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蔡礼旭老师《太上感应篇》(1-49)心得分享.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883840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DOC 页数:219 大小:8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蔡礼旭老师《太上感应篇》(1-49)心得分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9页
蔡礼旭老师《太上感应篇》(1-49)心得分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9页
蔡礼旭老师《太上感应篇》(1-49)心得分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9页
蔡礼旭老师《太上感应篇》(1-49)心得分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9页
蔡礼旭老师《太上感应篇》(1-49)心得分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誠敬講堂 10 儒道釋三根學習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一集)蔡禮旭老師 2010/7/19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 10-014-001大家早上好。我們今天大家一起學習太上感應篇 。師父一直強調,要成就這一生的道德學問,一定要紮好德行的根。而紮根當中,師父強調,要學習弟子規 、 了凡四訓 、太上感應篇還有十善業道經 。我們從我們自己做起,從我們自己的單位做起,從我們中心,我們來紮好德行的根。我們一定要立志,做佛菩薩的好弟子,做三教聖人的好學生,也要做師長的好學生。師長說紮根,我們就老老實實紮好根。而當然紮根顧名思義,這根紮下去了,他就立住不動搖,也就是能夠在處事待人接物、工作當中,都依

2、照這幾部經典來處世待人,任何情況都不違背這三個根的標準,這個叫紮根。當然,要達到這樣的標準,那有一個努力的過程。我們現在知道紮根重要了,所以我們受持這幾部經典。那受持之後要讀誦,因為讀誦熟悉之後,遇到境界的時候,他能夠起觀照。假如讀的遍數不夠,可能遇到事情的時候,還是隨順習氣比較多,那就立不住根基了。所以讀誦是必要的。當我們明白了這個讀誦的重要性,我們才不會讀的時候,好像有點心不甘情不願。人往往明理之後,他就會做得歡喜,這個是真正對我有益處,這個是修學不可少的過程。 孔夫子在論語一開始就說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習應該是非常喜悅的事情。假如我們在學的過程當中,都覺得感覺不到喜悅,那有一

3、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其實我們不明理。所以理得心安 ,知道這麼做了有意義,就越做越高興了。知道讀誦不可少,每天老老實實讀誦。老實人得利益,因為讀著讀著,他自自然然起觀照。遇到人事物了,突然那一句經句,就出來了,啊,當下沒有隨順煩惱,依教奉行了,覺得身心輕安,很歡喜,欸,我突破自己了 ,那就可以體會到讀誦的利益了,起觀照。而法喜,一定是從解行相應而來。 弟子規當中告訴我們, 不力行,但學文 ,就是有解 ,有了解經文道理,但是沒有去力行, 長浮華,成何人 。今天有錄像,應該是我緊張,怎麼好像你們比我還緊張?所以你們要配合一下,我假如念到大家熟悉的句子,請大家配合一下。可能是我剛剛這個錄音機沒拿上來,

4、造成大家的緊張。所以你看,我的緊張造成大家的緊張,還是我的問題。確實老祖宗講的沒錯,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所以弟子規當中講的, 長浮華,成何人 ,這個是傲慢習氣上來了。孟子講, 人皆好為人師。 有解而沒行了,他就落入一個學習的誤區了,懂了這些道理,自己沒做,看別人的過失。而當一個人被傲慢給障礙住了,他有沒有不亦說乎啊?鐵定每天很不舒服,看這個人也不順眼,看那個人也不喜歡,所以不會有法喜。 解行相應 ,絕對有法喜。所以看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有沒有深入,有沒有提升,用什麼看呢?每一天笑的次數有沒有增加。為什麼?煩惱輕,智慧長 ,就高興了。看什麼東西都有體悟,都有啟發,都有收穫,每天很充實啊,哪有不

5、歡喜的道理?可是但力行,不學文 ,都只是去做,道理沒搞清楚,可能就會做錯了, 任己見,昧理真了。所以了解之後,要去行 ,而且要去突破,把它改過來。所以紮根,最重要是改習氣。其實我們冷靜感受一下,我們最不高興、最生氣的是什麼事情?其中有一件,就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樣的錯,跟自己氣得不行,還睡不著覺。所以突破自己的習氣,才能紮好根基。所以紮根絕對不是, 好,我排好時間, 太上感應篇幾個月、 弟子規幾個月、十善業道經幾個月。師父說三年紮好根,把時間都安排好了,每一部經聽幾十遍 。當然,有這樣的規劃,確實是需要的。因為我們假如薰習得不夠,一來,道理不透徹;再來,薰得不夠,觀照力起不來;觀照不夠,就談

6、不上力行了。所以遍數要夠,所謂長期薰修 。古聖先賢有講到,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啊。我們現在是從小就沒有根基了,現在年齡又大了,又是成年了,這個時候,再不藉薰習之力,想要伏住煩惱,談何容易!而且,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我們薰習的時間不足,打煩惱的時間就多;打得越多,就退得越多了。我們要警覺啊,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不好好紮好這個根基,那什麼時候才能成就自己的道德,才能成就這一生的道業,那就遙遙無期了。所以一定要下大決心才行。為什麼要下大決心?因為我們面對的是無始劫的輪回,是無始劫的習氣啊,不下大工夫,很難克服的。什麼是大決心呢?死都不怕,就怕守不住正念。要有這種氣概。

7、 寧肯碎骨粉身 ,都不願意忘失這個正念。人有決心了,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好,薰習很重要,可是假如我們薰著薰著又產生執著了, 啊,聽經叫學習 ,邊聽邊執著,然後工作的時候都想聽經,沒有全心全意專注工作,那這個就不妥當了。薰習是解 ,解完要力行,才是相應 ,解行相應了,這個時候心境就不斷提升,任何境界不動搖。所以我們要理解到,紮根是解行並進。而行在哪裡呢?一定把它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這個才是活的學問。學一句,做一句;學一句,改一句。比方我們前一段時間,大家一起學習了凡四訓 。是不是學完了呢?當然不是,我們聽了一遍了凡四訓的講解,師父的開解。那這一段過程當中,我們在工作的時

8、候,有沒有曾經拿了凡四訓哪一句教誨來指導自己,來改了自己哪一個習氣?假如沒有、很少,那了凡四訓學完了沒有?那沒有解行相應哦,那了凡四訓這個根基就不算紮下去哦。了凡四訓四個部份:立命之學 、 改過之法 、 積善之方 、 謙德之效 。比方改過之法裡面講到的, 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 ,這一句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呢?那每天要靜下來,我今天有什麼事情不妥當,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對,趕緊把它寫下來,寫下來印象深,而且提醒自己後不再造。印象很重要啊,自我提醒、自我鞭策,非常關鍵。為什麼?別人提醒有限,自己有這個態度了,二十四小時都能提醒自己。假如功夫到家了,連睡覺做夢都

9、能提醒自己。大家學了凡四訓有沒有學到在夢中念了凡四訓啊?那就不簡單了,非常專注在學習了。那我們講到這裡了, 我昨天有哪些念頭跟言行不對?欸,我在今天有沒有保持一個高度警覺性?真的有這樣的態度了,每天都能發現過失去對治、去改過。比方我今天已經犯了好幾個錯了。第一個,太緊張,連這個錄音的設備都忘了拿上來。緊張的根源在哪裡?我們如斬毒樹,直斷其根 ,所有煩惱的根源,我們得找到啊。有時候我們在思考, 啊,我怎麼會有這個習氣呢?思考老半天,就過去了,沒思考透徹。根源要找到。根源啊,緊張,就是得失心作祟,沒有平常心。得失心還好聽一點,叫虛榮心,名聞利養的心。刻意要把它講好,反而講不好。要講好,最重要是真誠

10、, 一念不生是為誠。還有一大堆這些念頭、煩惱,那就不是真誠的狀況。所以今天就發現,很慚愧,都多少年過去了,這個得失心還這麼重,我想應該再去參加個大學聯考,看還會不會睡不著,還得吃安眠藥。這個是主動勘驗,在境界當中觀察自己有沒有去掉習氣。改習,才能改命運啊!我們了凡四訓後面舉的幾個人物,袁了凡先生看到馮開之先生,大變其幼年之習 ,哇,他小時候那些習性都改掉了,了凡先生說他今年一定考上。所以人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進一步要能夠去為人演說 ,感化他人,都是建立在改自己的習氣的基礎上。所以剛剛我們提到觀照 , 了凡四訓我們學過一遍了,一遍夠不夠?很明顯,不夠哦,我們還是記不住。所以這個叫學貴自知 ,學習不

11、是像交作業,啪啪啪寫完,就像小的時候,老師派三十行作業,然後剛好鄰居有同班同學,坐在那裡比賽誰快,真的是字跡潦草、龍飛鳳舞。用這樣的趕的心去學習,不可能會有好效果的。所以不是趕作業,學每一句都要落到我們的心上,去觀照、去力行。所以了凡四訓裡面,我記憶很深,行善的十條當中, 愛敬存心 ,時時提起愛心、恭敬的心。像今天吃早飯,我就沒愛敬存心 ,還沒供養,我就吃了。這個是貪心作祟。所以一個人,用功夫在哪裡?在每一個境界,每一個當下,吃飯也可以練功夫的。今天一個孝子,他看到任何的食物,很自然的,先想到誰啊?父母啊。人家是性德流露啊。我自己看到吃的,如入無人之境,誰也沒想到了。薰習了這麼多年,還沒把三寶

12、放在心中,還沒把眾生放在心中。所以我們學習淨土法門,我們共同深入的大經, 無量壽經 ,開始的時候就講到,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既然我們的目標很明確了, 當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提到這個目標挺高興,你們好像怎麼沒有高興的表情呢?不要把它想得太難, 無量壽經說, 其國不逆違 , 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 ,不是很難去的。可是為什麼很少人去?想得太難,不相信, 真的這樣就可以往生作佛嗎?搞清楚了,就有真信切願了。怎麼往生?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把它做好。就是師父講的, 紮好三個根 ,就符合標准了。然後又不希求、不貪戀世間的福報,一心念佛,就可以成就了,不是很複雜的事情啊。而經上告訴我們, 遵修普賢大士

13、之德 ,不難背, 普賢十願 ,一定要背起來哦。還沒背起來,今天只有五十九分,不合格啦。為什麼?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這一句經文我們很早就讀過了,怎么還沒背起來?那代表我們求學問不夠主動。人不主動,就容易往後退了。學問成就,不可能是靠別人啦,得靠自己下功夫。我們連要行普賢大士之德,都沒把它背起來,那我們怎麼觀照?好,明天就考,我們明天早課太上感應篇讀完,一起齊讀普賢十願 。我現在給人家派作業,其實我也不輕鬆,派完以後,我都得陪著他們背出來。其實也是鞭策我自己。我現在教古文其實是誠惶誠恐,每一次叫他們背一篇,我就得跟著背一篇。我挺喜歡這種感覺的。為什麼?因為我容易懈怠,藉這個因緣,讓我不可以偷懶。所

14、以我很感激因緣對我的提攜。而普賢十願裡面講, 廣修供養 ,這一份供養、禮敬的心,有沒有時時提起來?那吃飯的時候,就照著師父的教誨, 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法界一切眾生 ,念三遍。哇,當下高不高興啊?你看,恢復本來的心量,高興啊!什麼時候不高興?迷失自己的真心了,在那裡斤斤計較的時候啊,最不高興了。所以我們真明白了,那是我們好日子不過,自討苦吃啦!聖狂之分,在乎一念 ,轉成普賢十願,轉成正念就高興了。當然,吃飯前供養,保證這一碗飯,結晶怎樣?很美哦,吃下去更健康哦。我們有沒有把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好好運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個是先念三遍供養。供養完了呢?念此食遍十方 ,這個食物遍十方,

15、一切鬼神共 ,一切眾生,我們希望他們都能接受這個供養,念七遍。最後,念十句佛號。那吃飯就是修普賢行哦,那很充實,每天都沒有混日子。而我們今天吃飯的時候,把碗拿起來,欸,碗是誰洗的?我們大家自己洗的吧,是不?欸,我們在洗碗的時候,有沒有愛敬存心?我把它洗得很乾淨,明天就有一個幸運的人拿到了。 我今天很草率,把它洗一洗,上面還有一點泡沫, 啊,算了算了,沒關係,誰吃到關我什麼事 ,那就沒有愛敬存心 ,也沒有禮敬諸佛 ,也沒有廣修供養了。真的哦,道在哪?一切時、一切處,都能愛敬他人啊,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做每一件事情都高興。今天在工作當中盡心盡力了,我在廣修供養啊,我們把事做好了,讓更多的人接

16、觸正法,得到正法的利益,工作就是普賢菩薩。包含,不是對人愛敬哦,對一切事物都要愛敬。佛門,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在哪?徹法源底啊!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這個諸佛不指是人而已哦,是一切的動物、一切的眾生,都包含在其中,眾緣和合而生,都是眾生啊,所以這個禮敬諸佛 ,是一切皆恭敬哦。所以師父講經都講得很清楚,那桌子你也要禮敬哦。當然你禮敬桌子,不是給它鞠三個躬啦。你用它很愛惜它,把它擦乾淨,禮敬,長養自己的恭敬心。而今天吃完了,我們把椅子放正,這就是落實普賢十願。尤其我們是最後一個走的,一定把八個椅子擺得整整齊齊,禮敬落實了。今天我們最後一個走的,完全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那代表我們的敬沒有保持。更重要的是

17、,我們浮躁了。心浮氣躁,眼前這些事物觀照不到,好像覺得一天很快就過去了,也不知道忙什麼。心沒靜下來,靜下來就能禮敬,就能知道什麼時候落實,處處都是依教奉行,把它擺好了,整整齊齊。說不定哪一位同修突然說, 哦,聽說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在推廣傳統文化,我看看他們搞真的還是搞假的,到他們的餐廳看看,廚房看看。 結果一看,哇,椅子亂七八糟。那不要上去聽課了,光看椅子就知道了。人家內行人看門道哦。哇,他一看,不上去了,我們有沒有過失啊?有啊,我們沒給人家表演好啦,讓人家沒信心了,我們就沒有廣修供養了。所以這個愛敬存心 ,當下就可以用上。好,所以今天跟大家交流到這個紮根,除了把道理搞清楚之外,更重要的

18、,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去行了,解行相應,遇到任何境界,都能依教奉行不動搖了,這個根就紮下去了。那又一心念佛,這一生的當生成佛的因緣,就可以圓滿。好,今天先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大家。首頁誠敬講堂 10 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 太上感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二集)點播下載 MP3 點播 視頻點播 MP3 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簡體文稿全屏瀏覽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二集)蔡禮旭老師 2010/7/2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 10-014-002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我們開始一起來學習師父講解教誨的太上感應篇 。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大家都很熟悉一個公案,就是鍋漏

19、匠的公案。諦閑老法師跟鍋漏匠是小時候的玩伴,後來中年之後,剛好,鍋漏匠知道諦閑老法師已經出家了,而他覺得人生很苦,就找諦老要出家。諦老覺得他年齡大了,再出家,在佛寺裡面其實還是有很多活要幹,而且佛寺裡面戒律也比較嚴格,都要遵照那些作息,怕他受不了。可是他又堅持要出家,最後,諦老答應他了,不過跟他說:你既然要出家,那就要聽我的。鍋漏匠說:我出家拜你做師父了,我一定聽你的。結果諦老就給他安排了一個廟,然後就教他一句佛號,念就對了。結果他念了三年,站著就走了,而且手上還拿了幾個現大洋,連後事的錢他都不願意麻煩別人。當然這個心態很值得我們學習。而在整個他修學的過程,很多心境非常值得我們效法。比方他非常

20、的老實聽話。諦老叫他念佛,他連問念佛會怎樣都沒有問,他相信諦老絕對會給他最好的方法。他沒有當場要什麼結果的急功近利的心,他就是老老實實, 師父叫我這麼念,我就這麼樣念 ,沒有絲毫的懷疑。那我們想一想,現在要找這樣的學生容不容易?師父也常提到,當第一次去拜見李炳南老師的時候,李老師有提到三個條件。可能現在我馬上請哪個同仁上來講,我看大家都能講,是不?欸,沒有抽籤是吧。其實在修道的路上,比方說我們聽經聽半年、聽一年了,我相信每一個人,道理都懂不少了。但是,幾句道理落在我們的心上,進而付諸實踐?這個才是我們能得的利益。那我們既了解,修學佛法是師道,那我們就要守師道的原則。所以李炳南老師說的,只能聽他

21、老人家一個人講;要看的書,要他老人家同意;以前所學一概不承認。這第三點,把我們的傲慢放下,有傲慢沒法修道啊。師父之前是跟章嘉大師學習,跟方東美教授學習,那章嘉大師是當時候的當代高僧。連跟章嘉大師學習都得放下,不然心裡面會留一個印象:我可是章嘉大師的學生。是不是?今天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假如有一個心態:你知不知道我是淨空老法師的學生?我們有這個心態了,就隨順習氣了,跟人相處,就顯得姿態比較高了。所以修道,真的要時時觀照這一顆心才行啊。而跟著高僧大德學習尚且要懂得放下,我們是幾十年來,都是這些習氣把我們搞得亂七八糟的,我們還不肯把它放下,還不肯隨順聖賢、隨順師父教誨,那這一生修學,只能結個善緣、落個

22、印象,當生要成就,就不容易了。所以守這三個原則,效法鍋漏匠,最重要的就是老實、聽話。為什麼呢?因為師父是修行的過來人,過來人一看,就知道我們在修行的路上現在最缺什麼。聽話了,就得利益了。所以師長知道我們現在根基不牢。其實,我們聽師父講紮根 ,聽了多久了?可能也幾年了。講學弟子規 ,我記得是應該是兩千年左右,師父就在強調了。那我們什麼時候才重視三個根的落實呢?我們心裡想想,讓當代的高僧大德講經說法勸我們五十多年了,結果我們一句都不肯做,這真的就是對不起老人家了。所以師父現在最強調的:把儒道釋三個根紮好。所以,因果倫理道德,這個根基一定要穩。我們今天不能保證到底我們這一生能夠影響多少人(當然是好的

23、影響) ,但最起碼,我們期許自己得要是一個好弟子的樣子,依教奉行。我們自己不是一個好的弟子,社會大眾看到我們說:啊,原來淨空老法師的學生就這個模樣啊,那這個淨空老法師的教誨也有問題,怎麼教出來的學生都是這樣。那我們不只落一個沒有依教奉行的罪,我們還加一條:把老法師都拖下水了。真的,很多師父所受的毀謗,是因為我們弟子沒做好,才造成的。所以弟子規講到,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我們做不好,對聖教、對佛法,對師父老人家,都是一種玷污了。人有這種期許、這種志氣,才有向上的動力啊。修學的大根大本:孝親尊師。我們為什麼不能精進、不能提升?在孝親尊師的根上,不足了。這是一個人性德的根本所在。所以今

24、天師父勸我們紮好三個根,是對我們這一生法身慧命大慈大悲的關懷。而且,不只是師父給我們的關懷,這是我們整個淨土宗祖師的慈愛,傳承下來的。印光大師,淨宗十三祖,老人家在七八十年前,就已經大聲疾呼:要學習了凡四訓 ,學習太上感應篇 ,學習安士全書這些教導。因為了解到我們沒有這一個根基,這煩惱伏不住。所以師長講的, 了解因果報應,人不敢作惡 。因為了解到,連起心動念都有因果,起一個惡念,就感惡果來了。站在儒家的角度,我們是學君子,學賢人,學聖人。佛家的角度,是學做阿羅漢,學做菩薩,學做佛,這樣的標準。這個是有志氣的人、自愛的人,不希望這一生空過。所以論語講,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我們從個人的慧命,首

25、先就要有高度的警覺性,深信因果。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懂得克制,不能起邪念,不能起惡念。以至於,延伸到整個社會國家的命運。其實是息息相關的了。我們今天處在當前的社會,我們假如不能夠提起一種使命感,那我們的慈悲心也不在了。慈悲心另外一面,就是自私自利的心了。我們護這個慧命。當前社會已經變成這樣了,我們還坐視不管,那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知道,我們的悲心不足了。在無量壽經當中有提到, 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我們一接觸念佛,大家都滿能接受的,也不反對。問題是,我們能歡喜接受念佛,代表我們已曾供養諸如來了,怎麼還在六道輪迴當中?這個就是我們很值得思考的問題了。第

26、一,雖然我們供養諸佛如來,但從來沒有百分之百的老實聽話,依教奉行,都摻雜自己的想法看法。其實說實在的,跟著師父學,摻自己的想法看法,那樣子是跟師父學了,事實上跟誰學呢?跟自己學了。連我們自己錯的時候,還拿著師父的教誨來倘掩飾,增一辜 。那就很難得力了。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個共同的標準,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那無始劫來,我們供養諸佛如來,這個菩提心就從來沒有真正全然發出來。菩提心真的發出來了,絕沒有自私自利的心,絕沒有還看任何一個人不順眼,這不可能的。所以修學是改心,擴寬心量。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有不舒服、有對立、有看不順眼,根源是我們的心量太小。其實我們的心本來不是這麼小的,

27、我們迷失了真心了,真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把自己的心變得這麼小,那是糟蹋了自己,那是不懂得愛惜自己。我們懂得隨順性德,那是真愛自己了。那菩提心 ,是根本啊。我們生在這個大時代,其實,是不幸,也是幸。不幸在,我們過去生的業力重, 業不重不生娑婆 ,所以我們生慚愧心。為什麼是幸事呢?因為遇到這個大時代,眾生這麼苦難,能把我們的慈悲心給激發出來。所以印光大師在七十多年前,在他的教誨當中就提到, 世亂已極 ,這個世界亂,亂到極點了。我們想一想,七十多年前的社會亂不亂?跟我們現在比起來,我們現在的亂是他們那時候的幾倍啊?那就很難較量了。請問七十多年前,有沒有聽過父殺子、子殺父的?幾乎沒聽過。現在報紙

28、打開那些事,七十多年前基本上都沒有。我們就看五倫關係就好了,父子、兄弟、夫婦關係,那是退得非常非常嚴重。印祖都看到我們現在的狀況了。印祖是明白人,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一想到大勢至菩薩,就想到一段話了,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 ,佛菩薩像父母一樣在護念著我們,但是得我們肯聽父母的話。大勢至菩薩於虛空法界,護念佛人求生淨土。那老人家為什麼一直強調因果?就代表我們這個時代一定紮好這個根基。所以世亂已極,無可救藥,有志之士,何忍坐視?真正有志氣,真正有使命感的人,遇到這個大時代,怎麼可以再坐視不管呢?而人心現在的狀況,不容易挽回,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而印祖是大智慧者,他能看到根本,他能看

29、到善巧,所以印祖講,人人知因果,家家有家教 ,當所有的因果道理、所有的家庭教育,在每一個家庭茶餘飯後,都是談論這些道理,那這個社會就救得回來了。那我們覺得很幸運,我們跟著師父,我們做的就是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我們這一生所做的事情,沒白做,是這個社會最需要的教育,那值得啊。而且我們要做的事業,是能把已死的人心,能夠讓他甦醒過來;要斷的中華文化,能夠把它承傳下來。這是非常可貴的事業啊。那我們有這個機會來做了,那期許自己,一定要把它做好。而今天要挽救世界,首先,我們得要先挽救自己啊。 大學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本末,我們要很清楚,我們不能本末倒置了。而救自己,那儒家講格物 ,佛家講熄滅

30、貪瞋痴 ,從習性下手。那救自己要下決心,從我們最嚴重不良的嗜好、習氣開始。哪一些是我們最嚴重習氣呢?急躁,控制。什麼是最不良的嗜好呢?浪費時間,不肯勇猛精進。我們要提升境界,不勇猛精進是絕對提升不上去的。面對的是無始劫的習氣啊,哪可以懈怠呢?哪可以放逸呢?是吧?我們以前說,你面對對手,我們以前看武俠片,是吧,你得先要看看人家的功夫到哪裡,你才去應對。我們現在的對手就是自己無始劫的習氣,怎麼可以掉以輕心呢?一不覺察, 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 ,就來了,就把我們的自性給障住了。所以不可以浪費時間。而且今天我們在工作當中浪費時間,沒有做弘法利生的事,還到網路上去看一大堆有的沒有的,殺盜淫妄的東西還在

31、看,拿著公家的時間去隨順習氣,這個造業就大了。我們拿著十方的供養,來養自己的習氣,假如冷靜下來,怎麼忍心這麼做呢?這不是糟蹋大眾的信任嗎?所以人怎麼提升?真正良心發現了,就不願意做這些事情了。所以這個自救,怎麼救?我們昨天講到要解行相應。明理了,一定要落實在整個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而且要安排好時間。不做好安排,每天這樣渾渾噩噩,時間就蹉跎過去了。所以為什麼安排許理事跟大家這幾個月做內部建設的課程?重點就在這裡了。我們自己學習、工作,能不能做好規範,做好計劃?能不能很清楚,在組織當中怎麼應對進退?怎麼配合團體運作,而不給人添亂?這叫盡忠啊。一個人首先做人的根基要穩當。不可能說人做不好,然

32、後可以成佛,那這個邏輯是不存在的。而做人的基礎:五倫八德。在團體當中體現:君臣關係。那我們如何當主管,如何當下屬,這個都要透過學習啊。我們如何當父母要學,如何當兒子要學, 人不學,不知道 ;人不學,不知義 。所以當我們不懂的,我們還不主動去學,我們看看我們這個傲慢,障住了我們多嚴重啊。所以當主管,要深入君親師的精神,而且如何把君親師落實在生活工作裡面。我們當下屬的,盡忠職守, 進思盡忠,退思欸, 孝經大家不是念了一段時間嗎?你們都還給孔夫子了嗎?我們昨天才講好了,會的要配合一下。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我們在工作當中如何轉弟子規呢?轉孝經呢?孝經告訴我們,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心乎愛矣,遐不

33、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這形容一個臣子、一個下屬,念念就為了團體好,為了他的領導好。這是慈悲心啊,這是真誠心啊。而弟子規講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我們目標是要做賢人,做聖人,那我們不能在家庭、在工作裡面親憎我,我憎他,我看他不順眼,我跟他對立,那這個都不是跟經典相應了。這個時代怎麼體現修養,就在這裡。人家對我們不對,我們還是守住我們應盡的態度跟本分,這才可貴啊!所以在這個時代,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首先自己要做對,才能建立理智。學佛,轉識成智 ,轉情識為智慧。所以我們必須學習組織倫理 ,怎麼配合團體的運作。我們要學習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做好自己的計劃,很好的團體配合,

34、成就弘揚正法的事業。包含不學禮,無以立 ,我們在團隊當中,跟人相處,言語進退得當,讓人家如沐春風,這個禮要學。包含接待客人,這一些電話來了,我們怎麼應該應對得當,這個都要好好的我們把它學好。所以往後兩個月左右的時間,禮拜二、禮拜四,是我們全體同仁的內部學習的課程,都是具體討論,怎麼把這些經教落實在做人做事當中。所以不可以請假,除非有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特別重要的事情,而且要主管批准才行。我們共同來學習,大家都知道那些做事的分寸、原則,大家見和同解 。現在弘揚正法的事,說坦白話,已經是刻不容緩了,我們還內部裡面隨順很多習氣,不知道耗了多少時間,耗了多少精力啊。我們是來幹什麼的,我們得冷靜啊!我們不是

35、來這裡隨順習氣、添亂的,我們是來這裡為往聖繼絕學的。好,我們也希望透過這一段時間的內部建設,把我們中心整個運作上軌道,這樣我們中心的經驗,也能夠廣修供養 ,給所有弘揚傳統文化的單位。不然我們自己都上不了軌道了,那我們拿什麼去供養大眾呢?這樣我們普賢十願也才沒有白念嘛。好,那今天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好,謝謝大家。首頁誠敬講堂 10 儒道釋三根學習【10-014】 太上感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三集)點播下載 MP3 點播 視頻點播 MP3 下載 視頻下載 繁體文稿簡體文稿全屏瀏覽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第三集)蔡禮旭老師 2010/7/2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 10-014-003

36、(播放師長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八十三集光碟選段,長 6 分鐘。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那剛剛我們聽到師長給我們的勉勵,期許我們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能做好,紮好三個根,能夠把中華文化影響到全世界。我看大家聽完之後,怎麼表情有點沉重呢?我感覺很慶幸,這一生,有這麼重大的工作,我們可以去努力,最起碼這一生,沒有白來。而我們冷靜觀察這個世界,假如這個世界是一個身體,生病了,那我們判斷一下,現在已經病到什麼程度了?還剩幾年可以救呢?這個中醫裡面有一句話叫病入膏肓 ,就不好救了。那現在的世界病到離膏肓還有多久啊?剩沒幾年了哦。師父在講妄盡還源觀的時候,說五年啊!在這五年再不加緊落實推廣,這個世

37、界要救,就不容易了。所以每每思考到這裡,就很自然的想起孟子的話, 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世界的苦難就擺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不盡心盡力去做,真的是有過:名過其實。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修大乘佛法的佛弟子。那大乘佛法是慈悲為懷,大慈大悲,這是佛弟子的、大乘弟子的實質。擺在我們面前的社會世界是這樣,我們視若無睹啊,那我們就愧對大乘佛法弟子這一個身份。所以古聖先賢、君子,他覺得最羞恥的事情就是名過其實。我們現在還沒到聖賢境界,沒關係,我們盡心盡力去改習氣,去提升。而在那個盡心盡力改習氣的過程當中,就是廣修供養 。我們在這個改的過程當中,確實不輕鬆。改自己嚴重的習氣,那跟扒皮差不多,是苦的。可是俗話講的,

38、長痛不如短痛。師父也說的, 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 那個咬緊牙關 ,就是真的對習氣趕盡殺絕。 如是一心求淨方 ,一心一意,持戒念佛,斷惡修善,決定往生極樂國 。好,那諸位同仁,咬緊牙關,要咬多少年?真正下功夫,習氣三年五年就能夠調伏,看我們有沒有下這個決心。發勇猛的心,立決定的志向,這一生一定要成就道業。而剛剛師長也講到,在湯池是紮一個根,我們現在馬來西亞中心是紮三個根, 弟子規 、太上感應篇 、 十善業道經 。我們穩紮穩打的來受持,來力行。大家想, 哎呀,那現在還沒做好啊,人家來看,怎麼辦?一切時候,平常心對待。我們要呈現的是真實的狀況,人學習哪有說一下子就跳到聖賢的?那不可能。雖然我們還

39、有不足,還有習氣,但是我們那種毫不退縮、盡心盡力的態度要拿出來,以師志為己志。你看師父在全天下人面前,都這麼信任我們。師父說, 我相信他們能做得好。 那我們希望不辜負師父的信任,更重要的,不要辜負眾生對我們的信任。所以我們一起學習過了凡四訓 ,有一段話,我一直在體會。 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 何謂聖賢之志?何謂老和尚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 ,就希望這個時代的人能安居樂業、家庭幸福。 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我們盡心盡力,怎麼安世人?世人有正確的思想,他的命運就轉變了。那要有好的思想, 教學為先 ,他要接受儒道釋三教聖人的教育,就可以

40、轉過來了。那我們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弘揚儒道釋三教的教誨。我們有為世人謀離苦得樂之心,剛剛師父也講, 必得諸佛菩薩、眾神的擁護。 所以我們並不孤單,我們時時都有無量無邊的聖哲、佛菩薩在保佑,我們要有信心。所以在這個時代弘揚正法,在華嚴經常講到, 信為道元功德母 ,得做出好的示範,人的信心才比較容易建立。有了信,他才肯去解,肯去學,進而他能行,他能解行相應,能證,他才能得利益。其實這個過程,我們自己反思自己學習過程,應該就可以明白了。比方,我們什麼時候讀過論語?我在初中的時候就讀過論語了。那論語改變我的人生沒有?沒有啊。為什麼?明明我有讀到這本經了,我怎麼沒得利呢?因為我沒有看到誰把論語做出來了

41、。我們就覺得:哦,四書五經就是讀來考試,然後放在書櫃上的,不是拿來利益自己的人生,那更談不上去利益別人了。可是今天我們為什麼生命轉變了?對經典生信心了?因為我們看到師父做到了!一個人的弘願,居然可以影響到全世界,而自己又成就了福德,成就了智慧。哇,那這樣的示現,讓我們太羡慕了,起而生信心,要效法!我們看到師父,生死自在,八十四歲的長者,身體這麼健康。不老、不病、不死;財富自在:不需要錢的時候都沒有,要用的時候,要多少來多少。我講得都很高興,你們怎麼沒什麼反應?大家要知道,真理是在每一個人身上都能印證,那才叫真理。只有在某一個人身上印證,那個叫偶然。所以我們知道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

42、者,不異語者 ,那佛的每一句話,我們都是堅信不疑。所以,因為有師長給我們示現好榜樣,我們對佛經、對聖賢的經典生起信心。而師長剛剛講到廬江三年做的實驗。世人也要看到,有一個地方透過倫理道德、透過弟子規 ,真的犯罪率下降了,離婚率下降了,人心善良了。他們一到這個小鎮裡,感受那個氛圍,終身難忘。我們好多地區,包含我們很熟悉的,新疆來的這些朋友們,青島,很多地方,他們分批分批到廬江學習。他們回去都是說, 要再建一個湯池 ,在他們的地方建起來。信心,都是從看到好的樣子建立起來的。有信 ,才有解行啊,這個信太重要了。所以論語裡面提到, 人能弘道 。為什麼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是說拿著四書五經就能教化人啊!

43、是人能把道力行出來,讓人生信心,讓人感動。現在這個時代,人不看到真實的,不看到好樣子,你要讓他相信,不容易呀。現在人懷疑心比較重,但你不能怪他,他從小成長過程當中,感受到:原來道德說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啊。你不只不能怪他,還要憐惜。這個時代,因為我們讀書人沒有言行一致,造成大眾不信任道德學問。不只不怪他們,是我們的責任啊。而我們今天,要紮三個根。我們當前,紮因果, 太上感應篇的根。我們自己有沒有信心?以至於,我們要期許自己,我們奉行太上感應篇 ,要給大眾信心:受持太上感應篇 ,身體不好的,變身體好了;求不到兒子的,生了個白白胖胖又有智慧的兒子來了。這個人心很有意思哦,你拿著感應的故事給他看,

44、你看,明朝,宋朝 ,他一看, 又沒有現在的,那是古人做得到,現在做不到了。 所以為什麼要承先啟後?每一代都有真正做出感應的人,才能代代有信心啊。那諸位同仁,這一代誰做啊?你們都不配合一下。哦,我知道了,你們因為剛學完了凡四訓謙德之效 ,是吧?你們只是在內心裡面說, 好,就由我來做 ,是吧?但你們比較謙退,沒有說出來,我可以理解。而歷代,奉行太上感應篇的感應太多太多了。在南宋高宗時候,四川峨眉縣縣令王湘先生,他讀完太上感應篇非常感動,他就發願要力行太上感應篇的每一句教誨,要把它做到。結果他發願完沒多久,還沒有做到以前,就突然暴病,就死了。結果死了之後,他就感覺自己的神識飄到空中去了,然後親人的哭

45、聲就像那個蜜蜂,很小聲。而當他飄到空中的時候,突然聽到空中傳來話,說這個王湘發願力行感應篇 ,所以他的福德增長,他壽命可以延長,又讓他回陽,回來了。所以一個人發願,一念遍虛空法界,都會有感應哦。結果回來之後,他確確實實盡心盡力去力行,而且還常常勸人。行善,行自己發的願,要及時去做。我們常說,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行孝,還有行善。我們及早行善,我們生命中的業力,很快就能轉過去了。假如想行善了,可是沒有盡心去做, 一日無常到,方知夢中人 。一個修行人,最怕的,死魔啊!死一來了,我們的修行又要倒退了,又要重來了。生生世世不能成就,跟這個死魔有關係。人能夠及早行善,能夠長壽,利用這一生的壽命,斷惡修善,

46、老實念佛,這一生就不死了!所以這個行願要及時,而且,要願力大過業力。師父常講,什麼是再來人啊?人的願力可以大過業力,就可以了,就可以真正利益人了。我們再講具體一點,什麼是願力大過業力呢?遇到一切時一切處都先想別人,不為自己。都先念念為人著想,人的這個願力,慢慢的就超過業力了。好,所以我們當下跟人相處,時時保持這樣的態度。念念為他著想, 這個時候我應該怎麼做?能念念為人著想,自己的貪,自己的瞋、痴、慢,自自然然就淡了。這個是南宋的一個榜樣。明朝有一個先生叫楊守業先生,他非常虔誠讀誦感應篇 。他六十歲還沒有孩子。結果六十歲他生病,也斷氣了。結果,到了陰間的時候,也是有這個冥吏,陰間的官員告訴他,你

47、因為持誦奉行感應篇 ,所以你的命已經延長了,你以後還會有兒子。 結果後來他生了一個兒子,還考上進士,還幫他送終到老。福報轉得很快啊。而且活到一百零二歲。哦,一百零二歲,假如我能活到一百零二歲,那我還有六十五年可以活。哦,不錯不錯。這個大家要了解,真正有道義、有情義,就要多活幾年。為什麼呢?你身邊親朋好友,這一生跟你有緣,來生不知道啊!無量壽經裡面講了, 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 。這一生命終了,各奔東西,下輩子哪記得上輩子誰是你爸,誰是你媽?誰是你哥,誰是你姐?都不知道了。可是假如珍惜這一生的親人的緣分,我們盡心盡力修行,然後自己對經教融通,趕緊把三個根的道理給親人朋友講清楚,把

48、念佛求生的殊勝利益給他講明白,可能這一生結了這個法緣,以後不會誰都不認識誰了。會怎麼樣?同生極樂國啊。以後是怎麼樣?以後你們一家人,這個叫佛化家庭,以後你們一家人,可以同臺演出,是吧?往生西方以後說, 欸,我們現在回到吉隆坡,你演爸爸,我演媽媽。 分配好,怎麼樣為人演說。那個時候已經是阿惟越致菩薩了,不受業力影響。挺好哦?是啊,這些道理都明白了,就要有這個志氣,好好把握這一生這麼難得的親人的緣分。這也是真正報我們親人的恩啊!包含你活得越長,你對你晚輩好的影響就更多了。那當然,也是讓這個時代的人,看到奉行三個根,奉行感應篇的殊勝果報。杭州有一個先生叫汪源,家裡很窮,又沒有子嗣。結果他就發願助印太上感應篇 。而且,他助印的時候,是誠心祈求他的母親能不生病、能高壽;祈求能有子嗣,對得起祖先。那後來,確實他母親也得高壽。所以一個人如何能感動天地?孝心、誠心。我們這一生,有沒有曾經祈求父母健康長壽?我們斷惡修善,讓福報能給自己的父母享。這樣的心都沒有發過,那我們說什麼大慈大悲,利益眾生啊,這是沒有根基了。孝心是愛心的根本所在。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