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农村到城市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变化实践调查弹指一挥间,沧桑巨变! 六十年前,中华人名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在这六十年的改革发展中,广大农民的消费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村那种小破棚老破车的生活终于得以改变。农村生活逐渐奔向幸福的小康生活!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见证六十年来那里的发展变化。 解放初,农民翻身做了主人,虽然摆脱了旧中国民不聊生、绝对贫困的悲惨遭遇,远离了房屋简陋、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难生活,但农民的日子也不容乐观。农民的收入依然不足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农民
2、的住房依然简陋,设备奇缺,农村的医疗条件依然让广大农民承受着病魔的折磨,农村的消费市场依然漏洞百出,农民的饮食水平依然低下 如今的农村,早已不再贫穷,农村的生活也逐渐甚至超过了中小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居民在收入水平,居住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更加美好!1、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一直以来,农民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农民在市场消费中支付能力的大小,从而也决定着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 据了解,在六七十年代,也就是我们父母那一辈,农村实行的是合作社制度,以行政村为单位,各家各户劳动挣“工分” ,工分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这个家庭的收入。那个时候的农村家庭,每年的收入仅能够解决
3、全家人的温饱问题,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善生存条件。那个时候,农民增收缓慢。 1978 年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真正得到了土地,开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走向富裕的道路。调查中,老一辈都说,合作社的时候,他们只是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得上白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们才慢慢过上了能顿顿吃白面的日子,他们的手里才慢慢有了节余,有了存款。 进入 90 年代,国家多次提出“三农” 问题,连续两次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农民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渐普及,种田已经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寻找工作机会,为农民收入
4、大幅提高提供了保证。 近年来,国家又推行多项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税部分免到全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让农民的收入再次大幅提高。 据了解,六十年来,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突破六千元,与 1949 年相比,增幅高达年均百分之十。 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农民消费观念彻底改变、生活水平有效改善的基础。 2、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居住质量显著提高。 住房时生存之根,是农民有一个家的基本前提。 六七十年代的瓦房,高高的屋顶,粗粗的房梁,暗暗地土墙,阴暗的屋子,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那时候晚上睡觉,就能听到老鼠在房梁上“做运动” 的声音,偶尔还能听到蛇爬动的声音。现在想想,确实挺恐怖的! 在八十年代,当农民手
5、里有了节余,就都投入到了房屋建设。调查中一位村民告诉我,他家是 90 年左右建的房子。那时候,虽然生活有了初步改善,但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建新房,对任何一个农民家庭来说,都不是易事。他说,为了建房,他们首先从一块砖一块砖买起,然后是沙子、楼板、水泥一样一样,虽然艰难,但房子最终真的建起来了,而且是当时少见的二层楼房!你能说,这样的农民不能干吗? 从 2000 年开始,我们那得盖房之风兴起,几年之间,一幢幢新颖、别致的楼房就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外,住房有卫生设施、空调或暖气设施的户数逐渐增多,室内装饰装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农民住房更加舒适。据政府统计,到 2008 年,全是农民人均居住消费
6、支出 833.75 元,是 1995 年的 6.7倍,年均递增 16.1%,人均住房面积达 40.5 平方米,比 1990 年增加 17.6 平方米。其中楼房人均面积 17.8 平方米,占住户面积的 44%;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面积人均 20.4 平方米,占住房面积的 50.3%。 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是农民生活水平有效改善的具体体现。 3农村社会保障日益提高近年来,我国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从养老、医疗、救济等方面入手,搭建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实现了全国农民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在养老方面,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已建立,在医疗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已
7、建立,此外,财政部门还加大了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构建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成就,是全国人民拥护伟大的党的坚实基础!建国 60 多年来,我国的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日益显著。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建国 60 多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城市个数由建国前的 132 个增加到 2008 年的 655 个,城市化水平由 1949 年的 7.3%提高到 2008 年的45.68%。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
8、段:(一)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 年1957 年)(二)城市化波动较大阶段(1958 年1965 年)(三)城市化停滞发展阶段(1966 年1978 年)(四)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79 年1991年)(五)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1992 年2008 年)二、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解放初期,大城市寥寥无几,在 1949-1978 年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原有的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大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在大中城市发展的同时,由于城乡的分隔,商品经济的萎缩,劳动密集的小型工业发展不足,新形成的小城市的数量却不多,形成了城市结构头重脚轻的格局。改
9、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发展呈现新局面,小城镇数量迅速增长。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相伴生的小城镇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发展,小城镇聚集效应逐步显现。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的城市发展结构日趋合理。(二)城市地域分布不断改善旧中国,工农业生产非常落后,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工业主要偏集在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和城市人口也相应偏集分布在沿海地区。建国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大力加强了内地经济建设,使内地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涌现,初步改变了我国城市和城市人口偏集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格局。1978 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我国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建设一样,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城市数
10、量激增,城市人口持续上升。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摆脱了徘徊的局面,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重新上升。同时,城市之间优势互补,一些特色城市不断涌现,有的是依托当地自然资源而形成工矿城市,有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中兴起的城市,有的是以建设新兴工业项目发展起来的市,有的是以旅游业兴市,这些城市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城市的功能已从单一的政治中心向复合多功能转变。(三)城市群发展迅速我国经历了 60 多年的城市建设,城市发展体系已逐渐走向成熟。以城市,特别是以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密集的城市群,聚集的城市人口和经济总量就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核心。我国城
11、市发展日新月异!三、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建国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处于滞缓状态,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当缓慢。建国后,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城市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城市的产业构成实现了的优化升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一大批国外商贸集团、跨国商业机构先后在国内城市建立分支机构和代理公司,商业连锁店、大型百货超市不断出现在各城市大街小巷,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国内外贸易市场的繁荣兴旺。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的外向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四、城市功能日渐完善(一)
12、城市道路交通四通八达解放前,城市道路设施是极其落后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城市居民出行的交通方式选择多元化,公交、地铁、城铁、出租车极大方便了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二是城市交通设施进一步改善。路网建设、公交发展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建成了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慢车道、人行道、城市环行线和立交桥等现代化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城市交通功能得到迅速提升。(二)邮电通信迅速便捷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邮电通讯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地进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也
13、极大方便了市民生活。(三)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文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城市环境已成为每个城市发展的首要选择。 社会文明昌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城市优美洁静,基础设施健全,生活舒适便捷五、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一)收入水平显著增长旧中国国力衰微,经济落后,科技发展缓慢,人们物质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经济发展,民生问题逐渐得到改善,就业岗位明显增加,工薪水平大幅增长,消费市场繁荣,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和谐。(二)居住条件大大改善。1998 年起,我国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国有单位全部停止实物
14、分房,实现住房货币化分配,房屋成为家庭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房制度的改革,使住宅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消费热点。在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大大得到了改善。(三)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解放前,广大民众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医疗条件极差,上医院看病、到学校上学是少数有钱人的专利。解放后,党和政府致力于城市卫生医疗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医疗卫生机构和学校规模及其数量,大力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充实基层医疗卫生和教育工作力量,使得我国城市医疗卫生教育状况大为改观。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
15、富。极大地满足了居民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需求。全民健身工程和基层文化设施的广泛普及,城市整体环境的持续改善,使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四)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解放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社会保障工作,一个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安定起到极其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增强,与建国前相比,不仅城市的市容市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环境、衣食住行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我国政府这些年来坚持不懈努力为人民服务的回报,是中国腾飞的表现,中国的明天将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