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摘 要 2Abstract3导 言 4一、家庭、学校、社会德育教育的特点 4(一)家庭德育教育的 特点 4(二)学校德育教育的特点 5(三)社会德育教育的特点 6二、家 庭、 学校、社 会德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6(一)家庭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础 6(二)学校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导 7(三)社区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补充 7(四)家庭、学校、社会德育教育联动的作用 8三、构建德育一体化的建议 9(一)协调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 9(二)协调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9(三)“一体化”不等于“划一化” 9(四)须正确处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0(五)走出教育的评价误区
2、 10注释 11参考文 献 12摘 要我们都知道,德育在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实行全方位治校的基础。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把德育工作实实在在放在首位。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确,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其成长过程中除了受家庭教育之外,还受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德育的三个支柱,缺一不可。因此,更需要坚持学校、社会、家庭三教结合,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关键词: 家庭德育 学校德育 社会德育 联动 合力育人AbstractAs we all know, moral education plays a very
3、important role in the life of the child healthy growth. Therefore, moral education is the soul of the school to implement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full range of governing. School as the main position of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real in
4、the first place.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must be clear, every educator in its growth process in addition to the family education, also influenced by social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are the three pillars of moral education, are indispensab
5、le. Therefore, the more the need to adhere to the school, the society, the family of three religions combin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Key word:Family moral educatio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he social moral educationLinkage Ability education导 言伟大的德育引领我们上升。德育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灵
6、灵魂的系统工程,抓好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国家所需要的有用人才的重要保证。然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也正在经受着严重的考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冲击,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目前德育现状堪虞,德育无能。现在的学生难教,蛮办法不行,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德育实效性偏低;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日常行为极不规范,诚信不足,缺乏敬畏与信仰,缺乏志向与理想,缺乏团结与信任,缺乏思想与内涵,心理素质差,缺乏自控和耐挫能力,缺乏独立观念
7、等等。新时期的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单一的学校的事。人们常把父母说成启蒙老师,把学校比作求知的殿堂,把社会喻成锻炼人的大课堂。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教育和管理。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学校无疑充当着一个正规渠道和主体承载的角色,但这并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径。与学生相关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影响力决不逊于学校教育,这些非系统性的社区教育因素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完善,甚至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应该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拓展,只有搭建家庭、学校、社会融为一体的德育平台,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才能教育好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
8、个好公民”。一、家庭、学校、社会德育教育的特点(一)家庭德育教育的特点1. 渗透性。家庭德育是在日常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并不局限于父母对子女直接的道德谈话或品德评价上,家庭生活诸方面因素都会对孩子们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气氛、生活习惯等,都会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渗透到孩子们的思想意识中。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注】说的,“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与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
9、都有重要的意义。”2. 灵活性。唐朝李世民对太子的教育,常常采用“遇物而诲”【注】的办法。如见太子吃饭,就说,你要知道耕地的艰难;见乘船,就对太子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父母对儿女的教育也大多采用这种办法,在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利用各种时机向孩子灌输道德观念,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当带孩子逛公园时,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树木;当分给孩子糖果点心时,就教育孩子先分给长辈;当周围的人受到处罚时,就对孩子进行纪律和法制教育。这种教育一般效果都不错,因为它具体形象,丰富多彩,易于为孩子接受。3. 权威性。权威具有强大的人格感化作用。在权威性方面,家庭父母具有
10、突出的优势。这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血缘上的联系,存在着直接的伦理和依赖关系,且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离异性,会产生一种本能的依恋情感。建立在这种血缘和伦理关系上的权威,不仅是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力量,还带有浓厚的亲切感。如子女对父母的批评和责备尽管比较尖锐、苛刻,但也容易被接受,即使有时也抱怨,但很少记仇。而且,相互之间的矛盾情绪,也常随着家庭气氛的和谐而化解。况且,子女对父母在经济和生活上的依赖性,更增强了他们的权威。家庭德育的权威性,对于提高德育的效果是很有意义的。家长的权威性,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有着强大的人格感化作用,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当然,
11、家长对子女教育中不可滥施权威,否则也会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感情对立,达不到教育的目的。4深刻性。孩子出生以后,与父母朝夕相处,有什么想法都愿向父母倾吐,所以父母对子女的脾气习性了解最多、摸得最透。而且,孩子在家中一般比较随便,行为习惯和思想作用表现得自然、真实、充分,父母可以在自然状态下,从子女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和言谈举止的实际表现中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这就为父母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或引导,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个特点说明,家庭教育运用得好,既能客观公正、切中要害,又能防微杜渐、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可以收到学校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二)学校德育教育的特点1. 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
12、一。现实性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小抓起,循序渐进。第二,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不仅要了解学生各种思想状况,还有找到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源。第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相适应,注意研究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要用社会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先进事迹给学生以正面的教育,还要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消极、落后的方面,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类现象,从而对社会有较全面的认识。在反映和适应现实的过程中,学校德育又要面向未来,用萌芽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思想来规范人、引导人、激励人,促进学生不断朝更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去完善。2. 民族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新时
13、期我国学校德育将以马克思主义【注】为指导,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注重用社会生活中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鲜事物和优秀人物事迹教育学生,同时吸收古今中外有益的东西。一方面,要注重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精华,以陶冶学生情操。另一方面,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和多元多彩多变的现代世界,让学生置身于开放的教育情境中,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开放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更新。3. 主体性和规范性的统一。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将不再是单纯地从外部施加给学生的说教和约束,而是以人为本,把德育作为人的内在需要,把学生作为成长着的德育主体来培养。使学校德育真正实现满足社会需
14、要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完满结合。一方面,学校德育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民主的作风和反思意识,必须由“教会顺从”转向“教会选择”,注重激发学生的德育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是非善恶辨别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又将重视“规范教育”。合理规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道德文明与群体自律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4. 实践性与实效性的统一。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教育将改变理论“灌输”为主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式,而以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实际思想道德问题,指导学生的德育实践;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德育实践,把参加集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个体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并使之转化为自己
15、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信念,在实践基础上实现道德的知、情、意、行统一和协调发展。(三)社会德育教育的特点1普遍性与开放性。学校德育是系统和受控的,在一定时间、空间中展开,因而是狭小和有限的。而社会德育则是个体道德成长的空气和水,从时间上看,它覆盖了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因而影响个体一生的道德社会化;从空间上看,社会环境包围着学校,并且渗透了受控制的学校德育,使个体尤其是儿童的道德发展处在一个全方位的影响之中。2. 文化性与隐蔽性。校园德育文化之外的社会德育文化,即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社区、大众传媒和家庭影响,对个体道德成长的影响是隐蔽的、渗透的,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化特点。3. 互动性和
16、创造性。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影响时空及作用方式,而且塑造了一定阶段和一定国土之上的道德,决定了学校个体的内在道德需求和一定社会个体道德社会化的方向。如果说德育的主要矛盾是道德施教者同受德育者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则是社会德育文化所推动的。二、家庭、学校、社会德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一)家庭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础家庭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础,是青少年道德教育最直接、最长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家庭德育是一种在家庭生活中按照家长意愿和要求开展的、旨在培养青少年道德情怀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家长、青少年良性互动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将社会道德要求、道德规范、道德观念内
17、化为青少年道德品德的实践活动。家庭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家庭德育的本体功能与家庭德育外在功能,有着主导青少年道德发展、奠定青少年道德品德形成的必要性,有着教育针对性强、感化性好、延续性佳的可行性。家庭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道德教育职责的必然与道德观念的奠基性。教育子女为人处事的道理是家长天然的职责,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道德价值的传递性。家庭德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伦理等各个方面,有着百科全书式的特征。家庭成员的文化层次、道德理念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实
18、践和道德情感的发展,家庭成员就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文化价值观、道德观等良好道德价值传递给青少年的。三是家庭德育关系的特殊情感性与道德行为的示范性。家庭德育中,父母子女之间不仅仅是血缘上的关系,还是师生、朋友的关系,二者之间有着良好的信任基础,这种德育关系的特殊情感性是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所没有的,是不可替代的。父母的行为是青少年模仿、学习的对象。四是家庭德育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和道德指导的针对性。家庭德育方式有有意识的言传身教、有目的的显性教育,也有潜意识的道德感化、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还有有计划的针对性教育。家庭德育中,家长可以通过向青少年提供道德行为反思、道德解释、道德选择等服务,促使青
19、少年道德理性选择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二)学校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导学校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道德教育管理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学校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导,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传授青少年道德认知、培育青少年道德情感、锻炼青少年道德意志和提高青少年道德实践能力的职责,在青少年道德判断、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培养以及青少年道德知识体系构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补救。对那些家庭环境差、家长素质低而导致家教失误的孩子,学校有如是医院,教师好像是医生。我们应发扬医护人员那种
20、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不歧视,更不能辱骂学生及其家长。而应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采取一切力所能及的措施,通过学校环境的影响,家教制度的建立,政府行为(社区活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其逐步转化到“健康”人群中来,共同接受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其次是输送。对那些没有明显的家教失误,特别是较优秀的孩子来说,学校德育的职能主要是输送和升华。家教如溪流,优劣如清浊,学校教育如江河。我们就应集泉纳溪,汇流成河。不因其小而渺之,不以其浊而拒之,以保证他们融入集体,接受洗礼,循着正途奔向人生的海洋,避免其流进沼泽,误入歧途,还要污染环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最后是
21、升华。当然,升华寓于整个输送过程之中,是学校德育的主体。学校德育是个系统工程,整个人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学校教育阶段获得的。学校德育的升华教育就是要把每个人潜在的道德意识从原始状态,提升到理性认识后,进一步养成其自发性的行为习惯,使其成为自己跨入社会后各项工作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三)社区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补充社会德育是指在社会中除了家庭、学校以外的一切教育机构、文化组织、社会团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需求,借助社会控制、社会教育等手段对青少年等社区成员开展的、内容涉及道德观念、道德理想、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实践活动。社会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补充,是青少年道德社
22、会化发展的趋势所在。社会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德育具有培育青少年道德知识的认知与熏陶功能、促进青少年与社会交往的调节与参与功能和带动青少年道德实践与道德人格形成的综合育人功能。二是社会德育资源有着积极重要的价值,对青少年道德品德发挥着导向、陶冶、激励的作用。三是社会德育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既有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宫等显性的资源,也有社区文化、社区氛围等隐性的资源;既有街道办事处、社区教育机构等管理资源,也有学生家长、知名人士、劳动模范等服务资源。四是社会德育是青少年道德实践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它能够给青少
23、年创造更多的道德实践机会并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四)家庭、学校、社会德育教育联动的作用1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德育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个方面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势占据了学生的整个生活。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和学校德育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空白,都将使对学生的各种教育无法有机地衔接起来,是学生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从而为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乘机渗入提供机会。因此,搞好这三种教育的衔接,是整体化德育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2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学校德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德育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在实际教育
24、工作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思想教育,在校外会被某个家长或朋友的几句话冲得一干二净。如果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和学校德育在基本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的一致,那么,他们各自的作用不仅会互相抵消,还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混乱。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家长对子女溺爱地现象也日益突出,这更加要求增强社会各方面的责任感,统一组织好社会德育的工作,提高家长的素质,从而切实地做好家庭、学校、社会德育在方向上的协调一致工作。3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学校德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德育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不仅在时空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育内容、教育
25、方法、教育效果上也有各自的特点。在家庭德育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一种亲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在教育中常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学校德育具有现实性、开放性、主体性、规范性、实践性等特点,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德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等特点,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这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和社会,也有利于他们发展不同兴趣爱好。家庭、学校和社会德育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他们之间很难互相代替,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的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三、构建德育一体化的建议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打破自我封
26、闭的形式,使学校、社会和家庭协调一致,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一)协调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文明程度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在教育上表现出的应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要把教育的目的定位在让孩子走上社会,独立生活。家长要讲究教育艺术,明白言传身教的道理,同时,还应重视营造家庭民主氛围和文化气息,拓宽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操。家长自身不断学习,加强修养,为孩子创造和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及必要的学习条件,进一步开拓和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1)开办好家长学校。家
27、长学校订有工作计划和家庭德育教程,对家长进行定期培训,定期召开家长会,以提高家长们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 (2)进行家访工作。家访是联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二)协调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教育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学校德育要有效地进行,就必须协调好学校与社会各方的关系,利用社会教育的优势,弥补学校德育的不足。学校必须善于捕捉并利用有益于实现教育目的社会环境,积极寻找可行性途径与社会各方面达成共识,协调统一,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校外的活动环境得到净化、健康、文明。如:积极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定期召开家长联谊会,经常交流教育子女的方法;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请派出
28、所、司法所同志到学校上法制教育课,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并开展一些适合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活动,如法制知识竞赛,让法制教育进入课堂;多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多创造学生与社会亲密结合的机会等等。(三)“一体化”不等于“划一化”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实际上这三者的教育各有其不同的任务和特点,只能是相互吸收和借鉴,而绝不可能互相包办和替代。同时由于学生个性的不同以及各个学生家庭成员职业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就个体而言,对家庭、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也不可能简单划一。所以我们认为,教育一体化,主要是在宏观上,有一个总体的教育目标和基本的教育活动框架,而不可能将
29、对学生所有的教育都列入“一体化”之中。(四)须正确处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教育是指学生的德育方面。很显然,教育的主体是我们的学生,而学校、家庭、社区对学生而言都是授予他教育的客体。因此,我们的“一体化”德育能否取得成效,关键还得看能否使学生认同和接受。所以在一体化德育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考虑如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何激励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参与。只有当“一体化德育”纳入学生主体的认识范围和实践范围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综合性的教育功能和效果。(五)走出教育的评价误区教育应该是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又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既包括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
30、,又包括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既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现今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却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而且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重学业成绩,以分数定学生的好坏;对学校评价往往就看考取北大、清华等名校、重点大学的人数。这种片面性和单一性评价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是一个错误的舆论导向,也给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机制的顺利构建设置了障碍。只有把家庭、学校、社区各方面的德育评价纳入到教育评价体系中去,形成一种社会共识,才能转变个别人的社会观念,才能在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中真正做到全社会参与,才能真正给予学校德育以自觉配合,才能让学
31、生在各个方面受到社会全方位的关注,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其真正健康发展。德育工作是“持久战” ,学校课堂的四十分钟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德育还应是学校、社会、家庭联动的大课堂。要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三者必须协调一致。如果三种教育各自为政,不联系、不配合、不一致,就会分散教育力量,形不成教育的合力,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如果三者是相互矛盾的,那就会相互抵销教育作用。因此,我们应积极整合这三方面的力量,合力育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注释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1888-1939)是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诗篇(1925-1935), 塔上旗(1938), 父母
32、必读(1937)等。 “遇物而诲,择机而教” ,是唐太宗李世民总结出来的家教宝典。意思是,教育孩子并非只是在课堂内,而要在生活中择机而教,以鲜活的事例,对孩子进行形象生动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参考文献1.现代教育管理专题,邬志辉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1 月版。2.学校德育问题新探,黄向阳,走向优质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树立大德育观南京师大博士生导师鲁洁一席谈,鲍东明,中国教育报,1994 年 11 月 21 日。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5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 年 03 月 23 日 第一版)。5.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困惑N,繆卫国,德育新视野,2010 年。6.传统文化与德育论略J,董国军,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