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社区精神卫生保健:是精神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地区社会为单元,研究精神疾病的治疗,预防,康复和社会适应的统筹安排管理。2.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常见而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障碍,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3.精神疾病:又称精神障碍,是指精神活动出现异常,产生精神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时间,使患者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造成主观痛苦的一种疾病状态。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断鲜明生动,产生于患者地主观空间如脑内、体内、幻觉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4.心境障碍:又称情感精神障碍,是一组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精神
2、障碍,并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5.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是病人形成一贯,反应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6.恶劣心境障碍: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7.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痴呆综合征。8.亚健康:指人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低,适应减退,机体各系统功能和代谢功能低下等不够健康的生理状态。9.应激反应:指个体经认知评价,知其环境中具有威胁性应激原所致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也可称应激的心神反应。10.升华:指个体把不为社会所认同的动机或欲望转向较高尚的目标和方
3、向作表述,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衡。11.社会支持:指个体欲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工会的社团组织的精神与物质的联系程度。12 应激:是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和社会所造成威胁时的系统反应过程,所致反应可为适应或适应不良。13.A 型性格:是与心脏病有密切关系的一种性格,该类型个体却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特别高。14.离差智商:指用一个人的成绩和同年龄组受试者的平均成绩相比,相差多少个标准来计算。15.厌恶疗法;称恶性条件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将欲戒除目标与某种不愉快或惩罚性刺激相结合,通过厌恶条件作用,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疗法,是行为治疗中最早和最广
4、泛应用的部分。16.认知疗法;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17.同感:指治疗师能进入患者深层,隐秘的知觉世界,觉察其内心不断变化的感受。18.暗示:即通过言语使患者不经过逻辑判断,直觉的接受治疗者灌输的观念以消除心理病症的方法。19.心理健康教育;他与疾病健康教育不同,他不是围绕着防治各种具体的疾病而展开的卫生宣教,而是侧重于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人们的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干预,帮助人们建立适宜的自拟应对机制,在任何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各种重大或突发的社会生活事件发生时,仍能维持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20.精神病:在各种生物学
5、,心理学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21.精神健康:又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22. 心理健康教育:指专业工作者以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而展开的有计划有组织有专题有设计的普及性教育活动,以促使人们明确心理健康与整体健康的关系,指导人们主动地掌握有益于心理健康的防御机制和行为应对方式,帮助人们在自身条件下保持良好的
6、稳定的情绪状态,降低或消除社会心理应激对人们健康的严重损害,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23.自杀未遂:有自杀动机和可能导致死亡的行为,但未造成死亡的结局。 24.准自杀:又称自杀姿态,可以是一种呼救行为或威胁行为,试图以此来摆脱困境。 25.自杀观念:只有自杀意念而未采取自杀行动。 痴呆: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而没有意识障碍,故又称慢性脑病综合征。 26.焦虑:应激反应中最常见的情绪反应是个体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 27.恐惧:指企图摆脱已明确的又特定危险会受伤害或生命威胁情景时的情绪状态。 28.自杀死亡:有充分依据可以断定死亡的结局系故意采取自
7、我致死的行为所致。 29.自杀动机:是导致患者自杀的原动力,也是预防和干预的关键。 30. 心身疾病:广义的心身疾病概念从心身相互关系出发,把许多人类疾病都归类为心身疾病。狭义心身疾病概念:则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性疾病。31.心理评估:是按照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所观察的心理变化及行为特征进行评价和测量。32.行为主义治疗:指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程序,消除或纠正人们的身心异常或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办法。33.感觉:是指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34.定向力:是指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己本身状态的认识能力。35.环性
8、心境障碍:指情感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较轻,且均不符合躁狂和抑郁发作时的诊断标准。36.人格评估:是对人格特点的揭示和描述,主要涉及37.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心理学家从各自的理论观点出发,提出数十种心理治疗的概念,目前仍无完全统一的界定。38.记忆:既往事物经验的观察,包括识记、保持、自认或回忆 3 个基本过程。39.躯体性应激源,指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包括理化、生物学因素等。40.痴呆:是脑部疾病所致的综合症,通常表现为严重、持续的认知障碍,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和记忆减退为主要特征,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而没有意识障碍 41:精神卫生:又称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
9、、精神健康。 狭义精神卫生,是指研究精神疾病的预防、医疗和康复。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促使慢性精神病者的康复,重归社会。 广义精神卫生,是指研究健康者增进和提高精神健康、精神医学的咨询。42:失职行为:指医护人员因主管不良行为或明显疏忽大意,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43.侵权行为:指医护人员侵害精神病患者的权利而导致患者利益受损的行为。 44.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45.感知综合障碍:指患者对客观事物整体感知没有偏差,但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发生障碍。46.联想结构障碍:指思维联系过程缺乏连贯性、目的性和逻辑性。 47.思维
10、逻辑障碍:指概念的形成及判断、推理方面的障碍。 48.意志行为障碍:指表现为无故发笑、独处、发呆、冲动行为、表情和行为姿势的做作、紧张性木僵、蜡样屈曲、违拗、被动服从、刻板语言或行为等。 49.阴性症状:指正常的心理功能缺失所表现的各种障碍。 50.抑郁:即情感低落、思维缓慢和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呈典型的精神运动性抑制。 51.躁狂:即情感高涨或易激怒、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又称三高症状。52.心理性应激源,指各种心理冲突和挫折情境、人际关系紧张、焦虑、恐惧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以及不切实际的凶事预感等。53.文化应激源:指个体从其熟悉的生活方式 ,语言环境、风俗习惯迁移到陌生环境所面临的文化冲突
11、和挑战。 54.心身中介机制:指应激的生理反应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最终可涉及机体各系统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55.认知评价:指个体对所遇时候事件的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危害做出估计。 56.社会支持: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工会等社团组织的精神与物质的联系程度。 57.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对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 58.否认:指对某些客观事实不承认,特别是否认已发生的悲痛、不愉快或令人难堪的经历,以此减轻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感。59.压抑:指把社会道德规范不能接受、具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体验等压制在潜意识当中
12、以保持心境安宁。 60.反向:指内心有某种欲望或真实想法,因受社会道德规范或国家法治限制不允许表达,只能尽力伪装,显现相反的态度和行为。 61.退化:当人遇到挫折时,有时会放弃习惯化的成熟应对方式,而恢复早年幼稚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己欲。 62.转移:当个体对某一对象情绪、欲望或态度限于理智和社会规范的制约时,便在潜意识中将其转移至另一个可代替的对象,如迁怒。 63.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潜意识中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为其难以接受的动机、行为和情感辩护,说服自己免除精神痛苦保持个人自尊。 64.幽默:指个体遭受挫折、处于尴尬境地时,以奇特、讽喻、含蓄等方式自我解嘲,使之摆脱
13、困境,既无伤大雅有可解除难堪的技巧。65.应对:又称应付、应付策略,指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66.问题指向应对:即针对事件或问题的应对策略,着重改变现存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个体针对已察觉问题或采取积极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回避问题。 67.情绪指向应对:即个体情绪反应的应对策略,着重调节和控制应激时的情绪反应,从而降低烦恼并维持适当的内部状态,以便处理各种信息。 68.心身疾病:是一些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的总称。 69.心身症,指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躯体功能性改变的一类临床病症。 70.心身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伴有明显躯体器质性病变的一类疾病。 7
14、1.初产妇的角色定位偏差:指初产妇在经历了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始终处于被众亲友关注的焦点之后,比较习惯于继续被呵护、被关爱,加之因分娩所致的疲惫不堪,大多数初产妇不能很快一意识到初为人母之角色的全部内涵。 72.乳儿:指刚出生到一岁的孩子。婴儿:指 1-3 岁的幼儿。 73心理评估:是按照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所观察的心理变化及行为特征进行评价和测量。74智力评定: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测量技术,它不仅能评估人民智力水平的高低,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与患者有关的其他精神病理状况。 75.广泛智力损伤:亦称痴呆。 76.人格评估:是对人格特点的解释和描述,主要涉及情感或行为的非智力方面,通常包括气质或性格类
15、型的特点、情绪状态、人际关系、动机、兴趣和态度等。是英国的弗兰西斯.高尔登 francis galton 首先提倡。 77.自陈量表:又称自陈问卷,是测量人格的最常用方法,让被试者自己提供关于个人人格特征的报告。 78.投射测验:又称投射技术,人格评估主要方法之一,在临床心理学使用广泛,认为通过某种无特定意义的刺激情境可引导人们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要求、动机冲突等内容不自觉的投射出来,通过分析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真实人格特征。 79.咨询:指商谈、征求意见、寻求他人帮助。Riesman 定义为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帮助、教育和增长的过程。 80.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指通过沟通来处理精
16、神疾患、行为适应不良和其他情绪问题的各种形式治疗,即由训练有素的治疗者与患者建立起工作关系,旨在减轻症状、纠正不良行为方式,以及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81.一般心理治疗:又称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最基本的技术,可增强患者的身心放于机能,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反应,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及抗衡病痛的信心等。方法: 82.倾听:即治疗者首先应安排较充分的时间,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及问题。 83.解释:即向患者说明道理,帮助患者解除顾虑、树立信心、加强配合、为继续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84.保证:治疗者以充分事实为依据,用充满信心的态度和坚定语调,向患者提出保证一类承诺,甚至承担责任,以消除患者的紧张与焦虑情绪,换气
17、其治疗疾病的希望和信心。 85.暗示:即通过言语使患者不经逻辑判断,直觉的接受治疗者灌输的观念以消除吸力病症的方法。 86.行为主义治疗:指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程序,消除或纠正人们的身心异常或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87.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的总称。 88.贝克认知治疗:指认知疗法的提倡者贝克所创造改变认知的治疗技术,训练患者根据行为后果检验其信念的可靠性,通过家庭作业、分配任务等方式,让患者看到与其信念对立的证据,从而改变认知。 89 转介原则:指咨询者一旦发现来访者的问题或症状超出其索能理解的范围,切不可
18、盲目固守精神分析、行为强化等非药物疗法,必须即使予以相对应的转介。 90 移情关系: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将治疗师视为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并将其重要人物交往的方式转移到治疗师身上。 91. 焦虑自评量表(SAS): 从量表构造的形式到具体评定的方法,都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十分相似,是一种分析病人主观症状的相当简便的临床工具。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SAS 能够较好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病求助者的主观感受。由于焦虑是神经症的共同症状,故 SAS 在各类神经症鉴别中作用不大;关于焦虑症状的临床分级,除参考量表分值外,主要还应根据临床症状,特别是要害症状的程度来划分,量表总分值仅
19、能作为一项参考指标而非绝对标准。SAS 标准分的分界值为 50 分,其中 5059 分为轻度焦虑,6069 分为中度焦虑,70 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92.心理咨询的意义:应对成长的烦恼,应对适应的困扰,应对疾病的因果 93.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保持较适宜的心理状态;充分讲解心理疗法对癌症转归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患者与癌症抗争的内在积极性。 94.伤残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伤残患者发展健全人格;帮助患者寻求有效支持;激励患者探索自强人生。95.定向力: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己本身状态的认识能力。96.艾森克认为人格是多维结构,可分为 3 个维度,即 内、外向、稳定-不
20、稳定和精神质。197.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的含义,包括躯体的,心理的和社会三方面完全安宁幸福状态。 填空题与问答题1.心理治疗的人际关系的特点有哪些:1. 单项性 2.系统性 3.时限性 4.正式性2.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保密原则、限时原则、自愿原则、感情限定、转介原则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德共同处 依据理论的共同点,达成目标一致,实现过程一致,4.一般性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倾听,暗示,鼓励与安慰保证解释5.人格评估的应用范围:临床诊断的应用,心理咨询的应用,人事甄别的应用,心理学研究。 。6.社区精神性护士的角色特征:1.管理者 2.治疗者 3.照顾者 4.辅导者 5.教育者7.如何有效应
21、对生活压力:1.了解应激与应对的基本知识和各种应对方式,为自身应对应激情景提供理论指导 2.保持积极应对的心态,遭遇应激是主动应对或处理,以免陷入消极情绪而危害自身的身心健康 3.灵活运用应对方式,觉察已采取方式无效时,应果断尝试新的应对方式 4.积极寻求他人的支持,自身的资源有限,寻求他人的帮助无疑是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8.自杀患者常有的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认为,自杀未遂者德认识方式和人格变量具有以下特征:较高的冲动性,极端的冲动性,极端的思维,认知僵化,问题解决不良,自传式记忆,绝望介功能失调性假设,以及对将来的判断存在偏见。此外,当动物或人处于绝境或极度隔离状态时,常常将冲动转化成自身的
22、攻击。出现自杀或自伤。9.简述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1.类神经衰弱状态 2.性格改变 3.情绪反常 4.意识减退 5.零星出现难以理解的行为。10.简述伤残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1.指导伤残患者发展健全人格 2.帮助伤残患者寻求有效支持 3.激励伤残患者探索自强人生 4.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11.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主要作用:1.心理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 2.心理健康教育是护理质量的增效剂 3.心理健康教育是增进护患沟通的桥梁 4.心理健康教育是调动患者内在潜力方。12.心理健康教育在社区护理中的主要作用:是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质量的增效剂;是增进护患关系
23、沟通的桥梁;是调动患者内在潜力的良方。 13.心理咨询之适用范围:教育心理咨询。选择职业的心理咨询。家庭、婚姻问题的心理咨询。临床心理咨询。 14.心理咨询的基本过程:预备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探讨感应阶段- 协助自我探讨;行动转变阶段-促进个体成长;增效阶段 -巩固咨询效果。 4.心理咨询过程的主要特点:体现来访者的人际关系;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动态过程;属于特殊的服务领域;着重于正常人;充实个体差异;充分考虑情景和环境因素。 15.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按来访人数:个别咨询/一对一;团体咨询/ 10 人小组。按咨询途径:门诊咨询/医院或咨询中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专栏咨询/ 报纸、杂志、广电等
24、;现场咨询。 16.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保密,限时,自愿,感情限定,转介原则。 17.心理治疗的原则:关系的和谐性,对患者尊重、同情、关心、支持等;问题的针对性;治疗的计划性;手段的综合性;方法的灵活性;保密的严格性;立场的中立性;亲友的回避性。 18.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建立治疗同盟;明确治疗目标;实施治疗计划;巩固治疗效果。19.心理治疗常用方法:倾听,解释,保证,暗示,鼓励与安慰20.情感或行为的非智力方面,通常包括气质或性格类型的特点,情绪状态,人际关系、动机、兴趣和态度等。21.抑郁发作的 3 个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方动作减减少和迟缓22.躁狂发作的 3 个特点:情感高涨或易激素
25、思维奔逸精神运作性兴奋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和源泉。23.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障碍发生、发展中均起着重要作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人类行为。24.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主要部分组成。25.孤独症的三大主症是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和刻板重复的行为障碍。 间答题 1,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主要涉及的重点人群? 答: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妇女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研究和干预老年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干预灾后人群/救灾工作中的精神卫生救援在职人群/身心残障人士的康复指导被监管人群/ 其他人群的健康普及教育 2.慢性疾病患者
26、的心理特点? 答:沮丧心境揣测多虑焦躁厌倦依赖他人3.人格评估的主要方法和种类 答:自陈量表投射测验 4心理治疗的要素: 答:治疗者必须具备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经过专门培训并得到资质认可治疗需按一定程序进行治疗需应用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治疗对象具有一定的精神、躯体或行为问题疗疗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心理机能,最终缓解或消除其可能存在的各种身心症状,恢复健全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 5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 答:非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科患者 各类行为问题社会适应不良 6A、B 型性格评定:A 型性格个体有以下表现: 为取得成就而努力奋斗有竞争性很易不耐烦言语和举止粗鲁对工作和职务过度的提出保证有旺盛的精
27、力和过度的敌意有时间紧迫感 87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答:医学标准个人经验标准 社会适应标准心理测验标准 9.心理治疗的人际关系的特点? 答:单项性系统性正式性时限性 10.行为主义治疗的适应症? 答:系统脱敏法:适用于治疗恐怖症,强迫性神经症及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厌恶疗法:适用于儿童遗尿,同性恋,嗜烟、酗酒等行为塑造法:适用于低能训练、社交及工作行为的改善、性机能障碍、神经性厌食、肥胖症、孤独症、恐怖症等。 1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答:媒体教育,主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媒介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现场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图片展览,实施个别宜教等途径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 12.现行的国际
28、疾病诊断分类将精神疾病分为 10 大类为: 答:1、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老年期痴呆。2、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如酒精依赖综合征。3、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4、心境(情感)障碍。如抑郁症和躁狂症。5、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如焦虑证。6、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如失眠症。7、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如偏执型人格障碍。8、精神发育迟滞。即通常所说的智力低下。9、心理发育障碍。如儿童孤独症。10、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3.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 答:l 阳灶症状:知觉障碍:包括幻觉、错觉和感知综合障碍幻觉是最长出
29、现的知觉障碍思维障碍:包括思维联想障碍、思维逻辑障碍、思维内容障碍思维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又合称思维形式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 2阴性症状:思维贫乏:情感平淡或淡漠: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障碍; 14.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类犁: 答:(1)偏执型:其临床表现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 (2)紧张型,典型表现是病人出现紧张综合症 (3)青春型:以思想、情感行为不协调或行为紊乱为主 (4)单纯型: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或意志减退为主 (5)未定型:临床表现不符合上述四种类型 15.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原则: 答:减轻或缓解病症并减少其他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制定全面的全程综合性治疗计划。
30、努力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增强执行治疗计划的依从性作为合作伙伴或指导者最大程度地改善社会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健康教育 16.精神分裂症的护理拮施: 1安全和生活护理:提供良好的住房环境。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与检查制度:注意服务态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外界刺激做好日常护理: 2心理护理:配合医生做好支持性心理治疗和领恬治疗。鼓励病人说出对疾病和有关症状的认识和感受: 3特殊护理:了解病情:密切观察和防止病人因幻觉妄想引发自杀伤人或走失等意外行为加强巡视,掌握住院病人自杀自伤不合作、冲动、出走行为等发生的规律:一旦患者发生自杀、自伤或受伤等意外应立即隔离病人与医生合作实施有效抢救措施:患者发生
31、冲动时可酌情隔离或保护约束病人执行保护约束护理常规并及时报告医生采取进一步措施:患者发生出走时立即撤告医生组织力量及时寻找并通知家属:遵医嘱给各种药物,严格执行。二查八对甩药治疗制度密切观察药物治疗的作用与不良作用健康教育: 17.影响抑郁复发的主要因素: 答:(1)维持治疗的抗抑郁药剂量及时间不足相当一部分复发患名为接受适当的维持治疗(2)生活事件和应激抑郁症患者的复发常有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增加,特别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丧失;(3) 社会适应不良:(4) 慢性躯体疾病:(5)缺乏社会和家庭的支持:(6)心境障碍家族史:(7)遗有残留症状者,经治疗未获痊愈的抑郁症常遗有殁留疗状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
32、焦虑乏力及性功能障碍存在残留症状常易导致复发 18.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重复的行为障碍认如缺路和感知觉障碍 19发现自杀的重要线索: 答:(1)语言线索:(2)行为线索:(3)环境线索: (4)综合症线索:(5)自杀未遂; 20.自杀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通过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预防个体自杀倾向发展和自杀行为的发生。 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人实施早期干预 三级预防:对曾经自杀未遂的人防止再次自杀21.精神障碍康复的任务: 答:(1)训练心理社会功能:(2)改善生活环境条什:(3)贯彻支持性心理治疗:(4)进行
33、家庭及社会干预:(5)促使患者逐步回归社会:(6)努力提高生活质量 22.应激源分为四类: 答:(1)躯体性应激源:(2)心理性应激源:(3) 文化应激源:( 4)社会性应激源 23.心理防御机制:否认压抑反向退化 转移合理化升华幽默 24.心身疾病的患者群的特点: 答:患者群的性别特征:总体女性高于男性二者比例 3:2:患者群的年龄特征:65 岁和15 岁的老少人群患病率最低从青年朋到中年期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更年期或老年期为患病顶峰年龄:患者群的社会环境特征:不同社会环境中人群的心身疾病患病率不同25.心身疾病诊断要点: 答:(1) 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存在:(2)个体患病与心理应激发生
34、有密切的时间关系:(3)病情的波动与心理应激的程度及个体的情绪体验自关:(4)个体有特定的性格特征或心理缺陷:(5)个体可能有童年的特殊心理体验26.老年人心理发展的常见冲突主要表现: 答: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冲突:老有所为与力不从心的冲突老有所养与保障不足的冲突安享晚年与意外打击的冲突27.简述精神疾病的“三级预防”的内容:1 积极谋求各级政府部门重视,支持精神疾患的防治工作,成立精神障碍防治,康复的领导及协调工作小组。2 强调住院康复 3 动员家庭成员支持,参与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活动。4.想方设法,妥善解决精神障碍,精神残疾人士恢复工作或从新就业,对支持其心理处境月投身社会接受锻炼具有相当
35、重要的作用。28.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任务:1.开展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此为开展社区精神卫生保健工作的基础 2.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精神疾病的社区医疗,是社区精神卫生的最基本服务形式 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旨在使病人恢复正常的精神功能、重新回归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3.培训基层精神卫生保健人员:基层卫生人员,如乡村医生、工厂车间卫生员,可以处理意外紧急事件,精神基层卫生兼职或专职医生,如给乡镇医院、街道医院、厂矿医院、学校医院的精神卫生医生,是其掌握常见精神疾病的诊治、康复、预防和康复方法 4.精神卫生宣教:笔记精神卫生知识,引导大众正确认识精神疾病与友善的对待精神病人,
36、有利于精神疾病的早期治疗。29.心理疾病阳性特征如下:1.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存在 2.个体患者与心理应激发生有密切的时间关系 3.病情的波动与心理应激的程度及个体的情绪体验有关 4.个体有特定的性格特征或心理缺陷 5.个体可能有同年德特殊心理体验。30.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关系: 共同点:a 理论依据相同,都涉及心理动力性理论、学习行为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人本理论等;b 达成目标相同,都为帮助人们恢复或保持身心健康;c 实施过程的共同点,来访者或患者的诉求、特定的人际关系、掌控实施过程。区别:a 工作对象:精神正常的人群/有精神异常或心理疾病的人群; b 工作内容:更侧重协助个体解决其在
37、一点社会背景下的适应、发展或人格健全问题等/运用深层的心理分析帮助具有严重问题和行为变态的个体、处理无意识冲突和神经质的焦虑;c 工作场所:范围广泛、设施条件简单/相对集中、设施条件较复杂、多位专科性。 31.精神分析治疗技术: 客观与中立,指治疗师保持此态度并尝试创造一个安全氛围,让患者学习表达自己的思想。自由联想,主要技术,可收集患者的过去经验,也可发现其压抑已久的强烈情绪。解释,指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可对患者所述提供一些新信息,是导致患者改变的主要原因。梦的分析,是揭开患者意识的重要手段,也能使患者顿悟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抗组的分析与解释,抗组可是一种潜意识动力、用以防卫受压抑的冲突进入意识
38、层面是产生的难忍焦虑。移情的分析与解释,移情是精神分析学派治疗过程的核心,移情关系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将治疗师视为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并将其重要人物交往的方式转移到治疗师身上;治疗师可通过移情具体点观察和弄清患者的人际关系。32.行为主义治疗: 系统脱敏法,也称缓慢暴露法,是行为疗法的基本技术,适用于治疗恐怖症、强迫性神经症及某些适应不良性行为。厌恶疗法,又称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具体技术,应用最早最广泛,通过厌恶条件作用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疗法,适用于儿童遗尿、同性恋、嗜烟、酗酒等。行为塑造法,根据操作条件反射原理,通过奖励强化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治疗技术,适用于低能训练、社交及工作
39、行为的改善、神经性厌食、孤独症、恐惧症等。 13 认知治疗治疗技术: 理性情绪疗法,ABC 理论,采取积极、说教、指导性语言指出其非理性成分,是患者领悟情绪不良是由自身非理性信念所致,改变才能消除情绪障碍,适用于焦虑性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心身疾病等。自我指导训练,是一种干预策略,是传授患者进行自我说服或现场示范指导,有意识的采取另一种思想去对抗不良认知,多用于治疗攻击性儿童、多动症和行为问题的儿童。贝克认知治疗,训练患者根据行为后果检验其信念的可靠性,通过家庭作业、分配任务等方式,让患者看到与其信念对立的证据,从而改变认知。问题解决疗法,包括弄清问题、收集资料、认识原因、做出选择和试验、
40、对各种资料加以比较、修正或改变方案达到问题解决。133.来访者中心治疗方法与技巧: 真诚:沟通中不含对他人的论断;对患者坦诚传达感受;充满自信、引发建设性讨论;思想和行为一致;愿与患者分享自我。尊重/接纳:同感:洞察感受,适当反应。 34.心理健康的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
41、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35.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36.a 心理健康教育与 b 心理咨询、c 心理治疗的关系: 目标与任务的比较:a 目标是致力于提高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任务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根据不同人群的身心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卫生宣教、指导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b 目标是重在加强精神正常人群的社会适应能力,协助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任务是帮助逐渐形成健全人格开发自身潜能努力实现自我实现。/C 目标是矫治人们的心理疾病、调动积极性、增强抗病能力、改善或消除病理状态使康复;
42、任务是帮助患者由心理或精神的异常状态转变为正常状态。人际模式的比较:a 是共同参与的模式,类似师生关系/b 类似护患关系中指导-合作模式 /c 类似护患关系中的主动-被动模式;工作内容的比较:a最丰富、全面关注个体的心理过程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的培养,还强调预防重于治疗,是身心两方面保持健康/b 侧重协助个体解决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适应和发展问题、人格健全问题等/c 运用深层的心理分析,来帮助具有严重问题和行为变态的个体,是处理无意识冲突和神经质的焦虑。 37.心理健康教育 a 与疾病健康教育 b 的关系: 教育内容的比较:a 向人们传授与身心自我保健有关的心理学知识为主,包括怎样保
43、持良好的心境、矫正不良个性特征或行为方式等/b 向人们宣教预防疾病或控制疾病不良发展的医学知识为主,包括教会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各种疾病的传播和致病因素等;教育程序的比较:a 是一种横向的,可以面向各类疾病患者的教育/b 纵向的,针对一个个不同类型的具体疾病患者而展开的教育。38.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 科学性原则:确保加油内容正确、先进、积极、确定;坚持实事求是、客观辩证、不能随意夸大或半点歪曲;注重实效、巩固成果、而不是流于形式。通俗性原则:宣教时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语言形象生动,比喻鲜明浅显又巧妙贴切的传授专业化知识。实用性原则:选择贴近大众需要的教育内容;选择大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坚持国情化教育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