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资源环境与保护与利用浅议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利用校园树木冬态识别学 校: 北京林业大学 学 院: 园林学院 班 级: 硕-城市规划与设计 姓 名: 闫 晨 学 号: 3106495 2011 年 9 月浅议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与利用摘要/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源远流长,是中国远古时期产生的生土建筑技术在福建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土楼的保护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本文以永定县初溪土楼群的保护为例,探讨了传统生土民居建筑遗产的保护对策,并对土楼建筑和土楼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关键词/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遗产保护,景观保护规划,合理
2、开发利用福建土楼多数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以永定、南靖两县居多。据统计,南靖县现存土楼15000余座,永定县现存7000 余座。福建永定客家土楼主要集中在初溪、洪坑、高北3个片区,其建筑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蕴含着丰富的汉民族福佬民系、客家民系的文化内涵,在丰富多彩的世界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永定客家土楼以其独特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体现了11世纪以来福建西南部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对中国生土建筑艺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申报世界遗产的重点项目,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1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概况1.1 历史沿革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人历经沧桑,从黄河
3、流域辗转迁徙到永定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自然环境并受传统观念的支配等原因,融合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发明、创造了以生土夯筑而成的土楼,是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末宋初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形成的时候,元代以后,永定客家土楼已相当普遍。明中叶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成熟期,高楼鳞次栉比,建筑工艺炉火纯青,造型千姿百态,功能日趋完善。清初以后,永定客家土楼进入了全盛时期。目前现存土楼20000多座,不但遍布永定全县每个乡村,而且辐射到周边其他地区,包括非客家地区。1.2 土楼的价值永定客家土楼作为我国宝贵的生土民居建筑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4、,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价值。(1)历史价值永定客家土楼历史悠久。进入封建社会后,在其他 地区的生土建筑衰落、绝迹之时,客家民系因自然灾害和战乱南迁到此,为防御盗匪和自然灾害,他们沿袭中原祖先的建筑艺术,融合当地文化发明创造了生土夯筑的土楼,并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不断发展、创新,是民族交融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实证,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活化石。(2)艺术价值永定客家土楼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土楼的选址、布局、结构到装饰,都比较形象、全面、集中地反映了传统的宗族观、道德伦理观和风水观念,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色彩、独特的地方风格,不仅在中国民居中特有,即使在世界民居建筑中也是非常
5、特别的形式。同时,它又有一种乡土美感,无论是从单体上还是整体布局上,其艺术价值不但体现在画境、意境以及单体的雄浑美、整体的气势美方面,也体现在内部装饰的雕刻艺术、楹联、书法艺术美等诸多方面。(3)科学价值永定客家土楼群落根据传统生活方式,利用本地材料和方法,依山沿溪而建,在建筑的方位选择、布局、稳定性、采光通风等方面对现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开创了生土民居建筑艺术的新形式。(4)社会文化价值永定客家土楼是集历史文化、审美艺术和科学研究为一体,且与自然山水环境相互融合的民居建筑群,在中国民居史上的地位和它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它成为永定县最重要的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近年来,海内外人士前往参观
6、、研究的人数日趋增多,这使得土楼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以永定县初溪土楼群为例,说明土楼的保护现状及笔者在土楼保护规划中的一些构思。2 初溪土楼群概况2.1 初溪土楼群现状描述初溪土楼群位于永定县南部的下洋镇初溪村,距县城凤城镇47km,元末明初徐氏在此开基。在初溪村,建于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土楼楼名均以“庆”字命名,如和庆楼、集庆楼、藩庆楼、共庆楼、善庆楼等等。最老的圆楼集庆楼为徐氏三世祖于公元15世纪(1419年)所建,年代最迟的圆楼是建于1978年的善庆楼。土楼的主要种类有长方形楼、正方形楼、圆楼、椭圆形楼、六角形楼、曲尺形楼、凹字形楼和一字形楼等。初
7、溪村位于海拔400500 m大山深处的山腰上,群山环抱,地形复杂,坡度较大。土楼群坐落在北面山势相对较为平缓处,整体坐南朝北,背靠海拔1 200多米的高山,东西面长约500 m,南北面长约300 m。一条小溪自东而西从土楼群的前面横穿而过,水面距土楼群前向土楼的地面高达20多米。两条山涧(俗称山坑)水分别自东而西、自南而北进入村内,汇合后从村内贯穿而过,然后注入小溪。站在位于北面山上的观景台眺望,整个初溪土楼群尽收眼底、一目了然,初溪土楼群磅礴的气势令人为之震撼,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土楼、小桥、流水、青石板路与梯田、青山、蓝天、白云融为一体的客家古村落的独特韵味。2002年2月,初溪土楼群作为
8、福建土楼中永定客家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6年5月,初溪土楼群中的集庆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有余庆楼、绳庆楼、共庆楼、庚庆楼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2.2 保存现状及存在问题(1)主要土楼的基本情况集庆楼:圆形,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占地2826 m2,由两个环形楼组成。外环直径66 m,高 4层,每层56开间,一层为内通廊式,二层以上每6间与内环组成一个单元,各设1部楼梯,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廊道以木板相隔,内环单层,方形祖堂设于内院中间。全楼共有206个房间、两个厅堂、1个大门,外环第四层外墙设9个瞭望台。余庆楼:圆形,建于
9、清雍正七年(1729年),占地1256 m2。直径41.6 m,主楼高3层,每层34开间,设4部楼梯,内通廊式。祖堂设于内院中心,为单层砖木结构方形建筑。绳庆楼:方形,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占地1 482hm2。由内外两个方形楼组合而成,外楼宽39 m,深27 m,高4层,设1个大门,内楼高2层,内通廊式。全楼168个房间、两个厅堂、4部楼梯。祖堂设于内院中间。华庆楼:长方形,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占地约480 m2。高2层,宽19.5 m,5开间,深20.5 m, 6开间,内通廊式,一层不开窗,后厅为祖堂,中厅位于内院中间,单层。全楼设4部楼梯,1个大门。庚庆楼:圆形,建于清
10、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占地约660 m2。直径33 m,高3层,每层37开间,内通廊式。全楼隔墙只有3道为生土夯筑墙,其余为土坯砖墙。设两部楼梯,两个大门。祖堂设于内院中间,为单层砖木结构建筑。锡庆楼: 长方形, 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占地约400 m2。高3层,宽27 m,深24m,内通廊式。一层20间、两厅,二三层各23间,一、二层不开窗。设两部楼梯,两个大门。后厅为祖堂。福庆楼:椭圆形,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占地660 m2。单环,高3层,每层30间,1厅,一、二层不开窗。设3部楼梯,1个大门。祖堂位于内院中间,方形,单层,前低后高。共庆楼:六角形,建于19
11、49年,面阔40 m,进深31 m,高4层,前低后高。全楼152个厅、间,设4部楼梯,1个大门,内通廊式。第三、四层廊道比第二层挑出更多。祖堂设于内院中间,为单层砖木结构建筑。藩庆楼:长方形,建于1949年,占地约8000 m2。高4层,前高后低,面阔40.7 m,11开间,进深35.4 m,10开间,内通廊式。一二层不开窗。全楼设4部楼梯,1个大门,有两口水井。祖堂设于内院中间,单层,方形,前低后高。(2)存在问题土楼为土木结构,经历数载风雨,加之近年来土楼居住人口过少,土楼年久失修,墙体出现较多裂缝,木结构因雨水及白蚁侵蚀,出现糟朽现象。瓦件残损,屋面有漏雨现象;由于受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及
12、土楼建筑特色的影响,土楼内部的基础设施极不完备,给、排水设施缺乏,内部电路老化,消防设施尚不完善,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土楼内部的卫生条件比较差,污水随意倾倒,生活垃圾乱弃、牲畜、家禽随意放养,私用厕所为露天茅坑,造成空气、水质的污染,对土楼整体形象造成较大影响;土楼内部及周边搭建的临时性建筑,如:牲畜圈棚,简易厕所等,形式各异,结构粗糙,影响景观;土楼周边自然环境受到村落发展的影响,有人为破坏生态及景观环境的现象。3 初溪土楼群保护措施3.1 保护原则对于初溪土楼群的保护,宜遵循以下原则:任何保护措施均应严格遵守不改变初溪土楼群的原状,不得破坏土楼本体并应与土楼群所在村落的整体环境相协调,保护
13、土楼群的真实性;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土楼群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保护的目标不局限于单个的土楼,而在于初溪土楼群的空间整体性、历史延续性、内容的综合性与可读性,既要保护初溪土楼群,也要保持原有的整体格局及其历史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使其具有完整性和延续性。3.2 保护措施根据初溪土楼群的保存现状,可将其划分为三个等级进行保护,现存土楼中现状良好的等级评估为一级,分别是:永庆楼、善庆楼、隆庆楼共3座;现状一般的等级评估为二级,分别是:锡庆楼、共庆楼、藩庆楼、福庆楼、华庆楼、祥庆楼共6座;现状较差的等级评估为三级,分别是:集庆楼、庚庆楼、余庆楼、绳庆楼共4座。具体保护措施如下:(1)现状保护适用于评估为一级
14、的土楼,主要针对整体平面格局保存完好,近期经过维修或建造年代较近,结构保存完好,夯土墙体无贯通性裂缝,屋面无漏雨现象,瓦件基本无残损松动,大木构件基本无糟朽,结构稳定,内外环境较好,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土楼。具体措施包括:屋顶清理、防漏;木结构防腐、防虫等;重点维护灾害多发、易发部位,对外力可能侵害的部位连续监测,及时维修轻微损伤,排除不安全因素,是定期对土楼本体及其防护结构进行安全处理的常规措施。(2)局部维修适用于评估为二级的土楼,主要针对整体平面格局基本完好,基本无搭建、改建现象,内部空间基本保持原貌,结构基本完好的土楼。具体措施包括:对屋面瓦件松动、局部破损的维修;更换糟朽及变形、残损的
15、木构件;处理部分酥碱、霉变、返潮的墙体,修补墙体裂缝,维修局部残损的地砖,主要是对局部出现的严重问题进行维修。(3)整体维修适用于评估为三级的土楼,主要针对整体平面格局仍存,但是后期改建、搭建现象严重,内部空间发生较大的改变,结构无失稳现象,但是保存较差,夯土墙体有较多裂缝及贯通性裂缝,屋面、大木构件残损现象较重,内外环境极差的这部分土楼。具体措施包括:屋面维修,加固墙体、更换残损的大木构件及破损构件,拆除临时建筑,恢复内部空间的原貌,加强对周边环境的治理。4 初溪土楼群景观保护规划景观保护规划首先应确定保护范围,在此基础上对建筑高度、视线通廊以及景观保护提出具体的控制要求。4.1 保护范围的
16、划定为有效保护土楼单体和土楼群的特色风貌及其历史环境,土楼保护规划的保护范围划定分为两个层次,即单体建筑(文物)和土楼群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土楼各级文物划定相应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分级控制。土楼的文物保护范围以文物单位本体以外50m 为基准,结合周边地形、地貌等情况划定。依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及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的相关规定与内容,土楼群落的保护范围划分为两个等级保护区和缓冲地带。保护区是为保护土楼单体或建筑群所必须控制的周围地段以及土楼群落内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群、沿街沿水系地带等;缓冲地带是为保护和协调文物古迹和土楼村落主要风貌带完好所必须控制的
17、历史地区。土楼周边的传统村落和自然山水,是构成土楼群体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被纳入缓冲地带加以保护。4.2 建筑高度与视线通廊控制(1)建筑高度控制为保护土楼建筑群优美的天际轮廓线和仰视景观,强化土楼建筑的标志性,必须对新建建筑的高度实施严格控制。为避免新建建筑和设施对既有建筑风貌造成破坏,本次规划加强了对正常视点、借景和对景等视线通廊的高度控制,以保持历史建筑与河流、道路的良好尺度关系。高度控制规划是在充分研究和分析土楼群落景观特色和现状的基础上,考虑群落保护、利用和开发的综合要求,针对文物的保护、景点之间的呼应与统一、群落外部空间轮廓、特色风貌地区保护以及外部空间环境保护等,分别制定各级保
18、护区的高度控制要求,并结合视线走廊的分析,确定建筑高度的控制规定。土楼群落缓冲地带建设用地内的新建建筑应控制在2 层以下,檐口高度控制在6m 以下。建设用地之外的其他区域(包括基本农田、林地、河流等)应以保护为主,严格控制建设行为,与土楼群体融为一体,以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2)视线通廊控制对从观景台向村中土楼群体眺望全貌进行控制,保证土楼群落优美的鸟瞰景观和屋顶形态的完整,严格按照高度控制规划,保持视线通廊通视,在可见范围内避免出现有碍观瞻或与群落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同时,土楼建筑群之间的景观视线控制也十分必要,两座土楼之间形成的狭长视线通廊有利于欣赏远景和对景,土楼墙体所围合的空
19、间,构成了最佳的视觉欣赏区,景观导向性强,美景尽收眼底。所以,保护措施要有效控制视线通廊的通视,限制可能出现的遮挡元素。4.3 景观控制要求(1)保护区对划入保护区的地段,应保护其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历史环境的完整性,要求确保此范围以内的建筑物、街巷及环境的完整。在环境整治过程中,严重影响土楼群落风貌的现代建筑、无传统特色、无保留价值的危房必须拆除。对于需要保留的传统建筑,在对其进行修缮时应尽量采用传统材料;对于需要整治的新建建筑,其建筑色彩应采取与土楼风貌相协调的土黄、青灰等色调,建筑装饰应体现民居风格,建筑门、窗、墙体、屋顶及其他细部应参照土楼传统民居的做法(如采用坡顶等)。对于严重影响环境
20、、破坏景观的构筑物(如杂乱的电线与电线杆、随意搭建的牲棚等),应予以拆除。保护区内的水系应保持现有的格局,严禁对其任意填挖。应对河道进行合理整治,提高水体质量,防止污染。沿河绿化应与古群落风貌协调,绿化配置树种选择应符合环境氛围。(2)缓冲地带根据环境与建筑空间关系、视线通廊通视要求以及眺望景观保护的需要,缓冲地带中的建筑形式应以坡屋顶为主,体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土黄、青灰为主色调,功能应以居住和公共建筑为主。任何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旧建筑必须搬迁或拆除,近期无法拆除的建筑应对其外观和色彩进行改造,以达到与环境的统一,远期再作搬迁或拆除。建设用地之外的其他区域(包括基本农田、林地、河流等)作为土
21、楼的重要背景环境,应严格按照相应的法规控制开发建设行为,重视对山体植被的保护和水体的治理等。5 结语福建土楼保护规划,在乡土历史景观和地域自然风景的整体保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推进土楼周边环境整治实践和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永定、南靖两县政府也在加强申遗的宣传、实施土楼保护规划和景观环境整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土楼的保护工作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伴随传统大家庭式的聚居方式的瓦解,土楼内原住民大量外迁,对土楼建筑群和土楼村落的保存、保护产生巨大冲击;而土楼单体建筑内部由简陋的设施和设备等构成的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除部分土楼可改建为博物馆和旅游接待设施外,大量
22、的土楼建筑亟待实施适当的改造,以全面改善住宅的安全和卫生条件。实现土楼村落环境品质的整体提升,重新吸引年青人回归,恢复农村地区的生机与活力,才是土楼保护的最终目标;同时,环境的改善可以为开发土楼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旅游业的过度开发必然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需要地方政府正确把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实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土楼村落的和谐社会。另外,土楼传统的建造技术在当今发展节能、环保技术的趋势下仍可被挖掘、革新和利用,客家独特的民风民俗等无形的文化遗产,也应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基因而被积极传承和大力弘扬。参考文献1 胡大新.永定客家土楼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5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永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永定文史资料:第5辑.永定陈氏家族的源流及住地分布陈桂田整理.永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永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63 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保护规划(初溪片区).西安.20066 李志文浅论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艺术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1(1):8-10.2 石奕龙中国秘境之旅福建土围楼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3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黄汉民倾听“福建土楼”的呼唤建筑创作,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