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讲解一、历史背景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称费尔巴哈论,写于 1886 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周刊新时代杂志的1886 年的第四期和第五期上。1888 年,恩格斯加以修订出版了单行本,并加了序言。同时,在单行本中,恩格斯还把马克思在 1845 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本书的附录,首次公开发表了。费尔巴哈论的中心思想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的。恩格斯在序言中指出,就是“我越来越觉得把我们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做一个
2、简要而有系统的说明是很必要的了。”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理论先驱的关系,是对他和马克思在哲学上怎样继承又怎样变革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扼要和系统的阐发,从正面回答了各种机会主义派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攻击。费尔巴哈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领域内毕生战斗经验的总结,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光辉思想。列宁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我们学习费尔巴哈论,能够提高马克思主义
3、的理论水平,提高执行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内容讲解序言序言主要阐述写作费尔巴哈论的原因。1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以来的心愿,亦即历史原因。这里所说的“多年以来”,是指 1845 年他们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以后到费尔巴哈论写作之前,长达 40 年的时间,这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是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积极参加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制定斗争的战略和策略,同时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2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为了适应国际无产阶级的战
4、斗需要,亦即现实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提高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为了批判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打退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为了批判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所以,系统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哲学的界限,就是十分必要的了。第一章第一章主要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分析,揭示其历史背景、阶级实质和“合理内核”,指出它的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以及黑格尔学派解体的历史必然性和过程。(一)黑格尔哲学产生的历史背
5、景和阶级实质黑格尔哲学产生时,德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屈服妥协,使资本主义的发展走上了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上述背景下所产生的黑格尔哲学,其阶级实质是上升到普鲁士国家哲学地位的资产阶级哲学,它是革命性和保守性兼而有之的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恩格斯通过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共同点的比较,说明了黑格尔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思想武器。恩格斯指出:“正像在 18 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 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又通过德国哲学和法国哲学的不同点的比较,说明黑格尔哲学又是保守的,软弱妥协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黑格尔哲学的这种矛盾性质,
6、归根结底是由于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黑格尔哲学的二重性。(二)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恩格斯通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个著名命题揭示了它的合理内核。这个命题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和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一样,具有二重性,既具有保守性,又具有革命性。它的保守的方面在于,包含着对现状的肯定,即是替普鲁士国家作辩护,替现存的社会关系作辩护的。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辩证法的革命因素。这就是: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现实性决不是某种事物固定不变的属性。在黑格尔看来,对于某一种事物来说,现实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
7、随着条件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就会成为不现实的,就会失去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被新的具有必然性的事物所取代。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即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的,因而按其本性来说所以是不合理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理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 由此,恩格斯进一步阐发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结论: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8、它本身就是这个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诚然,它也有保守的方面:它承认认识和社会的一定阶段对它那个时代和那个环境来说都有存在的理由,但也不过如此而已。这种观察方法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它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这就是辩证哲学所承认的唯一绝对的东西。”(三)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它的唯心主义性质体现在黑格尔所讲的发展的主体并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是某种神秘的“绝对精神”。在他那里,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万物的基础。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他的哲学观点来看(“哲学的认识是这样”),人类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发展是无限的。但是,他
9、的体系却硬要给人类的认识一个终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二是从黑格尔的社会政治观点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过程,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只不过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所谓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不存在的。但是,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却硬要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终点,硬要给人们一个所谓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这个完美的国家就是他所谓的以等级制君主政体为内容的普鲁士王国。在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中,体系占主导地位。恩格斯说:“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黑格尔哲学的保守的体系窒息了他的革命的辩证方法,所以使他不能从
10、自己的革命方法中得出革命的结论来。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之间的矛盾产生的阶级根源在于德国资产阶级的保守性,这一点决定了他的彻底革命的思维方法必然要产生出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恩格斯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他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以最宏伟的形式概括了以往哲学的全部发展。第二,他的辩证方法不自觉地给哲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即:哲学家们不要再去追求那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体系,而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现有条件去发现那可能达到的相对真理。(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恩格斯阐述了黑格尔哲学在当时德国社会中所发生的巨大影响,把它称之为“一次胜利进军”。黑格尔学派解体
11、的原因是: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来看,资产阶级内部在政治上日益明显地分化为激进派和保守派,这是黑格尔哲学解体的社会基础。从黑格尔哲学本身的特点来看,由于黑格尔哲学存在着体系和方法的矛盾,这样就“为容纳各种极不相同的实践的党派观点留下了广阔场所”,黑格尔哲学的解体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的主要表现是:首先分化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即保守派和激进派,亦即两个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学术活动团体。前者注重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后者注重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其次,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思想分歧,促使了黑格尔哲学的迅速分解。在恩格斯看来,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由于对现存宗教进行斗争的必
12、要性,把大批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推回到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第二章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评述。第二章恩格斯主要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阐述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三章是第二章的继续,主要是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分析批判。(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即远古时代人们的灵魂和灵魂不死的观念。远古时代人们所思考的灵魂对肉体的关系,灵魂对外部世界
13、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古老的表现形式。哲学基本问题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出现之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被明确地提了出来,“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对存在,或者说精神对自然界来说,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哲学家们就是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除此之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
14、使用。第二方面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关于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凡是断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就是可知论;凡是断定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就是不可知论。所以承认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恩格斯说,“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就是说,从哲学史上看,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并且对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
15、但是,只有运用实践的观点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恩格斯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的发展进程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诚然,他从来不是完全正统的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在费尔巴哈看来,“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管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
16、、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恩格斯说:“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这就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在自然观方面,他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坚持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存在的反映的唯物主义观点。但是,由于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这个名词的偏见,到这里就突然停止不前了。恩格斯批评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不彻底性和形而上学性,指出:“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以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恩格斯指出
17、,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也就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三)恩格斯对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错误的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错误就在于,他不是把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而是把是否“相信人类进步”,追求“理想的意图”,承认“理想的力量”作为标准,因而荒唐地把费尔巴哈说成是一个唯心主义者。针对施达克的错误,恩格斯指出:第一,施达克把对理想目的的追求叫做唯心主义是不符合哲学史的事实的。第二,施达克把是否相信理想的力量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符合逻辑的,是违反常识的。第三,施达克把是否相信人类进步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8、的标准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第三章这一章,主要是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批判。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批判了他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揭露了他的唯心主义宗教观和道德观抽象人性论的本质,阐述了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根源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指出了神圣家族一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的创立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恩格斯指出:“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 1845 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 (一)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批判费尔巴哈批判了旧宗教,但是他批判旧宗教并不是为了消灭宗教,他是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即批判有神的、以上帝为崇拜对象的旧宗教,建立无神的、以“爱”
19、为崇拜对象的新宗教。恩格斯批评了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他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把宗教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把宗教说成是一种与人类共存亡的永恒现象,是错误的。唯物主义按其本质来说,是无神论,是和宗教根本对立的。(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伦理学的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是抽象的人。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宗教哲学里,还有男女不同,性别之分,而在伦理学里,连这最后一点差别都消失了。这样,他的伦理学,他的道德观,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就是抽象的、贫乏的和肤浅的,必然陷入历史唯心论。恩格斯阐明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第一,道德具有具体历史性。古往今来,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德规
20、范,一切道德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道德规范的内容、形式也会跟着发生变化。第二,道德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总是具有阶级性的,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三)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史观的产生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主要是他在理论上忽视实践,在行动上脱离实践,所以,他就“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因而陷入唯心主义。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也就是说超出费尔巴哈和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他们于 1845 年合著的神圣家族开始的
21、。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人进行了具体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分析,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一伙的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论述了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著名原理,阐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以及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探讨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初步具备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第四章第四章是全书的重点章。主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及其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彻
22、底的唯物主义。它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恩格斯指出,与唯心主义的虚构和想象相反,它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理解世界,从事实的内在联系把握事实,除此之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其它的意义。这也就是说,它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第二,它“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观点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社会生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彻底性的一个最突出的表现。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23、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段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旧哲学用哲学家头脑中臆造的、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客观的联系,把社会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个别理想人物思想的实现,根本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所以,恩格斯指出:“在这里也应该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这个任务
24、,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和自然发展史的比较,阐明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思想。恩格斯指出,在自然界中,如果撇开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的话,那么可以看出,都是一些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在起作用,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过程是由这些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反,人类社会却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又总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完全是人们自觉的有目的活动的结果。这就和自然界的那种盲目的、无意志的相互作用的力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恩格斯把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的这种不同称为“根本的不同”。因此,要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比发现自然界发展的规律要困难得多。怎样才能发现社会
25、发展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指出:要“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恩格斯强调指出,要研究促使广大群众和领袖人物行动起来的思想动机,即“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在这里,恩格斯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重要原理。(2)阶段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恩格斯通过对采用机器大工业以后的英国和法国的具体分析,得出了一个经典性的结论,即“这三大阶级
26、(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引者注)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阐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历史动力。与此相联系,恩格斯进一步阐明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系统论述了经济基础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哲学和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对国家和政治制度的决定作用。恩格斯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被压迫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必然要变成政治的斗争,变成首先是反对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斗争,必然地要具有政治的形式。恩格斯又指出,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因为对立双方争夺政治统治权的斗争,是整个阶级
27、的行动,是敌对阶级之间利害冲突的表现,而不是离开阶级关系的个人之间的权力斗争。归根到底,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是围绕着经济的解放进行的,是由对立的双方的经济利益所决定的。恩格斯得出结论说:“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法律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法律的本质是已经取得胜利的,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某一种法律究竟采取什么形式,也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区别只是在于,依经济关系的不同,以及国家政权性质的不同,而有时采取的表现形式好一些,有时坏一些。夸大国家和法的相对独立性,割断它们同经济基础的联系,是产生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恩格斯指出
28、,哲学和宗教与政治法律思想相比,是离经济基础较远的两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们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那么直接,从表面看来,它们好像与社会的物质生活最不相干。其实,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着的。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归根结底,都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同时,恩格斯又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真正具有了科学的性质。科学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根本的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哲学。第一,它有了明确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它把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严
29、格地区分开来,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第二,从它的内容上说,它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即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恩格斯在这里所特别强调说明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恩格斯指出:由于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的历史观的创立,使一切旧哲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了。“现在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要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结束了旧哲学的统治,使哲学真正具有了科学的性质。这种旧哲学如果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
30、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结束语恩格斯主要论述了哲学和阶级斗争的关系,阐明了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恩格斯通过对 1848 年革命后德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待理论的不同态度的论述,阐明哲学是为现实的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服务的。恩格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一致性。他指出,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大公无私,愈是彻底地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它就愈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不但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它一开始就是面向工人阶级的,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服务的哲学。三
31、、问题思考1.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在第一章中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以及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的?3.在第二、三章中恩格斯是如何分析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4.在第四章中恩格斯主要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真正具有了科学的性质?(原著文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11258 页。) 2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什么?恩格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的? 黑格尔创立的关于“绝对理念”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 ,是唯物辩
32、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在费尔巴哈论的第一章中,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阐述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接露了黑格哲学中体系与方法的矛盾,及其体系解体的必然性。 恩格斯首先回顾了当时德法哲学的特点,并揭示出它们都含有革命的思想。恩格斯以黑格尔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为例,阐释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恩格斯写道: 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应用于当时的普鲁士国家,只是意味着:这个国家只在它是必然的时候是合乎理性的,是同理性相符合的。如果说它在我们看来终究是恶劣的,而它尽管恶劣却继续存在,那么,政府的恶劣可以从臣民的相应的恶劣中找到理由和解释。当时的普鲁士人有
33、他们所应得的政府。但是,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状态或政治状态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具有的属性。恰恰相反,罗马共和国是现实的,但是把它排斥掉的罗马帝国也是现实的。法国的君主制在 1789 年已经变得如此不现实,即如此丧失了任何必然性,如此不合理性,以致必须由大革命(黑格尔总是极其热情地谈论这次大革命)来把它消灭。所以,在这里,君主制是不现实的,革命是现实的。这样,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如果旧的东西足够理智,不加抵抗即行死亡,那就和平地代替;
34、如果旧的东西抗拒这种必然性,那就通过暴力来代替。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这个命题,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身,就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凡在人类历史领域中是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成为不合理性的,就是说,注定是不合理性的,一开始就包含着不合理性;凡在人们头脑中是合乎理性的,都注定要成为现实的,不管它同现存的、表面的现实多么矛盾。按照黑格尔的思维方法的一切规则,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这个命题,就变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 通过这样的论述,恩格斯揭示出黑格尔思想中的革命成分。其实,我们也可以从黑格尔的某些行为看出黑格尔思想可能具有的革命性质,例如,黑格尔对拿破仑的热情讴歌,称他为“马背上的世
35、界精神” 。 接着,恩格斯概括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基本思想:“黑格尔哲学(我们在这里只限于考察这种作为从康德以来的整个运动的完成的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 “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这就是永恒发展的思想。恩格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得出人类历史是永恒发展的,并不具有最终性质,虽然科学证明人类可能灭亡,但人类的终结并不是在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可以看出恩格斯对辩证法的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
36、化的,而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显然,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逐步推导出来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思想与黑格尔的继承关系。4 费尔巴哈论第四章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在这一章中,恩格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革命,概括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尤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详尽的阐述。学习这一章,应掌握以下几个问题,重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前提。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费
37、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决意按照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实际面貌来认识世界,反对任何唯心主义的虚构,并且将唯物主义世界观运用到一切知识领域里去,把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还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将唯心主义辩证法改造为唯物主义辩证法。恩格斯指明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论述了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二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他还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即世界是尽谬的集合体,客观事物及其在人脑中的思想映象也处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这种运
38、动变化过程,虽有表面的偶然性和暂时的倒退,但总趋势是前进的。恩格斯说,唯物辩证法成为无产阶级最好的思想武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能克服形而上学的“最终解决”和“永恒真理”的荒谬思想,从而认识人们的一切知识都受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并会辩证地看待真理和谬误、善和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的对立统一,把握它们的辩证关系。第四章可以说是对前三章进行的概括,恩格斯以简洁的文字概述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和黑格尔的“合理内核”。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19 世纪 30 一 40 年代,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相继取得了许多划时代的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胆的发现、能的转化、
39、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三大发现更推动了人们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观察自然。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之间、高等动物和低等动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发育和生长的共同规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形式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而且这种转化具有一定的度量关系,在这种转化中,总的能量是守恒的。同时也证明了物质的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一种形式。达尔文 J 的进化论,揭示了各生物物种之间的联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联系,证明了有机界包括人在内都是少数原始单细胞胚胎长期发育过程的产物.而这些胚胎又是通过化学途径产生的原生质或蛋白质形成的它证明了整个生物界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40、的发展和整个有机界的相互联系。这就推翻了物种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神创论”的宗教谎言。总之,三大发现从不同的侧面和层次揭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自然界的各个领域的相互联系和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自然科学揭示的真理,打破了宗教迷信,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l。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在谈到反仕林论和费尔巴哈论时说:“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恩格斯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是受内在规律支配
41、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1.恩格斯指明了社会发展史不同于自然发展史的特点。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有意识的人,各种人的活动总是各有其预期的目的(即思想动机)的。这一特点对个别时代和个别事件的历史研究有其重要性,但是,“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2.恩格斯说明了探究社会历史规律的唯物的辩证的思想方法。“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行动
42、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想动机对全部结果来说,只有从属的意义。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总是受内在的隐蔽着的必然性支配的。这就是说,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仁观意志为转移的,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因此,探究历史规律不能停留在思想动机上,而要深人到物质实践中去.透过偶然现象,发现背后的必然性。3.恩格斯指出了探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唯一途径。恩格斯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而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则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人历史。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都没有去探索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历史唯物主
43、义认为.应该探索动机背后的动因,即推动广大群众、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客观物质原因,并根据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及其过程来考察人们的各种“思想的形式”,这是发现“在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同时,社会发展的历史又是通过人的活动创造的。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呢.还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了恩格斯指出,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杰出人物,不如说是广大群众,注意那推动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注意广大群众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恩格斯并不否认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影响作用,但真正决定历史发
44、展方向和必然趋势的是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里,群众性的阶级斗争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恩格斯明确指出:“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阶级社会的物质生产关系形成了经济利益对抗的各个阶级。阶级斗争根源于经济利益的对抗,又“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抓住阶级斗争的基本线索,才能使我们从“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恩格斯指出,“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是由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而变化的”。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45、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当资产阶级代表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时,它就摧毁了封建地主所代表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即书中“生产秩序”一语);当资产阶级代表着束缚着大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它就被代表现代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摧毁。总之,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条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只有认真掌握这一核心原理,才能真正懂得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又一动力。恩格斯在层层分析,探究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母本动力之后,继而对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行了综合说明,
46、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国家和法等政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各思想上层建筑,以及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等原理。他指出: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国家的愿望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同时,他也指出,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的独立力量,马上就产生新的意识形态,从政治、法律理论到文艺、宗教、哲学,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和发展规律性,各自发挥着对经济基础能动的反作用。恩格斯以宗教为例说,“宗教一旦形成,总要包含某些传统的材料,因为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
47、量。但是,这些材料所发生的变化是由造成这种变化的人们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引起的。”这就辩证地阐明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相对独立性和绝对依赖性。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同时又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和发展。因此,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又一动力。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重要原理,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依据。(三)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恩格斯用这一根本观点说明了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揭示出“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指明“头脑中发生这一
48、思想过程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归根到底决定着这一思想过程的进行”。费尔巴哈论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全面的、详尽的阐述,其主要原理有、人类社会发展是受内在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规律。以上原理.是我们在学习中应当认真领会的。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这种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辩证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都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样。”由于唯物史观的发现,唯心主义最终从社会历史观中清除出去了。马克思主义哲
49、学的产生,使哲学在研究对象、理论内容、立足点和使命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1.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结束了那种企图包括一切科学并凌驾于其它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的体系。2.在理论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并把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内在地统一起来.从而克服了一切旧哲学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3.在哲学立足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奋哲学从少数哲学家的书斋里走了出来,成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4.在哲学的使命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不仅是要认识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都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他们否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懂得革命实践的意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