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儿科学分册吴希如主编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年 06 月第 1 版.第 l 章 临床儿科学特点概述儿科学的研究和服务对象是小儿,而小儿从生命开始直到长大成人,机体都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 论在解剖、生理、生化、营养、代谢、免疫、病理等方面,以及在疾病发生、发展、症状表现、 诊断、治疗、预 后、预防等方面,均与成人有许多不同之处,而且不同年 龄阶段的小儿之间也不尽相同。因此 临床儿科学有其本身的突出特点。现将儿科学的特点概述如下。一、临床医学方面1.疾病种类(disease spectrum)小儿的疾病种类与成人有很大不同,例如婴幼儿先天性遗传疾病和感
2、染性疾病较成人为多;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小儿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成人则以动脉硬化性心 脏病为主;小儿肿瘤多见急性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等,而成人则以癌症为 多。2.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年幼儿患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常起病急、来势 凶,缺乏局限能力,故易发生败血症,并常伴发呼吸、循环衰竭,水电解质紊乱或中毒性脑病。病情发 展过程易反复、波动,变 化多端,故 应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新生儿及体弱儿患 严重感染往往表现为各系统反应低下,如拒食、神情呆滞、体温不升、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或不增,并常无定位性症状、体征。3.诊断(diagnosis) 儿科考虑临 床诊断时应
3、重视年龄因素:如小儿惊厥,发生于新生儿期应多考虑窒息、产伤 、颅内出血或先天异常; 6 个月以内应考虑婴儿手足搐2搦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 个月至 3 岁小儿则要考虑高热惊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 岁以上年长儿如为无热惊厥以癫痫为多。4.治疗(treatment)小儿缺乏免疫力,调节和适应能力也差,因此,患病 过程中易发生并发症,有时几种疾病同 时存在,因此,除针对 主要疾病加以治 疗外,尚应注意处理并发症和并存症。此外,细致的护理和一般支持 疗法也非常重要, 对患儿常起到很大的作用。5.预防(prevention)由于有 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工作,并加强对传染病的管理,许多小儿传染病如麻疹、
4、脊髓灰 质炎、白喉、破伤风、 伤 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大大下降。由于重视儿童保健工作, 认真对待胎儿、 围生期和新生儿保健,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宣传科学育儿法,故营 养不良、肺炎、腹泻等多发病、常见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明显降低。及早 筛查和发现先天性遗传疾病以及视、听觉和智力异常,加以矫治 训练,防止 发展为严重伤 残,也属于预防的范畴。现已发现不少成年后出现的疾病常起源于儿童时期,如高血 压、动脉粥样硬化常与小儿时期的饮食有一定关系;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多可追溯到儿童时的风湿热;小儿尿路感染若未能及时得到诊治,迁延至成人 时常发展为晚期肾盂肾炎而致尿毒症等。以上都说明小儿时期的预
5、防工作十分重要,做好小儿时期的预防工作,不仅可增强小儿体质,使其不生病、少生病,而且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早期将其控制,以保证成年期的健康。6.预后(prognosis)一般来说,小儿患病 虽起病急、来势猛、变化多,但若诊治及时、恰当,恢复也快。由于小儿各脏器组织修复能力较强 ,后遗症一般较成人少。但年幼、体弱、危重患儿的病情变化迅速,恶化也快, 应坚 持守护,积极抢救。二,基础医学方面1.解剖学(anatomy)小儿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在外观上不断发育变化,如体重、身3长(高)、头围、胸围、腹围、臂围等的增长,身体各部比例的改变,骨骼发育如颅骨缝和囟门闭合、骨化中心出现、出牙 换牙等均有一
6、定规律;内脏器官如心、 肾、肝、脾等的大小、位置,以及皮肤、肌肉、神经、淋巴系统等均随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只有掌握小儿的正常发育规律,才能判断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偏差, 寻找其发生原因,做好医疗保健工作。2.营养学(nutriology) 小儿生 长发育快,代 谢旺盛,对营 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水和能量的需要量比成人相对大,但小儿胃 肠消化功能尚不成熟,故极易造成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3.生理学与生物化学(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随着小儿的成长,各系统器官如神经、消化、呼吸、循 环、泌尿等系 统的功能也渐趋成熟。婴幼儿时期代谢旺盛,而肾 功能又较差,故比成人容易发生水
7、和电解质 紊乱。不同年龄的小儿均有不同的生理生化正常值,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外周血血象、体液成分等, 这些值又与成人有所不同。只有熟悉这些生理生化特点才能正确地对疾病做出诊断和处理。4.病理学(pathology)小儿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反应往往与成人不同,相同致病因素也可对不同年龄的机体导致不同的病理改变。如同 为肺炎球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婴儿常发生支气管肺炎病理变化,而年 长儿与成人则发生大叶性肺炎;维生素 D缺乏时婴儿患佝偻病,而成人 则患骨软化症。5.免疫学(immunology)小儿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都不如成人健全。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 IgG(被动免疫),但 35 个月后渐消失。母
8、体的 IgM 不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时 IgM 量低,易患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小儿的主动免疫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免疫球蛋白 IgG 一般要到 67 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婴幼儿期因局部分泌型 IgA 也缺乏,故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其他体液因子如补体、趋化因子、4调理素等活性及白细胞吞噬能力等也较低。第 2 章 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简称体检)是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儿科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的内容、方法及所得材料 临床意义的判断等方面有其特点,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正确地进行儿科临床工作。一、儿科病史采集病史采集既反映医师的医疗作风,也反映医师的医疗质量、学术水平。医 务人
9、员要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病史采集。(一)询问内容1.一般记录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人院日期、病历陈述者及其可靠性、家长姓名及职业、年龄、住址(包括电话号码) 等项。其中年龄一项患儿愈小愈应询问确切:新生儿要求记录到天数;婴儿要求记录到月数;较大儿童记录到几岁几个月。了解患儿的实际年龄对 判断其生长发育是否正常,计算体重、 饮食量、用药量、输液量以及对疾病的诊断都有重要意义。2.主诉 即来院 诊治的主要原因(症状)及其变化过程。询问及记录方法与内科基本相同。3.现病史 为病历的主要部分。 应确切地描述各症状的起因、发展情况、轻重程度,以及起病后全身情况的改变、治 疗经
10、过等。儿科应注意以下特点:(1)起病时间往往不易弄清,尤其是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者,如低热、 苍白、黄疸、轻微疼痛、腹内肿物等,不易被及 时发现,故家 长陈述的起病时间可能和实际情况出入很大,须加以注意。(2)婴幼儿不会 诉说自觉症状,应向家长仔细询问患儿有无特殊行为。例如要了解有无头痛,可问“是否用手打头或摇头”;要了解有无剧烈腹痛,可问“有无喜俯卧5位、阵发性屈腿、哭闹、打滚”等表现。(3)小儿缺乏限制能力,疾病症状常泛化,因而一个系统的疾病常表现有几个系统的症状。询问时要善于分清主次,把主要症状 问清,也要把伴随症状问全。一般根据主诉先问清一个系统的症状,再问其他有关系统的症状。例如呼吸
11、道感染,常先后出现发热、流涕、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同时也常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重症病例 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因此, 询问内容既要有重点,又要全面,具有鉴别诊断意 义的阴性资料也要询间和记录。(4)小儿常同时 患有几种疾病,且互相影响,须同时或先后加以询问。例如患感染性疾病(如肺炎) 的婴幼儿可同时伴有营养缺乏症(如佝偻病、营养不良、营养性贫血等) ,而 这 些慢性疾病常被家长忽视,因此 发现 有这些疾病的症状或体征时,还应追问有关病史。(5)小儿各系统 疾病都能影响全身情况(食欲、睡眠、精神状况、体力活动等),而全身情况的改变常能反映病情的轻重。因此,对任何疾病都应详细询
12、问并记录这些情况。(6)小儿易患传 染病,应问清近期传染病接触史,必要时隔离观察,这有助于及时诊断处于潜伏期和发病早期的急性传染病患儿,以便早期隔离,避免交叉感染。(7)与现病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应注意询问。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在发病前 13 周有病毒性感染史, 这有助于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又如癫痫患儿过去有颅脑损伤、 脑炎或脑膜炎等病史, 则 有助于病因诊断。4.个人史 主要包括以下各项。询问时根据不同年龄及不同疾病各有侧重。(1)出生史:包括胎次、产次、是否足月顺产、出生体重、生后情况 (如有无窒息、发绀,Apgar 评分,病理性黄疽)等。 对于新生儿这些内容可记录在现病史中
13、。必要时应详细询问患儿母亲妊娠、分娩时的情况。6(2)喂养史:婴 幼儿以及有营养缺乏症或消化功能紊乱者,应详细询问喂养史,包括喂奶的种类和方法,何 时添加何种辅食,何 时断奶及断奶后食物种类,年 长儿则应了解有无偏食、贪食等不良习惯。(3)生长发育史:了解患儿以往生长发育情况,重点询问有关体格及精神神经发育的几项重要指标,例如,何时开始会笑、抬 头、 认人、独坐、爬、站、走、说话等,了解目前体格生长指标,如体重、身长(高) 、头围增 长情况等。以往在托幼机构的定期记录也可作为参考。对 学龄儿童还应了解其学习成绩,智能落后者更应详细询问。(4)预防接种史: 应询问何时接种过何种疫苗及接种次数、接
14、种效果。视患儿的年龄大小将应该接种的疫苗逐项询问。5.既往史 应重点询问以下内容。(1)既往患病情况:了解出生至今患过何种疾病,特别是与现患疾病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如现病主诉为过敏性疾病,应了解过去有无 类似发作史;现病有高热、惊厥症状,应了解过去有无高 热惊厥史等。(2)急性传染病史: 应问清何时患过何种传染病,并按顺序记录其患病经过和并发症。有些传染病可获长期免疫,这对现病的诊断很有帮助。例如过去曾患过麻疹,现虽有发热、出疹等症状,一般很少再考虑麻疹的诊 断。(3)药物过敏史: 问清何时对何种药物过敏及具体表现,以便决定药物的选择,避免再次发生过敏。6.家族史 询问家庭成员的年龄及健康情况。
15、如已死亡,应记录当时年龄及死亡原因。询问父母是否近亲结 婚,有无家族性或遗传 性疾病的历史。7.社会史 包括父母的职业、经济情况、居住 环境和条件,对小儿的期望和教7养情况。(二)询问方法小儿往往不能自述病史,须由家长代述。他 们所述的资料是否可靠及其可靠程度如何,与其观察小儿的能力、接触小儿的密切程度以及受教育程度有关,对此应予注意并在记录中说明。询问 病史时应注意态度要和蔼,语言要温和,充分体 谅家长因子女患病而引起的焦急心情,给予必要的安慰。一般先尽量让家长详细叙述病情经过,耐心听取,不要轻易打断,再根据需要加以必要的引导,但切忌抱有成见,以暗示的语气引导家长 提供所希望的材料,以免 导
16、致错误的结论。年 龄较大的患儿如能陈述病情,可让其直接 补充叙述一些有关病情的细节,但应注意其记忆及表达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于时间概念表述的准确性),要注意有些患儿因惧怕接受各种治疗、住院而不肯实说 病情,有些患儿因不肯上学、去幼儿园而谎说症状(如发热、腹痛、头晕等),刚会说话的小儿往往把不痛 说成痛, 对这些均须加以分析判断。此外,当病情危急时可先重点询问现病史,最好边体检边询问,以便及时进行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 详细询问全面病史,切不可 为了完成病历而延误治疗。二、儿科体格检查(一)注意事项1.检查室要光线充足,室温适宜,冬天要有取暖设备,以便 检查时尽量暴露检查部位,避免漏检重要体征。检查
17、中应尽量减少不良刺激,手和用具要温暖,手法要轻柔,动 作要快。2.检查时,患儿体位可因年龄大小而不同。 婴幼儿可让家长抱着检查,有些胆怯的孩子在看不见医生时尚安静,可 让家长直抱小儿伏在肩上,医生从其背后进行检查。3.态度和蔼,尽量取得患儿合作。要善于接近患儿,尤其对婴幼儿,在开始检查8前应先与其交谈几句,或用玩具、听诊器等哄逗片刻,以“真听话、真乖” 等话语表扬、鼓励患儿,解除其恐惧心理及紧张情绪,使之愿意接受检查。偶遇少数不合作的患儿,要取得父母配合,加以约束后检查,以免延误诊治。4.应注意隔离保护。检查前应洗手,必要 时还要戴口罩。室温较低时仅暴露需要检查的部位,且不宜过久,随时注意穿衣
18、、盖被,以免着凉。 对婴幼儿尚须注意预防意外,务必于离开前拉好床 栏,以防小儿坠地;检查 用具(如压舌板、叩 诊锤、手电筒等) 应随手拿走,以免小儿玩耍时误伤自己。5.检查顺序应视小儿病情、当时情绪及配合情况灵活掌握。原则上是将容易受哭闹影响的项目趁小儿安静时最先检查,如数呼吸、脉搏次数,心脏听诊,腹部触诊等,而皮肤、淋巴结、骨骼等项无论哭闹与否随时 均能 检查。对小儿刺激较大的项目如口腔、咽部、眼部检查可稍后进行。(二)检查方法1.一般外表 与小儿刚一见面,即 应开始观察,尤其是当小儿尚未注意时观察所见更为可靠。望诊的内容包括 营养发育情况、体位、精神状态、呼吸(呼吸型、速率、规律、深浅 )
19、、哭声强弱、有无发绀、脱水或水 肿,反 应情况等。根据这些可大致判断小儿神志状况、病情轻 重等, 对诊断很有帮助。2.一般测量 包括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体重、身长、头围、胸围、腹围等项,可根据年龄、病情选测必要的 项目。(1)体温:口表仅适用于能配合的年长儿童。 腋表 试法简单,易为小儿接受。试表时间不应少于 5min,较胖婴儿也可在腹股沟处试 表。 肛表较准确,且需时较短,但 对小儿有一定刺激,并应注意消毒。半导体体温计于颈动脉处试表,约0.5min 即可得结果。9正常小儿的腋表体温为 3637,肛表为 36.537.5 。体温差别除与试表方法有关外,还与小儿的年龄 、活 动量、穿衣多少
20、及外界温度等有关。年 龄愈小体温相对愈高些。一日间的体温波 动在年龄较大者较为明显,1 个月龄约 0.25,6 个月龄约 0.5,3 岁后约为 l。(2)呼吸、脉搏:应在小儿安静时测量,活动、哭 闹、兴奋时 均可影响结果。小儿年龄愈小,呼吸、脉搏愈快( 表 21)。检查脉搏时除注意脉搏次数外,还应注意节律、血管充盈度和紧张度。(3)血压:不同年 龄小儿所用血压计的袖带宽度不一样,应为上臂长度的 2/3。袖带过宽时测得值较实际为低,过窄则较实际为高。小儿年 龄愈小血压愈低。不同年龄小儿血压的正常值可用公式大致推算:收缩压(mmHg) 80 十(年 龄2)舒张压(mmHg) 收缩压2/3(注:1m
21、mHg= 0.133kPa)小婴儿和新生儿可用监听式超声波多普勒(Doppler)诊断仪测量或用较简易的潮红法测定。方法是:使小儿仰卧,将血压计袖带松绑 在手腕上部,紧握袖带远端的手掌和手背,使之发白,迅速充气到 80mmHg 以上,移去局部握 压,徐徐放气,当受压处皮肤由白转红时,血 压计上的读数即为收缩压的近似值(介于听诊法测得的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 测下肢血压时,将袖 带绑在踝上部,方法同上。103.皮肤及皮下组织应尽可能在明亮的自然光线下望诊。注意观察皮肤颜色(苍白、红润、青紫、黄染等) 、色素沉着、脱屑、皮疹、瘀点、 发绀、瘢痕、干燥、角化、温度、弹性、皮下脂肪、毛发质量(疏、密、
22、粗、 细、 颜色和光 泽 )。4.淋巴结检查头颈部、枕部、耳后、腋窝、腹股沟等处浅层淋巴结的数量、大小、硬度、红热 、压 痛、活 动性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正常小儿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可摸到单个、质软的淋巴 结,不超 过黄豆大小,可移动,无粘连,无压痛。5.头部(1)头颅及面部: 观察大小、形状。小婴儿应触摸颅骨有无缺损和软化。婴幼儿注意检查前囟是否闭合,并测 量其大小(量对边的距离),注意其 紧张度,是否膨隆或凹陷。此外,视 不同年龄和病情注意有无肿块,有无特殊面容及畸形。(2)眼、耳、鼻:注意眼睑有无肿胀,眼球有无突出、斜 视及震颤,结膜有无充血、分泌物、干燥斑( 见于维生素 A 缺乏
23、病)、疱疹性结膜炎(见于结核病)及角膜浑浊或溃疡等。 检查瞳孔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应。耳部应检查外耳道有无分泌物(性质、颜色、气味),提拉耳郭是否引起啼哭,必要时应用耳镜检查鼓膜。鼻部检查注意有无鼻翼扇动、分泌物性质、鼻黏膜情况等。(3)口腔:由外向内检查。观察唇色是否苍白、发绀,口角有无疱疹、糜 烂,颊黏膜有无充血、溃疡、黏膜斑、鹅口疮等,牙的数目及有无龋齿,牙龈有无感染。观察舌质、舌苔情况。正常小儿舌质为淡红色,有薄白苔。小儿鼻塞 时常张口呼吸,致使唇舌干燥,应与脱水相鉴别 。哺乳儿可有乳白苔,糖果、药物可使舌苔染色,须与病苔鉴别。最后检查咽部。检查者用一只手将小儿头 部固定,使之面对光线,
24、同时由家长或助手固定小儿双手,另一只手持压舌板压舌根部使小儿反射性地张嘴,利用此短暂时间观察咽部,注意有无充血、溃疡,注意腭扁桃体大小,有无充血、11伪膜、渗出物等。6.颈部注意是否强直、后仰,有无淋巴结或甲状腺肿大, 颈静脉充盈及搏动情况,甲状腺及气管位置。7.胸部(1)胸廓:注意有无鸡胸、肋骨串珠、郝氏沟(Harrison 沟)、肋缘外翻等佝偻病表现。注意左右胸廓是否对称,有无心前区膨隆(提示心 脏长期扩大)或肋间隙饱满、凹陷、增宽、 变 窄及其他畸形(如漏斗胸、桶状胸等) 。(2)肺:望诊 包括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以及有无呼吸困难的表现。有呼吸困 难时呼吸加快,呼气性呼吸困 难表现
25、呼气延长,可有喘息声;吸气性呼吸困难表现为吸气费力,有三凹征( 即胸骨上窝、肋 间隙及剑突下于吸气 时凹陷)。呼吸中枢衰竭时呼吸节律不整。触诊 主要检查语颤及触觉震颤是否正常,可让小儿说话或在小儿啼哭时进行触诊。叩诊 时须注意以下两点:用力要轻,婴儿一般常用直接叩诊法,即用一二个手指直接叩打胸壁;叩 诊声音较成人“ 清”,判断 结 果时须对比两侧相应部位(注意体位要对称) 。听诊 要注意以下特点:婴幼儿因胸壁较薄,呼吸音较成人响,且呼气音能明显听到,很像成人的支气管肺泡呼吸音,不要误认为 异常; 小儿啼哭可影响听诊,可趁哭后深吸气时注意听诊;应注意听肺底、腋下、肩胛间区几个部位,早期肺炎易在这
26、些部位听到湿罗音。(3)心脏:望诊 注意观察心前区是否膨隆;心尖搏动的强弱、部位及范围(一般不超过23cm),肥胖婴幼儿不易看到。12触诊 主要检查:心尖搏 动的位置, 婴幼儿大都在第 4、5 肋间乳线内,少数及新生儿可在乳线外;有无震颤及其发生的时期(收 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性)和部位(尤应注意触摸胸骨左缘,因先天性心 脏病的震颤多于此部位触到 )。叩诊的目的是叩心界大小。叩诊时 应注意:用力要 轻,对婴儿可用一个手指直接叩诊。如用力过重,则声音变化不易听清,所测心界往往比 实际为小。 小儿一般只叩左右界。叩左界时应在心尖搏动点水平自左向右叩,听到 轻度浊音改变即为左界,以左乳线为标准记录在外
27、或内几厘米;叩右界时应在肝脏浊音界上一肋间的水平自右向左叩,有浊音改变时即为右界,以右胸骨 线(即胸骨右缘)为标准记录在外几厘米(表 2-2)。判断检查结果的意义时须结合年龄特点。心脏听诊 应注意:宜趁小儿安静 时听诊。特别注意在胸骨左缘听诊,先天性心脏病的杂音多在此区最明显。小儿胸壁较 薄,故心音 较成人响亮。小婴儿心尖第一音和第二音的响度几乎相等。除此年龄外,心尖第一音均比第二音响,心底部第二音总是比第一音响。小儿年 龄阶段肺动脉瓣办区第二音(P 2)常比主动脉瓣区第二音(A 2)响。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小儿常于肺动 脉瓣区或心尖部听到功能性收缩期杂音。8.腹部(1)检查项目:除一般内科要求的
28、项目外,对新生儿还应检查脐部,观察有无出血、炎症、渗出物或脐疝等。13(2)检查方法: 小儿哭闹时影响腹部扪诊,故 扪诊应 在小儿安静或在婴儿哺乳时进行。不能制止哭闹时可趁吸气 时的短暂时间进行扪诊。 检查者的手应温暖,手法轻柔,以避免因刺激引起哭 闹。 检查有无压 痛时要观察小儿表情反应。(3)判断结果时应 注意年龄特点: 新生儿因腹壁薄,正常时亦可有肠型及肠蠕动波。婴儿期仰卧时腹部可高于胸部。正常婴幼儿肝 脏可在肋缘下 l2cm 触及,柔软 而无压痛。67 岁后即不应触到。在婴儿期偶可触及脾脏边缘。9.脊柱及四肢 注意有无畸形、运动受限及躯干四肢比例失调等。10.肛门及外生殖器 注意有无畸
29、形(如先天性肛门闭锁、尿道下裂、假两性畸形等) ,女孩阴道有无分泌物,男孩有无隐睾、鞘膜积液、包皮过紧,腹股沟有无疝等。11.神经系统 根据年龄、病种选做必要的检查。(1)一般情况:观察小儿的神志、精神状况、面部表情、 “眼神”是否灵活、 动作语言发育、有无异常行为等。(2)脑膜刺激征:包括 颈强直、凯尔尼格征(克氏征,Kernig 征)及布鲁津斯基征(布氏征,Brudzinski 征) 。检查 方法基本同内科,但在婴 幼儿不易一次 检查准确,有 时须反复多次检查才能肯定阳性结果。正常小 婴儿由于生理性屈肌紧张,克氏征可阳性,布氏征在出生后头几个月也可阳性,应结合其他 检查确定诊断。(3)神经
30、反射:除根据病情 选做一般内科要求的项目外,新生儿及小婴儿有时须检查该年龄时期一些特有的神经反射,如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小婴儿的提睾反射、腹壁反射均较弱或引不出,而面神经 征可为阳性;在出生后数周内跟腱反射也可亢进,可有短 时间的踝阵挛;2 岁以下小儿巴宾斯基征(巴氏征,Babinski 征) 可为阳性。因此,在解释检查结果的意 义时应注意年龄特点。14第 3 章 儿科用药小儿药物治疗与成人有明显不同。为了使药物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并避免或减弱不良反应,必须对所使用的 药物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它的性能、作用机制、毒副作用以及精确的计算剂量和适当的用药方法;同时还应考虑患儿的个体特点,如年
31、龄的大小、身体的强弱、疾病的轻重、肝,肾等脏器功能的好坏、既往用 药经过、对药物的耐受能力以及有无过敏史等,做到合理用 药,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药物选择原则要根据小儿年龄、病种、病情和一般情况慎重选择,不可滥用。联合应用的药物不宜过多,以免由于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产生毒副作用或药效相抵消。1.镇咳平喘药 咳嗽有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作用。小儿呼吸道较窄,炎症时黏膜肿胀,渗出物较多,易因呼吸道梗阻而出现呼吸困 难。因此在呼吸道感染 (尤其是肺炎) 时, 应 多用祛痰药,少用 镇咳药,尤其要慎用作用较强的镇咳药( 如可待因),一般只有在咳嗽严重、引起小儿精神紧张或影响休息时才用镇咳药。氨茶碱为常用的
32、平喘药,但对神经系统 有兴奋作用,新生儿和小婴儿应慎用。2.抗感染药物 小儿易患感染性疾病,且多为急性感染,病情变化较快,故抗感染药物较常应用。应根据病种、病情、年 龄等选择 用药。如临床已确诊为病毒性感染(如麻疹、 风疹、流行性感冒等 ),可 试用某些中草 药制剂,而不要 轻易使用抗生素。滥 用抗生素可因各种毒副作用给患儿造成不良后果,例如抗生素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衡,使微生态紊乱,甚至引起真菌或耐药 菌感染;卡那霉素、新霉素、 庆大霉素等还可引起听神经损害和肾脏损害;氯霉素不仅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细胞降低,在新生儿、早产儿还可导致氯霉素急性中毒,表现为“灰婴综合征”。 鉴于上述种种问题,
33、小儿应用抗生素必须慎重考虑适应证,有针对性地选用。一般感15染以一种抗生素为宜,重症可考虑联合用药。3.镇静药 小儿有高热、过度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情况时,常用镇静药使之得到休息,发生惊厥时则应用止惊药,以利病情恢复。常用的 药物有苯巴比妥、异丙嗪、 氯丙嗪、地西泮等。婴幼儿一般禁用吗啡,因其对吗啡较敏感,易出现呼吸抑制现象,故一般不用或慎用。4.泻药和止泻药 腹泻患儿不宜首选止泻药,因用药后腹泻虽可减轻,但肠道毒素吸收增加可使全身中毒症状加重。腹泻时除以口服补液疗法防治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外,可辅以调整微生 态的活菌制剂(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小儿便秘应先调整饮食,如奶内多加些糖,或喂
34、些蜂蜜,膳食中增加蔬菜、水果等,也可偶用些栓剂,如甘油栓、开塞露、肥皂条等。必要时才考虑用少量缓泻剂。5.肾上腺皮质激素 糖皮 质激素类药物在儿科应 用较为广泛。可局部用 药( 如治疗婴儿湿疹) ,也可全身,既可短期应用,也可 长期 应用。短疗程口服多用于哮喘发作、严 重感染( 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基础上合用)及过敏性疾病。重症病例须大量静脉给药。中疗程用药( 几周至几个月)多用于白血病、肾病综合征及免疫性疾病。此类药应避免滥用,因用药后可使机体免疫力、反应性降低,往往掩盖了原发疾病的性质,虽 自觉症状好转,病情却在发展,因而延 误了 诊断、治疗。较长期地用药,对水、盐、蛋白质 、脂肪代 谢均有影
35、响,还能抑制骨骼增长,影响身体发育,并可引起骨质疏松、肌肉萎缩,患儿的肾上腺皮质也可发生萎 缩。 应特别强调的是患水痘的小儿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因用药后可使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引起死亡。如在激素治疗过程中发生水痘,应视 情况停用或减量。6.其他药物 小儿对影响水盐代谢、酸碱平衡的药物较敏感,在应用利尿药后较易发生低钠或低钾血症;早产儿、新生儿应用维生素 K、磺胺类等可引起高胆红16素血症,甚至引起核黄疸,故上述药物应慎用。阿司匹林为儿科常用的退热药,亦为治疗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但近年来国外有报道小儿应用此药可能与引发瑞氏综合征(Reyesyndrome)有关。因而主张不用此药退热,而以
36、对乙酰氨基酚(扑热 息痛)代替。又因阿司匹林可致出血倾向,故在有毛细血管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时禁用。此外,有些药物可通过母乳作用于小儿,如吗啡、阿托品、水 杨酸盐及一些催眠药等,因此口甫乳的母亲应用上述药物时要考虑到对小儿的影响。二、给药方法应根据患儿年龄、病种、病情轻重选用合适的剂型及给药途径。 给药种类及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影响患儿休息。1.口服法 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能口服者尽量口服,以减少注射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刺激。婴幼儿及不会吞咽药片的小儿,最好用水剂(糖浆剂)、冲剂,或 临时将药片压碎加糖水溶化后再喂。给小婴儿喂药时应将小儿抱起,使之成半卧位,用小勺慢慢将药液从嘴角灌人,使药达舌根部后即可
37、咽下。对较大小儿应首先鼓励自己吃药。必要时须强制喂 药,但 动作要迅速,防止小儿将药吐出或呛咳。可用拇指及示指紧按两颊,使上下 颌分开,将匙留在上下牙之间,直到将 药咽下为止。有味的药物不可和食物放在一起喂,以免引起拒食,造成喂养上的困难。不 应将药发给患儿让其自己掌握,以免 发生误服或不服等情况。2.注射法 注射法比口服法有效,但对小儿刺激大。重症、急症或有呕吐者多用此法。注射法可造成一定的局部损伤,静脉注射 还较 易出现反应,故 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注射用药。需要根据病情、药物特点选择合适的注射途径。3.灌肠法 因药物不易吸收,小 婴儿又难以保留药液,故一般较少应用。用此法时先予等渗盐水清洗
38、灌肠,或在小儿一次自然排便后给药。药物应加水稀释到171030ml,用灌肠器轻轻灌人后用手捏紧肛门,以防溢出。4.其他 只能口服的药物(如中药),在昏迷患儿可用胃管鼻饲法灌人。舌下、含漱、吸入等给药方法只用于能合作的较大患儿。用外用药时应注意避免患儿用手抓摸药物,避免药物误入眼内或口内。三、药量计算方法小儿用药比成人更需要剂量准确,可按以下方法计算。1按体重计算 为最常用的计算方法,较适于临床应用。计算公式为:小儿用量体重(kg)每日 (或每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须连续应用的药物,如抗生素、维生素等多按每日剂量计算,再分 23 次服用;而临时对症药物如苯巴比妥钠等多按每次每千克体重计算。小儿体
39、重应以实际测得值为准。年长儿按体重计 算如已超过成人量则以成人量为限。用此法计算剂量时还应同时考虑年龄因素,年龄小, 剂量相对稍大,常以高限数值计算。这是因为药物代谢与体表面积有关,年龄小,体表面 积相对大,则用药量相对多。2,按体表面积计算 按体表面积比按体重、年龄更为准确,故近年来多主张按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给药,小儿体表面积可按体重折算,也可按体重、身高参考 “小儿体表面积” 图求得。30kg 小儿体表面 积(m 2)体重(kg)-300.02+1.053.按年龄计算有些药物剂量不需十分精确,为了应用方便可按年龄计算,如一般止咳药水可按每次每岁 lml 计算,每次最多 lOml。4.按成人剂
40、量折算公式如下:18按成人剂量折算所得的剂量一般多偏小,与临床实际应用量出入较大,故此法少用,仅 于必要时作参考。无论用何法计算所得的剂量都有其局限性,在具体应用时还须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1.生理特点 如新生儿、早产儿肝肾功能较差,一般用药剂量要小些,基本只给半量。一般小儿对巴比妥类药 耐受性较强,可适当增大 药量。 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药物仅适合年长儿或成年人应用,不能 应用于所有年龄组的患儿。因此,医 师在开处方之前一定要认真斟酌。2.疾病种类与病情 重症剂量要大些。如磺胺类药物治疗一般感染应用50100mg/(kgd)即可,但治疗脑膜炎球菌脑膜炎(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则需1502
41、00mg/(kgd)。再如青霉素治疗一般感染用 3 万5 万 U/(kgd)即可,而治疗化脓性脑膜炎时剂量甚至需大几十倍。当肝,肾功能受 损时, 应用某些药物的剂量应减小。3.用药目的 同一药物因用药目的不同而剂量不同。如苯巴比妥用于抗惊厥剂量要大,用于镇静则剂量较 小。阿托品用于抢救某些感染性休克 时比一般治疗剂量要大几倍甚至几十倍。4,用药途径同一药物,保留灌肠用药量较口服为大,静脉注射法比口服量要小。第 4 章 儿科液体疗法一、小儿体液平衡特点(一)体液的总 量和分布一般而言,小儿年龄愈小,体液总量相对愈多,小儿时期主要是间质液的比例较高,而其血浆和细胞内液的比例与成人相近。19(二)体
42、液的电 解质组成小儿体液的电解质组成与成人相似,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血钾、氯、磷和乳酸值偏高,血钠、钙和碳酸氢盐值偏低。(三)水的代谢正常人摄入、排出的水量与体液保持动态平衡。每日所需水量与热量消耗成正比。由于小儿所需热量相对较 高,故水的需要量按体重 计算亦高于成人。正常小儿每日需水量为 120 一 150ml/418KJ(120150ml/lOOkcal,1kcal4.1840kJ)。除生后数日的新生儿出入水量(体内外水的交换量)较少外,年 龄愈小,出入水量相对愈多(表 41)。婴儿每天的水交换量约占细胞外液的 l/2 ,而成人仅为 l/7,婴儿的水交换速度比成人快 34 倍。所以小儿尤其
43、是婴儿对缺水的耐受性比成人差,在病理情况下,如果补水不足,而水分却继续丧失,将比成人更易出现脱水。1.不显性失水 不显性失水量(经肺和皮肤蒸发的水分)比较恒定。由于小儿生长发育快,新陈代谢旺盛,所需热量较大,其不 显性失水量也 较多,按体重计算约为成人的 2 倍。在一般情况下平均为 42ml/418kJ(42ml/lOOkcal),其中 经肺和皮肤失水分别为 14ml/418kJ(14ml/lOOkcal)和 28ml/418kJ(28ml/100kcal)。影响不显性失水量的因素包括:新生儿成熟程度:孕 龄愈小,不 显性失水愈20多。足月新生儿为每小时 0.71.6ml/kg,而早 产儿为每
44、小时 22.5ml/kg 。呼吸增快时经肺的不显性失水可增加到 45 倍。体温每升高 l,不 显性失水每小时增加 0.5ml/kg。环境温度高于适中温度时,不显性失水增多,可高达 34 倍。应用光疗或 红外线辐射 热保温时不显性失水可增加 40190。 吸入空气湿度或环境湿度增加时不显性失水减少,反之增加。呼吸机治疗时可为零。 活动增加时不显性失水增多,可增加 30以上。不显性失水不含盐类。在过热环境中,出汗量增加,汗液含有少量 盐类(Na+、K+、Cl-),故大量出汗 时除补充水分外,还须适当补充钠盐。2.消化道的液体交换 正常人每日分泌大量消化液,为血浆量的 12 倍或细胞外液量的 2/3
45、,其中绝大部分被再吸收,只有少量由粪便排出。小儿每日从粪便排出的水分约 8ml/418kJ(8ml/l00kcal)。但当患 严重腹泻 时,水的再吸收障碍使水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因而引起脱水。小儿年龄愈小,消化道的液体交换(分泌及再吸收) 愈快,所以比成人更易于因消化功能障碍造成水和电解质的丧失。3.肾脏排尿 小儿年龄愈小, 肾脏的调节功能愈不成熟。新生儿出生 l 周后肾脏稀释能力可达成人水平,但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低,水的排泄速度较慢, 摄入水量过多时易导致水肿和低钠血症。新生儿和小婴儿肾脏调节功能尚未成熟,其浓缩和稀释功能只能应付正常的代谢负担,因此当人水量不足或失水量增加时,易于超过肾脏浓缩能
46、力的限度, 发生代谢产物堆积,形成高渗性脱水。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肾脏排钠能力低,若摄 人钠盐过多,易 发生高钠 血症。但早 产儿保钠(回吸收钠) 能力低,尿的基 础排钠量(失钠)亦较多,易发生低钠血症。足月新生儿钠需要量为 23mmol/(kgd),早产儿为 34mmol/(kgd)。新生儿期肾脏排泄氯、磷酸盐、氢离子和产氨的能力差,血 氯和乳酸偏高, HCO3-较 低, 较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21二、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一)脱水(dehydration)指由于水的摄人量不足和(或)损失量过多,导致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减少的病理生理状态。除失水外,还伴有钠、钾和其他 电解质的丢失。1.
47、脱水程度 根据累积体液的损失量可分为 3 种情况。(1)轻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 5(50ml/kg) 以下。患儿前囟和眼窝稍下陷,尿量略减少,皮肤弹性尚可。(2)中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 510(50lOOml/kg)。患儿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腔黏膜干燥,尿量明 显减少,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四肢稍凉,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3)重度脱水:失水量占体重的 10%以上(100 120ml/kg)。除上述症状更为明显外,因血容量明显减少,可伴有休克表现,如心音低钝、脉细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尿极少或无尿。2.脱水性质 根据水和电解质损失比例不同(体液渗透压不同)可分为 3 种情况。
48、(1)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地损失,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内,临床上最常见,血清钠为 130150mmol/L 。临床表现主要是一系列脱水症状。(2)低渗性脱水:丢失电解质的比例大于水,多见于营养不良、病程较久或补液中钠盐过少,血清钠150mmol/L。多见于不显性失水增多而 补水不足(如昏迷、发热、呼吸增快、光 疗或红外线辐射保温以及早产儿、新生儿)或呕吐、腹泻和胃肠引流时补充含钠溶液过多。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渗透压增高,水从 细胞内向 细胞外转移,使细胞内失水,22临床表现为口渴、发热、烦躁、肌张力增高、易激惹或惊厥等神 经症状。(二)低钾血症 (hypokalemia)血清钾0.1mV
49、) ,逐渐增高,在同一导联中 U 波T 波,两波相连呈驼峰样,可融合成为一个宽大的假性 T 波。Q-T(Q-U)间期延长,S-T 段下降。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多见(由单源转为多源室性期前收缩), 严 重低钾可发生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心室 颤动可反复发作,出现阿斯综合征,可致猝死。低 钾亦可引起心 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但心室内传导阻滞罕见。低 钾还可使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对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ADH)反应差, 浓缩功能降低,尿量增多;肾小管分泌 H+和回吸收HCO3-增加,氯的回吸收减少,可发生低钾低氯性碱中毒伴有反常性酸性尿;胰岛素分泌受抑制,糖原合成障碍,对糖的耐受降低,易发生高血糖症;蛋白合成障碍23可导致负氮平衡。( 治疗)首先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防止钾的继续丢失。 应尽早恢复正常饮食。补钾可口服氯化钾,口服困 难或缺钾严重者由静脉补充。 氯化钾剂量为 34mmol/(kgd),重症或继续大量失钾者(如严重腹泻、盐皮质激素增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伴低钾血症等)为 46mmol/(kgd)。静滴氯化钾溶液的浓度和速度按所需补钾量和所需补液量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