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
2、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2、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
3、且讨论。 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
4、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四、总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五、板书设计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
5、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巩固练习:人类之家是哪里?作业:必作题:学好地理,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选作题:学习地理,课外应做好哪些准备?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4【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教学难点】 感知人类认识地
6、球形状的过程。【教学方法】 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篮球。学生:搜集证明地球形状的资料,做一只带桅杆的纸船。【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可能都提出过这些问题:地球究竟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我们怎样认识和了解地球?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共同讨论有关地球的话题。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给我们带来了光与热;而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又可见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给漆黑的大地洒下一片银光。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呢?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形状的呢?(通过问题引起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师板书一、认识
7、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播放课件地球卫星照片。教师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学生回答是一个球体。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播放课件教材图 1.1 中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配音:文字解释见教材第 2 页。教师提问这两种观点能否作为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 教师总结学生观察后讨论回答教师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这样引入新知识,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后回答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遥望远方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
8、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先消失。(找两组同学用做好的纸船到前台在地球仪上演示,其他同学观察思考。)教师提问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让学生将纸船放到桌面上演示。)学生回答船和桅杆同时看到。教师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播放课件海边看船(动画显示)5发生日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日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播放课件日食照片,学生观察思考。哥伦布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其中最著名的是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了。学生活动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或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讲述麦哲伦航行
9、路线及有关故事。播放课件麦哲伦环球航行(动画显示小船的移动航线)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麦哲伦的航行路线(教师利用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进行科学观教育)教师总结在 15191522 年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以其自身的实验证明了大地是个圆球。那么还有更为科学的证据吗?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有,是地球卫星照片。教师总结直到 20 世纪,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实现了进入太空的梦想。人们经过分析地球卫星发回的大量资料及地球照片,特别是宇航员们有幸从太空看到了真实的地球,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教师提问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
10、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从观察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么,从这一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教师边说边用多媒体演示,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多请几位同学回答并及时鼓励。教师总结我们要象先辈们那样,对待科学要坚持严谨、执着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只有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和掌握真理。教师展示一只乒乓球和一只篮球。教师提问它们一样大吗?那么怎样说明球体的大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说明认识球体大小的方法)教师板书地球的大小(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讲述现代科技使人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还精确测定了地球的大小。那么,地球究竟有
11、多大?播放课件教材图 1.2 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分析图中数据并回答: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 千米,地球的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最大周长约 4 万千米。教师讲解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 6357 千米,赤道半径为 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 21 千米,这也说明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大球体。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课堂练习】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 洋 洋和 洋。地球的形状是 体,它的平均半径为 千米。【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6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作业:必作题:1地球的赤道周长是多
12、少?2在地球仪上,蓝色表示?选作题: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符号、不同的文字来表示什么?【评价建议】本节内容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实例,感知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是否认真观察思考,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后记】多媒体的应用,使课堂内容丰富,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内容,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有效突破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所限,对于列举证明地球形状的例子不多或不确切。这就要求学生对生活的事例多进行观察和思维。【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会制作简易地球仪。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仔细
13、观察地球仪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归纳出地球仪的基本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动手实践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科学思维及探究意识。【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制作简易地球仪。【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地球仪,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教学方法】 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合作探究等。【课前准备】教师:教学地球仪,教学挂图(一幅),制作地球的材料一份,学生分组(24 人一组)。学生:每组准备一套学生地球仪,乒乓球(一只),适合制作地球仪的圆形物品若干,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地球的形状怎样?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14、?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如:地图、地球仪等。展示教具地球仪7教师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球仪的概念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高山与平原、江河湖海,国家与城市等都是地理事物,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说明其上面都有哪些地理事物?学生观察地球仪并回答(只要学生观察地球仪说出的地理事物,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讲解地球仪上的地理事物千差万别,数量巨大,因此,人们在地球仪上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文字来表示地理事物相应的位置、形状和名称。那么,地球仪与真
15、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按小组讨论后回答。(让学生依据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教师总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点和线。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这个地轴在地球上也没有。教师提问我们了解了地球仪的这些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地球仪下一个定义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地球仪是人们依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名称。所以它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师提问地球仪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
16、师板书2.地球仪的作用教师总结地球仪既可以方便我们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又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今后,我们要经常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会并习惯运用地球仪研究地球的方法。教师提问仔细观察地球仪上标的点和线,回答地球仪都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你能依据地球仪说出来吗?学生讨论回答并到前台演示(地轴、两极、赤道、回归线等)教师总结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北面的叫北极,位于南面的叫南极,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是经线,所有的经线、纬线都相互垂直相交构成经纬网。而所有这些点和线都在真实的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它
17、们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假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了解,让我们亲自动手做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并标明经线、纬线、北极、南极、赤道等。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 P45 所列步骤在教师指导下制作地球仪。教师活动学生相互展示交流自己的成果,评出优胜组,并给予鼓励性评价。课堂小结点明地球仪在今后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承转既然地球仪上的这些点和线在地球上不存在,为什么还要?(过渡下节,前后连贯,使教材的整体性更强)【板书设计】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评价建议】本课内容重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了解其构造特点并会制作简易的地8球仪,教学评价时应注重学生是否认真观察思考,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
18、积极与他人合作。【教学后记】由于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且每组都备有学生地球仪,因而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并能积极观察思考问题。在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中,学生兴致更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较好。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差异因此有些小组制作效果很好,而个别小组效果欠佳,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学会观察地球仪,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地球仪及相关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纬线和
19、纬度的判定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分析归纳,合作探究【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地球仪,经纬仪。学生:学生地球仪,用乒乓球制作的简易地球仪。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找两位同学到前台指出地球仪上的地轴,两极及赤道等。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仪上有一些重要的点和线,其中有经线,有纬线、那么什么是纬线?怎样区别纬线?教师板书三、纬线和纬度纬线播放课件教材图 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观察图分析回答。教师总结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圈。纬线作为地球仪上的重要内容,具有很多特点。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思考下面的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纬
20、线呈什么形状?是一个圆还是半圆?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地球仪上的所有纬线长度是否都相等?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最长的纬线叫什么?最短的纬线分布在哪里?纬线可以指示什么方向?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回答。(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教师总结(可演示经纬仪)通过观察我们可知:所有的纬线都是一个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其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为一点;所有的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教师提问在地球仪上可以找到许多条纬线,我们该怎样区分它们呢?(通过问题引起悬念,激发求知欲)学生观察地球仪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它们标注了不同的度数,叫做纬度
21、。其中9赤道就是地球仪上的 0纬线。教师板书2.纬度播放课件教材图 1.9 赤道纪念碑。学生观察并在地球仪上找出基多市及所在国家厄瓜多尔的位置。播放课件教材图 1.11 地球仪上的纬线。学生观察思考:纬度数值的大小排列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分布在什么地方?度数相同的纬线怎样区分?用什么符号表示?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球仪及教材图 1.11 后讨论回答。师生总结在地球仪上,纬度数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最大度数为 90即南北两极点,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北方”的英文“North”的开头字母“”作代号,赤道以南的叫南纬,习惯上用“南方”的英文“outh”的开头字母“”作
22、代号。北纬、南纬各有 900,北极点和南极点的纬度分别是 90和 90。教师提问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纬度数的排列规律。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北纬的度数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南纬的度数由赤道向南逐渐增大。学生活动教师指导每位同学在已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上画出赤道300、300、600、600、900、900等纬线,并注明度数,同时告诉学生纬度的三个范围低纬度(00300)中纬度(300600)高纬度(600900)(通过学生活动进一步掌握地球仪上纬度变化规律)教师活动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这些重要的纬线。教师提问若用一条纬线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最合适呢?播放课件南北半球的划分。教师讲解以赤道为界
23、可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的是北半球,赤道以南的是南半球。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等地理名词,其实它们是几条比较特殊的纬线,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并观察它们分别经过了你的熟悉的哪些地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互相交流并给予鼓励。学生活动在已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上用虚线画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师生总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主要内容。【板书设计】三、纬线和纬度1.纬线2.纬度【课堂训练】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作业:必作题:写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选作题:10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评价建议】由于本课涉及概念较多
24、,教学评价不宜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概念的掌握,而应重视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如是否对概念理解,是否从图像中归纳信息,是否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等。【教学后记】本课内容较多且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便于学生建立准确的空间概念,多媒体的演示,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能较好的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发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效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第四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学会观察地球仪,知道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合作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对地理知识
25、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经线和经度的判定【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比较分析、合作探究【课前准备】教师:教学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学生:学生地球仪、已制作好的简易地球仪【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对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纬度有了初步认识,地球仪上不仅有我们熟悉的纬线,还有很多经线,了解经线和经度,对于我们进一步全面认识地球仪,了解地球上地理事物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板书四、经线和经度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表格学生活动将学生分男女两组以竞赛的方式观察地球仪归纳填表,注意与已学纬线的知识进行对比。(给学生以充分时间自主探究,教师给予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活
26、动依据表格内容分别提问学生活动男女同学抢答,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教师提问什么是经线?经线与纬线有什么关系?11学生回答连接地球南北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经线与纬线垂直相交。师生总结经线是指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子午线。教师提问观察地球仪,说明经线的形状特征,长度和指示的方向如何?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演示经纬仪)通过观察可知: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播放课件思考题:地球上任何一点沿纬线方向前进,最后能否回到原出发地?如果沿经线呢?在地球上能找到一处四面都朝南或都朝北的地方吗?若能,它们分别在哪里?(课堂中设置练习,让学生及时反馈所学情况
27、,利于教师了解学生,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教师讲述与纬线相似,在地球仪上我们画出无数条经线,为了区别不同的经线,人们也给经线标注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经度。教师提问经度的起点,也是从 0开始的。那么 0经线在哪里呢?它经过哪个国家的首都附近?又叫什么线?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教师总结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附近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上的那一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师生总结地球仪上经度的范围是从 00 一直到 1800 之间,最大度数是 1800,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和向西,度数相同的经线各一条。为了区别它们,人们把本初子午线以东的1800 规定为东经,用“E”
28、作代号,把本初子午线以西的 1800 规定为西经,用“W”作代号教师提问观察地球仪并思考,哪两个经度的经线只有一条?学生回答1800 经线师生总结地球仪,只有 00 经线和 1800 经线有一条,其他度数的经线均有两条。教师提问请观察地球仪,看经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教师归纳依据地球仪分析: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东经的度数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西经的度数自东向西逐渐增大。教师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每条经线都是一个半圆,两条经线可否组成一个大圆圈?这两条经线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相差180,如 0和
29、180经线;20W 和 160E 等。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并找出以下经线圈:0和 180,45E 和有 135W,20W和 160E,90E 和 90W,120E 和 60W。学生活动后相互交流结果,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说出思路和方法。教师总结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均等的半球。那么刚才同学们找出的五个经线圈中,哪一个最适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呢?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地球仪上找答案并及时给予鼓励。12师生总结国际上习惯以 20W 和 160E 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两半球,其原因是这两条经线基本上在海洋上通过。可较好的避免把非洲
30、、欧洲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带来的不便。课堂练习播放课件教材图 1.13 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读图回答:七大洲在东西两半球的情况,中国位于哪个半球?学生读图回答并相互交流,教师给予评价。作业 必作题:写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选作题:在已做好的简易地球仪上用彩色标出经线及度数,每隔 30划分一条经线。【板书设计】【评价建议】本课涉及概念较多,教学评价不宜侧重考查学生知识记忆的多少,概念掌握的准确与否,而应注重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如是否理解概念,是否从图中归纳信息,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等,教师可综合学生在语言表达,与人合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表现的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教学后记】由于
31、本课内容较抽象,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采用男女分组竞赛抢答方式,可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而更好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第五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与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获得的地理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重点】用经纬网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用经纬网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分析、合作探究【课前准
32、备】教师: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电影票(一张)学生:学生地球仪【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一张电影票,提问,如果有这样一张电影票是 18 排 30 号,你怎样在电影院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学生思考并回答。(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和感受)13教师提问如果我们仅仅用电影票上的任意一个号,能否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吗?学生活动通过讨论相互交流,教师给予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和感受确定位置的一般方法,使学生有亲切感。)教师提问你能准确找到并描述出北京、上海、纽约等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吗?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分析并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并引入新知识。教师板书
33、五、利用经纬网定位播放课件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坠落和台风“桑美”等资料,见教材 P8。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有关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台风“桑美”的众多信息,其中涉及 44.4S、150W、28N、125.3E 等四个数据,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些经线和纬线,看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老师讲述我们发现,所有经线和纬线都是相交分布的,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网状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经纬网。教师板书1.经纬网播放课件经纬线组成经纬网的动态过程。(多媒体展示,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经纬网的含义,促进空间概念的形成。)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地球仪
34、上找出 200N 和 300W,00 和 1800,400N 和1500E 等产经纬线的交点,并相互交流,老师给予鼓励。师生总结在地球仪上确定某点位置的方法一般是:既要找出该地经度所在的经线,又要找出该地纬度所在的纬线,经线和纬线的交点就是该地所在的位置。学生活动请几位同学到前台地球仪上找到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地点和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老师及时给予鼓励。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表格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后填表完成,老师给予鼓励。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经纬网?其作用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予以肯定。师生总结我们研究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
35、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教师提问举例说明经纬网对我们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生总结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以及当代卫星定位系统都十分有用。教师板书2.经纬网的作用14播放课件教材第 8 页练习题 2。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及时给予鼓励评价。教师总结杰克之所以出错,关键在于他没有明确说明 1160 是东经还是西经,400是北纬还是南纬。由此可看出:在确定度数的同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标明经度中的东经或西经,纬度中的南纬或北纬。课堂练习探究 P8 活动题课外作业学生在已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上标注出北京的经纬度。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板书设计】五、
36、利用经纬网定位【评价建议】本课内容重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了解经纬网的形成和作用。因此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是否认真观察思考,是否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否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教学后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丰富课堂内容,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较少,对所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个别同学对所学知识不能熟练掌握和应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辅导。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过程与方法 能用地球仪正确演
37、示地球的自转;能在地图上正确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对部分时间问题作出简单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实事求是、自强不息等科学精神。【教学重点】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教学演示法【课前准备】大地球仪 1 个,小地球仪每人 1 个,手电筒每人 1 个,电脑课件或投影片若干。 对合作学习小组划分,每组 46 人。【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欣赏毛泽东诗词七律送瘟神。教师叙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并问学生“
38、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可能吗?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就能较容易的解决这一问题。(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教师板书一、地球的自转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 P9“天转还是地转”?材料,要求学生能概括讲解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主要观点。(阅读材料,扩大视野)教师板书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方向、周期15电脑演示动画“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观察。(创设高质量的情境,增强空间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教师提问地球是怎样自转的?方向如何?周期是多少?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回答。教师活动教师逐一指图,提示学生观察并回答。学生回答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教师板书1.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2.方向:
39、自西向东3.周期:一天学生训练P10 填空题 1 二、单项选择题 1教师承转地球不停的以日为周期自转着,你能用所熟悉的一些事例说明地球自转的存在吗?学生思考课本插图 1.15“昼与夜”或相应的板图、投影片,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思考题: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更替现象?如果地球是个透明体,还会有昼夜更替现象吗?如果地球不自转,昼和夜在短时期还会更替吗?(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教师活动演示电脑动画“昼与夜”,把亚、欧、非洲的一面面对学生,学生观察,质疑:为什么看不到南、北美洲?(观察图画,思考问题)学生活动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手中的地球仪,观察看到的结果。(动手演示,感悟体验)教师总结沿直线
40、传播的太阳光平行到达地球表面;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到达地面的太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阳光照亮的半球是白天,照不到的半球是黑夜,明亮的半球和黑暗的半球交接地带则是黎明或黄昏;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不同地方,有的将永远是白天或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同一个地方,昼夜不断交替,处在明亮的半球时是白天,处在黑夜的半球时是黑夜;地球自转一周,昼夜更替一次,时间就是一天,约 24 小时;地球上的不同地方,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不一致,出现了时间差异。教师板书二、昼夜更替教师提问你能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吗?坐在行驶的车上,车外树木的景观向后移动;日月星辰每天周而复始东升西落;(
41、借助实例分析,学习有用的地理)学生活动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持地球仪的北极或南极对着自己,观察地球仪做什么运动。印证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地轴,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印证地球自转周期是 24 小时。(动手演示,观察分析,拓展地球自转的方向)教师总结地球上方绕地轴北端的曲线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方天空面向北极下看,或者头顶北方面向赤道,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学生活动看课本 1.18,在同一时刻,在中国北京的畅畅和在美国纽约的姨妈通过电话互致问候。畅畅说:“姨妈,晚上好!”姨妈说:“畅畅,早上好!”畅畅和姨妈,谁说错了?说出你判断的依据。学生回答都没说错。由于地球
42、的自转,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存在着时间差异。当北京迎来早晨的时候,纽约迎来晚上。畅畅和姨妈在互致问候时,都考虑到了双方所在地的时间16差异。(联系实际,体会学习有用的地理)学生训练P10 活动 1教师总结重温毛泽东诗词七律送瘟神。教师叙述:由于地球自转,处在赤道上的人是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教师承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太阳公转,关于这些问题将是下节课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留下悬念,激发兴趣)课后作业必作题:参照课本图 1.17“昼夜交替演示”,小组合作,用手电筒作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看看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选作题: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鸡叫三遍天亮;日出而作,日
43、落而息;牵牛花破晓开放等等)【板书设计】【评价建议】本课学生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对“自转运动”,学生初步接触,加之概念多,空间跨度大,学生不易理解;教学评价时不宜以概念记忆、高难度问题的理解为评价的重点,而要注意评价学生在教师演示课件时动眼、动手、动脑三大环节中的思维表现,还要注意对学生在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价。【教学后记】 尝试从课件演示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设置一系列有梯度(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直至解决问题,是本节课教学的好方式,教学中能否把课件演示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是能否能成功的关键。【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
44、能 用电脑课件或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电脑课件或地球运动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17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与无神论的教育;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
45、难点】四季的形成。【教学方法】电脑课件演示,讲述法,启发法。【课前准备】地球仪若干;电脑课件,手电筒;划分合作小组。【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和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本节课继续学习关于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 P11,并结合课本 1.19 地球公转图,对照上节所学内容,小组合作设计关于地球公转的几个问题。教师板书二、地球的公转1.公转的特点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学生回答板书围绕中心;方向;周期;轨道;特征 教师演示课件教师演示地球公转,指导学生观察提出的问题,继而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和点燃的蜡烛演示地球公转,教师参与到各组中,了解学生对地球公转认识
46、情况并适时指导,最后合作得出所提出问题的结论。教师总结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的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公转周期是一年。那么地球公转还有作什么特点呢?教师演示课件地球公转轨道和地轴倾角让学生观察回答师生总结地轴总是与公转轨道面成 66.50 夹角,并且这个夹角几乎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教师板书2.特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 66.50,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教师承转正是由于地轴的倾斜,地球上才出现了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请同学们联系日常生活想一想,都有哪些现象与地球的公转运动有关呢?(引导同学讨论,并对错误的答案一一纠正)教师承转下面我们继续讨论地球四季变化
47、和五带的形成。先学习四季的变化。教师板书3.四季的变化教师提问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地四季冷暖的变化情况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单评价。学生活动各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一年当中,当地每天太阳都升的一样高吗?什么季节较高?什么季节较低?一年当中,当地每天的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教师总结通常从四个典型的特殊位置来研究地球的公转运动。教师一方面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或利用课件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另一方面利用下列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18教师总结根据上表可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形成了四季。教师板书4.地
48、球上的五带教师讲述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直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课本 P12 地球五带图,说出:地球表面上划分五带的依据及五带的名称;地球上五带的界线?热带、温带、寒带的终年气候特点?演示课件教师演示地球上的五带动画或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对所学知识予以引导、巩固。学生活动四组学生分别归纳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时,地球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太阳光热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学生总结热带终年炎热;温带四季明显;寒带终年寒冷。教师总结小节地球运动包括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绕地轴自转产生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地球的公转在一年中形成了四季,而四季更替最明显的地区是温带。地球上不同纬度受热不同,形成了地球上的五带。学生训练完成 P12 活动 1作业必作题:P12 活动 2选作题: P12 活动 319【板书设计】【评价建议】 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季节变化、五带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