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末民初保定教育行政体制的变迁及其 当代价值 周俊红 保定学院历史系 摘 要: 在清末“新政”的背景下, 保定教育行政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省级教育 机构不断完善, 学校司、学务处、提学使司相继建立, 府州县级教育机构劝学所 也随之创建。保定新式教育体制具有系统化、理念新、成果显著、全国领先等特 点, 其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使地方教育行政权力不断扩大、管理逐渐专门化、机构 设置渐趋完善。这些新式教育机构在管理学务、制定学制、督促保定教育发展方 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时期, 对 如何发挥保定教育的文化引领作用, 服务保定经济建设, 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 义。
2、 关键词: 保定; 教育行政体制; 劝学所; 京津冀协同发展; 雄安新区; 作者简介:周俊红 (1978-) , 女, 河北顺平人, 讲师, 历史学硕士, 主要从事 中国近现代史、近代地方史研究。 基金: 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清末民初保定教育行政体制及 当代价值研究” (171074) The Changes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Baoding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of China Zhou Junhong D
3、epartment of History, Baoding Universitity;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Deal”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aoding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system conducted a series of reform, improvement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he school-Department, the study-Affair Department, stud
4、y Direction Department established,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t the county level government states has been created. Baoding new education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atization, new concept,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national leading, etc.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make the
5、 local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power gradually expanding, management specialization, institutions become more perfect. These new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agement, development and supervision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oday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Jing-Ji
6、n-Ji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perio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Xiong an New Area, how to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Baoding education culture lead, Baod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service, also has very practical referenc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word: Baoding;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system;
7、 the department of inducemen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Jing-Jin-Ji; Xiongan New Area; 在清末废科举、兴西学、地方教育事务日益复杂的背景下, 旧有教育管理体制难 以适应需要, 教育行政体制随之改革势在必行。清末保定因是直隶省府所在地, 所以其教育行政机构省级、 府级和县级机构并存, 其近代教育行政机构在管理学 务、制定学制、督促保定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府县级教育机构劝学所 属全国首创, 保定最先试点, 迅速在各县建立并在督导学务方面成果显著。 保定 地方教育行政权力的扩大、 管理的专门化及
8、教育行政机构的完善, 促进了保定教 育的发展, 使其逐渐摆脱了旧教育的羁绊, 步入了近代化的发展轨道。 以往的保定近代教育研究多集中在直隶全省, 或者集中在袁世凯、 严修等对教育 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上, 研究对象也多是直隶的师范教育或者军事教育, 而对保 定地方教育行政体制的变迁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关注不够, 这与其在保定教育 史上应有的地位严重不符。 故此, 对清末民初保定教育行政体制进行研究, 既是 对保定教育史的重要补充, 亦对当前保定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清末民初保定教育行政体制变迁的历史背景 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机器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与组织体系、职权与责任划 分、相互隶属关
9、系与运行机制等的总称1。可以说, 一切教育活动的展开都是在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直接领导和干预下实施的, 其机构的完善、 职权的有效使 用、教育制度的制定及完善与各级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源远流长, 很早便建立了相应的教育机构来管理教育事务, 有一系列的教育规章和措施, 并在封建社会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为延续清王朝的统治,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十日 (1901年1月29日) , 外逃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 认为“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 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现今议和, 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 以期渐图富强”, 要求“军机大臣、 大学士、 六部九卿
10、、 出使各国大臣、 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 参 酌中西政要, 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 当省当并”21552-1553等问题各抒己见, 以备采择, 这次上谕即通常所称的 “新政诏”。1901 年4月21日, 清政府又成立了指导和推行新政的专职机构 督办政务处, 从而揭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 在清末新政这一宏观历史背景下, 在全国推行新政的大气候、 大环境下, 清廷经 济政策的调整和改变, 对地处京师首善之区的直隶自然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 特 别是直隶总督袁世凯, 内受中央倚寄, 外而表率群僚, 在推行新政过程中, 对 诸多改革事项率先倡办, 使各省转相效法, 对
11、全国各省的新政皆有影响。 保定当 时是直隶首府, 又因为八国联军侵华时天津被占领, 因此直隶总督此时常驻保 定, 这对于新政的顺利推行有着直接的影响, 许多新式机构、 新兴举措率先在保 定成立、制定, 并在保定试行, 极大地推动了保定经济、教育、军事的近代化。 教育改革是保定“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不断改革的保定近代教育具有 系统化、门类全、理念新、实用性强和全国领先等特点, 尤其是保定的军事教育 和师范教育在全国首屈一指, 开展得绘声绘色, 非常有成效。 而一切成果的取得 自然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新式教育行政体制的创建。 在清末科举制废除前, 清政府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中设有管学的国子监和礼
12、部, 各省则设提督学政管理地方学务, 其职责主要是巡历各地, 考录诸生。 清史稿 记载, 提督学政“掌学校政令, 岁、 科两试。 巡历所至, 察师儒优劣, 生员勤惰, 升其贤者能者, 斥其不师教者。凡有兴革, 会督、抚行之”3116卷,3345。按 照规定, 直隶设学官一人, 称提督学政, 管理地方学务、科举及学校事宜等。 府州县则设儒学, 各级儒学均有教官, 府学设教授, 州学设学政, 县学设教谕、 训导各一人, 名为教职, 实际上主要负责科举岁考。正如清史稿所说:“教 授、学正、教谕, 掌训迪学校生徒, 课艺业勤惰, 评品行优劣, 以听于学政。训 导佐之。 ”3116卷,3358但不负责教
13、育行政事务, 实际上, 不存在地方上的教 育行政机构。 清末“新政”中废科举、兴学堂, 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迥异于旧学, 旧学务 官自然难以胜任对新式学堂的有效管理, 而实际上他们一般也是只管科举教育, 基本不管新式学校。而且科举制度被废除后, “各省教职缺出不补。时议改置文 庙官, 不果”3116 卷,3359。因此, 要想推动教育的近代化, 必须新设特定机 构, 专门规划学堂创建的各项事宜。 二、保定新式教育行政体制的创建 在清末“新政”的大环境下, 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及辖境各级官员都非常重 视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新式教育行政机构逐步建立并完善, 并在管理学务、 制 定学制、督促保定
14、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省级教育行政机构及职能 清末直隶省新设的教育行政机构经历了三个阶段:学校司阶段、学务处阶段和提 学使司阶段, 其中学校司和学务处设于保定, 提学使司设于天津。 1. 直隶学校司阶段 为便于管理新设学堂事宜, 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四月, 直隶学校司在省城保 定正式创建, 作为“通省学务总汇之所”4598, 管理直隶全省学校事务, 对 各地学堂进行必要的行政管理及监督。学校司最初暂借理事府衙署为办公之所, 并在莲池书院西面建造新署。1903年, 新舍建成, 即行迁移, 并设排印局于保 定府东街。 学校司设督办掌通省学校事务。督办之下, 置参议一员, 随
15、同督办参议学校各 事。 学校司设“三处”“二所”, “三处”即专门教育处、 普通教育处和翻译处。 专门教育处掌通省专门教育事务;普通教育处负责办理关于蒙养学堂、小学堂、 中学堂、师范学堂的所有一切事务, 及以上诸学堂教习的考验等事;翻译处掌翻 译图书事务。“二所”即支发所和稽查所。支发所掌学校司银钱事务及通省学堂 经费等事, 如修造校舍、置备器具、购买中外图书仪器等;稽查所掌“分查通省 学校事务”, 不设置定员, 随时由督办遴选妥员, 禀请总督委用533-35。 学校 司官员均由总督选用任命。 2. 直隶学务处阶段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 (1904年 1月) , 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所呈的学务纲
16、 要指出, “各省府厅州县遍设学堂, 亦须有一总汇之处, 以资管辖, 宜于省城 各设学务处一所, 由督抚选派通晓教育之员, 总理全省学务, 并派讲求教育之 正绅, 参议学务”6550。同期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对学务处的职掌作了相 应规定, 如负责办理各地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的教员名数、学生入学毕业 人数及出入费用等事宜。 遵照学务纲要和奏定学堂章程中有关规定, 光绪三十年五月 (1904年7 月) 直隶学校司改为学务处, 督办改称总理。原学校司所设立的专门、普通、编 译三处改称为局, 随后编译局改为编译课, 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十月又改设 为总务、普通、专门、实业、图书、会计和游学七
17、课。 就以上七课而言, 专门课、普通课、图书课是沿袭学校司三处即专门教育处、普 通教育处和翻译处而来;会计课沿袭支发所而来, 并有所扩充;总务课和游学课是从学校司督办所掌职能中独立出来的;实业课是为适应新学校体系的需要而设 立的。 综合来看, 学务处较之学校司, 不论是人员编制还是职能权限都有所扩充, 这表明督学机构正处在不断完善过程中。 光绪三十一年四月, 直隶学务处迁往天津。至 1906年上半年, 直隶各学堂学生 已达86 652 人, 直隶教育已经处于全国的前列。 3. 直隶提学使司阶段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 清政府颁布上谕, 宣布废止科举, 饬令各省学政专司考校 学堂事务。为避免引起旧式
18、学政与新式教育机构之矛盾, 学部于1906 年4月25 日奏请各省裁撤学政, 改设提学使司, 得到清政府的批准。 学部规定:提学使司设“提学使一员, 秩正三品, 视按察使统辖全省地方学务, 归督抚节制, 于省会地方置学务公所, 分设总务、普通、专门、实业、会计、图 书六课;另设学务议绅四人;设议长一人”6584。 至此, 各省统一的新式教育行 政管理机构正式建立。 1906年 5月, 直隶遵照部章裁撤学务处, 改设直隶提学使司, 直隶提学使司设 在天津, 最高行政长官称为提学使, 统辖全省学务, 由督抚节制。 提学使衙门仍 用旧有的学政衙门, 原学务处改为学务公所。学务公所设议长一人, 议绅四
19、人, 佐提学使参画学务, 并备督抚咨询。 议绅由提学使延聘, 议长由督抚咨明学部奏 派。学务公所分为六课:总务课、专门课、普通课、实业课、图书课、会计课。 学务处时期的游学课被裁撤, 海外游学事务由专门课负责办理。 “各课设课长一 人, 副长一人;其课员视事之繁简, 由提学使酌量详派”544-45。 直隶提学使司下还设有省视学 6人, 六品, 职责是承提学使之命令, 巡视各府 厅州县学务,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直隶各地学务的改进。如 1905年11 月11日视学王振鑫、 冯蕴章查视涞水县小学堂情形发现“该学堂全因书院旧址, 毫无改作, 斋舍只九间, 学生十名了无规条, 一切寝食出入, 并
20、无一定点 钟, 宛然一书院性质至初等小学, 据该县言已办有十处。 视学员亲至西北关 两处察看, 一八人, 一十八人, 实皆读杂字本、百家姓、与冬烘乡塾无 异。欲为之亲试教授法, 并黑板皆无。若必拘定大县三十、中县二十、小县十处 之说, 则在州县既以此敷衍上宪, 在各村亦以此敷衍州县。官不知民间之办法, 民亦不知官之用意”7274。 视学针对该学堂存在的问题建议整改, 并提出整改 意见。后来再次查视, 情况有所改观。 这样, 经过学校司、 学务处到提学使司的变更, 直隶省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基本 确立, 并形成较为完备的系统。 (二) 府州县级教育行政机构及职能 保定府州县级的近代教育行政机构,
21、主要是各地劝学所的建立, 其中教育家严 修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严修 (18601929) , 字范孙, 号梦扶, 别号偍屚生, 原籍浙江慈溪, 1860年 生于天津, 汉族, 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 也是革新封建教育、推进教育现 代化的先驱。1904 年春出任直隶学校司督办, 在推进直隶教育改革方面作出了 积极贡献。 1904年 5月, 严修开始主持直隶学校司事务, 随后他亲自去日本考察, 尤其研 修教育行政。 回国后, 严修向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建议广设劝学所, 作为指导设 置学堂及奖励就学事务的教育行政基层组织。 袁世凯欣然采纳, 于光绪三十一年 八月饬学务处“于各
22、府、直隶州特设劝学所, 以次至所属城坊村镇劝谕设 学”8。清史稿也记载:“劝学所之设, 创始于直隶学务处。时严修任学务 处督办, 提倡小学教育, 设劝学所, 为厅州县行政机关。 仿警察分区办法, 采日 本地方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法, 订定章程, 颇著成效。”3107卷,3144 根据直隶学务处各属劝学所章程, 劝学所的主要任务是劝办小学, 宣讲教育 宗旨, 由地方官监督办理学务。 劝学所设县视学一人, 兼任学务总董, 其职责是 总管各州县学务, 负责本地筹款兴学的全部责任。 人选须为本地人氏, 上任前均 须到日本考察教育, 并且规定一年选聘一次;总董之下设劝学员若干名, 分管各 区一切有关学区内
23、学务之事, 有劝导、 督促及视察的责任。 劝学方法须婉言劝导, 不可稍涉强横;劝学内容是“劝入学, 劝买书, 劝勿旷课, 劝勿退学”;对劝学 员的考核标准以“劝募学生多寡定学员成绩之优劣”, 将怠慢或办理学务不善 者开除;各村设学堂董事, 或称学董、村董, 其职责是协同或帮助劝学员在本村 劝学和兴学。所有劝学所总董、劝学员、村董, 不得干涉地方学务以外的事情, “如有包揽词讼倚势凌人者, 经地方官查实, 轻者立时斥退, 重则禀明提学使 司纠办”7147。 劝学所还于各地设置宣讲所, 一是宣讲 圣谕广训 章程, 二是宣讲忠君、 尊孔、 尚公、尚武、尚实五条教育宗旨。宣讲员由劝学总董延聘, 要求是
24、师范毕业生或 具有同等学历者, 行为品格须端正。 宣讲时无论任何人都能听讲, 但为防止弊端, 规定妇女暂时不准听讲。 1905年冬, 直隶又先后颁布劝学所章程和续充章程, 至1906 年, 直隶 除张家口厅等17处厅州县外, 已设有劝学所 139处, 劝学所在直隶大部分州县 先后成立。 1909年, 全省共建立了152个劝学所, 劝学总董153人, 劝学员713 名, 均居全国之首, 直隶出现了兴学重教的风气。 保定是直隶省首府所在地, 因此, 劝学所的设置较之其他地方不仅时间早, 且 成果显著。从县志资料来看, 此时期保定各州县劝学所纷纷建立: 安国:光绪三十一年废学正、训导 2署, 设劝学
25、所, 置总董1人, 劝学员 3人。 分5个学区, 学校设校董9722。 唐县:光绪三十一年设劝学所, 设劝学总董 1人, 董事若干人10657。 清苑: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在故城城隍庙内设教育行政机构劝学所。有 总董事1名, 劝学员 6名, 张国浚为劝学总董。 全县划为 5个学区, 每学区设高小1处。由于工作勤恳, 在限定的时间内, 创办新式小学堂就达到150 所。光绪 末年, 全县划分为 5个学区, 各区各设高小 1处。 雄县:清光绪三十二年 8月成立雄县教育局, 内设“劝学总董”, 劝学员 4人 11460。借城内东南隅三义庙为办公地点。 涿州:清光绪三十二年成立劝学所, 所址在城
26、内马神庙里仁仓。 以杨为章为总董, 另设劝学员若干人。内附师范传习所 1班、模范初等小学堂 1处, 分全县为 13 劝学区。三十三年 (1907) 正月, 在城内参府口添设女子初等小学堂 1处。宣统 元年 (1909) , 杨为章离职, 由单琴治接任。宣统三年 (1911) 总董改称劝学员 长。民国元年 (1912) , 劝学员长改称学务主任, 仍以单琴治充任12609。 阜平:光绪三十二年改教谕为劝学所13685。 高碑店:光绪三十二年, 新城县成立劝学所。 劝学所设总董 1人, 负责筹款办学, 下设劝学员, 负责劝导督促及视察14631。 博野:光绪三十二年, 教育署更名为劝学所, 设所长
27、1人, 视学员 (亦称劝学 员、查学员、督学) 2 人15479。 定州:光绪三十三年, 定州成立劝学所 (址在文庙) , 辅佐知州办理学务, 设劝 学总董1人, 义务职劝学员若干人。 县以下分成若干学区, 由县劝学员分别负责 各区劝学事宜, 各村设有正、副学董, 管理本村学务16868-869。 顺平:光绪三十四年 (1908) , 于县立高小暂设劝学所, 旋由总董高登瀛于县府 东侧改建新址。划全县为 4学区, 各设劝学员 1人17861。1915年, 迁南街县 议会旧地。1922年迁回, 以不敷办公遂移孔庙焉, 房十二间。 蠡县:于清光绪三十四年设劝学所18693。 定兴:光绪三十四年,
28、教谕、训导改为劝学所19566。 望都:光绪二十九年 (1903) 裁撤教育署, 改设劝学所, 设劝学总董 1人, 专司 督办学校20679。 容城:清末, 县成立劝学所, 设总董1人, 劝学员 2人21389。 徐水:在西街关帝庙内, 就庙宇地址添建房屋, 先为劝学所, 后改教育局。 满城:劝学所设董事 1人, 下设劝学委员若干人, 1906年将4乡15 所义塾改为 初等小学堂。宣统二年 (1910) , 确定劝学所为府县的教育行政辅助机构, 并将 劝学所的总董事, 改称为劝学员长, 后改称劝学所长。劝学所主要职责: (1) 劝 导地方兴办学堂, 施行新学制; (2) 考察全县学务; (3)
29、 主管官办学堂; (4) 遴 选基层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员的任免; (5) 主持学业的成绩考核; (6) 筹措教育经 费22696-697。到 1911年, 全县有初小67 所, 高小2所, 两级女子小学堂 1 所2313。 易县:民国五年 (1916) 兴办新教育, 设劝学所, 劝学员10余人, 改私塾为小 学校, 易县各村有小学校 123处, 其中公立高小 8处24925。 当然, 首创阶段的直隶劝学所组织还比较简单, 规章制度也不甚完善, 但其广 泛设立标志着县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初步建立, 在提高民众对新式教育的认知和 了解、带动士绅参与教育方面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正如宣化府兴学之士郭维城 所
30、言“劝学所为组织学校之机关, 开通风气之基础也”25。 在直隶成功推行劝学所制度的基础上, 1906 年5月, 清朝颁布学部奏定劝学 所章程, 开始将这一制度推广到全国。其具体职责规定为劝学、兴学、筹款、 开风气、去阻力等。劝学所是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县级教育行政机构, 至此, 从 中央到地方、清朝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现代教育行政体制。 清末直隶推行地方自治期间, 直隶劝学所地位职权相较之前有所下降。1910年, 直隶制定改订劝学所章程, 劝学所地位从原来专管州县教育的独立行政机关 转变为“佐府厅州县长官办理学务”。职权范围也有所缩小, 不能单独行文, “劝学所应办事务, 须经该管长官核定, 所有文
31、件以长官名义行 之”7148-149, 劝学所变成地方兴学的辅助机构。 民国初年, 政局动荡, 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名称几经变化。1913年, 袁世凯政府 下令取消各县劝学所, 地方教育改归县署管理, 1915年又颁布劝学所章程, 予以恢复。 而在此一年前, 即1914年11月, 直隶各县劝学所已奉省令恢复。 1923 年, 北洋政府拟推行强迫教育, 颁布县教育局规程, 将劝学所改为教育局。 三、保定新式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 清末民初保定教育行政体制上的改革, 使保定教育行政机构在管理学务、 制定学 制、督促保定教育发展方面成果显著。保定地方教育行政权力的扩大、管理的专 门化及教育行政机构的完善,
32、促进了保定教育的发展, 使保定教育逐渐摆脱了 旧教育的羁绊, 步入了近代化的发展轨道。 综合来看, 此时期的保定新式教育行 政体制具有如下特点。 (一) 三级教育行政机构并存 清末民初保定既是直隶省首府所在地, 又是保定府的政府所在地, 同时清苑县 政府也设在保定市区内, 因此其省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府县级教育行政机构并存, 这种情况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 而也正因为这种特殊的政府设置格局, 使得保定 府的“新政”改革, 尤其是教育改革在当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制定并推行。 (二) 教育改革成果显著 保定教育改革为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扫除了障碍, 新式学校发展迅猛, 不论是 学堂数, 还是在校人数上都有一
33、个质的飞跃, 保定近代教育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此时期保定从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军事教育到中学教育、 小学教育及幼儿教育, 形成了系统、 完善的教育体系, 从而奠定了保定在河北省乃至北方教育事业的领 先地位。 随着新学运动的实行, 各类各级新式学堂雨后春笋般在保定各地涌现, 1901年, 保定新式学堂仅1所, 学生几十人, 三年后, 各类新式学堂则猛增至 52所。此 后至1909 年, 保定的新式教育始终发展态势良好, 学堂数和学生数一直居高不 下。1906年, 全省有高级师范 2所, 保定居其一;全省有初级师范6 所, 保定居 其二。诚然, 地方官贪图功利、虚报浮夸者所在多有, 但在短短数
34、年间骤然达到 如此规模, 成绩还是斐然可观的。 又如直隶学校司成立后, 制定了 直隶小学堂暂行章程 直隶中学堂暂行章程 直隶师范学堂章程等, 对直隶学堂办理的方法、课程设置、学堂条规和学堂 经费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仅两年时间直隶教育就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之势, “省垣各学, 开办在先, 各属中、小学堂亦设殆遍。两年以来, 士气民情, 均有 鼓舞奋兴, 蒸蒸丕变之势”4921。 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直隶教 育的近代化。 (三) 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引领全国教育改革 保定直隶学校司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省级教育行政机构, 它的设立要比 清政府后来要求各省设置总理兴办学校事宜的学务处早近
35、两年的时间, 比中央 一级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学部的创建还早三年。 府县级教育行政机构劝学所属全国首创, 至 1906年直隶已设劝学所 139处, 1909年全省共建立 152个劝学所, 劝学总董 153人, 劝学员713名, 均居全国 之首。在直隶成功推行劝学所制度的基础上, 1906年5月, 清朝颁布学部奏定 劝学所章程, 开始将这一制度推广到全国。劝学所是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县 级教育行政机构, 至此, 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现代教育行政体制。 (四) 教育改革受当时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清末“新政”为保定新式教育的改革和推进奠定了大环境, 上至清朝统治者, 下至直隶乃至保定各级官员, 在
36、挽救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 都非常重视教育对 国家军事富强、 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重要作用, 因此, 其教育行政体制改革能 够非常顺利地推进。 到了清末推行地方自治期间, 由于清政府统治者抱着假立宪的心思, 因此对于 地方实力派所要求的地方自治多拖延, 从而导致劝学所地位职权相较之前有所 下降。1910 年, 直隶制定改订劝学所章程, 劝学所地位从原来专管州县教 育的独立行政机关转变为地方兴学的辅助机构。 民国初年, 政局动荡, 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名称更是几经变化。劝学所旋改旋废, 直至1923 年, 北洋政府拟推行强迫教育, 颁布县教育局规程, 将劝学所改 为教育局。 由上可见, 保定教育改革受
37、当时国家大政方针的影响, 教育行政机构名称多变, 职权也相应发生变化。 作为地方行政事务的主导者, 如何抓住国家大政方针的有 利导向, 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和规划, 至关重要。 (五) 外国教育界人士推动了保定新式教育体制的改革 保定近代教育的兴起, 还得益于外国教育界人士的帮助, 此时期, 保定各地纷 纷延聘日本教习, 参与保定的教育规划与发展。 东京音乐学校校长兼东京高等师 范学校教授渡边龙圣既是袁世凯的教育顾问, 他还担任直隶学校司教育顾问, 直接参与学校司的工作, 负责教育情况的调查、学校的设立、教科书的编纂、课 程的设置等。同时在学校司编译处还添聘日本人 3名。 1901年, 全国聘用
38、日本人26名, 有13人在直隶省工作;1904年, 全国受聘日本 人增至218名, 保定即占 45人;1908年, 全国受聘日本人达到 555 名, 保定占 有74人。在保定的直隶法律学堂、直隶法政学堂, 定县的定武中学堂, 均有日 本教习在执政和参与教育建设。 这些外国教育界人士的加入, 极大地推动了保定近代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清末民初保定教育行政体制变迁的当代价值 保定的近代教育具有系统化、门类全、理念新、实用性强和全国领先等特点, 其 中清末民初保定教育行政体制上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 正值推进京津冀 协同发展、 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时期, 保定教育行政体制应该发挥其文化引领
39、作 用, 服务保定经济建设。 (一) 要解放思想, 大胆尝试改革 鸦片战争后, 中国被迫开放国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 机, 墨守成规、 故步自封只能加速清王朝的灭亡, 如何挽救国家于危亡成为举国 上下的大事。 于是社会各阶层纷纷出谋划策, 积极向外学习, 引进西方先进思想, 寻求救国之路, 清末教育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当前, 如何让我们的 教育改革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而服务, 是我们的教育 工作者共同探讨的课题。但无论如何, 思想僵化、满足现实肯定不是发展之道。 (二) 要通盘筹划, 力求稳中有细 良好的机构运行有赖于科学化、标准
40、化、规范化的规章制度, 所以教育改革应该 循序渐进, 稳扎稳打;急于求成、 一步到位不仅难以保证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更容易造成教育成本的浪费。 朝令夕改的硬性的发号施令不仅影响教育行政机构 的权威性, 严重的还会引起大的社会问题。 因此, 在教育行政体制进行变革前应 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讨论、验证、逐步推广, 如此既能检验方案的可行性, 又可给 民众一个了解接受的过程, 从而使得改革推进事半功倍。 (三) 要抓住机遇, 迎难而上 清末直隶保定的教育行政改革正是在清末“新政”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实施的, 上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下有各级官员的高度重视, 还有民众的积极支持, 因此 保定的教育改革才能位
41、于全国前列。 当前, 保定的环境形势大好, 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扎实推进, 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2017年4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并为之定位为“继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之后又 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是千年大计、 国家大事”。 无论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 还是在雄安新区的设置和建设上, 保定的地理位置都是首屈一指, 在这样的国 家发展利好局面下, 如何发挥保定的本土优势, 让教育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是我们保定教育的发展机遇, 也是保定教育界人士应该深思的问题。 (四) 要坚持开放性与本
42、土化的统一, 立足保定, 发展特色 保定在教育行政改革上既要坚持走出去、 引进来, 还要注意立足自身, 不能失去 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走出去既指学习兄弟省市的经验, 同时也要注意引进国外的 先进理念和经验。 但是外来“和尚”念的“经”未必适合保定的本土特点, 所以 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要注意坚持保定自身的教育优势。历史文化名城、革命理念 坚定、系统化、门类全、理念新、实用性强和全国领先等都是保定教育的传统和 特色, 在新时期保定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传统和优势更能彰显保定 的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李剑萍, 杨旭.清末现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形成、 特点和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
43、 2016 (4) :16-22. 2沈桐生.光绪政要:卷二六G/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35 辑, 台北: 文海出版社, 1974:29-30. 3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4廖一中, 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 5朱有瓛.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M.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 1993. 6陈学询.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7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 2辑: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8督宪袁伤学务处条议各府直隶州特设劝学所章程札J.教育杂志, 光绪三十
44、 一年 (第十二期) 文牍:9. 9安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国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6. 10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唐县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11雄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雄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12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涿州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7. 13阜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平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9. 14高碑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高碑店市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7. 15博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博野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6. 16定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定州市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
45、社, 1998. 17顺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顺平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99. 18蠡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蠡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9定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定兴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7. 20望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望都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0. 21容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容城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9. 22满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满城县志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7. 23阎国华.保定近代教育史略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3. 24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易县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25宣化府学务当议J.教育杂志, 光绪三十三年 (第一期) 论说: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