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闻心理学复习题.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2947405 上传时间:2018-09-30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心理学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新闻心理学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新闻心理学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新闻心理学复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新闻心理学复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 、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4、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5、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

2、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6、新闻传播活动: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的活动。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指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9、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主观臆想。10、整体性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发展的总体规律。11、发展性原则: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12

3、、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13、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15、心理测验法:是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新闻活动的传授双方(包括个体或群体)进行测验,从

4、而了解其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16、解释水平: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的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述新闻现象。例如用阅读心理学去分析报刊的可读性;用视知觉理论去研究电视的可看性等等。17、特有水平:是指把人们在新闻活动中特有的心理现象作为新闻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例如探讨人们在看电视过程中存在的“看新闻过目即忘现象”,探讨电视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感应等。1、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的冲突。2、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

5、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3、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 50 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来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24、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5、新闻价值:所谓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6、第一信号系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

6、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7、第二信号系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8、信息加工心理学:借用通讯技术、信息论概念和规律来描述人类的认知系统,它把人的不可见的内隐的认知过程类比为可观察到的外显的信息通道处理信息的过程,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9、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单线加工的特点”,这种心理活动的功能主要是对外界事

7、物的选择,在某一时刻内只能对有限的信息进行加工。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是脑的智力活动的核心,对于其他心理活动起到统领、控制、调节的作用。1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12、角色理论:20 世纪初,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G.米德把“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以此来说明人的社会化行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中产生的种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即所承担的某种社会角色分不开的。1、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

8、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2、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3、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开发和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特征。4、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5、动机:又叫“内驱力” ,是发动行为使其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6、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

9、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对新闻工作者智力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7、道德情感:属于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它是和人们已有的道德观念相联系的。当客观事物符合人们的道德观念时,主体就会产生一种肯定的、愉快的情感体验。由于道德观念的殊异将会导致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不同的价值取向。8、情绪智力: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9、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10、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总的看法,它

10、处于性格的最高层次,3并对个性心理特征中的其他两个组成部分-气质、能力( 内含智力)- 具有统帅性的作用。它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的精神面貌。1、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记者发现、认识、判断有价值新闻的一种特殊能力。也是记者对事实现象感觉器官敏感化的基础上(如敏锐地捕捉细节、观察神态、迅速的发现特点等等)头脑的判断能力、产生思想的能力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积极反应的思维敏感化。2、新闻敏感的顿悟性:新闻敏感的思维活动在表现形式上常常以顿悟的形式出现,它在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时候有一定的突发性。3、新闻敏感的灵活性:能迅速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对象上面;能机动自由地从一种认识

11、方向转向另一种认识方向,把一种认知方法改换称另一种认知方法;能随机应变地从新闻事实的接触中找到独特的采访、写作、编辑的角度。4、新闻敏感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一般是指人在思维过程中迅速地发现问题和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5、新闻敏感的创造性: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创造想象产生崭新思想的能力。6、尝试性思考:当一个陌生的、新奇的事物摆在记者面前时,记者先得出种种猜测、种种假设,然后根据知识、经验与现场得到材料,把不正确或不确切的猜测与假设一个个排除,在排除的过程中进行分析。记者这种猜测与假设的过程就是一种常识性思考。7、顿悟:在典型诱因出现的那一刹那,新的认识、新的观点以喷发的形式从头

12、脑里闪现出来的情景就是顿悟,它对认识具有非常显著的突破作用。8、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断与判断的过程。9、人际间的吸引规律: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喜欢”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调节器,人与人之间主观感受到和体验到的直接和间接的、实在和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这种规律的基础。10、一致吸引律:记者在采访中,让对方知道自己与他的共同点或相似点,从而产生亲密感,增加吸引力。11、互补吸引律:采访时记者能在某方面满足采访对象的需要,特别是精神上的需要,会增加吸引力。12、时空上的接近:时空上的接近往往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加深了解的一个客观外在条件。比如在空间上越

13、小双方就越容易接近,相互之间更容易熟悉对方,就会成为朋友甚至知己。13、首因效应:是指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而对后来的信息则不够重视的现象。14、近因效益:又称“最近效应”,是指双方在最近交往中的印象对交往关系的影响,它是以最后的印象否定以前的看法。15、晕轮效应:即“一好百好”的思想,因机械地看问题的方法所引起,这种认知将导致记者背离客观立场做出不合实际的报道。16、扫帚星效应:即“一坏百坏”的思想,是指对印象不好的人也会有一种机械的不符合逻辑的推导,一切都坏。这种认知将导致记者背离客观立场做出不合实际的报道。17、知觉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知觉事物的心向,是

14、人在认知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预测性的心理活动。18、定势效应:是指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他人的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固定的看法,它是一种简单化的思想方法,容易发生认识上的偏差。19、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和评4价其人格依据的现象。1、新闻写作心理:是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2、内化:是指体外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向智慧、意识方面进行转变的过程。记者在新闻写作时的内化是指由体外物质性对象(采访对象、事件、实物等)的外部形式(语言、形态、事件发生的过程)向智慧、意识方面(

15、记者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转化的过程。3、外化:指人们将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外部活动形式的过程。记者在新闻写作时的外化则是指记者将内化了的新闻素材用语言或声音、画面转化为外部形式即新闻作品的过程。4、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是指记者在写作某个新闻作品时,内心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的特征:心理活动的完整性和相对稳定的时间性。5、形象思维:是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6、理性思维:又叫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7、常规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一

16、种思维。8、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9、发散思维:是指按照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种答案,它以一个目标(一个事物)为中心,将思路辐射开去,进行一系列与主要目标相关的联想,以需求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案。10、聚合思维:是指人们依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聚合思维的方向是向着一个点或几个点集中,以求对事物规律有透彻的认识或产生某种符合逻辑的结论。11、理论驱动归纳:是指通过采访活动事先事先已制定好的写作意图、计划的思维策略。12、材料驱动归纳:记者原有写作计划被打乱,根据

17、已经变化的新情况或突然发生的事件,做出新的考虑。这种考虑是从事实材料直接引发的,被称为材料驱动归纳。1、胆识:胆识是人格力量的表现,它是人的态度倾向和行为的结合。有胆识者,是大智大勇者,慎思笃行者,有魄力、有博大胸怀者。胆识是新闻编辑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新闻编辑人格的体现。2、新闻编辑的“胆” :是指新闻编辑的胆量和气度,是编辑人格的体现。编辑的“胆”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及镇定果敢的坚毅精神和谋略。3、新闻编辑的“识” :是指新闻编辑的认识和见识,是编辑人格的体现,也是胆量产生的基础和动力。新闻编辑的“识” 表现为:甘为他人作嫁衣裳和独具慧眼。4、独立于场的人:一般不受外界环境(场

18、)的干扰,能依存自我(自己的知识经验)作为参照标志,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己的行为。5、场依存性者: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外在参照标志不那么主动对外来信息加工。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说的更多地尊重外在信息,从占有的外在信息出发,加工信息。6、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 ,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7、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于受众、服务于受众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受众利益和需求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 ,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所需所求。8、心理互动:是指通过人与人

19、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心理影响。心理互动可以表现在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又可以凭借大众传播媒体互施影响。1、把关人:“把关人” 一说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勒温所提出的有关传播者的理论,他认为,5“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显然,勒温指的“ 把关人 ”是包括所有新闻从业人员的。2、人格化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主持人不是演员,不是在表演,他们的形象是人格化了的,是以“真我”的身份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这种人际交流中的“拟态”传播即人格化传播。3、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20、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4、角色认知:在扮演角色之前应当对角色内涵有所了解和认识,这在心理学中称为“角色认知”。有了准确的“ 角色认知” ,才可能以一定的行为准则将自己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在一种公认的规范当中,尽其所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5、角色定位:就是将从事某一职业的主体的所作所为,规范在一定职业所必需的思想行为准则中。6、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将从事播音和主持工作的人的所作所为规范在播音员、主持人所需的思想修养及行为准则中,以满足受众对他们应有的角色期待。7、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双重角色: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既以个体的身份展示别具个性的播音和主持,又以体现媒介性质、特色为己任,因

21、此,我们称其为双重角色。8、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每个人在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形成的千差万别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9、移情:作为心理学的一般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10、反应时: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反应时越短,应变能力越强。1、新闻受众心理:是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在受众原有心理基础上由新闻信息传播而引起的一种心理反映。2、新闻传播媒介内容:就是指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

22、播媒介所传播的新闻、言论及其他作品,是新闻传媒实现自己功能的主要手段。3、新闻受众的需要:是一种精神需要,它是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愿望。4、新闻受众的接收动机:是受众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引起和维持个体接收新闻的活动,并使这一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5、新闻受众的兴趣:是受众对新闻媒介所传递的新闻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选择性倾向,它是受众接收、认知、理解新闻信息的一种社会性动机。6、求真心理:就是指新闻受众需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世界真实情况与新鲜的、变动的期待心理。求真心理反映了人类的理性和人类认识世界的愿望。7、求快心理:是指人们从时间上重视新闻信息的客观价值,要求看到最近发生的新闻,较快地

23、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的变化;此外,在审美心理上,也有先睹为快的特征。8、求短心理:对受众来说,求短不仅能及时得到新的信息,而且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信息的量会更大,并且在心理上还有易于理解、视觉不疲劳等长处,所以求短心理反映了读者心理机能上的需要。9、求新心理:新闻必须报道新的人物、新的事件,以新取胜,这对于受众才有新鲜的感觉,受众这方面的期待心理是求新心理。10、求近心理:是指受众对于自己周围发生的或与己有关的新闻更容易注意的心理。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亲切感,比如受众对所熟悉事物的亲近感,与受众个人特征接近的亲切感,与受众知识经验相关的熟悉感。611、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在大量的信息面前

24、,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的或少量的信息上,而对其他信息则视而不见,不予注意。12、选择性理解:人们对自己关注的信息的理解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经验以及自己的偏好去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3、选择性记忆:受众对自己理解的信息也只能记住其中与自己关系最大的或者特点最鲜明的一部分内容,而将大量的其他信息忘在脑后。14、受众与传播者的心理互动,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心理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15、信心反馈:是指传播者从受众那里得到关于自己发出信息的反应情况,这是检验传播是否到位,是否有功效以及效能、效力如何的基本方式。16、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

25、析的需要,把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织起来,成为群体。这种群体主要存在与统计学中,比如新闻受众调查中的青年受众、老年受众、少年受众。17、现实群体: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实际的交往,比如新闻受众调查中的村庄。18、实验室的群体:是指为某种实验室目的而在实验室内组建的群体。比如新闻传播学中,可把被试组织成实验组、控制组。19、自然群体:是指相对于人为的实验群体而言的,是指因为一定的历史文化等原因自然而然形成的群体,比如村庄、家族、民族等。20、明示:指那些直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报道,起新闻宣传作用的新闻,它们带有更多的宣传、教育、说服的意味。这类新闻的

26、导向是直截了当的。21、暗示:则是在“客观报道”的原则下报道新闻,把作者的态度与观点隐藏在所叙述的事实中,让受众在接受事实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作者的观点与态度。22、受众接受暗示心理:新闻的受众群体所接受的暗示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媒介所传递的态度与情感性的信息。在受众介入大众传播活动后,他面对新闻传播媒介会不自觉地甚至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新闻宣传的影响,这种群体心理就是受众接受暗示心理。23、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映。24、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当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不相符时

27、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比如新闻报道失实使受众不满,会产生逆反心理;报道的提法,要求超出受众的心理承受力,也会产生逆反心理。25、新闻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是指受众在新闻报道与其主观态度不相一致的问题,或报道受众自己没有认识、不理解问题时,能否接受的主观感觉。26、新闻报道在量上的控制:是指根据传播者的意图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有意识地控制某写新闻报道数量上的多少及其所造声势的大小。1、新闻受众的态度:是受众行为的心理定向和动作准备,是新闻主体的意图向受众行为转化的中间环节。2、受众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新闻受众对新闻客体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3、受众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受众对于新闻客体

28、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尊敬和鄙视、同情和嘲讽、厌恶和喜欢等。4、受众态度的行为意向:是受众对新闻客体所持有的一种内在的反应倾向,是受众主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5、权威性:是指在受众心目中传播者的资历、地位、专业知识和阅历等因素。一般来说,权威性包括两个方面:专家身份和社会身份,都对受众态度的改变有重要的影响。76、喜爱性:是指传播者所具有的能够吸引受众喜欢的特征,包括外貌与内在精神两个方面。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受众当然愿意接受一些具有吸引力或者和自己具有相似性的观点。7、可信性:是指传播者在受众心目中被信赖的程度。这种特性源于受众对传播者传播动机的知觉,也就是说受众认为传播者在

29、道德上是否值得信赖。8、睡眠者效应:又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加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9、态度差异:是指新闻信息所维护和支持的观点与受众的原初态度之间的歧异程度。态度差异会导致受众产生改变态度的压力。10、唤起恐惧:是指传播者试图凭借带有较强的恐惧性情绪色彩的媒介信息去改变受众态度的一种方法,是决定人们的态度取向和行为取向的重要因素。11、单方面论证:是传播者安排说服性信息的方法,主要是指传播者仅安排对传播者有利的言论,不提出反面观点,及时提出也是否定对方。12、双方面论证:是传播者安排说服性信息的方法,主要是指传播者在传播

30、过程中提出正、反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甚至还指出对方观点的合理因素,要么说出其中的不足,要么让受众自己去评判、取舍,但最终还是让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13、结论的引出:是指传播者把自己的观点直接表露于事实材料之中,让受众一目了然的传播方法。14、结论的得出:是指传播者并未在宣传内容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受众通过分析后才能体会其中传播者的观点和宣传意图。15、心理免疫:又称“预防灌输”或“ 接种效果”,当受众对某些问题的反面观点事先有了思想准备,甚至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批驳时,当该问题的更大压力出现时,这样的受众因为事先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因而能够坚持固有的正确的态度。1、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

31、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是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有效指标。3、自我认知:是指对自我目前所处状态和环境,自我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能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己,摆正自我的位置,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有自信心、自尊心,能够自觉地发展自己。4、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低下状态。一般指身体虽然没有明显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5、心理问题:是指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它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一种中间状态。6、心理防卫机制:是指当人们

32、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心理的措施,把个体与现实的关系稍作修正,使个体较容易接受心理挫折,不至于引起情绪上的过分痛苦与不安的自我保护方法。7、精神升华:是心理防卫机制的一种方法,是将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动机或欲望导往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创造性、建设性。这种变挫折为动力的方法对自己、社会都有益处,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宣泄。8、心理咨询:是指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二、简答题:1、新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是什么?8参考答案:新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主要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现象和

33、心理规律。具体包括:(1)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2)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组织沟通和人际沟通相互渗透的环境里,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3)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2、新闻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参考答案:(1)理论任务:从理论上揭示新闻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的预测和有效地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 (2)实践任务:在实践中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推动新闻改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

34、3)学术任务:构建新闻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3、简述新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2005.1)参考答案:(1)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找准最适合自我个性特征的工作岗位;(2)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推动新闻改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4、简述新闻活动的认识主体。 (2004.10)参考答案: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 、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 (1)新闻传者,又称新闻工作者或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

35、员。 (2)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3)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5、什么是新闻心理学研究中的解释水平和特有水平?二者是什么关系?参考答案:(1)解释水平,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的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述新闻现象。例如用阅读心理学去分析报刊的可读性;用视知觉理论去研究电视的可看性等等。 (2)特有水平,是指把人们在新闻活动中特有的心理现象作为新闻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例如探讨人们在看电视过程中存在的“看新闻过目即忘现象”,探讨电视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感应

36、等。 (3)显然, “解释水平”是 “特有水平”的基础,而“特有水平” 是 “解释水平”更高层次的体现。6、简述新闻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参考答案:(1)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2)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 (3)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

37、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4)心理测验法,是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新闻活动的传授双方(包括个体或群体)进行测验,从而了解其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7、简述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心理测验法。参考答案:(1)心理测验法,是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新闻活动的传授双方(包括个体或群体)进行测验,从而了解其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2)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借用心理测验法可以测出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智商、气质、性格等心理状况,从而为选拔、培养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和为增强新闻节目的针对性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数据。98、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参考答案:第一,继续运用心理学理论

38、研究新闻心理现象;第二,新闻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将进一步扩大;第三,新闻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及其数量将进一步完善和扩大。1、简述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 (2007.10)参考答案: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记者和编辑采写、编排新闻的过程却是带有明显个体特点的精神文明活动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构,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提炼、组合和创造水平等方面有个体差异。正因为如此,由不同笔写出的新闻作品(哪怕是同一素材) ,或深刻、或肤浅、或充实、或空泛、或生动、或平淡。他们有精细之差、文野之别、高下之分。2、概述新闻受众选择性的具体表现。 (2003.10)参考答案:新闻受众对“每日获得的”“经

39、记者过滤后由国家的新闻机构提供的 ”“庞大的信息量”不是也不可能采取来者不拒多的态度。接受什么、接收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受众的主动选择。 (1)接受什么、接收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受众的主动选择。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并引起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 (2)受众的选择性还表现在对同一新闻报道,不同的人因“境一而触境之人心不一”造成不同选择性的记忆和理解上,正如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3、简述采访对象的选择性。 (2008.1)参考答案:作为新闻事实的当事人或目击者,采访对象对新闻事实的掌握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于记者的采访,他们会因各自的需要、动机

40、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及应对方式。特别是对记者最渴望获得的新闻素材,他们会有选择性的给予:或倾其所知,或抛出部分,或“王顾左右而言他” 。能否说服采访对象真诚合作,尽量客观、全面地反映事实真相,这是一门艺术,也是对记者综合素质的考验。4、简述新闻采访中记者进行角色互换的意义及其表现形式。2004.10参考答案:(1)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2)由于任何一种角色都是以与之相关联的另一角色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角色互换有助于加深对自己原来角色的认知,增强人们

41、之间的相互理解。 (3)角色互换的形式主要有: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是指暂时离开自己的主要角色,实际去承担另一种角色,从中认知、体验这种角色的心理活动。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5、简析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 (2005.10)参考答案: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受众(实际上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很高。 (1)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忠实代言人”,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不断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6、为什么说采访对象这个群体也可

42、以理解为“新闻活动最直接的启动者”?(2009.1)参考答案:采访对象处于新闻源的特殊地位,这便使他们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活动与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相联系着;他们或者是新闻事实的制造者,或者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者或知情人。记者只有与他们直接接触,并设法打开他们的心扉,才有可能获得新闻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群体是新闻活动的最直接的启动者。7、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及其表现形式。 (2006.10)参考答案: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10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

43、,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8从新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新闻的内涵。 (2005.10)参考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新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新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事实是直接作用于新闻记者感官的刺激物;(2)新闻工作者(包括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的心理活动是把新闻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以某种媒体符号的形式表现)的不可或缺的中介因素;(3)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活动都紧紧围绕新闻的基本特性即真实性、时效性、公开性等进行。1、简述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现象(活动)的构成?参考答案: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具备有人的全部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活动

44、)的构成通常有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分为三个部分,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分为两类,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指认识过程中的诸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2、简述心理素质的含义及其模型构成。参考答案:(1)心理素质,是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 (2)跨世纪人才必备的心理模型由从内隐到外显的四大心理系统构成:最内层的心向系统,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等 6 种心向;次内层的心态系统,包括自立、敬业、竞争等 8 种心态;次外层的能力系统,包括观察、创造、抗挫折等 12 种能力;最外层

45、的行为习惯系统,包括生活上的自理、行动上自律、决策上自主等 8 种行为习惯。3、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通常包括哪些内容?参考答案: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包括人的心理现象中的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和能力部分,具体到新闻职业对新闻工作者的特殊要求看,可以归纳为::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在这些外显的能力背后起作用的是人的智力,即以思维能力为中心的认知能力。4、简述智力与能力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1)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2)能力是智力

46、在一定条件下开发和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特征。 (3)智力和能力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维系着一种内隐和外观的辨证关系。5、简述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的功能?参考答案: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对其新闻实践活动起着执行操作系统的作用,即对所接受的新闻素材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使其得以完成新闻活动。6、什么是非智力因素?探讨非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的影响有何意义?参考答案:(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探讨非智力因素对于新闻工作者的影

47、响,有助于选拔和培养新闻人才;有助于新闻工作者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有助于新闻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7、简述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的构成?参考答案:(1)从总体上看,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包括人的心理现象中的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部分。 (2)具体到新闻职业队新闻工作者特殊的要求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以及激情、毅力、成就感、责任感、正义感、冒险精神、好奇心、勤奋、谦虚、谨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要素。118、简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参考答案:(1)智力因素基本上属于先天形成,后天知识开发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则

48、主要有赖于后天的培养。 (2)智力因素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执行操作系统的作用,即对所接受的新闻素材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则是动力调节系统,它对智力活动起着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的作用。 (3)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各种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离开了非智力因素,人的智力活动难以显现出来;但若失去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就失去了启动、引导、强化、调节的对象。1、简述新闻敏感的心理内涵。参考答案:(1)在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记者发现、认识、判断有价值新闻的一种特殊能力。 (2)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新闻敏感是记者对事实

49、现象感觉器官敏感化的基础上(如敏锐地捕捉细节、观察神态、迅速的发现特点等等)头脑的判断能力、产生思想的能力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积极反应的思维敏感化。 (3)新闻敏感是思维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4)新闻敏感这种思维活动的目的十分明确,它是要通过由个性到共性的分析,认识某一事实与读者需要之间的最佳沟通点。2、新闻敏感表现为哪些素质和能力?参考答案:(1)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在业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素质与能力。(2)新闻敏感的素质与能力主要表现为:对产生新闻的条件、背景的认识、判断和预见能力,对新闻人物本身、新闻事件当中所具备的有新闻价值事实的识别与选择能力。3、简述新闻敏感的思维特点。参考答案:(1)顿悟性。这种思维活动在表现形式上常常以顿悟的形式出现,它在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时候有一定的突发性。 (2)灵活性。能迅速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对象上面;能机动自由地从一种认识方向转向另一种认识方向,把一种认知方法改换称另一种认知方法;能随机应变地从新闻事实的接触中找到独特的采访、写作、编辑的角度。(3)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一般是指人在思维过程中迅速地发现问题和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造性。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创造想象产生崭新思想的能力。4、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参考答案:(1)新闻敏感的产生不仅靠记者平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心理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