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自评报告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就业工作,真正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将就业工作列为党委书记、院长的日常工作,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强化就业优质服务,大力拓宽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就业平台。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克服了毕业生大幅度增加所带来巨大压力,使近几年毕业生的年终就业率都达 90%以上,就业工作较好地实现了毕业生满意和用人单位双满意。经过历年来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校就业一把手工程日趋完善,运作高效,有利保证了我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已逐步形成了领导重视、管理科学、制度健全、机构完善、队伍专业、经费充裕的良好
2、局面,自评分为 96 分。现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校就业一把手工程建设进行汇报:一、领导高度重视,思想认识到位 建立了院主要领导主抓就业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其他院级领导任副组长的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院长对全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组长和分管就业工作的领导主持下每年都需组织两次以上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以全面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如 2011 年我校先后召开了应对房地产低迷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各系实行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党政齐抓共管,成立由系书记、系主任任领导的本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系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3、。学校每2年均组织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 2010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行了院、系、系学工办三级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管理体系,形成“领导主抓, 职能部门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 的就业指 导与服 务工作格局。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其职责为:制订学校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意见;召开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组织、实施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专题会议,必要时可临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订就业工作考评办法,对评
4、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予以奖励。招就处作是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宏观上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其职能为:落实上级和学校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议和决定;制订全院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教育、科研、服务等各项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网络,及时发布我校毕业生的资源信息,组织召开全院性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和各类专场招聘会;加强在校生的就业指导、组成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全院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及时办理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为各系毕业生提供服务
5、;定期公布各系、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并按有关规定对各系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考评,指导、检查、督促毕业生就业工作。3各系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部门,系党政领导都要齐抓共管,具体负责本系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其职责为:落实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度规定和工作要求;制订本系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并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的反映指导教学改革;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建立本系就业基地,拓展就业市场,组织召开本系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协助招生就业处做好本系学生的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毕业教育等;
6、负责本系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的发放、审核等工作,及时、真实地统计上报毕业生就业的各种信息和资料,按要求做好毕业生档案的整理、归档和移交等工作,做好年度就业工作总结;配合学校和招生就业处做好全院毕业生就业“双选会” 的组织工作等;完成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交付的其他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 形成了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我校已形成了把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全院各部门如学工保为处、教务处、宣传部、团委、各系部等的责任范围,要求各部门结合业务工作,积极参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调动了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了教师和科技人员利用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工学结合等形式与企事业单位建立
7、了合作关系,积极为毕业生推荐、落实就业岗位。形成了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促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教学部门及各系部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上严格执行了事前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制度,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深入思考和不断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4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各专业招生计划的制定严格参照近 3 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对就业率不足 60%的专业采取限制招生至停止招生的措施。 将就业工作纳入中长期规划,实施就业目标管理。学校制定了就业服务与职业指导建设方案将学
8、院就业工作纳入到了“ 十二五” 规划中。学校和各系每年必须制定工作计划,要明确提出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注重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落实,明确要求学院、各系初次就业率必须达到 80%,年终就业率必须达到 90%。学院每年分初次、年终两次公布各系、各专业就业率,并进行就业质量考评,每年进行一次就业工作考核评比。对就业率未达到目标的系部和处室在年终绩效考核实施一票否决制,对就业工作目标完成好的部门和个人按关于加强招生与就业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和奖励。二、组织保障有力,人员配备齐全 设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一是成立了毕业生就业领导小组。学院成立了由书记、院长任组长,其他院级领导任
9、副组长,各系总支书记、招就处、计划财务处、党政办公室、学工保卫处、教务处、后勤服务中心、宣传部等部门为成员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二是设有招生与就业指导处直属校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三是为强化毕业生就业教育,学院还专门成立了职业指导教研室,全面负责学生的就业教育、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及课程教学评价。 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尽管近两年我校每5年毕业生人数不超过 3600 人,但我校配备的就业专职工作人员却平均维持在 12 人左右,生师比达 292:1,大大超过了省文件规定的每 500 名毕业生配备 1 名就业专干的要求。在教学上设有10 名左右常年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人员
10、担任专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教师,教师学历都在本科以上,都获有中级以上职称,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 50%。 建立和完善了一套科学的就业工作体系和管理体制。在制度上先后建立了关于加强 2010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金融危机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大大提高了就业工作效率及就业指导服务的“ 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 水平。此外还健全了就业工作奖惩制度。建立了招生计划、年度考核等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的奖惩制度,明确规定招生就业处处长是学院就业第一责任人、系党总支书记是系部就业第一责任人,对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未达到 90%的部门和责任人
11、在评优评先上实施一票否决制,以推动各系更加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三、工作经费充裕,工作条件优越 就业工作经费充裕。学院严格按照全校年底学费总额 1%的标准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2010 年我校高职教育学费收入为 45168 万元,招生就业工作预算经费为1000.3 万元(其中招生经费 454 万元、就业经费 546 万元),此外各系部也有配套的招生就业经费 1021960.5 元;2011 年我校高职教育学费收入为 52154.29 万元,招生就业工作经费为 323.43万元(含各系部招生就业经费 123.93 万元),其中就业经费 152万元,预算金额呈逐年增长。由于经费充
12、裕,经过几年发展,基6本达到了就业指导人员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场地到位的“四到位” 要求。 建有一套完善的就业软硬件设备设施。目前,我校招生就业处设有 5 间办公室,还设有就业咨询指导室、档案管理室、招聘面试室等办公用房,相应的办公室都配有标准的办公设备设施,及配备电脑、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还专门设有一个配置 50 多台用于学生网络求职和信息查询的计算机机房。四、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成效显著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对毕业生把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大力推行“全过程指导就业” 。将就业指导课 要列入教学计划,作 为一门必修课,课程课时达 36 课时;成立了就业
13、指导教研室,有 10 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上对低年级学生主要开展理想教育、职业规划、专业教育和学风教育等形式的就业指导,对高年级学生则主要通过求职、创业指导及结合专题讲座、模拟招聘、就业沙龙等活动,平均每年开展 2-3 次相应的就业活动。鼓励支持就业指导人员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先后派出了一批教师参加了省就业中心组织的职业培训和就业交流活动。与此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教师每年平均发表论文不少于1 篇,同时还编写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校本就业指导教材 1 部,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师资队伍。此外,还成立了就业协会辅助开展学生就业教育相关活动。 加强了毕
14、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一是积极争取省住建厅、省建设人力资源协会和主管部门省集团的支持,省住建厅、省建设人力资源协会确定我校为全省建筑企业“五大员” 定点培养培7训基地并在我校举办了专场招聘会,省 XX 集团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亲自出席我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并召集所属单位召开座谈会,就如何帮助学校对接企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实现“零距离” 上岗;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多途径拓展就业市场,积极推荐毕业生,与有多年合作的用人单位还签订了定岗实习或校企合作协议并予以挂牌,如 XXXX 有限公司、XXXX 有限公司、XXX、XXX 集团、XXXX 有限公司等;为了进一步强
15、化与用人单位联系,我们还专门邀请了用人单位来我校参加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三是充分利用 XXX 职教集团和各地校友分会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我校就业工作联络员,有重点地与 XXX 集团、XXX 局、XXX 五局、XXX 集团、XXX 集团、XXX 集团、XXX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XXX 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建筑企业建立了长期密切合作关系,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 XXX 各市州就业为主体、上海、天津、广东、浙江、广西、山东、云南为辅的就业格局。 认真组织好了各种类型的招聘活动。为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参加我校每年大型供需见面会及各种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努力提高
16、毕业生的签约率,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一是主动邀请用人单位来我们学校参加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二是向用人单位发函,收集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三是派人参加各种就业协调会,获取就业信息;四是由毕业就业工作人员带队,组织毕业生参加各种供需见面会,收集就业信息;五是派人走访全国各大人才市场,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六是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帮助8学生推荐工作;七是通过与校友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两年来,我们先后到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海南、天津等地及 XX 省各个市州了解 毕业生需求情况、广邀用人单位来校招聘。2010、2011 分别有 230、280 余家用人单位来我校参加大
17、型供需见面会,提供职位分别为 3400、5000 个,因供需见面会举办较成功,XX 电视 台、XX 电视台、 XX 日报等新闻媒体也对我校进行采访。平时举办的小型见面会不少于 200 家,为毕业生提供了人数一倍以上的就业岗位。 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进行创业。各系部、团委和招生就业处通过分工合作,通过开展课程教学、组织创业讲座与大赛、实地考察及建立工作室等多形式加强了对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业观念和创业能力;学校制定了积极政策对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毕业生在手续办理、政策咨询上优先照顾。此外,我校还加大对外创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创业基地。目前我校已成为 XXX 创业园和
18、 XX 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协作单位,每年我校组织部分毕业生到创业园进行了创业培训,同时邀请创业园的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学校把引导毕业生基层到就业作为就业的重要渠道,每年根据国家政策在毕业生中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动员报告、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形式,营造到基层工作光荣、到艰苦岗位工作可敬的良好氛围,推动教育毕业生基层就业,促进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 、“西部志愿者服务项目”、 “高校 毕业生到农村服 务计划”、 “高校毕业生进社区” 和 “大学生村干部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 务贫困县计划” ,实现毕业生多渠道顺利就业。9 充分发挥就业网络的服务功能。学校不
19、断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了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搭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网上信息系统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双选活动,尽可能为毕业生提供求职信息服务。积极组织毕业生加入全省、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建立健全了就业工作信息平台,基本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的网上就业工作系统,巩固和拓展了毕业生网上就业市场;对网站管理实行专人负责制,对内容信息严格把关、及时更新。以让广大毕业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信息,更直接、更经济地获取就业信息。确保信息的可靠性、时效性,防止学生上当受骗。 就业工作效果显著。由于就业工作措施得力,我校就业工作取
20、得了一定成绩,2010 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 80.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5%)5 个多百分点,年终就业率达94.36%;2011 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也达 85.7%,高于省平均水平(73%)12 个百分点。毕业生初次派遣办理报到证人数基本达到逐年增加,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也呈不断增长趋势。2010 年以来,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省教育厅的指导和关心下,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其主要表现在:社会上性别歧视现象仍然较很严重,一些单位尤其是一些建筑企业职位对招聘女生持拒绝态度,增大了我校女生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学生就业观念仍有待解放,如学生向往去大城市就业,不愿意到本地或者偏远县城就业。尽管有部分用人单位需要我校毕业生,但由于远离城市,很多学生不愿意去。一些建筑企业工作地处偏僻,流动性大,同学生前去实习考察也多有不便,缩10小了他们选择范围,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稳定性;我校毕业生一些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支持个人到全国各地参加招聘会或面试等,这也给就业面和可选性带来不小的阻力。此外,目前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很高,但因资金筹措难度大,导致创业人数不多。 今后,我校将继续努力,实施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我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和满意就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