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泉州历史及旅游资源概况,泉州市情概况: 泉州历史概况: 泉州旅游资源介绍:,泉州市情概况,泉州市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地处福建省东南部,面积11015平方公里,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永春县、安溪县、德化县和金门县等十二个区域。人口620万人,其中回、蒙等42个少数民族十余万人。居民通用闽南方言。,泉州市情概况,地理概况: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 ,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戴云山脉从东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有“闽中屋脊”之称。境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
2、、盆地、平原过渡。泉州海岸线曲折蜿蜓,大部分为基岩海岸,总长约 421公里,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及肖厝、崇武、后渚、梅林、石井等14个港口。,泉州市情概况,泉州是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全市海外华侨、华人有620多万人,旅居香港、澳门同胞有8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近几年,来泉州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投资经商,旅游观光的 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旅外乡亲热心桑梓建设,对泉州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泉州市情概况,景 观: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
3、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27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泉州历史概况,泉州历史悠久。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它既有十分兴盛繁荣的光辉历史,也有过动乱停滞乃至衰微的痕迹。 先秦两汉时期 两晋南北朝 唐朝 两宋时期 明清及近代,先秦两汉时期的泉州,早在旧石器时代,古越族人就在这块土地上披荆斩棘,繁衍生息。先民使用石制工具劳动生产,掌握种植水稻和制作陶器的技术。 夏商两代,地属扬州。 西周秦汉时期
4、属闽越地,先民就“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掌握海上航行技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晋江,两晋时期,中原动荡,大批士族晋民避乱入闽,辗转来此,沿江而居,晋江便因此而得名。他们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促进了本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繁荣。 东晋至南朝期间,泉州社会相对安定,滨海先民“以网罟为耕耘”,在发展渔盐业生产的同时,为扩大农桑生产,与江海争地,在晋江下游围垦冲积滩涂,改造为农田;山区先民则开劈山丘造梯田。经济在此时有较大发展,此时海上交通也悄然兴起。,唐朝时期的泉州,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开始立州建置, 名曰武荣州。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 泉州以城北泉山而
5、得名。此时泉州造船技术高超,所造海船抗风力强,航行平稳,适于远航。唐代中期,对外通商贸易不断扩大,来泉的外国使臣、商人和传教士日益增多,出现了“船到城添外国人”“市井十洲人”的盛况。当时,泉州与广州、扬州、交州并称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商港。当时“泉绢”与青花瓷、铜铁品均远销海外,刺桐港对外通商贸易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由于环城遍植刺桐树,逐以刺桐港闻名于世。,两宋时期的泉州,北宋时期,泉州经济更加繁荣。造船技术更加精良,已能造出远洋大海舶。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推动刺桐港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到北宋后期,泉州的对外通商贸易已涉足31个国家和地区。南宋时期,皇室偏
6、安,泉州距杭州较近,所造海舶船身巨大,设备齐全,乘航平稳,加上舟师水手善于识天象,辨水道,并用指南针导航,所以海舶一直称雄于海上,成为南宋政府海上交通要地和重要的经济补给来源。据诸蕃志记载,泉州其时已与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往来,“涨海声中万国商”,使刺桐港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有很多外籍商贾巨富与皇族绅贵择居泉州,繁衍生息。,元代时期的泉州,元代,政府仍袭用南宋之法,在泉州设市舶司。至元十八年(1281年)还特地作出规定:“商贾市舶物货,已经泉州抽分者,诸处贸易,止令输税,不再抽分”。使泉州港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泉州也在此时取得“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据岛夷志略载,泉州与海外通商贸易已
7、涉足近百个国家与地区。马可波罗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冬,奉命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途经泉州时在其行记中写道“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这里)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丰富。”50年后,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拔图塔来泉,他在游记中写道:“余见(泉州)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矣!”其时,泉州不仅是昌盛的通商巨埠,而且是一座繁华的国际都市,居住泉州城的居民,除中国人外,来自外国的商人、传教士、僧侣、游历家、王子、贵族和使节等达数万人。 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义兵万户赛甫丁和阿迷里丁占据泉州,酿起兵乱,持续五年未息。至正二十二年,西域人那兀又据
8、泉叛乱,到至正二十六年才平息,前后达十年之久,泉州社会因此受到极大破坏,经济开始衰败。,明清及近代的泉州,明初,明朝政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为了防止倭寇骚扰,一开始就实行“海禁”政策。后为推行朝贡贸易,于洪武三年(1370年)设福建市舶司于泉州,限令只通琉球。洪武七年罢止市舶司。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泉州又复设市舶司,并加设“来元驿”。此时,泉州农桑和手工业发达,盛产棉布和葛布,织染业称著一时。陶瓷产品均为上品,冶炼技术精湛,造船技术高超,所产的糖、盐、茶叶、桂元等都是海外贸易的得利商品。但由于官营的朝贡贸易须大量赏赐丝绸、铜币等,得不偿失
9、,至成化六年(1470年)“四夷朝贡人数日增,岁造衣币赏赉不敷”,朝贡贸易维持不下去。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置福州。从此,泉州对外贸易一蹶不振。明朝后期,泉州人相继成批出国侨居海外谋生,形成泉州海外经商贸易的新特点。民间贸易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由合法转为非法,出现了许多横行海上的武装走私集团。,清初,清朝政府面对郑成功的强大抗清力量,先是实行“禁海”,以后又下令“迁界”,强迫海边居民分别内迁30-35里,致使泉州沿海居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良田荒芜,闾里空虚,经济全面衰败。后来,由于郑成功收复台湾,大批流离失所的沿海居民入台屯垦;施琅平台时,又有一批泉州人随军入台。据统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存
10、在的23年间,泉州沿海移居入台达20万人以上,对开发建设 台湾起着重要作用。至18世纪以后,当欧洲殖民主义称霸海上,中国被打开门户的时候,泉州对外贸易港口的地位被厦门取代,泉州港开始沦为地区性的小港了。 鸦片战争以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制度统治下,泉州海外通商贸易每况愈下,社会经济停滞不前,加上清政府赋税苛重,层层盘剥,手工业倒闭,大量破产,农民辛苦劳作半岁粮,民生无计。为了求生存,谋发展,泉州成批居民出国侨居国外谋生。从1841-1911年的70年中,泉州人出海侨居谋生达70.86万人。,泉州旅游资源介绍,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这里历史文化
11、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伊斯兰教圣墓 唐 千年古桑 唐 老君造像 宋 清净寺 宋 祈风石刻群 宋 洛阳桥 宋,天后宫 宋 安平桥 宋 东西塔 宋 草庵摩尼教寺 元 喇嘛教三世佛造像 元 崇武古城 明 海外交通史馆,老君造像 宋,我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闽海蓬莱“意境区内的羽仙岩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君岩介绍,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寥寥数语,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指能弹物,目光炯炯,独具超尘脱俗、
12、仙风道骨神韵。整座石像神态浩然,和蔼可亲,炳焕生光,充满魅力,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瑰宝。 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蔚为半观,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咏赞。道观明代已废,但老君造像经风历雨何存至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众多学者慕名而来参观考察。现在老君岩已成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游热点。法国学者黛安娜李作为我国文化部外文局专家,随外籍专家组来泉州考察时,在老君岩说 :“这已是我第二次参观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样激动,因为这位老人和大地紧紧地融为一体,他好像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国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赞老君岩造像为:“老子天下第一“。,伊斯兰教圣墓 唐,我国现存最古老、
13、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山圣墓介绍,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贤徒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卒葬灵山。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其灵圣,故名曰圣墓,山曰灵山。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约3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棱子,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棱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廊内有历代石碑5方,正中为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辉绿岩碑刻,记述两位先贤在法厄福尔时代(学者考证:“法厄福尔时代系古代阿拉伯对唐朝皇帝的称呼”)来
14、到这个国度。右侧一方为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来此祭告行香后属下为之所立的记事碑,上刻:“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镇扶蒲和日记立”。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围还有一些历代的伊斯兰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兰教常用的“云月”图案或古兰经片段。墓前放有一天然巨石,风吹欲动,手推能晃,故称“风动石”,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毬”三个大字。这块风动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风动”。伊斯兰教圣墓已成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喇嘛教三世佛造像 元,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
15、于最东南的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碧霄岩景区内。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世佛造像介绍,“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密教(俗称喇嘛教)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清源山碧宵岩“三世佛”为摩崖石刻,作长方形大龛,高3米、宽6.5米。“三世佛”并排结跏坐在仰覆莲花庄上,中尊为现在佛,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左尊为过去佛,亦作触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钵;右尊为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皆为土蕃式样。整庄造像布局匀称,雕工精湛,造形优美。“三世佛”造像为元代泉州路监临官达鲁花赤阿沙(其原籍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境),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登临清源山,感岩之雄奇,选崖而雕,并筑
16、殿崇卒。至正丁未秋(公元1367年),其侄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般若贴穆尔道出泉州,追忆先伯监郡公遗址,慨然重修。在殿堂南北两侧,垒土为墙,架木横跨,筑室供丰。建筑物有主殿、回廊、禅房等六、七间。至20世纪60代由于年久失修,殿堂塌毁于暴风雨中,石雕造像曝露于崖壁。1988年12月,市政府拨出专款进行“三世佛”石雕造像的保护工程,在临崖坡地的原址兴建,于1991年8月竣工。一、二层为封闭式屋宇,三层为敞开式阁楼,平面成“品”字形布局,具有泉州古建筑之特色。从崖下仰望,整座建筑物古朴典雅,气势雄伟,蔚为壮观。“三世佛”,造像东侧的造像记事石刻碑文,又为研究元代党项羌人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17、千年古桑 唐,唐代桑树: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桑树,位于泉州开元寺甘露戒坛的西南侧,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千年古桑介绍,开元寺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当时,此地原是一片大桑园。传说有一天,桑园主黄守恭梦见一位和尚向他募地建寺,黄宇恭说如果桑树会开莲花,他就献地结缘。不几天,满园桑树果然开放雪白的莲花。黄守恭只好把这片桑园施舍出来,由尊胜院匡护大师主持建寺工程。寺也因此得名“莲花寺”。至今寺内的这株老桑树,干分三叉,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桑树开莲花”虽属传说,但这寺却因之被称为“桑莲法界”。,清净寺 宋,清净寺,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位于鲤城区涂
18、门街中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净寺介绍,清净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寺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的。剧门楼北墙的阿拉伯碑刻记载,寺又名“艾苏哈卜大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大门朝南,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层。第一、二层皆为圆形穹顶拱门,第三层为砖砌圆顶。楼顶为平台,四面环筑“回”字形垛子,有如城堞,北墙左右嵌有二方阴刻“月”、“台”石刻,为伊斯兰教徒“斋月”用以望月以便确
19、定起斋日期,整座建筑造型巍峨壮观。“奉天坛”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现仅存四围石墙。入东墙尖拱形正门,看西墙正中有一法拱形的高大璧龛,龛内刻有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经名石刻,保存完好。寺的西北角为“明善堂”建于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因奉天坛礼拜殿屋盖倒塌后,教徒们便移此做礼拜。在门搂的东侧“祝圣亭”内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修清净寺的碑记,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物证。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在伊斯兰世界也是有数的古寺之一。清净寺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
20、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祈风石刻群 宋,我国现存最多的祈风石刻,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九日山景区内,堪称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祈风石刻群介绍,远在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山麓创建延福寺。晋人衣冠南渡,聚居晋江的中原移民,每逢重九,登高望远,因此山名九日。 九日山以“山中无石不刻字”饮誉宇内。自唐至清摩崖石刻达75方,其中海交祈风及市舶司事石刻l3方,记载了从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公元1174年-1265年)海舶冬季遣舶祈风和夏季回舶的祈风情况,由太守亲临主持,仪式隆重,市舶提举及其他官员参加,向海神通远王祈祝“蕃舶”一帆
21、风顺,来往平安。当时海湖涨满金溪,百舸云集沿岸,旌旗蔽空,鼓乐喧天,人马车轿,连绵数里,昔日祈风场面,十分壮观。 这些石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也是我国与亚非各国人氏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从而领略到泉州在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应有地位。,洛阳桥 宋,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介绍,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
22、;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由于当时洛阳江潮 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屡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涵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洛阳桥的建成
23、,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作用,天后宫 宋,天后宫又名天妃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妃宫为我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妈祖行宫。位于泉州市区天后路,素有“温陵圣庙”之称。,天后宫介绍,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钦赐妈祖庙额“顺济”为名,称“顺济庙”;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和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两次册封妈祖为“天妃”,妈祖神格提高,“顺济庙”随之易名“天妃宫”;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郑和出使西洋路经泉州,曾奉旨修庙。此地昔日为:“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官府曾在
24、此为商舶出洋举行祭海大典,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将军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后”,自此,天妃宫改称为“天后宫”;清道光年间(公元1830年1850年)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 目前,较完整地保存有雄伟的大殿、后殿等古代建筑。宫内的“闽台关系史博物馆”收藏陈列有大量的珍贵历史文和民俗文物。 历史上,由于妈祖故里莆田隶属泉州管辖,也由于泉州在宋元时期为世界最大的对外贸港口之一,泉籍移民常由此庙迎接妈祖赴海外奉祀,妈祖信仰随泉州外交往的发展、海交贸易的兴盛、移民热潮的兴起而远播台、港、澳地区和世界各地,影响深远。因泉州古称温陵,故有“温陵妈祖”之称。,安平桥 宋,我国现
25、存古代最长的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介绍,安平桥(又名“五里桥”)位于泉州城南三十公里的安海镇,横跨海滩,与对岸的南安水头镇相接。据泉州府志记载:“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筑品桥,未就。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郡守赵令衿成之”。此桥工程前后历时十三年方告落成,是一座用花岗岩构筑的梁式长桥。安平桥落成后,令衿亲自写记曰:“其长八百十有一丈(2255米),其广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在桥的东、西和中部,还建有五座“憩亭”,两侧设有扶栏,还有石塔、石将军等文物。桥中段的“水心亭”;俗称“中亭”,是从前五亭仅存的
26、一座,但亦几经重修,现存为清代的建筑。亭的周围保存着历代修桥碑刻十三座。亭上石柱,刻有古代无名氏所撰之对联,下联为“天下无桥长此桥”,既括了安平桥长度冠于古代桥梁之首。安平桥的桥墩有长方形墩、半船形墩和船形墩三种形式,桥基则采用“枕木卧基法”,以砂为基底,枕木交叉相叠其上,再在枕木上建造桥墩,与洛阳桥筏形基础迥异,有所创新。,东西塔 宋,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开元寺内,开元寺东西塔介绍,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寺庙规模宏伟,占地面积7.8万多平方米。气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和东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独具魅力
27、的神韵著称于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座落在开元寺中两侧的双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东、西两塔是我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 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初为木塔;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易为砖塔;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公元l238年1250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为木塔;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年-1189年)易为砖塔;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1237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两塔塔座均作须弥庄形,塔每层开四门设四龛,门
28、龛位置逐层互换。外有平座扶栏,游人可环塔远眺近瞩。塔顶有刹,刹尖高托澳金钢葫芦,映日闪闪发光。八条铁链从塔刹上盘斜系于八个角脊,每个角脊下还悬挂小铜钟,全塔共四十个。塔心为八角形实心体,每层修有楼梯,供游客上下。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计八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塔须弥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青石浮雕佛传图,故事多取材于佛经及古代印度的民间神话传说,然后用绘画雕刻的手法表现出来,更显得生动、精致、珍贵。 东西两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草庵摩尼教寺 元,我国唯一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庙
29、,位于晋江华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实物依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草庵介绍,据史料记载,摩尼教在我国旧称“明教”。其教义是杂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的。公元3世纪中叶在波斯创立。唐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传入中国。与此同时,有摩尼教高僧呼禄法师传教入闽居泉,卒后葬清源山南麓。明初,由于明太祖嫌其教义上逼国号,遂摈其徒,毁其宫,摩尼教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因此,泉州草庵摩尼教寺便成了仅存的珍贵史迹。 草庵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故名。元顺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为石构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檐下用单挑出拱。正厅内依崖凿一圆形佛盒,直径
30、1.9米,圈内浮雕一尊摩尼尤佛坐像,佛身高1.52米,宽0.83米,面容圆润,眉毛隆起,散发披肩,颚下二条长须,脸、身、手三部分巧妙地利用岩石不同的自然色调构设,风格迥异.背雕毫光四射纹饰,世称“摩尼光佛”。在20世纪80年代初,此地曾发掘出宋代明教会的磁碗,证实宋时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跃。,崇武古城 明,我国现存最完整的花岗岩滨海石城崇武古城,位于惠安崇武半岛上。是我国古代东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武古城介绍,崇武半岛在我国古代的海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为防备海盗倭寇,江夏侯周德兴在崇武建造城池。初筑时,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
31、倭寇攻城六昼夜,城被攻陷,百姓生命财产遭到严重损失,鉴此教训,劝募大修。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四月,福建总兵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屯兵在此,兴修城防,演武练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制度和城防设施。清代又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这时全城周长2567米,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基宽5米,墙高7米,有窝铺26座,城堞1304个,箭窗1300个。四面设门,东西二门筑有月城,城墙上有烽火台、了望台和放铳炮的虚台。城墙有二至三层的跑马道四城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向城外的涵沟。城内原建有捍寨、墩台、馆驿、军营和演武厅等,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现代,我国唯一反映古代中外海
32、上交通历史的专门性博物馆 。,海交馆介绍,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旧馆位于开元寺内,新馆座落在风景优美的东湖公园东侧,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主体馆为双桅船形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目前正式对外开放的陈列馆有“泉州港与古代海外交通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和“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三个专题馆。,闽南建筑大观园蔡氏古民居,闽南建筑大观园蔡氏古民居旅游区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南安官桥镇潭里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民居兴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年)至宣统三年(1911),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16座,房间近400间,占地40多亩,分五行排列,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每座民居都有二进或三进,有护厝或东、西厢房,是典型的皇宫式建筑群。 古民居规模宏大、布局严整、雕饰精美、内涵丰富,为闽南地区所仅见,堪称世界独一无二,被誉为是一座地地道道的、五光十色的“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 门郭石墙和厅堂隔扇许多字画,题字有真草隶篆,笔力道劲,其中不乏名家手笔。许多名言警句,尤其是警世家训,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的教育与文化的丰富内涵,今日读来,犹有发人深省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