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传统文化》PPT整理资料2016.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2873930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3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PPT整理资料201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传统文化》PPT整理资料201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传统文化》PPT整理资料201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传统文化》PPT整理资料201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传统文化》PPT整理资料201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国传统文化PPT 整理资料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概念古人对 “文化”的理解:“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对“文”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 、“化”的本意有三方面: 一变化,二生成,三造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庄子逍遥游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化”指变化。 易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的“化”即生成

2、,化生也是生成。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以上三个本义最基本是指改变、变化。即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 “化 ”字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相近的是“ 教化” ,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 潜移默化”。“文”与“化”并联使用(非整词)最早见于易贲卦:“(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先将“文化” 合为一词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 说苑 指武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 ”晋束皙补亡诗由仪 称:“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

3、文化以柔远。 ” 牛津词典把 1510 年作为文化的精神、人文用法在英语首次出现的日期。但此时的文化主要指栽培、种植的意义以及由此引申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涵义。英语中的文化“culture”的本义指精神文化,即人文宗教文化。 1871 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阐释,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于 1952 年发表文化的概念 ,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 16

4、0 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指出: 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 或“ 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简言之, “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 二、文化的构成与分类(一)广义的文化(大文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物质文化就是实体文化,是指人类用各种材料对自然加工造成的器物的、技术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东西,如城池、宫殿、祠庙、长城、桥梁、器皿、工具、服饰、饮食等等。 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如文字

5、、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 文化的四层次1)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2)制度文化层: 是人们为了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制定的各种规范、准则、条例、法律等, 是以社会制度形式呈现的文化现象。3)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4)心态文化(精神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心态文化大致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社会意识(二)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

6、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的特征:1 时代性 2、地域性 3、民族性 4、同一性四 文化与文明在西方社会, “文化” 写做 Culture , “文明”写做 Civilization。文字又是人类社会进入古文明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却不能说它是最初的文化标志。文化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而文明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即文化发展到一定阶2段才产生的。从运用两词的目的看,文化是偏向中性的词汇,而文明一词含有更多价值和情感的色彩总而言之,文化与文明是两个非常相近但又不同的概念。文化与自然相对,文明与野蛮相对;文明的整体可以因社会的变迁而崩溃,文化的因子则会继续留存

7、而积淀成为文化传统。当然,文化与文明二者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创造了文明,文明又推动并发展了文化,二者相互依赖和互动,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凡一个社会文明昌盛的时候,都是文化比较发达的时候,反之,若野蛮盛行,文明蒙难,必然会出现文化的危机第二节 什么是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 是与外国文化对举的概念,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中国”也称“九州 ”、 “华夏” 、 “中华”等。中国之外则被称为“四夷”、 “四方”、 “四国”。 二、中国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就是世代相传且具有根本性的事物、行为、制度、信念的总和。“传”本义是“驿 ”。

8、古代国家政令等重要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驿站,依靠在驿站不停地更换车马才能达到。后引申为传授、延续、继承、相传等。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统”本义是蚕茧的头绪,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 ”后引申为纲要、根本、世代相承和彼此联系的事物。传统作为单一概念是汉代以后出现的,它正是取了“传”的相传、继续和“统”的根本之意。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变易性。 中国传统文化,即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创造的旧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

9、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若由著述载籍而论,可概括为:“三玄”周易 、 老子 、 庄子 “四书”大学 、 中庸 、 论语 、 孟子“五经”周易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春秋由学术统绪而言,则以儒、道、释三家为其归致。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科学精神:一凝聚之学。 二是兼容之学。 三是经世致用之学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一)中国传统文化类型:按地理环境区分为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海洋型。按生产方式区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游牧文化 按哲学思想区分为儒家文

10、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特点:1、崇尚统一,追求稳定 2、伦理至上,群体至上。 3、尊老尚古,贵中尚和 4、兼容并包,丰富多彩。 第二章 中国传统音乐孔子闻韶又说, “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对乐极尽赞叹是在乐涵蕴之善。 孟子:“闻其乐而知其德” 。第一节、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一、原始至先秦时期:音乐尚未形成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与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先秦时期,最具代表的音乐形式是宫廷乐舞,它仍是集诗、乐、舞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有鼓、磐、埙、篪 、编钟、琴、笛等多种乐器。 儒家提出的“中和” ,墨家提出的“ 非乐”,和道家提出的“大音希声

11、”等音乐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和”原是儒家“中庸”思想在音乐中的反映。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不偏不倚” 、 “无过无不及”等都是儒家“中和”思想在音乐中的直接表述。 墨子主张“非乐” 。 “大音希声”出自 老子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 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风” 。 “雅乐”的意思即“优雅的音乐” 。分为“大雅” 、 “小雅” ,属于朝廷的“正乐” 。 “颂”:史3诗性的祭祀歌曲。屈原(前 340-前 278)楚辞中大部分是可

12、唱的歌词,它是楚风的重大发展。其中九歌 、 离骚 、 天问 、招魂都是很好的歌曲。 乐记融会了儒家全部音乐美学思想的著作。讨论了音乐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关于音乐的本质,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能,对音乐的美感认识。 师旷,字子野,春秋后期晋国的宫廷乐师,精通琴艺和审音调律,他能弹瑟唱歌,而且是自作新曲,他还提倡诗词要配以曲调来咏唱。明、清琴谱中记载阳春 白雪 玄默等琴曲为师旷所作。 伯牙,春秋战国的琴师。 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列子汤问 、 吕氏春秋本味还记载了有关“知音”的故事: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

13、,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河! ”是为“ 知音 ”。现存琴曲高山 流水 等都是源于此传说故事的作品。二、秦汉时期:秦始皇在征服六国后,将“六国之乐”集于宫中,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使华夏之乐在此得到了交汇和融合。汉袭秦制,汉武帝时期“乐府”更为兴盛。相和歌、鼓吹乐、百戏 。 李延年,汉武帝时乐官。作郊祀歌十九章。将摩诃兜勒改写成汉代最早的横吹曲新声二十八解 。 蔡邕,字伯喈,其古琴曲游春 禄水 幽思 坐愁 秋思 被誉为“蔡氏五弄” 。 琴操是早期最丰富的琴学专著,包括十五首琴曲的解题及歌词。 蔡文姬 : 胡笳十八拍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各民族的音乐又有了一次交融、碰撞的机会。

14、出现嵇康、阮籍等一大批优秀的琴家及经典的琴曲,如 梅花三弄 、 酒狂 、 碣石调 幽兰 等作品。嵇康:“言不尽意” 、 “得意忘形”是稽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最充分体现。 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广陵散琴曲,又名 广陵止息 内容取材于 聂政刺韩王 的故事, 四 隋唐时期唐歌舞大曲朝着大型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其代表曲目有霓裳羽衣曲 破阵乐 水调等。 传入乐器:曲项琵琶、筚篥、竖箜篌、铜钹、答腊鼓 。 霓裳羽衣曲 “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 五、宋元、明清时期音乐文化已具有世俗性,其重心已由宫廷转向民间。戏曲音乐为此时期的最高代表形式 。琵琶曲代表作:十面埋伏

15、霸王卸甲 海青拿天鹅 。 溪山琴况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二十四况” 。姜夔,南宋词人, 白石道人歌曲六卷中, 扬州慢 鬲溪梅令 暗香 疏影 长亭怨慢等词曲十七首,多是他本人自作。著作还有 白石道人诗集 。第二节 传统音乐的构成一、民间音乐:具有创作过程集体性、传播方式口头性以及音乐曲调的变易性等特性。民间器乐大体上分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大类。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 广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阳箫鼓 渔樵问答 胡笳十八拍 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 。民间音乐还有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汉族民歌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歌舞音乐指的是伴随着民

16、间舞蹈的歌唱和器乐演奏。 说唱艺术是说(白) 、唱(腔) 、表 作)三位一体的艺术。 戏曲音乐则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 二、文人音乐: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知识阶层创作、流传的音乐。形成了一种清心寡欲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文人音乐与诗歌一直保持着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著名作品有 阳关三叠 、 满江红 等。 三、宫廷音乐:可分为典制性音乐和娱乐性音乐两类。功利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并且难以完整保存 1,典制性音乐用以显示典礼的隆重和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尊严。它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凯歌乐等。2,娱乐性音乐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和其他国家的音乐,经过精心挑选、加工。改造之后,供统治者

17、欣赏、娱乐。它包括燕(宴)乐、行幸乐、吹打乐等4四 宗教音乐: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徒对本教的迷信与崇敬等作用。佛教音乐促进了说唱音乐的发展;佛教音乐引进了一些新的乐器及乐曲。 “木鱼” 、 “铙(俗称“镲 )道教音乐是在道教修行、纪念和斋蘸法事(做道场)中配合使用的音乐。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和地方性。第三节 传统音乐的艺术特征一、线性思维的旋律:西方音乐更着力于表现多声部纵向的和声关系,其音响富有立体的效果。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思维方式,即以旋律的横向伸展为主要表现手段,注重旋律线条的流动性二、融于审美之中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中国传统音乐对节奏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即融于审美之中的节奏。被赋

18、予如此丰富内容的“节奏”也就不再像原本意义上的节奏那样,有规则、均匀的时位感,而是在听觉的基础上随着情绪,随着自然之律,较自由地进行。 三、 “诗以乐舞”“乐以诗化”的独特美: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由于恒常的与诗舞处于有机的统一之中,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诗舞的特点,尤以诗词对音乐的影响最大。乐与诗相互制约、融和的历史发展有两个阶段。一音乐的诗化阶段。二诗的音乐化阶段 四、色彩斑斓的音色美:音色即音品,它是指一件乐器或一位演唱者的嗓音所固有的独特色泽与品位。优美的音色,常给人以如醉如痴的陶冶和精神美的享受。 我国民族乐器按其制作的材料,可分为金、石、丝、竹、革、木、匏、土,简称“八音”。 最后,应该承认

19、,我国古代的音乐理论不够系统、科学、严密。并带有中国理论共有的“玄”的色彩, 它注重研究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强调音乐的社会伦理化功能与教化作用,而较少深入音乐的内部,对音乐自身的规律、音乐的美感作用与娱乐作用重视不够。不适当地赋予音乐艺术过重的政治教化的负担。第三章中国书法第一节中国书法字体类型中国书法从字体类型上分为篆、隶、楷、草、行五大类,每一类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一、篆书:出现最早,分大篆、小篆。 大篆包括殷代甲骨文、钟鼎文和周代的石鼓文甲骨文指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从书法角度看,甲骨文作为现存最早较为成熟的文字已初步具备了用笔、结构,章法三个书法要素。 甲骨文特点

20、:字形瘦长,线条细硬,平直瘦劲钟鼎文则是指商、周时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由于当时称铜为金,所以又叫“金文”。 “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形式要求庄严、稳重、端肃、有序、精美,以符合“藏礼于器”的礼仪文化的特点。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铭、 大盂鼎铭、 散氏盘铭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毛公鼎:是现存铭文最多的青铜器石鼓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其线条刚柔相济,结构齐整匀称,呈现出气势浑厚庄重的风格。小篆是在大篆基础上简化和发展而来的,李斯是小篆的鼻祖。当时毛笔已经产生,所以书写风貌较之大篆自是不同。小篆字体更加抽象化与规范化。 后世

21、篆书名家有唐代的李阳冰,五代的徐铉、徐锴兄弟,明代的李东阳,清代的邓石如、昊昌硕等。 二、 隶书曹全碑东汉,独树一帜,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实为汉隶中的奇葩。礼器碑汉代。全称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 ,又名韩敕碑 ,位于曲阜孔庙。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雁尾极为精彩。翁方纲夸为汉隶中第一,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响很大。石门颂东汉摩崖隶书。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上。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此摩崖刻字书写较随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

22、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为后世书家所珍爱。隶书至清代再现高峰,大家辈出、风格各异,著名者有郑燮、金农、邓石如、伊秉缓等。三草书:分为章草,今草。今草的创始人是汉末的张芝, 章草是隶书的草体,是因隶书写得简捷而成,虽笔画或省略或连缀,但字字独立。现在可以看到最早的章草作品是西汉史游的急就章 今草是章草的进一步“草化” ,上下字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有许多省略假借,即今天通称的草书。 “书圣”王羲之。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王羲之故居洗砚池张旭 肚痛帖 , 终年帖 , 古诗四帖5怀素,僧人,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是继张旭之后的又一大草书家,有“颠张醉素”之称。评论

23、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自叙帖是其晚年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骤雨。由此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的情景。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另有鱼食帖四、楷 书:汉末隶书演变成 “楷书”。 “楷”是楷模的意思, “楷书”即可作为楷模的字体。创始人为钟繇。楷书把扁形、方形的隶书变成竖长方形,并且把波折的笔法变为平直。书写得一笔一笔、整整齐齐地写。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24、”。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 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代表作雁塔圣教序 。 雁塔聖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薛稷,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学褚字而笔道直硬,当时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之称,代表作为信行禅师碑 。此碑书法瘦劲妍媚,下开宋徽宗瘦金书之先河。此碑明显的汲取褚书的特色,有一种清健娟秀的风韵。尤其是竖法的微曲轻勾,纯是褚书的面目,又流露出自己的风格不失为唐楷佳品。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是唯一能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辉映的。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

25、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气势开张,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气象。他的楷书被公认为是“天下第一”现存书法作品有多宝塔碑等。苏轼在东坡题跋里认为:“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就楷书而言,代表作为: 麻姑仙坛记 , 颜家庙碑 、 多宝佛塔感应碑 。 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 ,此碑楷书,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是颜体代表作之一,颜真卿, 多宝佛塔感应碑作于四十三岁时。碑文结体严密,笔画粗细变化不大,最便

26、于初学书法者临摹学习。柳公权神策军碑 玄祕塔碑五,行书:在楷书和草书产生之际,还有一种字体也在流行,即“行书”。行书的字体既不象楷书个个呆立,又不象草书个个在奔跑,而是象云、水慢悠悠地流动着,所以叫“行书”。行书易写、易认、易于流行,实用性很高。最擅长写行书的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称“书圣”。王羲之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的第一个字是“永”字,据说王羲之攻“永”字十五年,创立了“永字八法” 。王献之家法薪传,书法名作有中秋帖等,且比王羲之的书风更俊美、雄健。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 李邕 善行楷。取法二王而又有六朝气势,笔力沉雄,结字沉稳自成一家,代表岳麓寺碑 、 李思训碑 。 颜真卿

27、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欧阳询的 张翰帖 柳公权的 蒙诏帖 “宋四书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的书法丰腴劲秀,结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气势,特别是用墨虽浓,而灵活不滞,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无穷 。苏轼:寒食诗贴号称 “天下第三行书”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 ,直逼颜氏祭侄 ,堪称行书之精品。 黄州寒食诗卷跋是黄庭坚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写的一段跋语。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双璧”。米芾的行

28、书,笔调飘逸洒脱中见雄健宕落,节奏强烈而气势磅礴,代表作有:蜀素帖 蔡襄 (宋) 自书诗帖 赵孟頫,字子昂,号雪松道人,湖州(浙江吴兴) 人,谥文敏。著 松雪斋集 。是元初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元史本传称他“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明人宋濂说,赵氏早年向“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宋高宗赵构 )学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 ”,晚年师法李北海。还临摹元魏的定鼎碑唐代虞世南、褚遂良等。 “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 。善于吸取别人长处。鲜于枢晚秋杂兴诗帖6明代行书主要有文微明、董其昌两家。尤其是董其昌,书风温雅秀媚,影响了整个清代前期的书法走势。

29、还有清代的刘墉、何绍基、赵之谦等也都是行书名家。第二节中国书法的审美与艺术特色书法作为艺术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审美风貌和文化特征。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已成为古今谈论厉代书法艺术的定论。 书法鉴赏最基本的四条规则:一,千姿百态的笔法美。包括笔锋、笔力和笔势。二,动静结合的结体美。三,虚实相生的章法美。 四,个性和人格的力量。 舒同的字豁达方正,圆融遒劲。体现了中华民族外柔内刚、温柔敦厚的气度。启功的字,秀瘦清峻,富于变化,表现了中华民族铮铮傲骨和高洁的人格。 毛泽东的手书金蛇狂舞,豪放激越范曾的字,气势奔放,感情充沛。千钧之力泄于笔端,如金石掷地。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

30、一枝奇葩,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项特殊创造,它与京剧、中医药并称三大国粹。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用的“笔”是芦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所以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后来人们就把两河流域的这种古文字称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极为复杂,到公元 1 世纪,就完全消亡了。只有中国汉字的书写形成一门艺术。书法是中国诸艺术门类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除了特有的书写工具毛笔外,最重要的因素则是中国特有的汉字。毛笔,能粗能细 ,能方能圆,能屈能伸。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把书法视为中国艺术精神的典型体现:“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变而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并且,不是书

31、法从绘画而是绘画要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 ”书法从形式到内容都比雕塑、绘画等抽象,正因此它又是更高层次的艺术。汉字是兼有形象、想象和抽象三者为一体的艺术化文字,超出了信息运载工具的职能,成为艺术创造的对象。汉字一开始就有象形意义,能够体现自然之美。因此,以方块汉字为对象的书法艺术,既能表现汉字的结构美,又能表现天地万物之美。 汉字成为艺术的原因:一,象形为本,书画同源 二,字形丰富,线条多样 三,凝含生命,栩栩如生。在西方,对人的表彰和宣传是以立雕像或建筑的形式表

32、现,而在中国则用刻石和书法表示。东晋的王曦之的书法已经高度成熟,被誉为“书圣” ,可他的绘画还处在“ 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的阶段。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常常结合在一起,即“书画不分家” 。在传统的水墨画里,题诗和落款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些字既是独立的书法创作,又是画面构成的重要组成。 纵观我国书法史,可看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念,这是玄学、儒学、禅宗所尚不同融在书法中的表现。古人谓书法艺术为“无声之音,无形之象”? , 正概括了书法艺术的抽象精神之所在。 第四章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第一节 中国绘画的历史回顾中国绘画的远祖至今有迹可考的就是距今六千年前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神秘而又有像的“人面鱼

33、纹” ;这些绘画和陶器上神秘的符号一样具有形象性、抽象性、意象性。陈列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临撞姜寨出土的圆形石砚,是我们先民使用砚、墨的证据。这也就和使用同种工具的中国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因为如此,线在中国传统绘画造型中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949 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了令世人震惊的帛画 人物龙凤图 , 1973 年长沙城东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画 御龙人物 。 秦代绘画的遗存更从秦都咸阳六国宫殿的残墙上显示了它的辉煌。 驷马驾车图 从大量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石、帛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从远古而来的传统审美意识、造型手段在不断延续、发展、丰富。7佛教从汉代传人中国后,佛教绘画艺术也直接

34、影响了中国本土固有的绘画传统。这从魏晋南北朝石窟和墓室壁画上佛教内容的大量遗存中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这一点。著名知识分子画家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也都是画佛的国手。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壁画的传统内容有了新的发展,如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山水画作为独立画种在这一时期出现;漆画(油画)得以发展与使用。 晋顾恺之的 女史篇图 、 洛神赋。对传神中细节刻画的重视,是顾恺之对中国绘画的重大贡献。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绘画上的发展其突出特点是;石窟壁画长足发展;墓室壁画巨作出现;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人物画家群体出现;水墨山水画发展;花鸟画出现;理论上有新突破。敦煌壁画中隋

35、唐部分之丰富多彩。 唐永泰公主墓、李贤墓等墓室壁画“满壁风动”的壮观场面。闫立德、闫立本兄弟的画名至今仍为中国文化人所敬仰。立本的 历代帝王图卷 、 步荤图 等大量历史题材绘画。 被尊为“百代画圣”的吴道子是唐代绘画的又一代表人物。代表作 天王送子图人物画中以仕女作为绘画主体的出现也是唐代社会繁盛的历史反映。张萱的 捣练图 、 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的 簪花仕女图 、 挥扇仕女图 等就是最典型、最优秀的精萃之作。韩干的“鞍马人物” 牧马图 、 照夜白 ,韩滉的 五牛图 都是当时绘画的精华,中华之国宝。 隋展子虔的横幅 游春图是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的重要标志,也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品。王维的水墨山水

36、画则是文人画的开风习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是对王维的评价,也是对中国文人诗画艺术境界、美学理想的高度概括。初唐大书家薛稷,还是以“画鹤知名”的大画家。南唐顾闳中的 韩熙载夜宴图 ,用连环画方式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上层贵族奢侈生活,将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同时期的画院画家周文矩的 重屏会棋图 中着力描绘了南唐中主李王景的形象,也都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以及琉璃堂人物图西蜀画院黄荃 珍禽图 等成了中国花鸟画的里程碑。 山水画则有荆浩,这三组道经最为重要.即三洞真经。上清经的问世及传布,在道教内部开创了一个新的派别-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 在当时称其为山

37、中宰相。茅山派的形成标志着自葛洪以来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旧天师道团,创立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完成。在北方,北魏道士寇谦之把儒家的纲常伦理列为道教的内容,讲求佛道双修,后人称之为北天师道或新天师道。经过南北朝的改造,逐渐使上层化的官方道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得以健全和充实,从此受到统治阶级的信奉和推崇,开始步人昌盛期。三、道教的兴盛和发展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制定了尊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他尊老子为其祖先,表明“道大佛小” ,颁布先老后释诏规定“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唐太宗李世民再次下诏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晚年也热衷于长生方术,大量服食丹药。唐高宗李治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首

38、开给老子册封尊号之先河;尊老子为上经,提高道士地位,在各地兴建道观。 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道教也在其推动下达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唐玄宗于开元九年(721 年) ,亲受法箓,成为取得道士资格的皇帝;开元十九年(731 年) ,令五岳各置老君庙;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 ,玄宗亲注道德真经 ,并把老子列入科举考试范围;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 ,令道士、女冠隶属宗正寺,将道士当作皇族看待。同时他还编纂了历史上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 ;大力倡导斋醮,制作道教音乐,制定道教节日。唐武宗是中晚唐的皇帝中崇道最突出的。在唐朝近 300 年的时间里,唐帝王以道教为“本朝家教”(或

39、谓“皇族宗教”) ,始终扶植和崇奉道教,因此,促使道25教在教理教义及斋醮仪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在唐代,较大的道派是茅山宗,其次是楼观派,此外还有张天师一系的复起。楼观派以陕西周至县楼观为它的活动中心。至中晚唐时,逐渐形成龙虎山天师道,即所谓龙虎宗。这一派在帝王扶植下迅速壮大,为宋元以后龙虎山天师道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五代十国时期不少帝王仍因袭唐朝崇道之风,其中后周世宗柴荣崇道最为突出,他对自己取得帝位进行神化。北宋历代帝王承袭唐朝道儒释兼容和对道教崇奉扶植政策,其中真宗、徽宗尤以崇道著称。 宋真宗时期,宣扬天神降临、天书下降,尊神明赵玄朗为道教尊神,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宋徽

40、宗宣扬“天神下降”的神话,自称“ 教主道君皇帝 ”;热衷于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如封关公为“ 义勇武安王”,封妈祖为“南海女神” ; 此外,徽宗也实行尊道贬佛的政策。北宋灭亡后,北方一些汉族士人不愿与金朝统治者合作,山东、河北一带出现了汉族士人创造的新道派太一道、真大道和全真道。全真道,又称全真教,是道教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影响最大,最重要的教派,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传有七徒,称为“全真七子” ,其中以丘处机最为突出。元代以后道教基本被划为正一与全真两大派。 四道教的衰落为了提防群众利用道教作乱,朱元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礼部下设置道录司作为管理道教的最高机构,颁发度牒制度来限制道士

41、数量。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变” ,利用方士为其出谋划策、制造舆论,即位后更利用道教为其巩固统治地位。朱棣多次遣人寻访大师张三丰;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于永乐十年(1412)派遣三十万军民,在武当山建成庞大的道教建筑群来供奉“护国有功”的真武大帝。 明世宗是明朝皇帝中崇道最甚的一位,明穆宗鉴于其父崇道过滥,对道教采取了打击、抑制的政策,但他也爱好服食丹药。明朝道教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中后期的道教世俗化和民间化。明清之际,大大小小的民间宗教组织多达百余种,这是道教通俗化、世俗化的结果。 清朝统一全国后接受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严格的防范和抑制的政策。从乾隆开始,满清皇室对道教的贬抑越来越强。乾隆宣

42、布藏传佛教为国教,对道教的活动限制不断加强。 五、道教的信仰特征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 ,道教的教义思想和神仙方术,均从此发生出来。“道”在老子的 道德经 里被看作超时空的永恒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道家讲的“道”是自然之道,是顺应自然,自然而然,反对人为。而道教说“道” 是“ 灵而有性 ”的神异之物”,人若得“道”,即可成仙成神,长生不死,这种对生和现世的眷恋与执着,全然没有道家那种旷达与超脱,这是与道家的最大差别,因而可以说,道教的“道”和道家的“道”实在是貌合而神离。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是”长生不死”,这和其他宗教派别讲“灵魂不死”的也有很大的区别。 佛主死,道主生;在佛教

43、那里,精神的超越与肉体的死亡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必须苦行乃至舍身才能成佛,但道教却连肉身也要长生不死。这是道教和其他宗教派别的根本不同。 道教的基本经典是模仿佛教 大藏经 而编篡的 道藏经 ,简称 道藏 。最早于唐太宗时开始编篡,最后的一次编篡是明万历年间。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就是这一版本。第十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第一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历史发展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孕育展开一抽象发展 辩证综合的辩证过程,它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三大阶段(先秦 汉唐 宋明)正相符合,体现了逻辑发展与历史发展的一致性。一 先秦-中国伦理精神孕育展开阶段中国古神话重要特点: 崇德不祟力 ;惩恶扬善,善恶报应

44、 ;重天命而轻命运 26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这就是周礼。周礼成功地把氏族社会的原理转换为文明社会的伦理政治秩序,为日后中国社会建立了伦理生活的范式。孔子创造了以礼、仁、中庸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为儒家伦理提供了一个基础。 “仁”是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伦理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 “仁”以爱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为根基, “仁者爱人” ;其出发点是以“孝悌”为核心的亲亲之情;由此通过“忠恕”的环节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扩充为社会的伦理原理与道德情感。 “仁”既是一切德性的生命根源和发端,又是最高

45、层次的品德和德性的最高境界;同时还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 “为仁由己”,只要克己修身,笃实躬行,便可成为“ 仁人” 。孟子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方面论述了“尽心知性” “寡欲” “养浩然之气”等修养功夫,使孔子的仁学思想更趋完整。成为儒家伦理发展完善的重要环节,因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将孔孟并列,合称为“孔孟之道” 。与儒家不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以“义”为最高的伦理道德原则。 墨子 贵义篇中把这个“义”的基本内涵理解为“兼爱”。所以,在当时就有 “孔子贵仁,墨翟贵兼” 之说。在墨子看来, “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兼相爱,交相利 ” 。 墨子认为这个原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伦理原则,也是国与国之

46、间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正是从这样一个理解出发,墨家提出了“兼爱、 “非攻” 、 “尚贤”、 “互利” 等主张。 荀子与他们相反,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把天还原成自然之天,认为“天能生物,不能辨物”,断言天是没有意志的,只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不能把天与人混为一谈,强调要“明于天人之分”。荀子的立论根据是人的先天的“性恶”论,即所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性恶”指人的生理本能和欲望追求。人的道德观念则是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培养和圣人教化的结果。荀子还把人与万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得出人具有高于动物的价值,即在于人有礼义的结论。入世与隐世,人伦情感与人生智慧,心与身,构

47、成中国伦理理想性与世俗性、进取性与柔韧性的互补。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则提出了“道”的最高伦理道德原则。 “道”的本质是无为,因而作为对道的一种自觉遵循,人的德性也应崇尚无知、无欲、无为。老子的道德经阐述的正是这样一个由“道”而“德”的过程。庄子认为,在人生中恶固不可为,善也无须为,因为一个人为善要为名所累,为恶则为刑所累,因而真正的道德境界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从老庄的这些论述中可以发现,道家学派主张的其实是一种以无道德为最高道德的理论。这种理论固然有揭露封建专制社会讲仁义所固有的虚伪的一面,但道家学派因此而否定一切道德规范存在之必要性的做法无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管仲

48、为代表的早期法家把“礼”作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管仲把“礼、义、廉、耻”定为国之“ 四维”,把“礼”置于“四维”之首管子学派的思想家对“ 礼”的解释偏重于社会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和限制。所以礼还包括国家制度、等级秩序等。在韩非子那里,伦理道德教化甚至都被视为亡国之术,在他看来一切的社会秩序惟有靠国家暴力机器“法”来维护。这种极端崇法的理论主张在秦亡后逐渐被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所摒弃。 法家的政治伦理精神以政治代替伦理,最后导致了非道德主义。墨家的社会伦理精神代表了小生产者的理想,在精神取向与文化原理上又游离于“家”“国”之间,缺乏生长的根基,秦以后便中绝。 二、汉唐中国伦理思想的抽象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可分为三个小阶段:两汉儒家、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秦王朝由于过分强调“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企图以单纯的暴力机器来维护其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