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钟甫宁.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860568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钟甫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钟甫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钟甫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钟甫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钟甫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业经济学(钟甫宁主编教材)教 案导 论教学目的 了解农业的概念、地位与特点,以及了解农业的部门特点、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明确农业经济学的使命。教学内容 农业的概念、地位与特点,农业的部门特点、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明确农业经济学的使命教学重点和难点 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农业经济学的使命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教学时数 2教学过程第一节 农业的部门特点一、农业的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力,把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即农产品,以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我国改革开放前,狭义的农业即小农业是指种植业,广义农业即大农业是指农(种植)、林、牧、渔业。在现代,狭义的农业,

2、专指动植物生产的产中部门(动植物生产部门) ;而广义农业概念,则包括动植物生产的产前(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部门) 、产中、产后(包括流通、加工、销售等部门)在内的农业产业系统。不包括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即农村的非农产业。二、农业的地位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也是人类社会其他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活动的基础。也只有当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能够提供剩余农产品时才有可能。可见,农业具有这种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首要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和特殊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说明了农业的特殊重要性。在古代,农业可以说是社会上唯一的生产活动;在近代和现代,即使在

3、实现工业化之后的资本主义发达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和不能取代的。在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仅源于农业是一切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我国的基础产业,而且源于农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1、我国是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而且 9 亿多在农村,农业人口比重大。2、我国人口众多,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解决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安全)问题。3、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三、农业的特点1、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特征。2、土地的特殊重要性。3、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

4、性以及与自然条件的高度相关性。第二节 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一、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农业经济,是指农业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规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2、农业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和分析农业经济问题及农业经济运动规律的部门经济学。二、农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农业经济学在经济科学中既是部门经济学,又是应用经济学。它和其他经济科学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经济学是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农业经济学又是农业经济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各农业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三、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差异和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农业生产具有区域性

5、、季节性、周期性,以及受自然条件影响而具有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性。四、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产品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农产品短期一次性收获与周年均衡消费的矛盾;二是农产品可以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而在不同阶段可以进入最终消费;三是农产品尤其是食品事关国计民生和消费者健康安全。五、农业生产者的特殊性发达国家的农民主要为市场而生产;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同时为市场和自身消费而生产;农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在做出农业生产决策时必然同时考虑市场需求和自身消费需求。农业生产者的福利即收入分配问题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的使命农业经济学既是部门经济学,又是应用经济学。其任务是运用经济学原理

6、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经济问题,科学揭示农业经济运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来探讨为发展农业经济服务的对策与途径。教材以外增加 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 年 10 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学习内容。第一篇 农业生产要素及其配置第一章 农业的生产要素教学目的 了解农业生产要素及其构成,理解农业生产要素的作用、特点及其如何利用教学内容 农业生产力的要素的构成,农业土地,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农业技术进步教学重点和难点 农业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教学时数 6教学

7、过程第一节 农业生产要素的构成一、农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1、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一般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2、农业生产要素的产出包括有形的农产品和无形的服务。3、农业生产函数: Y=F(R,L,K,T)4、实现农业生产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pMP(X)=w二、边际产品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1、边际产品递减规律2、边际技术替代率3、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三、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与分类1、农业生产要素,是指为了获得人类需要的农产品而在农工业生产中投入和使用的资源、条件和手段。2、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及功能(1)自然资源(2)劳动力(3)资本(4)科学技术第二节 农业土地农业资源一般

8、可分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一、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特点1、土地,是指包括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土壤、岩石、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2、土地的作用: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人类一切物质财富生产都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大量的基本生产资料。3、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土地具有面积上的一定性。土地使用得当,土壤肥力或生产能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位置的不可移动性和严格的区域性。二、土地区位利用1、农业区位理论2、农业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三、土地集约经营1、土地集约经营的内涵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

9、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得内涵式生产经营方式。2、土地报酬规律和追加投资适合度土地效益(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时,最初可以使产量随投入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但当投入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新增加的产量会愈来愈少,最后减少为 0 甚至为负值。追加投资适合度,是指在一定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追加投资和增加的产量产值之间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追加投资的最大限度应当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之点。四、农业土地规模利用1、农业规模报酬与农业规模经济2、农业土地规模效益3、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五、我国土地利用情况1、我国农业用地资源的基

10、本状况(1)农用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水平低。(2)耕地后备资源贫乏。(3)大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相当部分土地退化严重。(4)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著。2、我国耕地利用的成就与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制定和实施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以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世界 22%人口的巨大成就。但我国土地利用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二,土地质量下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第三,山林和草原乱垦现象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3、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1)扩大与节约农业用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主要措施有: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扩大林地面积,提高森

11、林覆盖率;合理利用草原草山草坡,发展畜牧业;合理利用水面,发展水产业;治理土地沙漠化和土地石漠化,改进生产和生存条件。同时,要注意节约用地,依法保护耕地。(2)土地集约化经营。我国土地集约化经营状况:长期以来,我国土地集约化经营主要是精耕细作的劳动密集型的集约经营,改革开放以来,才逐步向资金密集型集约经营即现代集约农业转化,使我国从一个农业单产较低的国家转变为单产较高的国家。但是,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发展很不平衡,现有中低产田约占 2/3,集约化经营潜力巨大。我国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途径:第一,加大农业投入,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第二,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第三,优化农业

12、产业结构,提高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部门的比重;第四,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衡量农业集约经营水平及其经济效果的指标:衡量农业集约经营水平最主要最准确的指标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摊得的基本生产资料的价值。分析农业集约化经济效果的指标,就是把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指标和实现集约化所取得的成果加以对比。六、地价与地租(政治经济学已学习)第三节 农业劳动力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具有劳动能力的总和。二、农业劳动力的特殊性农业劳动时间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农业劳动场所的分散性和地域性;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农业劳动的周期长,劳动

13、效益具有差异性。三、农业劳动生产率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内涵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3、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状况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但增长缓慢。改革开发以来增长较快,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4、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条件。 5、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第一,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第二,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第三,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四,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6、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的计算(1)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时间含义:指生产单位农产品所

14、花费的物化劳动时间和活劳动时间的总和。此外,还应包括间接参加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但在实际中,只按直接花费的活劳动时间来计算农业劳动生产率。(2)计算平均劳动生产率。应采用多年平均数,可以采用每劳动力年生产各种农产品产量的指标。(3)按负担人口数计算劳动生产率。即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负担的人口数。(4)劳动生产率中时间与产量的计算:第一,计算产量或劳动成果,可按产量、产值和工作量分别计算。第二,计算劳动时间,可采用人年生产产品数量、人工日或人工时。四、农业劳动力的流动1、配第克拉克定理与我国的经验证据2、人口流动的经典理论3、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第四节 农业资本一、资本、投资与农业增长

15、1、农业资本的概念及分类(1)农业资本,是指商品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占用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形式和货币表现。(2)农业资本按不同标准可以做如下分类:第一,按资本存在形态划分为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第二,按资本来源划分为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第三,按资本在再生产过程所处阶段,分为生产领域资本和流通领域资本;第四,按资本的价值转移方式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2、农业中资本的重要作用3、农业资本运动的规律性:即由第一阶段生产开始前的贮备资本,转化为第二阶段生产过程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并形成价值更大的在产品和产成品资本,之后进入第三阶段的流通过程变成货币形态资本和实物形态资本,又将形成

16、下一个生产周期的贮备资本,以此周而复始的循环周转运动。4、农业资本的来源和合理使用农业资本的来源:农户自有资金投入、乡镇企业对农业的支持、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信贷资本、吸引外来直接投资等。农业资本的合理利用:农业资本投放应遵循讲求效益、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农业资本的管理:(1)加快固定资本的周转(2)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二、农业资本投资的决策农业资本投资包括长期资本投入和经常性资本投入1、农户家庭决策农户家计模型2、农业企业及涉农企业的投资项目分析与资本预算农业资本使用经济效果分析的概念和作用(1)农业资本使用经济效果分析,就是对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状况进行计算和评价。(2)农业资本使用经

17、济效果分析,是查明农业经济效果状况,分析经济效果高低原因和改进农业投入方式的重要依据,是正确选择和决定不同农业生产项目和投入方案的必然要求。它既是提高已有农业生产投入的经济效果所必须,也是避免今后对农业投资的盲目性的要求。评价农业资本使用经济效果的基本指标:(1)农业投资增加生产能力(或效益)指标(2)农业投资增加农产品产量指标(3)农业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指标(4)农产品成本指标(5)农业投资利润率指标(6)投资效果系数(7)投资回收期指标(8)建设工期与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3、农业投资效果的边际分析农业投资的边际分析,是指对新增加或最后增加的那部分投资的效益进行的计算和分析。边际效益变化呈现出

18、四个阶段性特点。根据边际效益分析和追求最大总利润的投资目标,一定面积土地上的追加投资最大限度应当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之点。边际效益分析方法的扩大运用:当有一定量某种生产要素在若干个生产项目上进行分配而追求总效益最大时,就要在分析各个生产项目边际效益变化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各个项目边际效益相等的分配方案为最佳。4、农业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分析目前一般是对可供选择的一些农业投入方案先从经济效益进行计算比较,然后考虑分析各个方案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将会产生的后果,做出综合性结论。为了使三方面效益的综合评比能够实现量化,通常又需要采用加权平分评比方法。4、 、农业公共投资的必要

19、性与领域选择三、农村金融市场与农业投资、融资第五节 农业技术进步一、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内容与重要作用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农业科技进步,是指在发展农业生产中,不断地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力中日益起决定作用的渗透性要素。农业科技进步已经和将要极大地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重要内容之一。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技术已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力(农业科技贡献率 70%-80%) ,充分表明科学技术是发展农业的第一生产力。2、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3、农业科技进步的途径与内

20、容(1)农业科技进步的基本途径农业现代化最本质的过程是从传统农业技术体系向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转换和变革。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大体上有三条途径:第一,从现代工业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第二,在各类基础科学发展基础上,以生物科学为核心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日益形成了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三,与前两项变革相适应的管理技术的兴起。(2)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即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能源的进步,最突出的表现是石油与电力在农业日益广泛的应用;农业基础设施的进步。(3)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良种选育技术的进步;农作物耕作栽培技术的进步;土壤改良技术的进步;化

21、肥和平衡施肥技术的进步;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和动植物生长激素技术的进步;畜禽饲养、水产养殖技术的进步。4、对 21 世纪农业科技进步的展望21 世纪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21 世纪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农业科技将向深度与广度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在科学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将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的更大进展和更新更广泛应用,将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农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走向融合。4、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1)现代农业是实现了生产手段机械化、农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经营管理社会化的农业。正是农业的科技进步,促使农业生产力不断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断赋

22、予现代农业以崭新的内容。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农业科技贡献率的迅速提高,我国 42%,发达国家高达 70%-80%。(2)所谓农业科技贡献率,是指农业科技的增量投入对农业增量产出的影响,用农业科技投入所带来的农业产出增量在农业总产出增量的比例来表示。要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根本任务就在于大力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3)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地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改善了农产品的品质提高了农业的投入产出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改善资源状况,优化字眼配置开拓农业新领域,为农业发展创造无限广阔前景改变农村面貌和逐步缩小“三大差别”二、农业技术进步途径的

23、选择1、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2、农业技术进步途径选择的国际经验美国型。走先以劳动节约型技术为主,后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的道路。日本型。走先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后以劳动节约型技术为主的道路。西欧型。走中性技术进步的道路,即劳动节约型技术与资源节约型技术同时并举的道路。3、我国农业技术进步途径的选择我国农业技术进步途径的选择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大部分地区可大致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第二阶段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与选择性的劳动节约型相结合;第三阶段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业

24、技术进步的重点应放在资源节约型技术方面。具体抓好五个方面:第一,大力推广以良种为中心的生物技术;第二,积极使用化学技术;第三,重视农田水利技术;第四,推进农业机械化;第五,正确处理农业技术的继承、引进和创新的关系;第六,综合运用农业资源开发。第二章 家庭农场教学目的 了解家庭农场的含义、特征及分类,家庭农场的几个理论问题,外国家庭农场经营对我国农业的借鉴意义,探讨我国家庭农场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教学内容 家庭农场的含义、特征及分类,家庭农场的几个理论问题,外国家庭农场经营,我国家庭农场教学重点和难点 家庭农场的几个理论问题,我国家庭农场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教学时数 4教学过程第一节 家庭农场概述一

25、、家庭农场的含义及特征1、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农户拥有生产资料的使用权或所有权,能够自主经营管理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业经营组织。2、家庭农场的特征: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经营规模化、市场化、专业化;生产技术现代化;组织管理企业化;农民技能、思想现代化;与多种经营组织结合发展。二、家庭农场的类型1、不雇工型和雇工型2、专业型和综合型3、专营型和兼业型4、小型家庭农场、中型家庭农场和大型家庭农场第二节 家庭农场的几个理论问题一、家庭农场存在的必然性农业生产的分工协作使家庭农场的存在成为必然;农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特性使家庭农场的存在成为必然;农业生产的内部激励、监督成本家庭农场的

26、存在成为必然;二、家庭农场与农业规模经济1、规模经济理论2、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3、家庭农场与农业规模经济三、家庭农场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1、土地规模经营,就是把一定数量的土地集中经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方式。2、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几个误区四、家庭农场的农业劳动者主要来源于农场主家庭和雇工。五、农户内部的分工协作1、分工协作的历史发展2、农户内部分工协作产生的原因六、家庭农场的作用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家庭经营形式的经济和技术合理性;国内外的农业实践表明,现代家庭农场是适应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第三节 外国家庭农场一、美国的家庭农场二、法国的家

27、庭农场三、日本的家庭农场第四节 中国家庭农场一、中国家庭农场的演变1、新中国成立后的农地所有制变革2、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经营制得演变二、中国家庭农场的绩效1、家庭承包经营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2、家庭承包经营为我国居民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来源3、家庭承包经营完善了市场机制,确立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4、家庭承包经营提高了农民素质5、家庭承包经营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起到示范作用三、中国家庭农场(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缺陷1、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清2、阻碍土地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3、使一些地区出现农业用地的闲置和浪费4、容易造成经营者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四、中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方向1、实现农业制度创新,完善家庭承包

28、经营2、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现代家庭农场制度第三章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教学目的 了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涵、特征、动力机制,了解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教学内容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涵、特征、动力机制;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教学时数 4教学过程第一节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概述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产生的理论基础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本质上属于专业分工的范畴;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产生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化分工;二是商品交换。从制度经济学考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

29、成是一种制度安排。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对分散经营的农户家庭提供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专业化、系列化、全程化服务的各种服务组织和社会力量构成的服务网络。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容及特征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容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征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动力机制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们需要获得某种激励和鼓励,可以由农业系统为主体的长效激励和鼓励机制结合农业系统外部对主体的作用,即外来的带有偶然性的非长效激励和鼓励机制来实现。第二节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1、改革之前的农业服务体系2、改革之后的农业服务体系二、我国

30、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内容与结构1、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2、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容3、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结构三、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类型、方式与功能1、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类型2、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3、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四、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问题及解决措施1、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服务体系多样化;组织结构多元化;服务体系一体化、产业化和企业化。2、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3、完善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措施第三节 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国际经验借鉴一、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日本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美、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

31、我国的借鉴1、发挥政府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建立市场导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3、积极发展以合同制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4、优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体系第四章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教学目的 了解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产生的原因、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特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和建立的条件及意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实现途径,借鉴其他国家农业合作经济的经验。教学内容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产生的原因、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特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和建立的条件及意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理论,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实现途径,其他国家农业合作经济的经验。教学重点和

32、难点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及实现途径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教学时数 4教学过程第一节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概述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验基础上由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或者由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通过自愿联合、民主管理而成立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原因1、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的需要2、为了抗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需要3、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4、农业合作制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基本原则1、入社自由;2、民主管理;3、资金报酬适度;4、盈余返还;5、合作社教育;6、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四、农

33、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特征1、合作目标的双重性即服务性和盈利性2、合作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约定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3、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性,自愿基础上的有效组合五、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与条件1、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2、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条件六、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3、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二节 农业合作经济基本理论一、合作经济思想及合作社理论的起源二、西方早期合作经济思想及合作社理论流派1、改革派2、进化派三、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思想及合作社理论四、西方当代合作经济理论第三节 农业合作社原则与合作制一、合作社原

34、则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合作社原则(七项)二、合作制1、合作制与股份制2、合作制与股份合作制第四节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实现途径2006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为我国农业合作化提供了法律依据。一、我国主要的农业合作组织形式1、专业户主导型2、龙头企业带动型3、农技服务部门带动型4、政府推动型二、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1、产权制度2、收入分配制度三、促进农业合作化的途径1、合作社发展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建设2、培育农业合作经济主体3、促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第五节 其他国家或地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式及经验借鉴一、瑞典农民合作社二、日本农业协同组合三、以色列农村合作组织四

35、、孟加拉科米拉村庄合作社五、我国台湾的农业产销班六、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范式的经验借鉴第二篇 农产品市场第五章 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教学目的 了解农产品需求与供给的含义、函数、曲线及弹性,理解农产品需求与供给的特点教学内容 农产品需求与供给的含义、函数、曲线及弹性,农产品需求与供给的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农产品需求与供给弹性理论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教学时数 4教学过程第一节 农产品的需求一、需求的含义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需求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对农产品的需求来说,按照产品的类型分为生活资料需求和生产资料需求。二、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1、影响农产

36、品需求的因素及其需求函数Dx=f (I,Px,P1Pn,S)2、收入水平与需求、需求曲线3、商品的价格与需求4、相关商品的价格与需求三、需求弹性1、弹性是指由自变量变化所引起的因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即反映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敏感程度。2、需求价格弹性。一般称为需求弹性,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产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经济学家用弹性系数来表示弹性大小,即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需求价格弹性=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由于物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所以需求价格弹系数应为负值。但实际运用取其绝对值。3、收入弹性:需求量变

37、动的百分比收入弹性=收入变动的百分比4、需求曲线的移动(1)需求结构变化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2)收入变化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3)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化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第二节 农产品的供给一、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1、供给是指厂商在一定时期、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某种商品的数量。供给仍然是生产者的供给欲望和供给能力的统一,但更重要的是供给能力。2、农产品供给函数,是指用函数关系来表示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影响供给量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Sx=f (Px,P1Pm,R1Rn,T,E,O,B)3、农产品供给曲线农产品供给曲线,是表示农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关系的几何图形。供给曲线

38、向右上方倾斜。它的斜率为正值,表示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的关系。二、供给弹性1、供给弹性,指产品的供给量对产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即: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供给弹性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价格与供给量同方向变动,所以供给价格弹性为正值。2、即期供给3、短期供给3、长期供给三、单项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四、农产品总体的供给弹性五、供给曲线的移动1、单项投入品的生产率提高引起的移动2、生产要素的替代范围增大引起的移动第六章 农产品的市场与价格的形成教学目的 了解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理、特征及影响因素、农产品的运销、农产品市场及其功能、粮食市场和畜产品市场教学内容 农

39、产品价格的形成机理、特征及影响因素、农产品的运销、农产品市场及其功能、粮食市场和畜产品市场教学重点和难点 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理、粮食市场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教学时数 6教学过程第一节 农产品价格的形成一、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基础二、供求均衡农产品短期价格的形成过程三、蛛网理论农产品长期价格的形成过程蛛网理论,是指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供给量和需求量围绕平衡点呈蛛网状波动的理论。这种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农产品价格与供给量如何变动的一种动态分析。它包括三种模型:1、收敛型蛛网模型。由于某些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即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小于需求时,在连续的时期中,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如

40、果市场上没有新的干扰,它们将逐步向平衡点 E 靠近,形成一个收敛型蛛网。形成收敛型蛛网的原因是某些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2、发散型蛛网模型。由于某些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即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大于需求时,在连续的时期中,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大,距离平衡点越来越远,形成一种发散型蛛网。形成发散型蛛网的原因是某些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3、封闭型蛛网模型。由于某些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即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等于对需求的影响时,价格与产量的波动幅度始终保持相等,既不趋向平衡点又不远离平衡点,形成一种封闭循环的蛛网。形成封闭蛛网的原因是某些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

41、于需求弹性。第二节 农产品价格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一、农产品结构的特征1、价格波动大;2、需求弹性小;3、长期来看,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相比有上升倾向;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1、市场供求状况;2、农产品成本与农业劳动生产率;3、国家经济政策三、农产品价格难以控制的原因1、农产品的供给弹性较低;2、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无法随着产量的增减作等比例变动;3、农业是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产业。四、农产品差价和比价1、农产品差价2、农产品比价第三节 农产品运销一、农产品运销的含义二、农产品运销存在的意义三、农产品运销的渠道1、农产品运销渠道的基本类型2、农产品运销渠道的选择第四节 农产品市场一、农产品市场概述1、

42、农产品市场的概念2、农产品市场的特征二、农产品市场的分类1、按照农产品销售方式分类2、按照农产品交易场所的职能性质不同分类3、按照农产品交易形式不同分类第五节 各类农产品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与作用1、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2、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作用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1、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概念及发展2、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特征3、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功能三、农产品零售市场的功能1、农产品零售市场概述2、农产品零售市场的功能第六节 粮食市场一、粮食生产1、粮食种类和地区分布2、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二、粮食消费1、粮食消费的分类和地区分布2、影响粮食消费的主要因素三、粮食市场的结构与功能1

43、、产地市场2、批发市场3、消费市场第七节 畜产品市场一、畜禽产品的生产二、畜禽产品的消费三、畜禽市场分析以猪肉为例1、猪肉需求模型x=f(Px,Ps,Y,N)2、生猪供给模型A=f(Pa,Pi,Pa,r,W)3、营销企业的供给与需求4、外部因素对猪肉价格的影响第七章 农业关联产业教学目的 了解农业关联产业的概念、结构及组织形式,农业关联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意义,我国农业关联产业发展的特色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国农业关联产业部门现状。教学内容 农业关联产业的概念、结构及组织形式,农业关联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意义,我国农业关联产业发展的特色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国农业关联产业部门现状教

44、学重点和难点 我国农业关联产业发展的特色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教学时数 4教学过程第一节 农业关联产业的概念一、农业关联产业概念的提出农业关联产业,是建立在现代农业和和农业企业化经营基础上的“大农业”概念,不仅包括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生产企业,还包括第二产业的化肥等农资工业、农机制造业,也包括第三产业的农产品运输、储藏、批发和零售、餐饮业等产业,是围绕农业发展而形成的农工商企业群体及其经济活动。二、农业关联产业的部门构成农业关联产业由三大部门构成:1、产前的农业投入部门2、产中的农业生产部门3、产后的农业产品部门三、农业关联产业的企业经营组织形式农工商一体化经营是农业关联产业的显

45、著特点,其实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1、纵向一体化2、横向一体化第二节 农业关联产业的发展一、全球性农业与食品产业复合化背景现代的全球性食物供给体系中存在着三个农业与食品复合产业:1、小麦复合产业2、家畜复合产业3、加工食品复合产业二、农业关联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1、市场需求变化2、农业生产专业化3、农业产业链的延伸4、农业相关投资5、农业的经营管理体制6、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程度三、农业关联产业发展的意义1、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2、有利于推进农业标准化3、拓宽农民进入市场的通道,促进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四、我国农业关联产业发展的特色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一

46、些食品工业企业等为了保证原料供应和应对市场竞争,率先与农户或农户组织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这种依靠企业带动农户的经营形式被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是“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与农业关联产业一体化经营没有本质区别;其外延特征是生产专业化、企业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五、农业关联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1、农业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特征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的确立;政府干预的减少和私有化的扩大;跨国公司的势力扩张;消费者需求多样化;新技术及生产资料供应一体化;农业产业化。2、跨国公司在全球食品系统中的作用世界大型食品业企业的发展在带动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组织结

47、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跨国公司促进了中国食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促进就业和增加税收,而且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先进管理方式,必将加速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第三节 我国农业关联产业部门现状一、产前部门1、肥料部门2、农药行业3、种子行业4、农业机械行业5、饲料行业二、产中部门1、种植业2、畜牧业3、渔业4、观光农业三、产后部门1、粮食加工业2、屠宰及肉类加工业3、面制食品加工业4、乳品制造业5、餐饮业第八章 农产品贸易与农业保护政策教学目的 了解开展国际贸易对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其机制,了解各国政府多采用农业保护和贸易干预政策的原因及效果。教学内容 农产品贸易的基本理论,

48、农产品贸易规则,农业保护政策及我国农业保护政策,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 农产品贸易规则,农业保护政策,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教学时数 4教学过程第一节 农产品贸易的基本理论一、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1776 年亚当斯密出版了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他认为国与国之间应按绝对优势分工:“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 , “只要甲国有此优势,乙国无此优势,乙国向甲国购买,总是比自己制造有利” 。该理论认为,任何区域若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然后进行区域交换会

49、使各区域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劳动生产率,增进区域利益。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决定的贸易1817 年大卫.李嘉图出版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在书中他提出了比较利益理论: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都具有优势的国家没必要生产所有产品,而应选择优势最大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国家不能什么都不生产,可以选择不利程度最小的那些产品进行生产。这就是所谓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这两类国家经过分工与贸易都可获取比较利益。根据比较利益理论进行的贸易条件,取决于两个区域行业的相对效率差异。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与俄林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又称要素比例理论。他们认为各国或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不同,即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不同,是产生国际或区际分工合作和国际或区际贸易的基本原因。俄林认为,每区域最适宜于生产那些所需生产要素在该区域价廉且比较丰富的产品,而最不适于生产需要某些要素多且这些要素在该区域赋存量少甚至没有的产品。而俄林认为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能够改变地区要素禀赋的不足,提高地区生产效率。三、开放贸易对利益分配的影响1、开放贸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财会 > 经济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