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第一本书,牛汉,八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激趣导入,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文题背景,【文题解说】,题目“我的第一本书”语意双关。既指作者的第一本课本,又指作者人生的第一课。以此为题,点明了“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耐人寻味。,文题背景,【创作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军阀混战,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千百年来封建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致使中国的教育
2、极其落后,人们的精神世界更是难以开化,几乎一片空白。本文所叙述的事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与书有关的和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情意,表达了作者饱尝人生甘苦后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的感悟。,预习诊断,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酷似( )掺( ) 脊背( )枉读( ),k chn j wng,预习诊断,(2)解释下列词语。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掺和:知书识礼:酷似:,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凄凉悲惨。奥妙神秘。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掺杂混合在一起。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极像。,预习诊断,2.作者信息。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
3、生,山西定襄县人。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70年代初,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温泉海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和羽毛等。,整体感知,1.请列出人物,并简单地复述相关的故事。(运用实物投影显示有关人物)简单示意:,整体感知,2.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 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至于专门著文纪念?谁能简要复述 “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跳读课文第三至八自然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 书”的
4、不同寻常的经历。 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 挚情意。3.谁能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所要表达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感知文本的人物、情节和主题。,自主探究,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自主探究,2.作者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是怀着沉重的心情,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复杂,百感交集。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
5、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合作探究,1.作者当时是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写这“第一本书”的呢?通过这“第一本书”你还想到什么?,作者当时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复杂,心情沉重。通过这“第一本书”,反映出深藏的苦难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更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2.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以文字感人,更应以情打动人,本文情感的抒发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通读全文体会文中描写的情感有哪些,各是什么。,首先是父子之情。父亲关心“我”的学习,学期结束,父亲问“我考了第几名,“我”考了第二名。父亲非常高兴,又是抚摸,又
6、是夸奖。“我”把那半本“凄惨的课本”拿给父亲,父亲“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当问清原委后,父亲并没有批评和指责,只是深深叹着气。作者笔下的父亲,确是一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晚上,父亲在昏黄的油灯下,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新的学期开始,父亲便带“我”到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外村上学去了。作者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的性格跃然纸上,他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情他人。,合作探究,第二是同学、朋友之情。因为同学乔元贞家太穷,买不起书,“我”便把这唯一的一本书分为两半,一人半本
7、。当父亲得知孩子将半本书分给别人的时候,便深深地叹气,叹气之后便修补成两本书。父亲对孩子之间友情的理解,也许来自自己少年时代与朋友相处的那一份友谊的体验,况且,父亲和乔元贞的父亲恰恰“自小是好朋友”;当“我”和狗引得哄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训斥一顿之后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这句话虽失教师身份,却透露出当时乡间村邻友好淳厚的情谊。尽管家家都非常困难,但贫困生活境况中淳厚的友情却弥足珍贵,温暖人心,也深深感动着今天的读者。,合作探究,第三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一点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在文中单独来一段补叙。文中写道:“课本上的第一个字就是狗,我有意把狗带
8、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这出人狗合演的“双簧戏”,应是最好的情境教学吧。确实,当我们读到此处,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何况,这是在学习条件多么恶劣、生活处境何等窘迫的情形下获得的一点乐趣啊!这,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吧。 当然,“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也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揣摩语言,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
9、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记。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揣摩语言,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
10、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探究质疑,1.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感激、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2.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
11、一本书”?(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探究质疑,3.“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探究质疑,4.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
12、”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去上学,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叙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拓展延伸,1.体验拓展:(1)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3、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请同学们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更具体深入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2)当“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模拟进行一段对话。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布置作业,文中的人物为“书”中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祖母使贫瘠的生活透出点喜色;父亲使暗淡的生活散发出暖色;老师使枯燥的生活显得轻松;乔元贞使艰辛的生活更为沉重;二黄毛使板滞的生活富于变化。请你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板书设计,我的第一本书,乐趣、温情,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人与狗的默契、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