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可分两大部分:5 以内的数的认识,5 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安排是先 15 的加减法,然后教学 0 的认识和加减法。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感的最基础的知识。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有利于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分散写数的难点,也有利于掌握 5 以内的加减计算。教材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知识。 (P14P15 看图数数时,先要对实物进行分类,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一一对应。又如 P17 猴子、梨、桃子、香蕉的对应排列成象形条形统计图) 。教材还将数和图形适当联系。如 P15 的长方形、正方形、
2、三角形、五边形以及后面的圆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图形的特征。教学材料的选取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呈现方式是设置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便于儿童在具体的事物情境中,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体验过程,抽象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新课标中的对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在本单元已经得以体现。下面分小节谈。一、15 的认识【教材分析】主要教学内容有:15 的基数含义、认读写、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的含义、数的组成。将一个个知识点以较形象的标题单列出来。如 P15 的野生动物园主题图,让学生经历数具体的人和物的过程抽象出数,突出基数含义的领悟,便于认读。P16 在计算器上拨珠和点子图,让学生领会从 2 开始,
3、每一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加 1 得到,理解数的顺序。P17 以“比大小”为标题,先用一一对应排列出猴子和三种水果进行比较,引出关系符合“” “”和“” 。P18 的“第几” ,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序数含义。P19 以“几和几”为标题教学数的组成。通过老师和两个小朋友之间的互动摆小花活动学习 4 以内各数的组成,再小组合作探索 5 的组成以及规律。P21 的练习二是配合这部分内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 15 的各个数,会用 15 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2、使学生掌握 25 数的组成。3、使学生认识“” “” “”的符号含义,
4、并知道用关系符号词语来描述 15 以内数相互之间的大小。4、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安排 3 课时进行。P14P16 的 15 基数含义和认、读、写,数的顺序,练习二的第 1第 4 题为 1 课时。P17P18 的“ 比大小” 、 “第几” ,练习二的第 6题第 7 题为 1 课时。P19P20 的“几和几” ,练习二的第 8、9、10 题为第三课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区分基数与序数的含义,也可以把基数和序数的内容排在一起,以“几和第几”为标题。2、基数含义、数的顺序,认、读、写的教学。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动物园的主题图。数图中的人和物,抽象出 15 各数,然后教师为
5、各小组准备数量足够的各类人和物、15 的数字卡片以及小棒。小组合作,使数字卡片和事物的卡片对应摆出来,同时摆上对应根数的小棒(引导学生把小棒摆成相应的几何图形) 。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挖掘图中的信息资源,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各个数除了书上代表性事物外还可以表示什么?如“1”还可以表示 1 个太阳、一位老师、天空中一只小鸟在飞。 “2”还可以表示 2 棵大树、2 根木桩、2 个背书包的小朋友。 “3”还可表示 3 只长颈鹿。 “4”还可以表示 4 朵白云、4 个小朋友、4 只小鸟。 “5”还可以表示 5 朵花等等。P16的做一做,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教师拿出一个数的实物,让学生各自拿出相
6、应的学具和数字长片,加深对基数含义的理解。同桌同学还可以互相说说自己周围还有什么为 15 数的物体。做练习二中的第 2、3 两题。利用计数器进行 1 个 1 个地拨珠活动,说明 2 比 1 多 1 个,3 比 2 多 1 个,利用点子图,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数的顺序,为比数的大小打下基础,做练习二中的第 4 题。写数教学,完成练习二的第 1 题。3、比大小的教学。比数的大小教学内容是在前面的第二单元“比一比”和数的顺序基础上学习的,也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或数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要渗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学生利用相应数量的学具,观察 P17 的情境图摆一摆。3 只猴子吃 3 只桃子,1 对1,刚好没有多
7、余,抽象出 3=3,3 只猴子吃 2 根香蕉,猴子多 1 只,不够吃,抽象出32的方法,因为“大小”和“多少”是有联系的,但这里主要是从直观的实物多少比较中抽象出数的大小的,教师应让学生在直观观察比较事物的多少基础上,引导学生会用“等于” 、 “大于” 、 “小于”词语来描述观察的结果,了解关系符号的功能。扩大比较空间。可以用其他水果之间进行比较。思考题的 5 只白兔与 4 个萝卜比较,也是由一对一有多余的方法,比较结果是 54 或 45 。P18 的做一做,第 1 题是利用灯笼、小猴子对应排列,填数活动,加深学生对数的大小的感知。做练习二中的第 5、6 题,用关系符号交流周围的实物,同时让学
8、生用一个数说出三种表达方式。如 3 = 3,32,34。渗透大小的相对性的思想。4、 “第 几”教学。教师可参照 P18 的情境图,把人物制成动态的卡片,让学生互相说说一共有几个什么样的人在购票。从前面数起,谁是第 1,谁是第 3,如果从后面数起,谁是第 1,谁是第 3 呢?。如果前面第 1 个人购票后,剩下几个人?现在谁是前面第 2 个?。看 P16 做一做的第 2 题的照片,说说共几人?几个男?几个女?谁是第几,从右边数起谁是第几?。体会基数是指一共几个人,第几是指某个人从哪个方位数起是几。通过学生摆学具(如练习二的第 7 题)的数学活动和做游戏的方式说说教室里的人或物的情况,要求学生带上
9、方位词,初步感知方位,激发学生用数学的乐趣,同时增强数学语言的表达。完成练习二的和第 9、10 两题。5、几和几的教学。P19 的主题图是通过一位老师和二个小朋友的分 4 朵红花的 3 种不同分法,抽象出 4 的分解图。让学生利用做一做中的猜数活动,掌握 3 和 4 的组成。P20 的 4 个小朋友合作交流摆小棒活动,学习 5 的 4 种不同组成方法,同时探究规律,又通过师生互动做一做,从直观中抽象出 5 的组成。完成练习二的第 8 题。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加减法的初步认识和 15 的加减法两部分。先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和 5 以内的加法。P23 的主题图是通过 1
10、 个红纸鹤和 2 个蓝纸鹤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求 3 个红气球和 1 个蓝气球合起来是多少?都是用加法计算。初步感知把两个数“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同时认识算式 1+2=3,3+1=4 中的计算符号。教材安排了摆圆片,说算式活动。P24 是加法计算的教学,主题图有三种不同的算法,做一做中两道题,都是通过直观实物抽象出算式和得数,展示不同的算法。减法认识和减法计算教学内容与加法类似,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些要用减法计算,利用 523 为例,展示算法多样化。教材还配备了内容较丰富的练习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
11、减法的含义,会正确口算 15 的加、减法。并能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交流和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教学建议】1、本部分内容可分 5 课时完成。加法认识,15 的加法、减法认识,15 的减法,综合练习各 1 课时。2、加法认识的教学。P23 的主题图让学生直观地通过一个小朋友的 1 只红纸鹤和 2 个小朋友的 2 只蓝纸鹤,1 个小朋友和 2 个小朋友合起来是几个小朋友,一只红纸鹤和 2 只蓝纸鹤合起来,求一共有几只纸鹤,用加法计算,得数是 3,引出加法算式,认识“加号” ,并会读算式。让学生利用气球图说出算式 314 的意思。加法的认识是通过直观操作抽象出加
12、法算式的,应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做一做中的摆学具活动,可以让同桌同学合作,充分地摆各种学具,说出不同的算式,直观数出得数。联系数的组成,把同一个得数(和)可以用不同的算式表示。如:3+1=4, 2+2=4 。尽可能创设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进行一定量的巩固练习。3、加法计算教学。教师创设如 P24 的小鸟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根据加法含义说出算式 4+1=5。教师问:“得数 5 是怎样算出来的?”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反馈各种算法。教师应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不同的算法,并予以肯定。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a、看图 1 只 1只数出来的。b、
13、从原来 4 只数起数到 5 只数出来的。c、用掰手指方法 1 只 1 只数出来的。d、用数的组成方法(4 和 1 组成 5)算的。e、摆学具的方法。f、直接看出来的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算法和其他同学的不同算法比较,哪种算法较好,用你认为较好的方法完成做一做的两道题,再小组合作交流,怎样的计算方法最好。同时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以上诸多的算法中,有些算法是有局限性的,烦琐、慢、不好的。教师可设置一些有障碍性的游戏口算练习(如比速度) ,让学生在实践中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感悟那种方法最好,在倾听他人意见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思维在发散的同时,往最优的方向发展。达到自主优化,自我感
14、悟。使新课程的理念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得以落实。4、减法认识和减法计算内容,教材编排和教学思路与加法类似。减法口算方法还可以用推理的方法(想加算减)来计算。5、综合练习(P27 的练习三) 。教师在理解练习内容编排的意图基础上加以发挥,以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三、0 的认识和有关加、减法【教材分析】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盘中“没有”桃子可以用“0”来表示,利用直尺的起点刻度“0” ,说明“0”也可以表示起点的二层含义。同时说明了 05 数的顺序。有关 0 的加、减计算是根据 0 表示“没有”的含义算出得数。P29 的情境图中描述的一个鸟窝中原来有 3 只小鸟,现在飞走 3 只,这时鸟窝中“没有
15、”小鸟,可以用“0”表示结果。列成算式是 3 30。一片荷花叶子上有 4 只青蛙,第二片叶子上 0 只青蛙,加起来得数从直观上看出是 4 只,就是原来的 4 只 ( 加数 ) ,算式表示是 404。这里初步展示了 0 的加减法的二个特性。在做一做的加减法练习中,体现了有 0 的加减计算的其他特性。如: 000,404 等。教材还安排了配合本单元的综合练习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0”的含义。可以表示“没有” ,也可以表示起点。2、会用 0 的加、减法的特性来计算有关 0 的加减法。能熟练正确计算 5 以内的加减法。3、通过综合练习能用 5 以内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交流,培养主体
16、意识和对算法进行内在优化的能力。【教学建议】1、本部分内容可分 2 课时完成。0 的认识和 0 的加减计算 1 课时,完成综合练习四 1课时。2、P29 的猴子吃桃子情境图,第一个盘子里原来有 2 个桃子,用“2”表示,第二个盘子里剩下 1 个桃子用“1”表示,第三个盘子里“没有”桃子用“0”表示。让学生初步感知“0”是表示“没有”的意思,观察直尺上的刻度左端起点用 0,依次一段一段地数,分别用 1、2、3表示。这里一方面说明 0 可以表示起点,同时 0 是排在 1 的前面,说明 01 的意思。3、利用 3 只小鸟从鸟窝中都飞走了,鸟窝中剩下 0 只小鸟的结果,根据减法的含义,可以列出算式 3
17、30。这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操作内容,练习得数是 0 的减法,加深对同数相减得数是 0 的意义理解。4、一个加数是 0 的加法意义教学,是通过一片荷花叶子上有 4 只青蛙,另一片叶子上0 只青蛙,二片叶子上的青蛙合起来结果还是 4 只,算式是 404,让学生说出其他算式,说明 0 加上一个加数,结果就是这个加数的意义。500 可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说说 5个东西里去掉 0 个,也就是没有去掉,结果等于原数的意思。5、通过做一做中的练习,以及学生互相出题计算的活动。加深对 0 的加减法计算的特性的掌握。如:000,意思是没有东西加没有东西,结果还是没有。6、练习四是本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师应理
18、解每题编排的意图,加以利用,发挥其作用。 (题意)几点思考1、实验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改变了省编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模式:准备题例题试一试练一练。而是以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展开。教材内容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联系实际,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具体情境,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注意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空间。因此教师对教材意图的理解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生活经验如何有效地过渡、提升为系统的数
19、学结构,实现学习目标的多元性和整合性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2、教材创设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性学习,个性化交流的空间。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和师生关系的改善,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转变角色,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创造民主和蔼的教学氛围。3、关于计算方法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算法越多越好,而是为了尊重学生个性,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都能获得成功。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多样算法,应于以引导,学生从优选择,接受他人的意见,使信息在发散的同时往最优的方向发
20、展,而不是把教师自己的算法强加在学生身上,强求统一算法,尊重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实践中自主优化。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建议】这部分内容可用 2 课时进行教学。这部分教材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摆弄实物,对几种基本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不要提更高的要求
21、。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等。2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让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教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立体图形的认识】教材首先出示鞋盒、粉笔盒、魔方、易拉罐、笔筒、足球、玻璃球等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把形状
22、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由于学生已经具备许多这方面的早期经验,所以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到形状是物体的众多属性之一,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的形状相同,有的形状不同,形状相同的物体可以看成一类。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对四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直观的辨认、区别。每种图形的认识包括实物图、模型图和图形名称三个层次,符合儿童从具体到抽象地认识事物的认知特点。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形状相同的几种实物,从直观上认识到虽然这些实物在材料、大小、用途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形状相同。然后逐步数学化,抛开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只考虑形状这一属性,抽象出一般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
23、特征。在此基础上,指明这种一般模型叫什么图形。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哪些是球形。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了其应用性。并且,每个学生可以说出属于自己的答案,有很大的开放性。做“做一做”第 1 题时,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圆柱、球很容易滚动,球还可能在地面上转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球的表面是曲面,搭物体时,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容易发生倒塌。活动的形式可以参考教科书,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例
24、如,可以让学生从斜坡上把圆柱、长方体、球滚或滑下来,看哪个先到底端。做“做一做”第 2 题时,可以采用教科书上蒙眼睛摸实物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如在一个箱子里或袋子里摸实物。做游戏时,可以选一些比较大的便于确定形状的实物,摆在桌子上。由一名学生说出一种图形的名称,让另外两名蒙眼睛的学生摸出这种形状的实物,其他同学进行判断。还可以让蒙上眼睛的学生随便拿一个立体图形,摸一摸,再说出拿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要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师可以先拿一个立体图形(例如,长方体)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说一说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是什么图形。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
25、小组,让学生利用手头的立体图形学具,照教科书上的样子沿着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每组抽一名学生把本组中画好的图形进行整理,把相同形状的放在一起。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它们的不同,使学生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方的,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而长方形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全体同学完成以后,再把所有组画出的长方形放在一起,所有正方形放在一起然后,仿照立体图形的教学,对四种平面图形分别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几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做“做一做”第 1 题时,要防止学生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混淆,例如,有的学生经常会说“铅笔盒是长方形的” ,而不说“铅笔盒的这一面是长方形
26、的”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做“做一做”第 2 题时,要让学生自由想像,利用学具,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教师无需过多干预,并把画出来的图片展览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练习五的教学建议】第 13 题以涂一涂、数一数等不同的形式,对各种几何图形的辨认进行巩固。第 1 题提供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第 2、3 题时,可以直接数出图中的不同图形分别有多少个,也可以先用学具照着书上的样子摆一摆,再数一数。第 4 题让学生利用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直观感受不同图形的特征。如果直接自由拼摆有困难
27、,可以先照着书上的示图摆一摆,然后再发挥自己的想像,自由地摆出自己喜欢的图。第 5 题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使学生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做的时候,尽量让学生不凭借实物,借助表象进行推理。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可以拿实物来画一画。第五单元 分类什么是“分类”? “分类”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我查了一下字典“分类”的概念是这样的:分类,亦称“归类” 。即根据事物的同和异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 (举例:比如有红、黄、蓝若干个球,可根据事物的“同”即相同颜色为类来分;也可根据事物的“异”即不同的颜色为类来分。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
28、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织的过程。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分类,而分类的结果是一个集合。 ) “分类”这一数学内容在新教材的第一册中独立安排成单元,我想原因为四:1.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想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2.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一般大人都会对刚入学的小孩说:你已经长大了,是小学生了,该懂事啦。此时的小孩懵懵懂懂的感觉到我上小学学知识啦。因此这时有必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分类整理,这样学习和生活才有规律。3.学习分类是学习其它数学知识的基础。比如,统计与概率就是。4.分类能力既是孩子逻辑思维能
29、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在进行分类时,学生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同时,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现在,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益处。所以,学习、学好“分类”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一. 教学内容与课时对比:省编教材的分类是在新学期的第一堂准备课中的“分一分”呈现。 (看教材书) “分一分”实物图是把小狗、小猫、铅笔盒、卷笔刀、橡皮和小熊。要求把同类的物体圈在一起,渗透一种把同类物体组成一个集合思想。这个圈的过程就是按单一标准分类。 (简单分类)现
30、行的人教版将原来准备课中的分一分,分列出来成一单元:“分类” 。显然现在的内容比以前丰富多了,增加了不同标准分类的内容。省编教材的课时量,依我看不足三分之一课时,而人教版为 2 课时,课时量增多了。本单元要教学单一标准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什么是单一标准分类和不同标准分类呢?单一标准分类是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归为一类。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p38) 。不同标准分类是以不同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由于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比如 p39 分铅笔 )二:教学目标对比:省编教材的目标说:初步学习分类的方法。
31、 (不要求分,总目标不涉及分类)人教版教材在总目标第六点提出了“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可见“分类”在整册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地位” 。单元目标有 3 点: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这里阐述的时对单一标准分类的要求)第 2 点是对不同标准分类的要求。2.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要求自己选择)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从以上目标看现行教材对教学分类的要求高了。 (我认为第一点是基础,第二点是重点)三教材分析对比:内容增加了。我们前面已经讲到了内容从原来的单一标准分类增加到现在不同标准分类
32、。课时增多了。课时从不足三分之一课增多到 2 课时, 活动充分了。省编教材的“分一分”实物图中,只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同一类的物品圈在一起就可以了。而人教版中强调要在活动中(个体、小组)体会,掌握,选择等。在单一标准活动中,要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方法。在不同标准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学生从原来的圈一圈,到现在教材上的做一做,即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来建立“分类”概念,因此学生的活动充分了。能力提高了。省编教材的参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分一分”这幅实物图中的同类物品圈在一起。这实际上是对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注意在教师指导下)现在不仅
33、能给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而且更重要是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比如,给学生一些物品,学生能够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按形状,大小,颜色,功能,用途等特征分类,随便怎么分,都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我们在评价学生能力时,重点时观察学生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的依据。因此从培养学生能力看现行教材是提高了。思维开阔了。不同标准分类是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他要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在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四、具体内容分析p38 主题图:是各种文具摆放非常整齐,既美
34、观又方便,教材是想通过这副图来说明分类的意义。P38 分一分: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分类(单一标准分类) 。最好是由学生自己找出分类标准。P39 主题图:把自己的铅笔拿出来,先观察可以怎么分,再交流,最后把每个人的想法一一摆出来,这样就是不同标准分类。初步感知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P39 分一分: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的分类标准。问学生,你有几种不同的分法,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练习六:13 题是单一标准分类。36 题是不同标准分类。五教学建议:1 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额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学生素材。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景。 (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用自己的经
35、验、体会分类的含义及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数学知识。2 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动手分一分) ,积极思考,互相交流,体会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第六单元 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 610 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2使学生掌握 610 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 、 “” 、 “=”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
36、 1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6使学生用 10 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单元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15 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 10 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全单元教材主要由“6、7 的认识和加减法” 、 “8、9 的认识和加减法” 、“10 的认识和有关 10 的加减法” 、 “连加和连减” 、 “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
37、学习 2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建议】本单元作为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应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 610 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 610 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观察和操作作为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1)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的
38、重点,如学生对第 72 页反映连加过程的小鸡图的观察,重点就应放在走来 2 只小鸡和又走来 1 只小鸡的增加过程上,以此让观察更好地为理解“5+2+1 ”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服务。(2)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 610 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让他们有观察、操作的愿望。其次,全体学生都要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参与的观察和操作活动过程。中外要特别注意观察和操作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教材在 6 和 7、8 和 9、10 的认识及有关计算之前都安排了一幅反映所学
39、知识内容的主题图,这些图除具有供学生数数、抽象数概念和理解计算过程及方法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它们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如认识 6 和 7 的主题图,教学时除了要发挥它让学生数数,从中抽象出数 6 和 7 外,还要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以此让学生在认识数 6 和 7 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610 各数,教材都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去安排的。这
40、样安排,一方面反映了数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认识数的逻辑顺序的考虑。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创设恬当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活动过程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单元的加减法计算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的: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法和途径,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允许他们选择自
41、己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计算教学要充分体现标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为此,如果部分学生不采用教材介绍的方法计算,而用数数的方法计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让他们在以后的计算中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教材从本单元开始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教材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大括号“”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 ,用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 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
42、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担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6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材在本单元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 ,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中感受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时除用好这些材料外,还要注意充分挖掘其他内容中有关学数学、用数学的资源,并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切实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1)引导学生
43、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如让学生在观察和学具拼摆的过程中感受认识数和计算的乐趣。(2)引导学生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如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去数出自己书包里课本的本数、自己的座位号等,从中感受用数学的乐趣。(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后,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从中感受到成功后的快乐。具体操作,老师可以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教材说明这部分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这些材料为学生在
44、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供了学习线索。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材在这里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材料和线索都是生动有趣的,在教学中最好把这一内容设计成学生的活动过程,不要把它变成一种单纯的看图说话或看图回答数学问题的学习材料。另外,教材提供的主要是一种供学生活动的资源或线索,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本校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或增添,从而使活动从内容到形式更加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这部分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活动,可以用 1 课时进行教学。1数学迷宫教材利用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的“走迷宫”游戏形式,用 10 以内的数组成一个数字迷宫,要求学生
45、按照 1,2,3,4,9 的顺序走,以此复习 10 以内数的顺序。数字迷宫有一个进口、两个出口,要求按规定的顺序走。满足要求的走法很多,这为学生的自由选择提供了广泛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巩固 10 以内数的顺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亲自经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2对口令。10 以内数的组成不仅是认识数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计算的重要基础知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数的组成对以后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学习计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教材在这里安排了对口令说组成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动脑、动口、
46、动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组成,加深 10 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教材只写了 8 的组成,它只为学生进行对口令说数的组成活动提供一个线索,其余各数的组成则由教师根据活动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选择。3送信游戏。送信游戏是通过邮递员送信活动复习巩固 10 以内数的加、减法,其方法是把 10 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卡片送到写有相应得数的信箱里,这实际上是一种根据算式找得数的活动。为了避免学生认为每一张卡片都能送到相应的信箱里,其中有的卡片上面的得数不是信箱的标号,是一些没法送出去的信。教材这样安排,更有利于学生经历正确“送信”的过程,培养他们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使他们从小养成实事求是品质。4起立游戏。这是一
47、个所有学生都非常熟悉的学习生活事例,这个事例中包含着基数和序数知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另外,这个活动过程能直接促进学生对基数序数意义的理解,使他们更具体地感受自然数两方面的意义。5投掷游戏。这是一种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的游戏,游戏蕴含了数数和比多少等知识。游戏让学生往一定距离的筐里投掷实物,并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
48、材还结合比多少的内容安排了简单的实物统计图,让学生在活动中直观地比较谁多、谁少和两个数相差多少,这样既巩固了本单元所学的比多比少的知识,又使学生体会了比多少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让学生初步学习了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第七单元 1120 各数的认识首先我们来看“1120 各数的认识”的地位,它属于“20 以内数的认识” 。本学段数的认识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知识的启蒙阶段,而认识万以内数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内容,也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和最起码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将分为三步:第一步,“二十以内数”的认识;第二步, “百以内数”的认识;第三步,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
49、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等内容,在这些内容中“二十以内”的认数、读数、写数是关键。可以这么说, “万以内”数是小学数学的基础, “二十以内”数是学好“万以内”数的关键。因此,本单元“1120 各数的认识”当属关键。一教学内容、课时对比从大的内容上看省编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是一样的,都要教学两部分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10 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材的课时数也相同。用 4 课时完成。 (因为新旧教材的总课时数差不多,原来每周 4 课时,现为 5 课,所以本单元增加一课时机动)比较“1120 各数的认识”的具体内容,省编教材教学为两个例题,例 1 是“数数” 。例 2 有 3 块内容读数写数数的顺序与大小,以及练习九为综合练习。请看人教版教材“1120 各数的认识”的具体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是以学生活动的形式安排教材的正文。这里的例 1,例 2实际 是活动 1,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