕,铁犁牛耕,耜耕阶段,连续耕作或休耕;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生
2、产力不断发展,石、木、骨器,3、精耕细作技术日趋成熟的表现:,铁铧犁耧车,垄作法、代田法、区田法,间作套作复种技术轮作种 植 绿 肥,北:粟南:水稻,连作、休耕与两年三熟并存,汜胜之书,春秋战国和秦汉,齐民要术,魏晋南北朝,曲 辕 犁筒车,育秧移栽,隋唐,耧 锄,水旱轮作稻麦复种,交流广泛占 城 稻,一年两熟,农桑辑要,宋元,明清,农政全书,多熟种植,玉 米甘 薯,套 耕饼 肥,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发展(先秦时期),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刀耕火种,铁犁牛耕,耜耕阶段,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耕
3、作方式与工具、技术;品种;农学专著),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2、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较好,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一、耕作方式和技术发展:,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刀耕火种,铁犁牛耕,耜耕阶段,二、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公社所有集体耕作平均分配,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地主阶级)农民少或无地,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国王所有)奴隶耕种,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
4、变革,决定,原始公有制,私 有 制,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力,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奴隶社会】井田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曹魏】屯田制和【魏晋】均田制,【明后期】封建土地制度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土地制度与耕作方式的演变:,公元前约2070年,原始社会,1.农业状况: 简单模仿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2.土地制度: 氏族公社所有,春秋战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农业状况: 出现青铜农具 开始施肥灌溉2.土地制度: 井田制,1840年,1.农业状况: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发展2.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变化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三、小农
5、经济的艰难成长,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注重精耕细作,但生产工具、技术简单、心理状态容易满足,具有落后性,1、特点:,2、小农经济发展有利和不利的条件?,1)发展的条件:,铁犁牛耕普及,生产技术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2)不利因素:,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灾能力薄弱。 规模、小条件差、封建剥削沉重,始终维持简
6、单再生产。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3、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1.下列农具和耕作方法,出现在汉朝时期的是: 耦犁二牛一人犁耕法 耧车翻车 A. B. C. D.,课堂测评:,A,2.农政全书出现的主要条件是 A、作者的勤奋和
7、努力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 统治者的支持,C,3.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表现在 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 出现不少著名的产棉区 大量新品种被培育出来 棉花、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A B C D,B,4.下列各项不属于反映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是 A制造了曲辕犁 B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C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 D使用耧车和犁耕法,D,5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6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演变的趋势是( )A木器石器青铜器铁器 B石器木器青铜器
8、铁器C木器石器铁器青铜器 D石器木器铁器青铜器,A,A,7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各项的先后顺序( )(1)铁器牛耕的使用(2)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3)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私田产品(4)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A(1)(2)(3)(4)B(1)(3) (2)(4)C(1)(3)(4) (2)D(3)(1)(4)(2)8春秋战国时期没,我国农用动力的革命是指( ) A铁器时代的到来 B牛耕的使用C铁犁的使用 D灌溉事业的发展,C,B,本课结束,材料:在周代,土地以及附着在土地上的劳动者,都属于周王室所有,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按照爵位的高低将土地分赐给诸侯及卿
9、大夫、士;各诸侯国以同样的办法逐级分赐给境内各级大小贵族;下级贵族要向上级贵族交纳一定贡赋。受赐的各级贵族,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可以由子孙世袭,但土地不能买卖。所谓井田,即各级的统治者把耕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方田,每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分为九区,分给劳动者耕种;中间一区为公田,周围八区为私田,分授给八夫(八家)耕种井田制单位是“夫”(约31.2亩)田间沟壑、道路,以便灌溉,以利交通;在京田少纵横交错的道路称作阡陌。,井田制的特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你能绘制井田示意图吗?,【奴隶社会】井田制,1)土地属于国王2)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耕种,支配劳动产品 3)西周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A、
10、特点,(使用权),(所有权),铁犁牛耕的出现(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 战争频繁,井田中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B、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形成,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形成鲁国等各诸候国改革税制井田制日趋瓦解私田的增加 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1. 形成: 时间: 春秋战国 形成过程:,战国时,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
11、法较为彻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2. 特点:, 大小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 封建政府和皇帝还掌握部分土地 广大农民少有土地或没有土地,受国家和地主残酷剥削,封建土地所有制:,3.屯田制与均田制:,1)屯田制,三国曹魏政权开始实施,目的是筹措军粮,屯田区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国家。,对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封建土地所有制:,3.屯田制与均田制:,2)均田制:开始于北魏,隋唐进一步发展。A、定义: 不是平分田地,是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的前提下,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受田农民要承担国家的赋役。,封建土地所有制:,
12、3.屯田制与均田制:,2)均田制:开始于北魏,隋唐进一步发展。,1)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3)隋唐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B、均田制的作用:,土地兼并、安史之乱,C、均田制的瓦解:,土地高度集中 农民起义 表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农业生产的桎梏,4、明朝后期:,封建土地所有制:,明代鱼鳞图册,打制石器,青铜农具,磨制 石器,有人说,“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你同意吗?,牛耕的使用,解放了人力,农用动力从人力变成了畜力。,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双尖木耒,鹿角锄,骨 耜,耜耕(石器锄耕),骨耜是河姆渡人从事水
13、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分为10卷,共92篇,11万字;其中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4万字。另外,书前还有“自序”、“杂说”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书中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蚕等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因此说齐民要术对我国农业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汉代播种工具耧车,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中国牛耕技术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古代农业灌溉机械:筒车,二牛抬杠牛耕画像石,汉代代田法模型,区田法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