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农业: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体,获取的是动植物产品。农业一般指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2、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3、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4、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指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5、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2、即指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6、粮食安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的、安全的、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7、农产品的期货交易:按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由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预先签订产品买卖合同,而贷款的支付与货物的交割则要在约定远期进行的一种贸易形式,属于信用交易范畴。 8、比较成本学说: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9、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
3、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10、土地集约经营: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11、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生产要素适当集中使用,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12、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关系的综合。13、土地产权:是指由土地制度界定的关于土地这一财产的一切权力的总和。14、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经济
4、形式,是一定土地关系的基本制度。15、土地使用制:是关于土地使用的经济法律关系的总和。主要解决土地由谁使用和如何使用的问题。1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情况下,农村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以后所产生的一种特殊权利。17、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通过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18、农业劳动力: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19、农业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力进行农业劳动供给的数量和质量。20、农业劳动力需求:是指在现存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整个社
5、会对农业劳动力总量和质量的整体需求。21、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22、农业剩余劳动力: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其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 。23、农业技术进步:指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广义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既包含了自然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又包含了政策、管理水平等软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25、农业资金:是指国家、农户或社会其它部门投入农业领
6、域的各种货币资金、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狭义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26、农户资金:指农户农业生产所得或其他收入中可以用于农业投资的现金、银行存款等资金。27、农业财政资金:是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28、农业信贷资金:农业信贷资金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农业信贷资金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和个体信贷供给者投入到农业产业中各个环节的单位或个人的各种信贷资金。 狭义的农业信贷资金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和个体信贷供给者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的中的信贷资金。29、农业家庭经营:指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
7、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30、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以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31、交易费用:就是使用价格体系时所发生的发现相对价格、进行谈判、签订契约、实施监督、设立解决纠纷的安排等费用。 32、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能使他人得到附带的利益或使他人受到损害,而受益人或受害人无需付出相应的报酬或无法得到赔偿的现象。 33、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经认证合格
8、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安全、优质、面向大众消费的食用农产品。34、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龙头”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的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多方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35、农业保护政策: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政府为了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名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
9、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36、农业经营一体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制,使外部经济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的的比较利益。37、农业生产专业化:围绕主导产品或支柱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作为一个系统来运行,做到每个环节的专业化与产业一体化协同相结合。38、农业保护政策:指在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名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支持农业的措施。39、黄箱政策:以农产品价格支持、
10、农产品出口补贴和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补贴为主的对 生 产 和 贸 易 产 生 扭 曲 作 用 的 农业保护政策。40、绿箱政策:政 府 执 行 某 项 农 业 计 划 时 , 具有较长效应、对 生 产 的 影响 很 小 的 支 持 措 施 , 较少直接引起贸易严重扭曲的农业保护政策。41、感知风险:是指在食品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因无法预料期购买结果的优劣以及由此导师的后果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42、信息搜寻:是指消费者有意图的激活记忆里所存储的知识、信息或者在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的过程。43、良好操作规范:是一种特别注重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44、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指生产
11、环境受到污染,生产活动有利于建立和恢复生态交流良性循环,在原料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既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化学合成物质,也不采用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不采用其它不符合有机农业原则的技术与材料。通过 人食品认证,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可供饮食的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标准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45、食品认证:食品认证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食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各相关环节,并着眼于现实资源和技术条件,以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为最高目的,以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为主要环节,按照统一、简化、 协调、选优的原则,在各有关方面的协作下,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46、农业产
12、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也称农业生产结构,是指一定地域(国家或地区或农业企业)范围内农业各生产部门及其各生产项目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相对于一定时期和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构成的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简言之,就是指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47、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通过对农业结构的调整,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从而使农业产业结构的效益、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一个相对和发展的概念。48、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
13、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49、农业现代化:是指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50、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51、可持续农业: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
14、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52、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的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 二、简答题1、试分析农业的特性。2、试从农业的地位来说明当前农业保护的必要性。3、从农业的基本贡献角度论述发展农业的重要性。4、简述农业的多功能性。5、土地的经济特点有哪些?(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的区位性(3)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15、(4)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5)土地经营的分散性和风险性(6)土地对投入资本的存储性(7)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6、土地制度的定义及特点?土地制度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关系的总和。特点:地位的基础性、构成的复杂性、各国(或地区)的差异性7、土地所有权特征有哪些?(1)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特定性;(2)土地所有权的客体不动产性;(3)土地所有权交易的禁止性;(4)土地所有权权属的稳定性;(5) 土地所有权去权能的可分离性;8、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有哪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地开发、整理与复垦制度、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制度、农村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农村土地征用制
16、度9、简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与转包之间的区别?转包是只能发生在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转让是受让方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农户,原土地承包关系自行终止 ,原承包方在承包期内不得再要求重新承包土地。10、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谁?权利有哪些?主体是承包方权利:发包方不得侵害承包方承包经营权;承包方有权获得流转收益;1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原则有哪些?方式:转包、转让、互换、 出租、 入股、继承、抵押第一,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第二,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第三,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第四,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12、你认为在中国
17、该如何构建利用和配置水资源的机制?(1)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市场机制(2)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利益调节或补偿机制(3)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4)建立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技术创新和推广机制13、农业劳动力需求与供给有哪些基本特点?需求方面:(1)农业劳动力需求具有数量和劳动时间的季节性。 (2)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具有技能上的复杂性。 (3)农业劳动力需求的质量在提高、数量在减少。供给方面:(1)农业劳动力数量大,质量低 (2)农业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3)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14、农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决定因素有哪些?供给的影响因素:(1)农村人口规
18、模和构成,直接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资源的规模和构成。(2)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3)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多少。(4)农业劳动时间供给量的多少,同样是决定农业劳动力供给状况的重要因素。需求的影响因素:(1)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潜在的需求的大小。(2)社会人口和经济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宏观需求状况。(3)政府的政策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15、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2)农业劳动力
19、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即如果差距扩大,转移的拉力就强,转移的速度就快,反之亦然。(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下降;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16、承包方享受的权利有哪些?(1)承包经营权的使用;(2)承包经营的收益获取权;(3)生产经营自主权和产品处置权;(4)承包权的流转权;(5)补偿权;(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17、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及主要类型?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
20、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分类: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可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18、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1)以往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农业人口及其劳动力数量增长过快,规模过大。(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耕地的减少(4)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5)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19、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1)从转移地域看,以就地转移与农村内部转移为主,具有较强的封闭性。(2)从转移产业看,以农村
21、工业部门为主。(3)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4)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20、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比较利益的关键所在(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具体来说:(1)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2)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3)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4)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21、中国水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有哪些?(1)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2)水利建设基础薄弱,抗灾能力差(3)水资源开发不均衡,贫水区开发过度 (4)水资源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严重(5)水资源的开
22、发利用普遍存在重建(开发)轻管,重用轻管,重新轻配等现象,保护不力。2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1)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2)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3)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4)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5)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23、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是什么?(1)渐进性(2)系统性(3)外生性(4)复杂性(5)周期性24、如何理解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包括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包括:(1)产量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2)质量目标的最求需要技术进步(3)利润目标的追求需要技术进步(4)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
23、追求需要技术进步;外部动力包括:(1)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引起农业的技术进步(2)城镇化的发展推开农业的技术进步(3)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农业的技术进步(4)农业现代化建设直接引发了农业的技术进步。25、什么是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理论?两种理论的关系如何?(1)诱导性技术进步的概念最早是由希克斯提出来的,其理论发展分为两个分支:一个是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格旺假说,强调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另外一个是施莫克勒格里克斯假说,强调市场需求。(2)要素稀缺的技术进步理论认为一个经济中技术的发展是为了利用相对丰富而廉价的要素来替代相对稀缺而昂贵的要素。拉坦等认为,两种初级资源即土地和劳动的相对禀赋
24、和积累状态是决定农业技术变革的实际模式的关键因素。(3)市场需求导致的技术进步强调一种新技术的发明还取决于该技术的产品价格和市场的规模。(4)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假说的具有互补性质。农民作为技术创新的采用者,处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会被引导到采用节约较为缺乏而昂贵要素的技术;研究单位作为技术创新的供给者,也要考虑该技术是否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26、试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农业信贷、合作社农业信贷与政策性支农之间的关系。(1)商业性农业信贷资金是指由商业性农业信贷机构所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常应用于盈利性较强的农业项目;(2)合作性农业信贷资金是由农业合作信贷组织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具有盈利性和
25、服务性的双重目标,优点在于通过农业合作性信贷组织使得农业资金的需求者之间相互融通,提高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农业信贷的成本,应重点发展的领域;(3)政策性农业信贷资金是指由政府的农业政策性农业信贷机构提供的农业信贷资金,不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是纠正农业信贷市场失灵、调整和引导农业发展的一项政策工具。(4)三者是农业信贷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27、试分析农户在农业投资中的行为方式。(1)农户是市场中的一个理性主体(2)农户资金在生活和生产上的分配(3)农户自有资金和外部资金的均衡(4)农户资金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的分配28、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大量存在的原因是什么?(1)农业的产业
26、特点(季节性、大地域)(2)农业的分工协作(分解困难)(3)农业技术进步(可单人操作)(4)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不用监督,劳动力多样)(5)农业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29、农业兼业化的原因是什么?(1)农业强烈的季节性、生产周期长及农业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不一致使农户兼业经营的客观基础。(2)农业贸易条件的恶化及比较利益的下降使农户兼业化成为必然选择。(3)保有土地是较为可靠的生活保障和不断增加的财富来源。(4)农业外部条件的改善也使农户的兼业成为可能。30、合作社基本原则是什么?(1)自愿开放的社员原则;(2)社员民主管理的原则;(3)社员经济参与的原则;(4)自主和自立的原则;(5)教育、培训和
27、信息的原则;(6)合作社间的合作原则;(7)关心社会的原则。3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征?(1)生产专业化(2)企业规模化(3)经营一体化(4)服务社会化32、农业的不稳定性体现在哪些方面?(1) 由于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到自然和市场的双重影响 (2)农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 (3)农产品的蛛网效应(4)农产品的鲜活性、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常年性33、农产品的交易特性有那几个方面?(1) 有限理性(2) 机会主义(3) 资产专用性(4) 不确定性(5)交易发生的频率34、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有哪些?(1) 危害的直接性(2) 危害的隐蔽性(3) 危害的积累性(4) 危害的
28、多环节性(5) 管理复杂35、从市场失灵的角度阐述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1) 农业的外部性(2) 农业的公共产品性(3) 农业的弱质性(4) 农业的不稳定性36、良好操作规范的目的?(1) 提高食品的品质与卫生安全(2) 保障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权益(3) 强化食品生产者的自主管理体制(4) 促进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37、良好操作规范的意义?(1) 为食品生产提供一套必须遵循的组合标准。(2) 为卫生行政部门、食品卫生监督员提供监督检查的依据。(3) 为建立国际食品标准提供基础(4) 便于食品的国际贸易。(5)使食品生产经营人员认识食品生产的特殊性,提供重要的教材,由此产生积极的工作态度,激发对食
29、品质量高度负责的精神,消除生产上的不良习惯。(6) 使食品生产企业对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的要求更为严格。(7) 有助于食品生产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从而保证食品质量。38、实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1) 实施成本和效益的平衡(2) 供应链中相关责任的确定(3) 食品贸易中的协调问题(4) 对食品供应企业的影响39、传统农业保护政策所造成的问题?(1) 农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相互抵消和贸易摩擦加剧(2) 农业保护政策的效率损失严重(3) 农产品贸易流向的扭曲、国际市场价格的疲软与波动(4) 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严重的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40、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与发展的原因?(1) 适
30、应消费者对食品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2) 缓解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消费常年性矛盾的需要(3) 降低经营风险的需要(4) 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需要(5)解决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需要41、契约关系的类型?(1)古典契约的关系(2)新古典契约关系(3) 关系型契约关系42、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的重要相关因素?(1) 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 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3) 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相适应43、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1) 物理性污染(2) 化学性污染(3) 生物性污染44、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生产经营者行为?(1) 所获经济利益的大小
31、(2) 经营目标的长短与成本收益的比较(3) 经营规模的大小与专有资产的多少(4) 声誉机制的建设(5)纵向协作策略45、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消费者行为?(1) 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感知风险(2) 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等的信息搜寻(3) 消费者的购买医院及购买行为(4) 消费者对质量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46、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1) 对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2) 对农业内部物质能量相互转化的影响(3) 对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影响(4) 对满足社会农产品需求的影响47、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条件?(1) 生产力水平主要条件(2) 需求前提条件(3) 地理环境基础条件(4) 劳动力内在条件(5)资
32、金基本条件(6) 科学技术动力条件48、农业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1) 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地位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2) 在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演变中林业受到国家的保护支持力度最大(3) 畜牧业所占比重逐步增大,甚至居于主要地位(4) 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上升,饲料生产所占比重增大(5)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一定程度的多部门经营相结合49、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1) 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不断提高经济效益(2) 能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3) 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4) 农业各部门能协调发展50、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1) 制度激励(2) 政
33、策优化(3) 市场诱导和需求拉动(4) 科技支撑51、我国农业新阶段的基本特征?(1) 从供求总量上看,主要农产品由供不应求变为长年积累,丰年有余(2) 从供求结构上看,主要农产品由全面短缺变为结构性过剩(3) 从生产目标上看,由追求产量增长变为追求收入的增长(4) 从政府目标上看,由单纯追求收入安全变为追求社会经济繁荣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5)从农业增长的动力来看,农业生产发展主要依靠政策变为依靠科技和投入(6) 从农业竞争力来看,由单纯着眼于生产环节变为延长产业链条(7) 从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来看,由资源约束为主变为由市场繁荣约束为主5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1) 不知道怎么调(2)
34、 资金比较难(3) 科技支持比较难53、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原则?(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2) 坚持尊重农民的意愿(3) 坚持政府的宏观引导(政策引导、信息服务、技术示范)(4) 坚持因地制宜(5)坚持依靠科技进步(6)坚持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54、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1) 技术停滞(2) 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3) 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55、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1) 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的动态性(2) 农业现代化内容的广泛性(3) 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和阶段性(4) 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继承性56、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35、?(1) 建立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经济效益(2) 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效益(3) 建设一个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社会效益57、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联系: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1)农业产业化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这就必然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2)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3)农业产业化还能调动龙头企业的积极性,依靠龙头企业的实力,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区别:(1)农
36、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不同;(2)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人化各自的决定因素不同;(3)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覆盖范围不同。 58、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1) 现代农业带来的弊端:能源消耗大,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在下降;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畜健康;水、森林、生物物种等农业资源遭到破坏(2) 替代农业的出现:有机农业、永久农业、生态农业59、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1) 经济持续性(2) 社会持续性(3) 生态持续性60、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1) 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既要考虑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基本原则,又要考虑适当调剂与储备,稳定粮食供应和使贫困者获得粮食的机会,妥善解决粮食问题,保障粮食
37、安全(粮食储备量占年需要量的 17%18%为最低安全系数) 。(2) 促进农村综合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要努力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 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利子孙后代生存与发展。61、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1) 人口(2) 自然资源(3) 环境(4) 技术进步62、东西方生态农业的异同?(1) 西方的生态农业是在现代农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效益下降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替代农业模式而产生的,故他们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 ,他们反对化学物的投入。(2) 而中
38、国的生态农业是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之优点,利用生物和自然协调发展起来的农业新模式,在技术上并不反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而是强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高效率地投入,并重视环境生态工程建设,重视农田生态工程与技术以及信息方面的投入,具有中国传统农业中是有机肥投入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特征。 63、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1)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建立在可更新资源基础之上,与当地农业环境资源组合相适应(2)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以一业为主,多业结合,全面发展(3)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利用共生相养,合理配置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实行立体种植、混合喂养、结构合理的立体农业(4) 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循环利用“废
39、物” ,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增加产品产出。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5)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并且与传统农业实用技术相结合 (6)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以内部调控为主,外部调控为辅 (7)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全面规划,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 64、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1) 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 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 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4) 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5) 广泛应用现代高新技术(6)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三、论述题1、试用农产品供求价格弹性来分析不同农产品的市场定价规律?2、试论述农产
40、品供求蛛网理论及决定不同蛛网类型的条件?3、农产品的期货交易的功能及运行特征?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农业的影响5、你认为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应坚持哪些原则,如何解决?中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2)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地质量破坏严重(3)山林乱垦、草原乱垦和荒山大量闲置现象同时并存坚持的原则:(1)因地制宜(2)节约用地(3)保护资源(4)有偿利用解决措施:(1)建立健全土地法律法规体系,把土地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完善土地管理法制建设,使土地工作有法可依。加强执法机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管理。(2)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用途管制
41、。实行“有保有压、从严从紧”的土地供应政策。合理利用土地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与考评机制。(3)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保国家对土地的集中管理。改革土地收益分配办法,建立保护耕地的经济制约体制。明确土地产权关系,减少土地浪费(4)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以生态学观点指导土地规划加强土地生态保护,做好生态恢复工作设立生态补偿制度 (5)推动土地管理信息化(6)加强土地国情和法制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树立依法用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观念6、你认为应如何提高农业的集约经营水平?(1)加强农业投入,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2)适当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3)优化农业
42、生产结构,提高集约化程度高的农业部门的比重; (4)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农田水利建设 、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培养和保护地力7、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有哪些?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经营条件:(1)农村非农产业有较高程度的发展(2)有完善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3)有比较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适度规模的途径与措施:(1)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条件,循序渐进。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政府的支持与帮助;(2)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
43、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3)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8、试述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必要性,你认为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必要性:是弥补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缺陷与不足;是充分利用农地资源,促进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2)存在的问题:农村土地在产权关系上不明晰;通过限制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范围来化解矛盾的做法可能会最终损害农民的利益;流转机制比较混乱;(3)解决对策: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体系;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长效机制;建立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
44、责任机制;9、你认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转移有什么特点和困难?如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原因有:(1)人口政策的失误(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耕地的减少(4)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5)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特点:(1)从转移地域看,以就地转移与农村内部转移为主,具有较强的封闭性。(2)从转移产业看,以农村工业部门为主。(3)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4)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困难:(1)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基数大,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2)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严重影响农业剩
45、余劳动力的转移。(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4)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待业人数众多的矛盾突出。(5)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加快转移的主要途径:(1)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2)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高就业容量(3)抓好城镇建设,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4)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10、借鉴国际经验,试论我国农业技术进步途径的选择。(1)发达国家农业技术进步有以下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先以劳动节约为主,后以资源节约为主的技术进步道路以日本为代表的先以资源节约为主,后以劳动节约为主的技术进步道路西欧的中性技术进步,即劳动
46、节约和资源节约并重的技术进步道路(2)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选择应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少,技术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下,工业化程度低,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小,资金不足,国家对农业支持不够) ,借鉴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走自己的路。 因此,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应该是:资源节约型为主,劳动节约型为辅,资源节约与劳动节约全面发展,有机结合,最终走向中性节约型。由于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各不相同,故应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 例如:东部地区,人多地少,资金充足,应采取资源节约型技术(生物、化学技术);西部地区,人少地多,资金缺乏,应采取劳动节约型技术(机械化)。
47、11、结合实际,论述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3)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4)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5)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12、何谓农业信贷资金?论述农业信贷资金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农业信贷资金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农业信贷资金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和个体信贷供给者投入到农业产业中各个环节的单位或个人的各种信贷资金。 狭义的农业信贷资金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和个体信贷供给者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的中的信贷资金。农业信贷资金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农业信
48、贷资金与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信贷资金与农业公共投资、农业信贷资金与农业大规模私人投资。13、论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小额贷款的重要作用及面临的难题。小额信贷一般是指向穷人提供金融服务,在多数情况下是小额贷款,最早出现于 70 年代,由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MohamedYunus)开创。尤努斯最先尝试向孟加拉百姓提供金额非常小的、或“微型“贷款,随后建立了著名的格莱珉(Grameen)银行。其重要作用表现如下:(1)小额信贷对获得贷款的微观个体及其社区的意义。对借款户家庭财产增长的积极意义、对非贫困农户有着长期缓和其经济脆弱性的作用、.对构建农户人力资本的意义、.对社区发展的意义。(2
49、)小额信贷对提供该贷款服务的机构和当地政府的影响。对小额信贷机构的影响、对当地政府施政理念及行为的影响。(3)小额信贷对扶贫和金融政策的贡献。对扶贫政策的影响、对金融环境和政策的影响。总结说来,小额信贷通过改善借款户尤其是贫困户的融资环境,提供可靠的资金来源,在缓解借款人的脆弱性、增进他们的信用意识和促进他们的经营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小额信贷的发展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创新、扶贫政策的实施等也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国家应该大力倡导并支持小额信贷的发展与进步。小额信贷在中国发展存在的困难:(1)政府对小额信贷的法律框架与监管措施。(2)小额信贷机构如何实现商业化的可持续经营。(3)小额信贷机构如何实现规模经济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4)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信誉与信用评级问题。(5)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风险控制和贷款担保问题。14、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完善?问题:(1)农民经营自主权的经常遭到侵犯(2)耕地的细碎化与规模经营狭小(3)集体经营功能弱化(4)农户进入市场遇到障碍完善措施:(1)认真贯彻农业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使农业家庭承包经营纳入法制化轨道(2)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克服家庭承包经营的弱点(3)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为家庭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