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页眉.页脚绪 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 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
2、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3、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页眉.页脚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C.
4、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11.19 世纪 4060 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
5、民的合唱”15.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分析与综合 C .归纳与演绎 D.历史与逻辑的方法17.从( )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A.创造者 B.继承者 C.主要内容 D.阶级属性18.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的( )时代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19.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
6、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20.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 )的统一。A.科学性与革命性 B.世界观与方法论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政治与经济2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A.历史唯物主义 B.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C.剩余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22.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理论联系实际 C.密切联系群众 D.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23.( )开创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纪元,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之一。A.共产党宣言 B.历史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 D.资本论参考答案:
7、1.A 2.A 3. C 4.A 5.B 6.C 7.A 8.B 9.B 10.C 11.A 12.A 13.A 14.B 15.A 16.A 17.D 18.A 19. C 20.A 21.D 22.B .页眉.页脚23.B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 )A14 世纪末至 15 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B18 世纪 60 年代至 19 世纪 30 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
8、,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D垄断资本主义2.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来看,可分为两大思潮,这两大思潮是( )A.人本主义 B.唯意志主义C.实用主义 D.科学主义 E.存在主义3.19 世纪 3040 年代,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的欧洲工人运动是( )A.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B.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C.意大利罗马工人大罢工D.英国工人争取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 E.西班牙船员大罢工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19 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D.德国古典哲学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品质是( )A.解放思想 B.
9、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改革开放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 D.剩余价值学说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包括: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D.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E 马克思的理论创造8. 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李大钊的理论 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马克思主义是( )A.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
10、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B.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C.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D.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页眉.页脚11.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 19 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有(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的学说参考答案:1. ABC 2.AD 3.
11、ABD 4.BCD 5.ABC 6.ABC 7.ABC 8. ABC 9. BCD 10.ABCD 11.ABC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 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就是被感知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2.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3.“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不可知
12、论观点 D.二元论观点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5.“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6.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7.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 ( ) A.使自然环境发
13、生了变化 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 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9.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页眉.页脚10.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11.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4、B.二元论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论观点12.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13.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 ”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14.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15、的统一 15.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 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17.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C.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18.人类的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
16、成了( )A.物质的社会关系 B.思想的社会关系 C.复杂的社会关系 D.基本的社会关系1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辨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2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22.辩证矛盾的含义是(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页眉.页脚系C
17、.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2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 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24.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25.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 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26.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
18、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27.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8.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C.不废江河万古流 D.人定胜天29.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0
1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 )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参考答案:1.C 2.C 3.A 4.A 5.A 6.D 7.B 8.D 9.B 10.B 11.A 12.C 13.D 14.D 15.D 16.B 17.B 18.D 19.C 20.C 21.C 22.A 23.D 24.B 25.D 26.B 27.C 28.A 29.A 30.C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
20、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页眉.页脚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2.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
21、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E 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理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就是运动,不存在静止 E 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4.恩格斯说:“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说明( )A.物质范畴和实物完全是一回事 B.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物质范畴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D.物质
22、范畴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的相加E.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5.选出下列物质运动的正确的承担者 ( )A.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承担者 B.电子是电运动的承担者C.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承担者 D.人脑是思维运动的承担者E.分子是热运动的承担者6.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E.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物质性关系7.人类的实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有( )A.客观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无限多样性
23、E.不可预测性8.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生产劳动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实践D.艺术实践 E.教育实践9.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指(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单一的E.人们对联系的一种普遍性的认识.页眉.页脚10.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在本质上是 ( )A.指一切运动变化 B.同一事物的不断增长C.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 D.指事物的一切运动过程E.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1.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 )A.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的 B.
24、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C.具有远大前途的 D.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E.发展中应当完美无缺的1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 )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C.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中 D.说明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E.包含有种种的偶然性和倒退,但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没有矛盾的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贯通D.没有矛盾的同一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斗争和排斥 E.斗争性是相
25、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14.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A.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思想 B.强调平衡协调合作的思想 C.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D.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E.“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思想15.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原理告诉我们( )A.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影响 D.认清矛盾主要方面就有利于认清矛盾的性质E.处理矛盾首先要认清并抓好矛盾的主要方面参考答案: 1.BCDE 2.AB 3.ABCE 4.BC 5.ABCDE 6.ABCDE 7.A
26、BC 8.ABC C 24A 25C 26B 27B28.C 29.A 30.D 31.A 32.C 33.C 34.A 35.C 36.C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 .页眉.页脚A.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3.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之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
27、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真理的内容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 D.真理具有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公共性的内容 4.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 A.真理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条件和范围 B.只有少数人赞成,遭到多数人反对 C.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5.一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因为( )A.内容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B.为大多数人所公认 C.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认识 D.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内涵包括( )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28、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 ) A.从间接经验回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发展 C.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过程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8.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理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这段话说明了( )A.思想本身不是现实的力量 B.一定思想只有和一定的实践相结合,才会变成现实力量 C.思想必须被群众掌握,才能对社会存在起作用 D.无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思想都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9.魏源提出“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 , “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疱丁之
29、一啜” 。这种观点( ) A.坚持了唯物主义 B.重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C.重视实践的巨大作用 D.坚持辩证法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B.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C.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没有认识到这一点D.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页眉.页脚11.“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非理性主义的观点 12.对一句格言年轻人没有饱经风霜的人理解得广泛和深刻反映了( )A.认识来源于
30、经验 B.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D.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13.下列选项中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A.孔子“生而知之” B.孟子“不虑而知” C.老子“不行而知” D.荀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4.价值具有( ) A.多维性 B.客观性 C.主体性 D.历史性 15.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和价值认识,必须符合( ) A.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B.对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 C.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D.对实践关系的正确认识 16.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是( ) A.实践原则 B.真理原
31、则 C.思想原则 D.价值原则 17.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 ) A.具有直接现实性 B.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C.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D.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18.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这说明( )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 C.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是不能认识和推断的 D.理性认识的局限性 1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20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
32、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21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反映了(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页眉.页脚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22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观点说明(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
33、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23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24 “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主义C教条主义 D本本主义25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A. 直接性 B.表面性 C.具体性 D.全面性26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说明(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D
34、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27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这说明(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28孙中山指出:认识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这表明( )A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29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C人的认
35、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D认识是一个保证发展的过程30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页眉.页脚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D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对社会发展进程的经典概括31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32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36、思想路线,必须(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C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CD 2.CD 3.AB 4.ACD 5.ACD 6.ABCD7.BD 8.ABC 9.ABC 10.ABC 11.AD 12.BC 13.ABC 14.ABCD15.ABCD 16.BD 17.ABCD 18.AB 19.AB
37、CD 20BCD 21.ABD 22.BCD 23.ACD 24.ACD 25.ABC 26.BC 27.BC 28.ABCD 29.ABCD 30.ABC 31.ABC 32.BCD 33.BCD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人类社会和自煞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A.地理环境 B.劳动 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社会财富的多寡 C.生产方式的性质 D.生产工具的进步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 )
38、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页眉.页脚4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物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物与物的关系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6生产关系的本质是( )A.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B.人们的阶级关系C.人们在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 D.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7国家是代表( )A.统治阶级利益的 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 D.
39、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8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精神文明的发展史C.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D.国家政权的更替史 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10 “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指的是( )A.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发展过程 B.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C.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D.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不受意识影响的过程1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
40、建立之后才能产生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变化是同步的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12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13在社会革命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是( ) 。A.产业革命 B.思想革命 C.政治革命 D.经济革命1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把社会历史理解为( ) 。 A.社会形态的演变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国家政权的更替史 D.思想文化的交流史1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
41、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页眉.页脚性16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并不矛盾17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活动的根本标志是( )A.改造自然 B.适应自然C.制造工具 D.控制自然18社会规律和自然界的规律的区别表现为( )A.社会规律是主观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B.社会规律是有阶级性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没有阶级性的C.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自然界的规律是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
42、相互作用的结果D.社会规律是不可捉摸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社会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20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是( )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2120 世纪 50 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
43、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22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们改造社会的过程2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事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24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A.地理环境 B.
44、生产资料 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25社会存在是( ).页眉.页脚A.社会环境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社会生活精神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C.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27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人和人的关系 B.人与工具的关系C.物和物的关系 D.人同自然界的关系28.上层建筑结构中的核心是( )A.国家元首 B.意识形态C.国家政权 D.政党29下列观点中,正确表达了人的本质的是( )A.人之初,性本善 B.人天生是政治动物C.人是符号动物 D.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0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31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 )A.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C.国体和政体 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32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 )A.阶级妥协的结果 B.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D.使用暴力的结果参考答案: 1.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