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恩格斯:《路德维希_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原文.doc

上传人:tangtianxu2 文档编号:2859696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恩格斯:《路德维希_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原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恩格斯:《路德维希_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原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恩格斯:《路德维希_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原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恩格斯:《路德维希_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原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恩格斯:《路德维希_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原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恩格斯:路德维希_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原文.txt 假如有一天你想哭打电话给我不能保证逗你笑但我能陪着你一起哭。坚强的基本,就是微笑。 面具戴久了丶就成了皮肤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写于 1886 年) 1888 年单行本序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1859 年柏林版)的序言中说,1845 年我们两人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於情

2、况改变,不能付印。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 从那时起已经过了四十多年,马克思也已逝世,而我们两人谁也没有过 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关於我们和黑格尔的关系,我们曾经在一些地方作了说明,但是无论哪个地方都不是全面系统的。至於费尔巴哈,虽然他在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 这期间,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另一方面,德国的古典哲学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有某种 活。甚至在德国,各大学里借哲学名义来施舍的折衷主义残羹剩汁,看来已叫

3、人吃厌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感到越来越有必要把我们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脱 ,作一个简要而又系统的阐述。同样,我也感到我们还要还一笔信誉债,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的狂风暴雨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後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所以,当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我写一篇批评文章来评述施达克那本论费尔巴哈的书时,我也就欣然同意了。我的这篇文章发表在该杂志 1886 年第 4 期和第 5 期,现在经过修订以单行本出版。 在这篇稿子送去付印以前,我又把 18451846 年的旧稿找出来看了一遍。其中关於费尔巴哈的一章没有写完。已写好的部分是闸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这种阐述 是表

4、明当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的知识还多麽不够。旧稿中缺少对费尔巴哈学说本身的批判;所以,旧稿对现在这一目的是不适用的。可是我在马克思的一本旧笔记中找到了十一条关於费尔巴哈的提纲,现在作为本书附录刊印出来。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後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1888 年 2 月 21 日於伦敦一、我们面前的这部着作1使我们返回到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就时间来说 我们不过一代之久,但是它对德国现在的一代人却如此陌生,似乎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然而这终究是德国准备 1848 年革命的时期;那以后我国所发生的一切,仅仅是 1848

5、年的继续,仅仅是革命遗嘱的执行罢了。 正像在 18 世纪的法国一样,在 19 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但是这两个哲学革命看起来是多麽不同啊!法国人同整个官方科学,同教会,常常也同国家进行公开的斗争;他们的着作在国外,在荷兰或英国印刷,而他们本人则随时都可能进巴士底狱。相反,德国人是一些教授,一些由国家任命的青年的导师,他们的着作是公认的教科书,而全部发展的最终 系,即黑格尔的 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在这些教授后面,在他们的迂腐晦涩的言词后面,在他们的笨拙枯燥的语句里面竟能隐藏着革命吗?那时被认为是革命代表人物的自由派,不正是最激烈地反对这种使头

6、脑混乱的哲学吗?但是,不论政府或自由派都没有看到的东西,至少有一个人在 1833 年已经看到了,这个人就是亨利希?海涅。 举个例子来说吧。不论哪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像黑格尔的一个着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这个命题就是: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 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 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警察国家、专断司法、书报检查制度祝福。弗里德里希威廉叁世是这样认为的,他的臣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性这种属性仅仅属於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 “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

7、” ; 所以,他决不认为政府的任何一个措施黑格尔本人举“某种税制”为例都已经无条件地是现实的。但是必然的东西归根到底会表明自己也是合乎理性的。因此,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於当时的普鲁士国家, 是意味着:这个国家 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麽,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当时的普鲁士人有他们所应得的政府。但是,根 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法国的君主制在 1789 年已经变得如

8、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性,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总是 其热情地谈论这次大革命)来把它消灭。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这样,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於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

9、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麽矛盾。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但是,黑格尔哲学(我们在这里 限於考察这种作为从康德以来的整个运动的完成的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於它彻底否定了关於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哲学所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不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 要熟读死记的教条了;现在,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

10、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 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在哲学认识的领域是如此,在任何其他的认识领域以及在实践行动的领域也是如此。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 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 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於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

11、要走向衰落和灭亡。正如资产阶级依靠大工业、竞争和世界市场在实践中推甸了一切稳固的、历来受人尊崇的制度一样,这种辩证哲学推甸了一切关於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麽都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种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 我们在这

12、里用不着去研究这种观察方法是否同自然科学的现状完全符合的问题,自然科学预言了地球本身存在的可能的末日和它适合居住状况的相当肯定的末日,从而承认,人类历史不仅有上升的过程,而且有下降的过程。无论如何,我们 社会历史开始下降的转折点还相当遥远,我们也不能要求黑格尔哲学去研究当时还根本没有被自然科学提到日程上来的问题。 但是这里确实必须指出一点:黑格尔并没有这样清楚地作出如上的阐述。这是他的方法必然要得出的结论,但是他本人从来没有这样明 地作出这个结论。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得不去建立一个 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 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所以,黑格尔,特别是在逻辑学中,尽管如此强调这种永

13、恒真理不过是逻辑的或历史的过程本身,他还是觉得自己不得不给这个过程一个终点,因为他总得在某个地方结束他的 系。在逻辑学中,他可以再把这个终点作为起点,因为在这里,终点即绝对观念它所以是绝对的, 是因为他关於这个观念绝对说不出什麽来“外化”也就是转化为自然界,然後在精神中,即在思维中和在历史中,再返回到自身。但是,要在全部哲学的终点上这样返回到起点, 有一条路可走。这就是把历史的终点设想成人类达到对这个绝对观念的认识,并宣布对绝对观念的这种认识已经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达到了。但是这样一来,黑格尔 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方法是矛盾的;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

14、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在哲学的认识上是这样,在历史的实践上也是这样。人类既然通过黑格尔这个人想出了绝对观念,那麽在实践上也一定达到了能够在现实中实现这个绝对观念的地步。因此,绝对观念对同时代人的实践的政治的要求不可提得太高。因此,我们在法哲学的结尾发现,绝对观念应当在弗里德里希威廉叁世向他的臣民再叁许诺而又不予兑现的那种等级君主制中得到实现,就是说,应当在有产阶级那种 应於当时德国小资产阶级关系的、有限的和温和的间接统治中得到实现;在这里还用思辨的方法向我们论证了贵族的必要性。 可见,单是体系的内部需要就足以说明,为什麽彻底革命的思维方法竟产生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这个结论的特殊形式当然

15、是由下列情况造成的: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歌德和黑格尔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奥林波斯山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摆脱德国庸人的习气。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妨碍黑格尔的体系包括了以前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广大领域,而且没有妨碍它在这一领域中阐发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作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各个发展阶段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作人类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的缩影) 、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而精神哲学又分成各个历史部门来研究,如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美学等等,在所有这些不同的历史领域中

16、,黑格尔都力求找出并指明贯穿这些领域的发展线索;同时,因为他不仅是一个富於创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识渊博的人物,所以他在各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当然,由於“ 系”的需要,他在这里常常不得不求救於强制性的结 ,对这些结 ,直到现在他的渺小的敌人还发出如此可怕的喊叫。但是这些结 仅仅是他的建 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 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保持充分的 值。在一切哲学家那里,正是“体系”是暂时性的东西,这恰恰因为“体系”产生於人类精神的永恒的需要,即克服一切矛盾的需要。但是,假定一切矛盾都一下子永远消除了,那麽

17、我们就达到了所谓绝对真理,世界历史就完结了,而世界历史虽然已经无事可做,却一定要继续发展下去因而这是一个新的、不可解决的矛盾。一旦我们认识到(就获得这种认识来说,归根到底没有一个人比黑格尔本人对我们的帮助更大) ,这样给哲学提出的任务,无非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 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麽以往那种意义上的全部哲学也就完结了。我们把沿着这个途径达不到而且任何单个人都无法达到的“绝对真理”撇在一边,而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一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 系中以最宏伟的方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

18、面,因为他(虽然是不自觉地)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 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可以理解,黑格尔的体系在德国的富有哲学味道的气氛中曾发生了多麽巨大的影响。这是一次胜利进军,它延续了几十年,而且决没有随着黑格尔的逝世而停止。相反,正是从1830 年到 1840 年, “黑格尔主义”取得了独占的统治,它甚至或多或少地感染了自己的敌手;正是在这个时期,黑格尔的观点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大量渗入了各种科学,也渗透了通俗读物和日报,而普通的“有教养的意识”就是从这些通俗读物和日报中汲取自己的思想材料的。但是,这一全线 利仅仅是一种内部斗争的序幕罢了。 黑格尔的整个学说,如我们所看到的,为容纳

19、各种 不相同的实践的 派观点留下了广阔场所;而在当时的理论的德国,有实践意义的首先是两种东西:宗教和政治。特别重视黑格尔的 系的人,在两个领域中都可能是相当保守的;认为辩证方法是主要的东西的人,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都可能属於最 端的反对派。黑格尔本人,虽然在他的着作中相当频繁地爆发出革命的瞄火,但是总的说来似乎更倾向於保守的方面;他在 系上所花费的“艰苦的思维劳动”倒比他在方法上所花费的要多得多。到 30 年代末,他的学派内的分裂越来越明显了。左翼,即所谓青年黑格尔派,在反对虔诚派的正统教徒和封建反动派的斗争中一点一点地放弃了在哲学上对当前的紧迫问题所采取的超然态度,由於这种态度,他们的学说在此之

20、前曾经得到国家的容忍、甚至保护;到了 1840 年,正统教派的虔诚和封建专制的反动随着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登上了王座,这时人们就不可避免地要公开站在这一派或那一派方面了。斗争依旧是用哲学的武器进行的,但已经不再是为了抽象的哲学目的;问题已经直接是要消灭传统的宗教和现存的国家了。如果说在德国年鉴中实践的最终目的主要还是穿着哲学的外衣出场,那麽,在 1842 年的莱茵报上青年黑格尔学派已经直接作为努力向上的激进资产阶级的哲学出现, 是为了迷惑书报检查 关才用哲学伪装起来。 但是,政治在当时是一个荆棘丛生的领域,所以主要的斗争就转为反宗教的斗争;这一斗争,特别是从 1840 年起,间接地也是政治斗争。

21、1835 年出版的施特劳斯的耶稣传成了第一个推动力。后来,布鲁诺鲍威尔反对该书中所阐述的福音神话发生说,证明许多福音故事都是作者自己虚 的。两人之间的争论是在“自我意识”对“实 ”的斗争这一哲学幌子下进行的。神奇的福音故事是在宗教团 内部通过不自觉的、传统的创作神话的途径形成的呢,还是福音书作者自己虚 的,这个问题竟扩展为这样一个问题:在世界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实 ”呢,还是“自我意识” ;最后,出现了施蒂纳,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先知(巴枯 从他那里抄袭了许多东西) ,他用他的至上的“唯一者”压倒了至上的“自我意识” 。 我们不打算更详细地考察黑格尔学派解 过程的这一方面。在我们看来,更重要

22、的是:对现存宗教进行斗争的实践需要,把大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推回到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他们在这里跟自己的学派的 系发生了冲突。唯物主义把自然界看作唯一现实的东西,而在黑格尔的 系中自然界 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可以说是这个观念的下降;无论如何,思维及其思想产物即观念在这里是本原的,而自然界是派生的, 是由於观念的下降才存在。他们就在这个矛盾中彷徨,尽管程度各不相同。 这时,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了。它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这就一下子消除了这个矛盾。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我们的宗

23、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 是我们自己的本质的虚幻反映。魔法被破除了;“ 系”被炸开并被抛在一旁了,矛盾既然仅仅是存在於想象之中,也就解决了。这部书的解放作用, 有亲身 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马克思曾经怎样热烈地欢验这种新观点,而这种新观点又是如何强烈地影响了他(尽管还有种种批判性的保留意见) ,这可以从神 家族中看出来。 甚至这部书的缺点也加强了它的一时的影响。美文学的、有时甚至是夸张的笔调赢得了广大的读者,无论如何,在抽象而费解的黑格尔主义的长期统治以后,使人们的耳目为之一新。对於爱的过度崇拜也是这样。这种崇拜,尽管不能认为有道理,在“纯

24、粹思维”的已经变得不能容忍的至高统治下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从 1844 年起在德国的“有教养的”人们中间像瘟疫一样传播开来的“真正的社会主义” ,正是同费尔巴哈的这两个弱点紧密相连的。它以美文学的词句代替了科学的认识,主张靠“爱”来实现人类的解放,而不主张用经济上改革生产的办法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一句话,它沉溺在令人厌恶的美文学和泛爱的空谈中了。它的典型代表就是卡尔?格律恩先生。 还有一点不应当忘记:黑格尔学派虽然解 了,但是黑格尔哲学并没有被批判地克服。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各自抓住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方面,在论战中互相攻击。费尔巴哈打破了黑格尔的 系,简单地把它抛在一旁。但是简单地

25、宣布一种哲学是错误的,还制服不了这种哲学。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下面可以看到,这一任务是怎样实现的。 但是这时,1848 年的革命毫不客气地把全部哲学都撇在一旁,正如费尔巴哈把他的黑格尔撇在一旁一样。这样一来,费尔巴哈本人也被挤到後台去了。 二、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 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2,於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

26、 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於这个身 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 开身 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如果灵魂在人死时 开肉 而继续活着,那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出现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并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 人那里就是这样。关於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之所以普遍产生,不是因为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因为人们在普遍愚昧的情况下不知道对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 死后该怎麽办。由於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随着各种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神越来越具有了超世界的

27、形象,直到最后,通过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几乎可以说是蒸馏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和互相限制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 因此,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於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但是,这个问题, 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麽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 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

28、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而创世说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往往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繁杂和荒唐得多) ,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於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是在别的意义上使用的。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怎样的混乱。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於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於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 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

29、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对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也就是那种使世界成为绝对观念的逐步实现的东西,这个绝对观念是从来就存在的,是不依赖於世界并且先於世界而在某处存在的;但是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这是十分明显的。同样明显的是,在这里,要证明的东西已经默默地包含在前提里面了。但是,这决不妨黑格尔从他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论证中作出进一步的结论:他的哲学因为对他的思维来说是正 的,所以也就是唯一正 的;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要得到证实,人类就要马上把他的哲学从理

30、论转移到实践中去,并按照黑格尔的原则来改造整个世界。这是他和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所共有的幻想。 但是,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在近代哲学家中,休谟和康德就属於这一类,而他们在哲学的发展上是起过很重要的作用的。对驳斥这一观点具有决定性的东西,凡是从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所能说的,黑格尔都已经说了;费尔巴哈所增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 智的。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 的

31、,那麽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动植物 内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有 化学开始把它们一一制造出来以前,一直是这种“自在之物”;一旦把它们制造出来, “自在之物”就变成为我之物了,例如茜草的色素茜素,我们已经不再从地里的茜草根中取得,而是用便宜得多、简单得多的方法从煤焦油里提炼出来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有年之久一直是一种假说,这个假说尽管有 99%、99.9%、99.99%的可靠性,但毕竟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 ,不仅推算出必定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后来加勒 实发现了这个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学说就被证实了。如果新康德

32、主义者企图在德国 活康德的观点,而不可知论者企图在英国 活休谟的观点(在那里休谟的观点从来没有绝迹) ,那麽,鉴於这两种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早已被驳倒,这种企图在科学上就是开倒车,而在实践上 是一种暗中接受唯物主义而当众又加以拒绝的羞羞答答的做法。 但是,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 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在唯物主义者那里,这已经是一目了然的了,而唯心主义 系也越来越加进了唯物主义的内容,力图用泛神论来调和精神和物质的对立;因此,归根到底,黑格尔的 系 是一种

33、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 由此可以明白,为什麽施达克在他对费尔巴哈的评述中,首先研究费尔巴哈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个基本问题的立场。在简短的导言里,作者对以前的、特别是从康德以来的哲学家的见解,都是用不必要的晦涩难懂的哲学语言来阐述的,并且由於过分形式主义地拘泥於黑格尔着作中的个别词句而大大贬低了黑格尔。在这个导言以后,他详细地叙述了费尔巴哈的有关着作中相继表现出来的这位哲学家的“形而上学”本身的发展进程。这一部分叙述得很用心、很明白,不过像整本书一样,哲学用语堆砌得太多,而这决不是到处都不可避免的。作者越是不保持同一学派或者哪怕是费尔巴哈本人的用语,越是把各种流派、特别是

34、现在流行的自封的哲学派别的用语混在一起,这种堆砌所造成的混乱就越大。 费尔巴哈的发展进程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诚然,他从来不是完全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这一发展使他在一定阶段上同自己的这位先驱者的唯心主义 系完全决裂了。他势所必然地终於认识到,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之先於世界的存在,在世界之前就有的“逻辑范畴的预先存在” ,不外是对世界之外的造物主的信仰的虚幻残余;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麽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 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 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但是

35、费尔巴哈到这里就突然停止不前了。他不能克服通常的哲学偏见,即不反对事情本身而反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的偏见。他说: “在我看来,唯物主义是人的本质和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是,我认为它不是生理学家、狭义的自然科学家如摩莱肖特所认为的而且从他们的观点和专业出发所必然认为的那种东西,即大厦本身。向後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完全一致;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 ” 费尔巴哈在这里把唯物主义这种建立在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特定理解上的一般世界观同这一世界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即世纪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了。不仅如此,他还把唯物主义同它的一种肤浅的、庸俗化了的形式混为一谈,18 世纪的唯物主义现在就以这种形式继续存在於

36、自然科学家和医生的头脑中,并且被毕希纳、福格特和摩莱肖特在 50 年代拿着到处叫卖。但是,像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後,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 上一世纪的唯物主义主要是 械唯物主义,因为那时在所有自然科学中 有力学,而且 有固 (天上的和地上的)力学,简言之,即重力的力学,达到了某种完善的地步。化学刚刚处於幼稚的燃素说的形态中。生物学尚在襁褓中;对植物和动物的 作过粗浅的研究,并用纯粹 械的原因来解释;正如在笛卡儿看来动物是 器一样,在 18 世纪的唯

37、物主义者看来,人是 器。仅仅运用力学的尺度来衡量化学性质的和有 性质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力学定律虽然也起作用,但是被其他较高的定律排挤到次要地位) ,这是法国古典唯物主义的一个特有的、但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这种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於: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是同当时的自然科学状况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形而上学的即反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方法相 应的。人们已经知道,自然界处在永恒的运动中。但是根 当时的想法,这种运动是永远绕着一个圆圈旋转,因而始终不会前进;它总是产生同一结果。这种想法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康德的太阳系发生说刚刚提出,而且还 是被看

38、作纯粹的奇谈。地球发展史,即地质学,还完全没有人知道,而关於现今的生物是由简单到 杂的长期发展过程的结果的看法,当时还根本不可能科学地提出来。因此,对自然界的非历史观点是不可避免的。根 这一点大可不必去责备 18 世纪的哲学家,因为连黑格尔也有这种观点。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 是观念的“外化” ,它不能在时间上发展, 能在空间扩展自己的多样性,因此,它把自己所包含的一切发展阶段同时地、并列地展示出来,并且注定永远重 始终是同一的过程。黑格尔把发展是在空间以内、但在时间(这是一切发展的基本条件)以外发生的这种谬论强加於自然界,恰恰是在地质学、胚胎学、植物和动物生理学以及有 化学都已经建立起来,并且

39、在这些新科学的基础上到处都出现了对後来的进化论的天才预想(例如歌德和鹃马克)的时候。但是, 系要求这样,於是,方法为了验合 系就不得不背叛自己。 这种非历史观点也表现在历史领域中。在这里,反对中世纪残余的斗争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中世纪被看作是千年普遍野蛮状态造成的历史的简单中断;中世纪的巨大进步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在那里一个挨着一个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以及 14 和 15 世纪的巨大的技术进步,这一切都没有被人看到。这样一来,对伟大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就不可能产生,而历史至多不过是一部供哲学家使用的例证和插图的汇集罢了。 50 年代在德国把唯物主义庸俗化并到处兜售的小贩们,丝毫没有越出他们的

40、老师们的这个范围。自然科学後来获得的一切进步,仅仅成了他们否认有世界创造主存在的新论 ;而进一步发展理论,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去做。如果说唯心主义当时已经智穷才竭,并且在1848 年革命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那麽,它感到满足的是,唯物主义在这个时候更是婚河日下。费尔巴哈拒绝为这种唯物主义负责是完全对的; 是他不应该把这些巡回传教士的学说同一般唯物主义混淆起来。 但是,这里应当注意两种情况。第一,费尔巴哈在世时,自然科学也还处在剧烈的酝酿过程中,这一过程 是在最近 15 年才达到了足以澄清问题的相对完成的地步;新的认识材料以空前的规模被提供出来,但是, 是到最近才有可能在纷纷涌来的这一大堆杂乱的发现中

41、建立起联系,从而使它们有了条理。虽然这叁个决定性的发现细胞、能量转化和以达尔文命名的进化论的发现,费尔巴哈在世时全看到了,但是,这位在乡间过着孤寂生活的哲学家怎麽能够对科学充分关注,给这些发现以足够的评 呢?何况对这些发现就连当时的自然科学家有的还持有 原,有的还不懂得充分利用。这里 能归咎於德国的可 状况,由於这种状况,当时哲学讲座全被那些故弄玄虚的折衷主义的小识小见之徒所占 ,而比这些家伙高明百倍的费尔巴哈,却不得不在穷乡僻壤中过着农民式的孤陋寡闻的生活。因而,现在已经成为可能的、排除了法国唯物主义的一切片面性的、历史的自然观,始终没有为费尔巴哈所了解,这就不是他的过错了。 第二,费尔巴哈

42、说得完全正 :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虽然 “是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不是大厦本身” 。 这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展史和自己的科学。因此,问题在於使关於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但是,这一点费尔巴哈是做不到的。他虽然有“基础” ,但是在这里仍然受到传统的唯心主义的束缚,这一点他自己也是承认的,他说: “向後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是一致的;但是往前进时就不一致了。 ” 但是在这里,在社会领域内,正是费尔巴哈本人没有“前进” ,没有超过自己在 1840 年

43、或 1844 年的观点,这仍旧主要是由於他的孤寂生活,这种生活迫使这位比其他任何哲学家都更爱好社交的哲学家从他的孤寂的头脑中,而不是从同与他才智相当的人们的友好或敌对的接 中产生出自己的思想。费尔巴哈在这个领域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仍然是唯心主义者,我们将在下面加以详细的考察。这里还应当指出,施达克在找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时找错了地方。他说: “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他相信人类的进步。 ”(第 19 页) “唯心主义仍旧是一切的基础,根基。在我们看来,实在论 是在我们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意图时使我们不致误入迷途而已。难道同情、爱以及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不是理想的力量吗?” (第页) 第一,在这里无非是把对

44、理想目的的追求叫作唯心主义。但这些目的至多同康德的唯心主义及其“绝对命令”有必然联系;然而康德自己把他的哲学叫作“先验的唯心主义” ,决不是因为那里也讲到道德的理想,而完全是由於别的理由,这是施达克会记得的。有一种迷信,认为哲学唯心主义的中心就是对道德理想即对社会理想的信仰,这种迷信是在哲学之外产生的,是在那些把席勒诗歌中符合他们需要的少数哲学上的 言片语背得烂熟的德国庸人中产生的。没有一个人比恰恰是十足的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更尖锐地批评了康德的软弱无力的“绝对命令” (它之所以软弱无力,是因为它要求不可能的东西,因而永远达不到任何现实的东西) ,没有一个人比他更辛辣地嘲笑了席勒所传播的那种沉湎於

45、不能实现的理想的庸人习 (见现象学 ) 。 第二,决不能避免这种情况: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於通过头脑感觉到 渴而开始,并且同样由於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 、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 ,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 是由於他追求“理想的意图”并承认“理想的力量”对他的影响,就成了唯心主义者,那麽任何一个发育稍稍正常的人都是天生的唯心主义者了,怎麽还会有唯物主义者呢? 第叁,关於人类(至少在现时)总的说来是沿着进步方向运动的这种信念,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绝

46、对不相干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同自然神论者伏尔泰和卢梭一样,几乎狂热地抱有这种信念,并且往往为它付出最大的个人牺牲。如果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 (就这句话的正面的意思说)而献出了整个生命,那麽,例如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由此可见,施达克把这一切说成是唯心主义,这 是证明:唯物主义这个名词以及两个派别的全部对立,在这里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 事实上,施达克在这里向那种由於教士的多年诽谤而流传下来的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的庸人偏见作了不可饶恕的让步,虽然这也许是不自觉的。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 ,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

47、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总之,对“美好世界”的信仰,他在别人面前夸耀这个“美好世界” ,但是他自己至多 是在这样的时候才相信这个“美好世界” ,这时,他由於自己习以为常的“唯物主义的”放纵而必然感到懊丧或遭到破产,并因此唱出了他心爱的歌:人是什麽?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 在其他方面,施达克极力保护费尔巴哈,反对现今在德国以哲学家名义大吹大擂的大学教师们的攻击和学说。对关心德国古典哲学的这些不肖子孙的人们来说,这的 是很重要的;对施达克本人来说,这也许是必要的。不过我们就 惜 惜读者吧。 三、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费尔巴哈

48、决不希望废除宗教,他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当融化在宗教中。 “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由於宗教的变迁而彼此区别开来。某一历史运动, 有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的。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不应当说宗教也存在於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 ”(引自施达克的书,第 168 页) 按照费尔巴哈的看法,宗教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关系、心灵的关系,过去这种关系是在现实的虚幻映象中(借助於一个神或许多神,即人类特性的虚幻映象)寻找自己的真理,现在却直接地而不是间接地在我和你之间的爱中寻找自己的真理了。归根到底,在费尔巴哈那里,性爱即使不是他的新宗教借以实现的最高形式,也是最高形式之一。 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

49、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而性爱在最近 800 年间获得了这样的发展和地位,竟成了这个时期中一切诗歌必须环绕着旋转的轴心了。现存的通行的宗教 限於使国家对性爱的管理即婚姻立法神 化;这些宗教也许明天就会完全消失,但是爱情和友谊的实践并不会发生丝毫变化。在法国,从 1793 年到 1798 年,基督教的 曾经消失到这种程度,连拿破仑去恢 它也不能不遇到抵抗和困难,但是在这一期间,并没有感觉到需要用费尔巴哈意义上的宗教去代替它。 在这里,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於:他不是抛开对某种在他看来也已成为过去的特殊宗教的回忆,直截了当地按照本来面貌看待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即性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等,而是断言这些关系 有在用宗教名义使之神 化以後才会获得自己的完整的意义。在他看来,主要的并不是存在着这种纯粹人的关系,而是要把这些关系看作新的、真正的宗教。这些关系 是在盖上了宗教的印记以後才被认为是完满的。宗教一词是从 religare 一词来的,本来是联系的意思。因此,两个人之间的任何联系都是宗教。这种词源学上的把戏是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後一着。这个词的意义,不是按照它的实际使用的历史发展来决定,而竟然按照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