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考试试卷特别提醒:全卷共 10 道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一、 简答题(每小题 7 分,共 28 分)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答:校本研究就是以校为本,英文是 on school,意思是为了学校、 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这里的“为了学校”强调校本研究的目的和宗旨在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了学校最终目标的达成;这里的“基于学校”强调的是校本研究的力量是以学校现有的力量为基础,不排斥校外的力量,而是为我所用;这里的“在学校中”意指校本研究的主场地在学校中,而不是学校之外。 也就说,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
2、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内外的其他力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答: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第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第三,教学要重过程重于重结果;第四,注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注重学科。3案例的基本结构答:一般而言,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案例的基本结构包括案例标题、案例背景、案例事件和过程、对案例事件的反思等四个部分。另外,有些案例还有附录,主要是将一些有关案例主题的补充材料如对具
3、体问题的访谈记录、能够反映案例主题的数据和表格甚至学生的作业等放在案例叙述之后作为附录。4学生发展的内涵答:学生发展也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性格、知识、人格等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形成的学生发展知识单方面的智力方面的发展,新课堂改革所提倡的是新的学生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说,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
4、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达成的共识。 二、 论述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政府管制与教师专业自主的抗争。表现为虽然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主要指标之一,正日益为广大教师认可,但教师职业在争取专业自主时举步维艰。世界教育改革反映出的特性表明,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被当作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没有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如工资评定、课程等的参与决策权。 工作满意度与信任度。近年来,社会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信任度进一步降低。事实表明,
5、教师对自身的工作的满意度也有降低的趋势。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教师在工作中较少得到支持与鼓励;教师缺少与同行以及其它职业人员交流、沟通的机会而产生孤独寂寞感;学校的组织等级森严;教师未能充分准备新增加的教学任务等。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密切相关的是教师的信念与工作积极性。社会变革与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教师从一个简单的文化传递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指导者、帮助者;另一方面,教师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不仅仅工资待遇低,而且经常成为政治家与社会的替罪羊(社会总是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指责教育) 。种种原因使得教师职业不仅不能吸引优秀人才入职,而且还经常使一些比较
6、活跃的在职教师在失望中告退教坛,奔向其他行业。况且,当今教师的地位与工作条件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教师成为研究者。虽然教师进行研究活动的意义早已为人们认识到,但只是到近年来的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取向才能使这一认识落到实处。目前,人们比较一致地把教师的研究定位为反思性研究与行动研究。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的研究目的应该不完全一致。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使教师成长为有批判意识的、自觉的行动者。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要阐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答:首先,改善课堂提问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原动力。
7、 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有如下几个: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调整课堂提问的等候时间。利用鉴别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调整问题类型比率及问题水平。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其次,强化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 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双方特征或交往的简单总和,还受以往互动经历的影响,是双方互动经历、期望、观念、情感等综合反映,其互动主体是
8、教师和学生,并且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从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角度,要做到有效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样化的呈现教学内容,变换多种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钻研、探索,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第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时间,减少无效、低效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数学化的层次和水平。 当前,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常常把握不好时间利用的尺度,一是表现为老师课上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太少、甚至没有,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容易出现倦怠、厌烦等不稳定情绪,因此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
9、高。第二种现象表现为教师课上讲得太少,讲课内容太粗、欠透,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太多,课堂结构松散,至使学生吃夹生饭,久而久之造成松懈、涣散,课堂教学效率极低。第三种现象是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身的传授和对德育知识的灌输时间分配不合理。第四种表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合理的掌握时间,教学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以至于教学重点和难点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为了保证学生对知识反馈和检测的效率,经验丰富的教师通常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合作教学中,也要注意时间利用问题,在适当的时机,如果学生讨论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完全可以延长学生讨论时间,缩短教师讲解时间。 第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0、,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提高。 课堂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合理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与结构的最优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本身是一个系统,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合理高效的教学结构安排应该各部分衔接自然、流畅,时间长短适当,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并能恰当的组织材料,学习重点、难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问题域,必须采用复合的多种手段、多种渠道才能逐步加以解决。同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一些既定目标的实现
11、常常孕育着更高层次、更高效率的新目标的追求。也就说,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3简要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在于: 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体现课程的均衡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果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提倡选修课。课程内容改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
12、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型缺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打好基础,注重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探究。 学习方式的变化: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评价功能的变化: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摆正教学与考试的关系,不能以考试来代替评价。 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
13、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4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答:教学不是简单地传递、灌输书本知识,而是结合具体教育情景批判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的过程,其间涉及教材内容的调整和加工,教材资源的整合和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等。新的课程标准说得更明白:教材归根结底必须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再加工。这些都说明教材不是圣经,不是权威,它只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加以利用的资源,是被教师加工改造的对象。同时也说明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是新时代的条件下,社会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具体要做到:教师要正确理解教材。
14、教材是师生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教师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惟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主旨,进而才能创造性地使用加工或完善教材。要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三、 案例分析题(每小题 16 分,共 32 分)1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有关的问题:有人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请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结果,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许久,说道:“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当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当问到初中学生时,一位尖子学
15、生举手回答:“是零。 ”,一位差生喊道:“是英文字母 O”,他却遭到了班主任的批评。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 、 “月亮” 、 “烧饼” 、 “乒乓球” 、 “老师生气时的眼睛” 、 “我家门上的猫眼”事后,老人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1)读完之后,简单描述你的所想、所感。 答:从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知识的丰富、社会角色的转化,个人对于答案的唯一性和肯定性追求越来越强烈。从我们的教育体制来看,也即是随着教育的增多,人们的想象力愈来愈被磨灭,思想也越来越禁锢,思维方式也越来越单一,逻辑也千篇一律,逐渐失去
16、个性,在很大程度上,这是我们教育体制形成了这种“批量生产”结果的。(2)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吗?若有,是什么?并请思考这份材料对你的教学方式改变的启示是什么。答:与教学方式有关。长期以来教师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创造力缺失,只会被动地接受现成答案,而忘记了自己去寻找答案,或答案可能是丰富多彩的。虽然教学方式对这个结果的产生并不是绝对的关系,我们的教学方式虽然不必然导致这种结果,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这个结果的产生。对我的教学方式改变的启示: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多元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
17、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8、。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课堂教学强调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应充分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 。教师不能
19、以师自居,灌输所谓的唯一的、正确的答案,对学生进行强硬的灌输。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互动,把知识寓教于乐,无形中传递给学生。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答案的多元化与开放化至关重要。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
20、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
21、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2下面的案例是一位初中教师的日记: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我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一直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认真真地教好书,学生在统考中能取得好分数是我的自豪;课本给什么,我们教什么,自己并没有很强烈的创新意识。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 ,但却“年年岁岁花相似” 。但是,课改来了,它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了中国教育界;大浪淘沙,我们别无选择。逃避、应付、穿新鞋走老路,似乎都无法应对。一卷五颜六色的新书攥在手上,很多从未谋面的新角色出现在眼前,有别于从前的任何教材的的呈现方式写在字里行间。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组的报告
22、似乎是“洗脑”的开始,也许两天的讲座所起的最大作用在于激活了很多人对“课改”两个字的思考;教研员或严肃或嬉笑地又具体化了许多的要求,愿听也好不愿听也好反正由不得你。正是夏末秋初,新一轮学生活跃在我们的“七年级”课堂上,摸着脚底的石头试着水深水浅小心翼翼地过河,逐渐注意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慢慢地体会新课程的理念,细细地琢磨每一节课的切入点、呈现方式、情景设置,时不时发几句牢骚同时又甜蜜蜜地享受处心积虑地诱导下的学生们悄然发生的变化。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已投身于中国教育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当中,我们一不留神成了可贵的“先行者” 。新课程刚刚实施不到两个月,实验区第一次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作为贵阳地区
23、代表,我带着自己稚嫩的一节课从不同方向看参加了会议,这节课后来进入了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出版推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光盘系列,获得光盘制作评比三等奖。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实验区的老师们谈得更多的是教学中的困惑和对课本编写者的意见和建议,但我相信所有与会者都获益匪浅;2002 年 4 月,我又有幸参加了在青岛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课改实验研讨会,这一次的规模、深度和收获确非第一次可比,教师在逐渐成熟,课改在逐渐深化,好多新的思维成果、漂亮的课、成功的做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家们的报告又一次给大家“洗脑” ,从理论上又“升华”了一次;我的一篇粗浅的论文课改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经历与探索在这次会议
24、上获得了一等奖。在我看来,青岛会议较之贵阳会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标志着这套新教材已经拥有了一大批理解了课改的理念并积极投身于这项事业的日趋成熟的教师队伍而这,对于中国教育正经历着的巨大变革来说,是多么可贵又是多么必须呀!带着这些或耳濡目染的或潜心记录的东西,平凡的教学工作多了一个心眼,多了几分思考,多了一些目的性,也知道点滴总结自己的教学所得,记录学生的精彩表现(他们的确经常带给我许多惊喜) 。就这样意料之外一堂没有完成计划的课诞生了,这完全是某天一节真实的课堂实录,是我的学生们的精彩演绎,这篇文章让我在全市和全国的评比中都拿了一等奖,谢谢我的学生们。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逐渐地摸索到一
25、些经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积累起一笔可贵的财富。课改给了我们一个平台,用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课改是一个契机,当挑战来临时,机遇也随之而来,重要的是迎接挑战的勇气和行动;我们不能墨守陈规,我们需要时时更新自己,这样,当挑战来临时,也就不那么被动了。 透过这个案例,你能获得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哪些信息?就此简要阐述你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认识。答:在上述的案例我们看到:在课改中,这为老师积极地适应改革,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在本文中,这位老师做到了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与教法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教师掌握的相关的教育知识
26、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表现为教学行为的策略及其理性认识方式。他摆脱教师孤军作战的状态,积极地发表自己对课改的看法论文,总结课改失败中的教训,和其他教师沟通交流。案例中,这位教师感谢自己的学生更是体现了他作为老师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不断成长。同时,他充分的利用机会寻找专业发展的动力,我们看到,他利用学生取得好成绩这一理由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动力。这位教师能在评价中寻找课改的动力,他发表的论文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和认可,这为他在课改中增添了更大的动力。内在动力是最好的发展潜力。内在动力是源动力,他自身具备了这种发展的意识,才能表现在行为上的发展。而这种内在就主要表现在反思意
27、识上。逐步培养主动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主动获取自主反思的机会。反思和交流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新课程实施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反思能力,主动和其他人交流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的认识是:(1)课程改革是必要的:在新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到来的大环境下,我国已经把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定位我国的基本国策,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和需求,因此,我们必须适应环境,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观念和理念会和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会发生冲突,在课改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教师,首先要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并积
28、极应用新的教学理念,才能积极促进课改的发展,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课改开始时,肯定会遇到教师难以接受的情况,但是,各位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这样才能在改革中引导学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3)改革中一定会有成功、更会有失败,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挫折就放弃正确的改革措施和方向,我们应该在失败中,不断地总结教训、积累经验,为课程改革的发展奠定点滴基础。新课改中势必会出现各种问题,基本上存在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地区教育行政、教研、学校教师介入不到位,把新课改看作是一次常规性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观念的转
29、变问题。新的教学观念尚未形成,课堂教学仍处于以教为本的阶段,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教为本位、以本为本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比较严重的支配学生、控制课堂教学的欲望和潜意识。 旧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而新课程要求转变这种观念。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 学习方式的改革出现一些偏差,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绝对化或形式化的倾向。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流于形式的现象。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评价改革不够完善。师生和家长有一定程度的担心,无法把握评价标准,往往在潜意识中还是不自觉地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即使出现问题,我们仍
30、然要相信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终会是光明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对策。第一:整体的对策与建议,具体做到,加强学习,深入理解新课改实质与价值;抓住契机,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转变校长角色,承担起领导课改的重大使命;校本培训: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平台;把握难点攻关:课堂教学的重建;校本课程开发:课程适应性的增强;利用课程资源,教育与社会的整合;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保证新课改的顺利实施。第二:正确理解改革与发展,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内涵。第三:建立新的课程教材观。第四:理解新课程新教材的特点。理解多元并积极运用。第五:过程与结果二者兼得,注重课改的过程,但是结果仍然是判断课改是否成功的标准。第六:加速自己的教师专业化进程。教师在课改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所以,要首先抓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