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第一章现代的研究与发展 心理学的感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现象的实质: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态度 人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行为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映动作或活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管能动态度:个体行为是其内隐心理活动的支配,反过来,个体心理活动是在行为中产生,人在行为中得到表现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社会心理。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个体心理: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 ;2、个性差异(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心理过程的稳
2、定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整个心理过程,个性差异指个性在心理过程的发展与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倾向与心理过程特点心理过程与个性差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总是在各种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反过来,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影响着心理过程,使个体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色彩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这种相互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并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 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
3、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也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中出现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学派名称与年代、主要人物、研究对象、基本观点)构造主义:18791900。冯特,铁钦纳。意识的结构。意识内容可以分解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基本要素;机能主义:18901930。詹姆斯。意识的功能。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格式塔心理学:19121940。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意识的组织意识体验和知觉大于部分之和;行为主义:1913至今。华生,斯金纳。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的影响。心
4、理学只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精神分析学派:1900至今。佛洛伊德。决定行为的无意识因素。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认知心理学:1950至今。奈瑟,西蒙,皮亚杰。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心理学需要了解人是如何获取,储存和加工信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1950至今。罗杰斯、马斯洛。人类缩独有的特殊经验。人是自主的理性的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心理学的谱系:基本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
5、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适应实践需要,继续分化;提高理论水平,高度整合;树立大心理学观;开展心理学本土的研究;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多元与综合;心理教育的兴起。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简单易行,直接观察;2,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效率高但是研究结果会有主客观干扰,真实性不足;3,个案研究法:加深对个人了解但搜集资料缺乏可靠性;4,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
6、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精确度高但脱离实际情景难将结果脱光到日常生活中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1 确定问题并提供假设;2 确定研究对象;3 确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 4 选择研究方 5 解释结果并作出推论 第二章 脑与心理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发自脊髓,穿椎间孔外出,共 31 对) ;脑神经(由脑部发出,共 12 对) ;植物性神经(由分布于内脏器官、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所构成) 。脑的结构:脑细胞(神经元的结构及机能: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和自由细胞体发出的树突及轴突组成。 )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大脑:高级心理过程(注意
7、感知学习记忆地位运动)小脑: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动作;脑干: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具有调节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生理功能,称为“生命中枢” ; 间脑:包括丘脑(神经通路“中转站” )和下丘脑(各种情感和内脏活动调节中心)边缘系统:与记忆,动机,行为,情绪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及机能: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主要作用是 a 将脑和外周神经联系起来,成为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的中间站 b 对一部分躯体运动进行调节,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脑是中枢神经的高级部位,由五部分组成(见上)大脑构成:左右两个半球,由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基底神经节组成。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大脑皮层从前到后可分为额叶,
8、顶叶,颞叶,枕叶四个区域。大脑功能:具有重新调整和代偿的功能。关于脑功能的不同观点:颅相说是由科学家提出的关于颅骨外形与性格特征之间关系的一种新奇但不科学的观点;定位说是有关脑功能研究影响深远而又不全面的学说;整体说承前启后,有科学实验的依据;机能系统说是苏联专家对神经生理学最大的贡献;模块说与泛脑网络论则是当前关于脑功能的最新研究成果。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字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活动;右半球负责只觉物体的空间,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活动但实际上左右脑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既相互联系有相互制约。突触的功能:传导神经信号;神经元间相互联系的突触存在间隙,神经冲动不能被
9、直接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于是,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改变韦化学方式来进行。布洛卡区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其功能:布洛卡区位与颞叶的后下部,又叫运动性言语中枢,可以理解言语,却影响表达;温尔尼克区位于颞叶的后下部,又叫听觉性言语中枢,讲话流离却不能理解言语。关于脑与认知活动的关系:脑是人们进行认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在人的记忆、思维、创造、 、想象等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大脑的参与和正常运行,人们便不可能开展正常的认识活动;同时,随着人们的认识活动的深入开展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大脑也会越用越灵,体现了“用进废退”原理的真髓。脑潜能开发的途径并能知道自己科学保护和利用大脑:大脑潜能的发展
10、有无限空间,人们应该通过一下途径挖掘大脑潜力:1 敞开心灵的大门,大胆创新;2 让心灵沐浴爱的阳光(身心健康,美好情操,促进情感活动,对认知过程的激励作用) ;3 让学习为大脑持续充电,是大脑不断获得有一的刺激;4 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开发大脑潜能(肢体运动,音乐,书法,绘画) 保护利用大脑:1 锻炼与大脑(锻炼促进大脑发展;锻炼是大脑的积极休息方式;锻炼还是一种良好而有效的健脑方法)2 催眠与大脑(睡眠可能是创造思维的源泉;睡眠有助于人的记忆;睡眠对人的学习有重要作用;睡眠对大脑有重要的营养作用)3 营养与大脑 4 烟酒与大脑 5 疾病与大脑 6 学习,记忆与大脑第三章 行为动力 需要的含义及
11、其功能: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具有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等特征。其功能表现在:人类行为一切动力有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需要的种类: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七个层次:1 生理需要,2 安全需要 3 归属与爱的需要 4 尊重需要 5 求知需要 6 审美需要 7 自我实现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各个层次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各个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七层次可概括为两水平,即基本需要(前四个)和成长需要(后三个) 。简要评价:优点:1 该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
12、它具有普遍性;2 它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次系统;3 它比较客观,准确的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缺点:1 本层次论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想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解作用 3 马罗斯是一个人本注意者,许多概念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动机的含义及其基本功能和分类:动机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是引起,维持个性活动并是个体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有三种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 ;引导功能(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的,是受目标引导的) ;诱因是
13、指所有能引起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维持着活动针对一定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动机从起源角度分为生理性动机(饥饿、渴、性、睡眠) ;社会性动机(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动机冲突的定义及主要种类:定义: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按性质和内容分为原则性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动机冲突;按表现形式分为双驱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三种。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动机对个人行为效果的影响取决与两个因素:一是动机本身的强弱;另一是个体行为的质量。学习动机还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还不是决定学习活动
14、的唯一因素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加明显这一定律早在 1908 年就被耶基斯多德森证实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强化动机理论: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他们把人类的行为的动力归结为强化。成就动机理论:麦克兰德认为,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选择难度较大,有一定风险性的开创性的工作,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成就动机低的人,倾
15、向选择风险较小,独立决策少的任务或职业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其关系表现如下: 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 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性倾向;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管概率;诱因是成功时得到的满足感研究表明;成功概率在 50的任务最能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而对避免失败的人来说会回避的可能性最大。期望理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概率(M=VE)个体动机依赖于他们对成功的机会和成功价值的估计。归因理论:海德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来年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使了解人们的行为的原因对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种是环境归因
16、,即将原因归为环境;一种是个人归因,即将行为的影响归为个人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表现在:1 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人类任何行为都一定有其原因,人们会将自己的某种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自觉不自觉的归为某种原因;2 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这是归因理论的重要价值;3 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学生学会归因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的过程,归因训练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自觉的归因意向,其实,重要的在于通过归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观念,再次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归因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指人对自觉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管判断。影响因素:1 个体成败的经验:(1)个
17、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直接经验,这是应先个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2)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指行为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2 个体的归因方式:如果个体将成功的经验归因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运气,任务难度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努力) ,也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学习动机的激发 :1 设置合理目标:用来激发学生的动机以改善他们的作业表现,目标的可接受性会影响到动机(设置目标的建议:尽可能让学生制定,如学生不能自定师生共制,使学生确信目标可以达到,要给学生向目标迈进的反馈)2 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 3 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从两方
18、面着手 1 通过老师使任务本身发生变化,2 注意选择吸引学生兴趣的材料。用下列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内部动机1 利用新颖的课程导入方式 2 列举与学生社会文化背景有关的例子 3 向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4 运用变化的有趣的呈现方式 5 使用模拟和游戏。4 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 5 科学利用竞争与合作。6 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 7 增强自我效能感 8进行归因训练第四章 认知过程信息加工观点: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一个智能系统,作为智能系统一定具有输入信息、输出信息、储存信息、复制信息、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的功能。注意的含义:指心理
19、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无意注意的含义及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间对比,活动与变化) ;人的主观状态 有意注意的含义及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方法:对活动做深入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活动等 注意的特征:1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指对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注意能持续的时间) ;2 注意的广度(指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3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与不同对象) ;4 注意的转移(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一个对
20、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注意的机制: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注意品质的培养: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1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责任心 2 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3 生理因素,疲劳、生病等 4 心理不适或障碍;培养注意力集中的方法:1 自我暗示法 2 情境想象法 3 培养间接兴趣(一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三树立正确学习动机)4 自我奖励法 5 训练听课技巧(一课前预习,调整听课心理状态,重点问题集中精力,次要问题适度放松;有意识地寻找问题,发现异点 ,激发听课兴趣。此外,排除外界干扰。感觉的含义及其种类: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
21、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产生基本条件:1 刺激物 2 感觉器官。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前者是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后者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即 E1/R(E 为前者,R 为后者)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含义及其关系:前者是刚刚察觉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后者是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刺激的增加量I与原刺激量 I 之前存在关系,即 KI/I,K 是韦伯常数,此公式表述的规律叫韦伯定律。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
22、感觉残留现象称为感觉后像。可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两种:前者与注意物相同或相近;后者与注意物相反或不同) ;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随刺激视觉的延续而发生变化) ;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影响的,感觉的相互作用分为同一感觉内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知觉的含义及分类: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分为空间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特征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和运动知觉(与时间,空间知觉密不可分,是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分为真动知觉(人静止物体运动) ,似动知觉(电影画面)和
23、运动幻觉(对两个运动物体的不同理解如月亮在云层中穿行) ) 知觉的特征: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错觉的含义:对客观事务的不正确的知觉,它与幻觉不同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常见的错觉有图形,大小,方位,形重,运动,时间错觉 记忆的含义:指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基本环节:记忆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记忆的种类:按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四种 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6遗忘的规律:遗忘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是错误的重视和再认的现象。遗忘规律
24、是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1 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2 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3 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有意义的,形象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抽象的材料遗忘的慢,同时熟练的动作技能遗忘的最慢;4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5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应对识记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中间位置的内容容易遗忘 增进记忆的方法:复习时提高记忆的最有效方法,复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方式多样化,多感官参与等此外增进记忆的方法还有:直观形象法;图标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 思维的
25、含义及其特征: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思维的过程:1 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特性或个别方面;综合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征,不同方面结合起来) ;2 比较(是在认识上把对象和现象的个别部分,根本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对比,确定被比较对象的共同点,区别及其关系) ;3 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认识上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舍弃非本质特征的过程;概括是在认识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4 具体化(经通过抽象的概括获得的概念,原理,理
26、论返回到实际中去,以加深,拓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 思维的类型:1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2 根据思维时是否具有或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规则,分为形式思维和非形式思维;3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分散思维 概念的形成与掌握: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关键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内涵是指概念的含义,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则是指概念的范围。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和运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这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在头脑中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概念的形成指个人掌握概念的全过程 概念形成策略:同时性扫描
27、;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博弈性聚集。概念形成过程的特点:概念的形成过程表现出全或无的学习方式;概念形成过程的无记忆现象。推理是从已知的或假设的事实中引出结论。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概率推理及类比推理。影响正确推理的因素:气氛效应理论;换位理论;证真和证伪。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能否对问题进行事宜的表征,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最为重要的因素,此外还有:1 迁移的作用,表现为知识概括化的程度越高,知识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越小;2 原型启发;3 定势的作用,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4 情绪与动机 第五章 情绪 情绪:
28、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情绪的分类:根据情绪演化过程或刺激类型将情绪分为六类:原始的基本情绪;由感觉刺激引发的情绪;与自我评价相关的情绪;与别人相关的情绪;与欣赏有关的情绪;最为持久的情绪状态即心境。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教授从情绪的时间序列性或刺激物属性的角度将情绪分为五类:情调(伴随感觉而产生的情感如“愤怒的波涛” “厌恶的气味” “凄凉的夜晚”等) ,激情(持续时间短,如盛怒,狂喜等)心境(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人逢喜事精神爽” )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如地震时的紧张) 、情操(人对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东西所怀有的复杂情感,如道德感,
29、理智感和美感等)情绪理论:机体知觉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对机体的作用,情绪就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动力定性理论:巴甫洛夫,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与情绪的关系,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情绪和情感,因此,情绪可以长远控制;丘脑情绪理论:坎农、巴德,情绪与丘脑的关系,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及机体的其他部分;激活归因理论:沙赫特,情绪与生理反应以及情绪与认知的关系,情绪既来自生理反应的反馈,也来自对导致这些反应情境的认知评价;认知评价理论:阿诺德、垃扎鲁斯,情绪与认知评价的关系,每一种情绪均包括生理的、行为的和认知的三种成分。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1 感觉是诱发情绪的首要条件。
30、个体通过感觉刺激,进行认知体验,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 2 记忆与想象决定着情绪 3 注意与思维也决定着情绪的产生与表现。注意能唤醒情绪的产生,思维能影响反映的方式和速度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认知过程总伴随着认知体验,认知体验需要情绪体验的参与,情绪影响着认知过程的质量和效率情绪性:一种未分化的、一般的情绪唤醒状态,也常常把它作为恐惧来看待。情绪与行为的关系:情绪与行为的关系既有先天关联性,又具有后天社会文化制约性,情绪与行为的先天关联性可从情绪表现及表情中显示出来,情绪表现是情绪在有机体身上的外显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与身段表情情绪的行为表现又是比较复杂的。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受到社会文化因素
31、的制约,特别是某些比较复杂情绪的表现更是如此。情商 EQ 的主要因素包含五个部分: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健康情绪的养成或保持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或生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 正确的人生追求 2 宽广的胸襟 3 理性的适应生活 4 寻找身边的欢乐 暴怒情绪的控制:暴怒是因为对客观事物不满产生的一种情绪反映。其基本程序又三步:其一,自我意识自觉的暴怒 其二 对暴怒情绪进行归因 其三 寻求制怒的方法 过度焦虑情绪的控制:焦虑是因某种不顺心的因素而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其基本方法有:其一,积极进入放松状态,通过适当的放松练习,可以使焦虑者的思绪专注
32、于放松的感觉上,达到以转换注意的方式让焦虑者停止忧虑;其二,以新压旧,用新的忧虑压制旧的忧虑,可以采用向他人陈述自己心中忧虑的方法 过度紧张情绪的控制:紧张是在生活情境中,对威胁性的或不愉快的因素的情绪反映或唤起性反应。其控制方法有四个方面:其一,阻断导致紧张情绪的有关环节或途径,从根本上消除导致紧张的根源或刺激,以此得到放松;其二是改善环境,既要改善人生活与工作的物质环境,调节各种物质环境的刺激,使人能够比较好的适应环境,又要改变心理环境,防止或消除各种矛盾环境的刺激,使人能够比较好的适应环境,又要改变心理环境,防止或消除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因素;其三,感受和培养个体的应对能力,即培养克服困难
33、,完成任务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其四,语言放松训练,使紧张者从完全被动的指导状态转入完全主动的自我暗示状态,进而情绪得以放松 抑郁情绪的控制:抑郁产生于环境压力和潜在的心理倾向。赛利格曼提出解释抑郁理论的专门术语“习得性无力感” (指人在被动的接受某种刺激后感到无能力去应付,不能学会去应付的一种状态)其控制方法有:大哭一场;可以安排比较愉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语言暗示法;请人疏导法;环境调节法;自我表达法等 自卑情绪的控制:自卑使人们由于发展受挫而将自己看的很低,从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情绪。其控制的方法应从正确看待客观事情和克服自身心理弱点两个方面入手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智力的二因素论:由英国
34、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于 1904 年提出他认为人的智力由一般因素(C 因素)和特殊因素(S 因素)构成,个体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 群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于 1938 年提出他认为智力由七种因素构成:词语理解,词语流畅,计算,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推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 1963 年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将一般智力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 1977 年提出,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唯独来考虑,这是对智力结构的一种动态的看法 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 1983 年提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七
35、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动智力(他后来又于 1999 年提出认知自然的智力) 三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三个部分控制的理论,即成分智力(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包含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 ,背景智力和经验智力 智商的含义及其在全人口的分布情况:智商即 IQ(Intelligence Quotient)指心理商数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时比纳和西蒙于 1905 年编制的比纳西蒙量表 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IQ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斯坦福比纳量表) 离差智商
36、的计算公式:离差智商10015Z,其中 Z(XX)/s(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克服勒比率智商的不足,即不会再由于一个人的智力年龄和实足年龄的不同步增长,而出现年来越大智商越低的现象 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根据贝利的研究,13 岁以前智力时直线上升发展的,以后缓慢发展到 25 岁时达到顶峰,2635 岁保持高原水平,35 岁开始下降趋势 。各年龄段智力发展特点:学龄前儿童的智力发展;小学儿童的智力发展;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其思维有五个特点:1通过假设进行思维 2 思维具有预计性 3 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变化 5 思维能跳出旧框框,追求新颖、独
37、特,喜欢标新立异和具有个人的色彩。 )成年期的智力发展。智力开发遵循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1 波诺的方案 2 应用智力方案 3 PIFS 方案 元认识:就是对认识本身进行反思的一个知识系统,即对认识的认识 创造力的内涵: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由社会价值的产品 发散思维的特征:发散思维的质量,心理学用三个方面来衡量 1 流畅性:指再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2 变通性:也称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朝不同方向发散的能力 3 独特性:指不落俗套和不寻常的那种思维能力 创造力的特征:1 敏感性(容易接受新事物,发现新问题)2 流畅性(思维敏捷,反应
38、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3 灵活性(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4 独创性(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e 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5 洞察性(能通过事物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变换) 创造力的人格特征:1 由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2 有旺盛的求知欲 3 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运动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 4 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 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 6 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直觉,喜好抽象思维 7 富有幽默感 8 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
39、题中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1 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社会文化(联系中国国情,务实,守常,服从,对个性自由发展不太允许) ,家庭(家庭如果不民主,儿童思维表现出呆滞,刻板,创造力低下的状态) ,学校(民主) 2 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人格培训,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 :1 智力激励法(严禁批评,推迟批判,自由奔方,追求数量,坚持客观,集思广益等)2 信息交合法(魔球法,多维,立体,动态)3 联想法(奇思妙想,将相差较远的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4 综摄法(移情,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创造力开发的法则:综合法则;对应法则;移植
40、法则;离散法则;换元法则;逆反法则;群体法则 第七章 人格 现代心理学对人格的界定: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的动力组织和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1 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模式;2 人格更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稳定的动机;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3 人格是一种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该统一体往往由一些特质所构成,如内外向,独立性,自信心等)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是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些稳定的性格特征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人所共有
41、的一些特质,所有人都具备这些人格特质,个体的差异只在于不同的人具备此种特质的多寡或强弱不同而已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特有的,代表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倾向(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因素理论: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指从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指需要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的特质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艾森克发现人类身上更稳定的特质就是内外和神经质这两种他特制再不同人身上可能形成四种典型的组合:外倾稳定,外倾不稳定,内倾稳定,内倾不稳定 “大五”结构与五因素模型:神经质性(焦虑,不安全感,自怜) ,外向性(好交际,多话) ,开放性(想象,喜欢变化
42、) ,随和性(软心肠,信任,乐于助人) ,尽责性(细心,井井有条) 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艾森克理论)2 环境因素(行为主义)3 认知因素 4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社会认知理论; 观察学习; 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观察学习中的强化往往是替代强化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接受强化) 社会认知理论关于人的行为的交互作用论: 社会认知理论是当代的一种整合性的人格理论,它试图将影响人格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察,特别注意环境和认知的交互作用这种理论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它发现并非所有的学习都以来于斯金纳式直接强化,一个人借助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也可以从中得到学
43、习班杜拉将这种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称作观察学习而观察学习中的强化往往是替代强化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既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又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但行为又不是两种因素简单叠加共同影响的结果实际上,外因,内因和行为三者是交互作用的(班杜拉提出)环境(奖惩)塑造人格,但人也选择和改造环境(行为)以适合自己的需要(信念,思想,期望等)人格只有在这种交互作用中才能得到解释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发生在人际之间的社会学习,而且这种学习离不开人的内在信息加工 气质的含义及其类型:气质指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哪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为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快,善交际) ,胆汁质(急
44、躁,鲁莽,情绪变化快) ,黏液质(反应迟缓,沈默寡言,沉静,忍耐) ,抑郁质(敏感,孤僻,忧郁) 观察学习于替代强化的含义: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称作观察学习;而观察学习中的强化往往是替代强化而非直接强化,即看到别人的行为收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接受的强化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本我不知善恶,好坏,只求立即得到满足,受快乐原则支配新生儿处于此状态自我是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作用下形成的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的提供,有时能及时,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
45、关系中,儿童形成了自我的心理组识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同时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超我又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理想,个体就感到骄傲,如果行为违反了良心则感到焦虑超我完美原则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人在不同年龄,利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以性感区的变化划分人格的发展阶段:口唇期(01 岁) ,肛门期(13) ;性器期(36 恋父,恋母) ,潜伏期(6青春期: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和对父母的感情转向外部的环境,学习和游戏,更多与异性相处) ,两性期(青
46、春期以后:性心理发展走向成熟,人格趋向成熟) 常用的人格测验:心理学家根据测试方式将人格测试分为自陈式测试和投射式测试自陈式:1、 16PF(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测试)适用于 16 岁以上的青年和成人,不仅感情用事安详机警,怯懦果断以及四种社会成就因素: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创造力和环境适应因素 2、 EPQ(艾森克人格问卷)包括成人问卷(16 岁以上)和少年问卷(715)两种,涉及的人格纬度少,易掌握,施测 3、 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适合测试 16 岁以上的人 4、 “大五” (NEO PI)适合 16 岁以上成人 投射式:1 罗夏墨迹测验:对墨迹进行解释;2 TAT(主题统觉
47、测试)给图片编故事 第八章 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含义: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映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体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 ;个别差异;发展的关键期(13: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5:书面语言学习;04:形象视觉发展;5 左右:掌握数概念;10 以前:外语学习;5 以前:音乐学习的关键期) 发展的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又一定的时间,如在此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进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
48、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能力的缺失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的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 成熟势力说的基本观点:格塞尔认为,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确定与表现的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双生子实验 行为主义观的基本观点: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斯金纳用操作性调节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他认为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前者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刺激所引发的反应行为;后者是个体时不时放出来的行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
49、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三个人的要旨在于主张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精神分析论的基本观点:弗洛伊德看来,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的发展 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认为,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即:成熟(机体) ,自然经验(与外界无力环境接触获得) ,社会经验(语言和教育,平衡化(思维的本质)来源于主题对客体的动作,是主题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可以用图式,同化与顺应,平衡来说明适应的过程) ,其中平衡化起决定性因素 。生态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个体发展的生态理论模型。微系统、中介系统、外系统、宏系统、时序系统。毕生发展观的基本观点: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d 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埃里克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包括:婴儿期(015)此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153)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学前期(36)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学龄期(6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青春期(1218)建立自我同一感混乱,防止同一感混乱;成人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