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西方哲学00 一、名词解释(任选 5 题,每题 8 分,共 40 分)1.人道教(孔德) 孔德既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反对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认为社会应由掌握了实证知识的管理者阶级来领导,他们起着中世纪君主和贵族的作用。孔德认为人的最高道德责任或道德生活的最高形态就是对人类的爱和为人类服务。对个人来说,人类是最高的存在物,应当对之服从和崇敬。孔德把这种崇拜人类作为爱的化身的道德实体的宗教称为人道教。而哲学是基础、政治是目的,而宗教和道德又将哲学和政治等统一起来。2.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 斯宾塞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结构和功能的学问。在他看来,社会现象也象自然现象一样具
2、有某种齐一性。他的社会有机体论用进化论来解释社会现象,使社会学生物学化。社会有机体具有与动物的营养、循环分配和调节相应的三个系统,即劳动阶级、商人阶级和管理者阶级。但它与动物有机体的最重要差别之一是,动物的各个器官(例如四肢)是为着整体的生存而生存的,而在社会有机体中,整体是为了它的各个部分的存在而存在,社会本身不应成为目的。维护公民的个人自由(个体性)是社会的根本职责。国家的调节作用应当是消除个人之间的冲突以及一切对个人自由的侵犯。跟自然界一样,适者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原则。3.柏格森哲学中的理智与直觉 与纯粹时间与物理时间相对应,有两种认识途径: 直觉和理智。直觉通过对内心意识状态的体验把握绵
3、延 。在直觉中, 本能与实在融为一体, “精神直接地洞察精神”,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理智的特征是分析,是从整体到部分、 从运动到静止的几何与逻辑的方法。理智的对象是空间中的事物,这是人类为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而不得不采取的方法。理智没有能力处理活的、创造性的、自由的东西 , 它们只能是直观的对象。柏格森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有不同的方法与对象, 科学研究物质, 形而上学研究精神。两者应各得其所。4.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 * 如果按 “无前提” 的标准来衡量, 现象学还原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始源, 只达到了笛卡儿康德哲学传统认为不证自明的概念 自我意识。但是, “自我意识” 是这一传统所设定的前提。如果
4、真正做到无前提, 那么需要悬置的不仅是自然态度所认可的客观存在, 而且应包括在历史中形成的理论、 概念, 其结果是回到一个前科学时期, 不受任何理论、 传统、 习惯的影响, 直接面对 “生活经验” 。就是说, 经过一个“历史的还原” ,我们最终达到的是一个 “生活世界” 。 胡塞尔既承认生活世界的多重性, 又说每一个生活世界都有其特有的结构或风格。以生活世界为主题的现象学并不是经验的,它仍然是先验的, 面向无限可能的生活世界。5.文德尔班的价值世界* 文德尔班认为哲学解释作为价值的一般理论,哲学的任务就是从价值的角度出发,对知识进行评价,从而建立事实的领域(世界)与价值的领域(世界)之间的联系
5、。事实世界是表象(现象)世界、理论世界,价值世界是本体(自在之物)世界、实践世界。前者固然只是属于主体的表象,后者也只不过是主体的一种公设。相应的,有两种不同的知识,理论(事实)知识和实践(价值)知识。一切关于事实的知识的命题都是表示两种表象的内容的相互归属关系,而一切关于价值知识的命题则表示估价意识(主体)和被估价的对象的关系。前者都是普通的逻辑判断,它们决定着事实与事实的关系,丝毫不混杂主观因素;后者表示主体对于对象的估价和态度,这类命题完全取决于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主体对对象的赞成或不赞成的态度,以及对象是否符合主体的目的,而丝毫不牵涉到事物(或事实)的特性本身,不牵涉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这
6、类命题没有逻辑上的意义,只有伦理学和美学的意义。6.科学革命(库恩)新范式取代老范式的过程就是科学革命。科学革命结束了科学危机时期四分五裂、 争论不休的局面。新的范式代表了科学家共同体成员们的世界观、 价值观和技术手段的总体, 它建立了新的常规科学。 科学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常规危机革命常规各个时期的循环往复。在这一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是范式的转变和稳定。以范式为中心的科学世界观成功地回答了科学史中关于科学理论的合理性的问题。合理性是相对于范式而言的。 01 一、名词解释(任选 5 题,每题 8 分,共 40 分)1.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叔本华) * 叔本华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而只
7、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 “世界是我的表象” 。科学知识是表象之间联系的知识,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而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的基本原则是充足理由律。它有四种表现形式:物理理由、逻辑理由、数学理由、伦理理由。与之相应的四种表象能力(四重根)是:直观、思维、感性现象、独立。任何客体(对象)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力及相应的先天的充足理由律构成的。 2.心理主义 以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研究重点的心理学方向。它主要用来区别于以人和动物的可观测的行为为研究重点的行为主义方向。心理主义应当与唯心理观有所区别。唯心理观是一种现象学观点。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文献中,心理主义
8、主要用来说明认知心理学,而现象学则主要用来说明人本主义心理学。 一种主张认识论问题只能依靠心理过程的研究才能获得满意解决的哲学观点。它认为客观世界是人类心理的产物,是人的精神活动。主张依据心理学的资料、人的心理特点 、对人们相互作用的分析来解释社会。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它在逻辑学和社会学中都有所表现,认为逻辑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或取决于心理学;社会学则应以心理学为方法论。 3.生命哲学(狄尔泰) 【注意这里是注明狄尔泰的】广义地说,狄尔泰的“生命”一词泛指人类个人和集体生活的整个范围,包括它们的表现、创造以及人类的社会组织、文化成就,人心向内于向外的一切活动等等。他把心理学看做是一种关
9、于历史的生活经验的科学。生命就是人的生活,而生活就是人的经验,即人的全部精神生活,其中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存在的内在的体验。他特别强调生命的时间性和历史性。生命是以人类的永恒的历史为背景的,它其实就是历史的生命、社会的生命。生命的本质只能到历史性的存在中去寻求,也就是只能在历史的进程中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他把社会历史问题当做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因为社会历史就是生命在时间里的延展。 生命的首要特征是它的时间结构。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就在他的活动中表现出他独具的特征。个人的生活构成一个体验中心。但每一个人同时又是无数交叉系统中的一个点,无数个人聚成生命之网络,汇成生命之巨流,而生命本身就在他们中间实
10、现为社会的、历史的实在。4.悬搁【中止判断】 (胡塞尔) * 中止判断(epoche)这个术语表示对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暂不表态。其功用主要有两点: 1 用于帮助寻找可靠的开端。中止判断把一切间接知识放在一边,这起到一种筛选作用,这样剩下来的就可能是直接知识。2、用于防止转移论题,防止在反省问题过程中重新运用间接知识,防止循环论证。胡塞尔特别强调不要作出有关存在的假定。对关于各种存在事物的信念的悬搁实际上就是排除意识的实际内容, 当意识中关于具体对象的经验的、 想象的和思维的内容都被排除之后, 只剩下纯粹自我。自我的纯粹性在于它的自我显示。自我不是存在着的精神实体, 而是意识之流。我们对自我意识
11、流动状态的体验就是它的自明性。胡塞尔时常用“加括号”表示中止判断。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可以把试题的一部分放在括号里,先解其他部分,然后再来解它们。这并不影响对整道题的解答,而且往往必须这样做。在反省哲学问题时也可用这种方法。 (这是悬搁的另一种好处!但不是为了达到纯粹自我)5.图像论(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关于世界的图式, 每一命题都是描述一个事实的图式, 语言是一个由无数小图式按照逻辑结构组合而成的大图式。,这是因为: 第一,构成命题的语言符号和构成事实的要素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二,构成命题的语言符号与构成事实的要素具有同样的逻辑结构,或者说, 两者具有相同的图式形式。世界
12、 语言 关系整体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 语言是命题的总和 语言是世界的图像日常 一个事实是一些事态的存在状态一个命题是一些基本命题的逻辑函项命题是现实的图式微观 一个事态是一些简单事物的组合一个基本命题是一些简单名称连贯的排列一个基本命题肯定一个事态的存在6.“三个世界”的理论(波谱尔) * 世界 1”为物理世界, “世界 2 ”为精神世界, “世界 3”为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三个世界都是实在的,它们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作用。他特别关心世界 3,一方面它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超人类的。它的实在性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是它们在世界 1 中的物质化;二是它们自身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波普尔
13、说,科学揭示的宇宙图景是:世界 1 最先存在,然后出现世界 2,世界 3 则出现在更高层次上。世界 1 和世界 2、 世界 2 和世界 3 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相互作用,世界 1 和世界 3 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以世界 2 为中介。波普对世界 1 的发展过程的描述以自然科学为依据, 这是一个由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从无生命的有机物到生命的发展过程。波普认为, 由世界 1 到世界 2 的过渡的关键是意识现象的发生,这个问题比生命起源的问题更难解决, 关于意识起源的假设也许永远不能成为可检验的科学理论。02 一、名词解释(任选 5 题,每题 8 分,共 40 分)1.语言学转向 * 所谓语言学转向,指的是
14、哲学接过语言学的对象为自己的对象, 但哲学对语言的研究在方法、 目的和结果等诸多方面都有别于语言学。哲学通过语言分析进入传统哲学的各个领域:世界、 客体、 思想、 自我、 真理、 规律、 经验、 善恶、 美丑, 等等。 语言转向的产生依赖于现代数学的发展和数理逻辑的方法,在更深的层次上源于对逻辑性质和哲学任务的新的认识即“看清逻辑自身的本质” ,它就是从这样一个事实出发:任何认识都是一种表达,一种陈述,最终都存在于语言之中,因而,哲学的任务是要揭示知识的本质,也就是要揭示逻辑和语言的本质。但分析哲学的诞生并不意味着“语言的转向”的真正出现。根据石里克等人的看法, “语言的转向”正式开始于维特根
15、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并通过维也纳学派的传播和发挥而得到当代哲学家们的认同,而完成这个转向的则是受到维特根斯坦后期著作影响的牛津日常语言学派。 2.描述性的形而上学(斯特劳森)* 描述性的形而上学通过语言用法的描述揭示我们实际的思维结构。实际思维结构就是思考我们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方式, 是我们正在使用的概念的系统。任何概念系统的基础都是一种基本的殊相, 它是公共的、 可观察的、 在时空中存在的个别东西, 包括个别物体和个别的人, 统称 “个体” 。殊相和共相的区别可由命题主谓词的差别来说明:主词是对殊相的表达, 它预先假设了殊相所指对象的存在, 但进一步识别构成殊相的经验事实; 谓词表达共相, 识别共
16、相不涉及经验事实, 只需理解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谓词的意义。思维结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各概念可识别; 它们之间必须前后一致, 不能互相矛盾。只有实际的思维结构符合这两个条件,其他编造出来的结构, 如以特殊的感觉印象为基本单元的结构和以单子为基本单元的结构, 都不能符合这些条件。由此, 我们实际的思维结构是惟一的。3.范式(库恩) 同 12 年/24.意志(叔本华) 同 05 年/5 5.存在与存在者(海德格尔) 同 04 年/6 6.交互主体性与交往行为(胡塞尔、哈贝马斯)*根据胡塞尔,我不仅可以通过结对联想,把在那里的他人置换为转递到那里的自我,我甚至还可以通过自我的到那里去,把那里直接转换为
17、这里,从而把他人的立足之地也彻底取消。比如胡塞尔写道:虽然我的身体以“在这里“的方式被给予,他人的身体以“在那里“的方式被给予,但通过我的动觉的自由变更,通过来回走动对位置的变换,“我仿佛可以使每一个在那里都变换为一个在这里,这就是说,我仿佛可以在身体上占有每一个空间场所。“ 正因为我先天地就知道这一点,即,我能够到那里,而且就好像我已经在那里一样,所以,自我,总已经不仅是在这里,而且也同时在那里。或者说,自我总已经在这里与那里之间,总已经弥漫着整个世界。这样,胡塞尔“交互主体性“实质上就并不是由“我“与“他人“组成,而是同一个自我的群体化:自我和他我,主体和陌生主体,实际上是同一个自我、同一
18、个主体:不过它时而在此,时而在彼罢了。既然交互主体本质上就是同一个主体或同一个自我,所以当我们说交互主体构造世界时,实质上就是在说同一个主体在构造世界-通过不断地把每一个 “那里“都转换为“这里“ 。而这就意味着,当我“从那里出发去感知时,我将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只不过是以相应别的显现方式罢了,就像这些显现方式都属于那个本身在那里的存在那样“。换言之,“构造性的每一个物,都不仅包含我此刻从这里出发的诸显现系统,而且也包括与那种把我放置到那里去的位置变化完全确定一致的诸显现系统。“ 22所以交互主体在其交互经验中所构造的世界,最终是同一个主体从不同位置出发的、但又作为一个总体所构造出的世界。因此由
19、交互主体构造的世界就只能是同一个客观世界。 这样,由在不同位置但却是同一个自我所组成的超越论的交互主体,就为同一个客观的、超越的世界之可能性提供了超越论的保证。就此而言,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意义可以比拟于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为了解决认识如何与对象相符这个认识论难题,康德干脆把对象解释为主体构造(感性直观加知性范畴)的产物(现象界) 。与之相似,为了解决一个对所有主体而言都保持为同一的客观世界究竟如何可能这个问题,胡塞尔干脆也把这个世界解释为原本就是交互主体以交互主体性的方式所构造的产物:“一种交互主体地共同体化的经验“ 的观念相关物。这样,一个对所有主体而言都始终保持同一的客观世界也就获得
20、了超越论的保证。然而,这也正是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的问题或界限所在:当它为此不惜把“他人“解释为 “他我 “的时候,它也抹杀了“ 他人“,并因此堵塞了通往“他人“之为“ 他人“的现象学道路。* 哈贝马斯所追求的是 “社会的合理化” ,而在他看来对于实现这一目标惟一有决定性意义达到 是“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交往行为包含着三重关系:认识主体与事件和事实世界的关系;处于互动中的实践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一个主体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自身的主体性、他者的主体性的关系。交往行为是基本的人类行为,以实现行为双方一致为目的。* 在哈贝马斯看来,人类奋斗的目标是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他提出的基本措施有:(1)选择
21、恰当的语言对话。但凡是言语行为受阻和被歪曲的地方,便不会有合理的交往。对话双方必须选择一种能够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正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2)承认和尊重共同的规范标准。哈贝马斯把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寄托在社会全体成员对共同的规范标准的认可上,它应是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志能被大家普遍接受和遵循。03 一、名词解释(任选 5 题,每题 12 分,共 60 分)1、绵延(柏格森)*绵延就是真正的的时间,它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而科学的时间则受空间概念的影响。绵延是质的连续不断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分离的迹象,纯粹异质,不可估量,只是内在的、心理的过程。柏格森强调:纯粹的绵延不是一个量。只要我们企
22、图去测量它,我们就是在用空间取代它。*人们内心体验到的纯粹绵延是真正的实在,它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本体,而是不可分割的质的变化流,是变化本身。2、试错法(波普尔)*证伪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是试错法。试错法的一般步骤是, 首先大胆地提出猜测和假说,然后努力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相符合的事例, 并根据事例对假设进行修正。每次尝试有缺陷后, 再提出更好的假说, 运用同样步骤对其进行证伪。试错法对理论的修改是永无休止的。试错法在本质上是演绎的方法。在方法论中, 人们通常把从一般原则推导到具体事例的过程称为演绎,把由具体事例推导一般原则的过程称为归纳。波普认为, 经验科学方法的性质是演绎。3、“经验主义的两个教
23、条”(奎因)*第一个教条是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蒯因批判的重心放在分析命题的标准。他指出这一标准最终仍要诉诸经验, 因而不能与综合命题相区分。分析性的标准或是同义性, 或是必然性, 或是语义规则, 这三者都要通过经验事实。*蒯因所说的经验主义的第二教条是还原论,即, 关于事实命题的意义可以还原为记录直接经验的语句。他指出, 关于事实的命题是关于周围世界认识的一部分, 并不只与个别的直接经验发生联系。单个经验不能起检验作用。经验命题的意义取决于命题体系,而不能被还原为记录直接经验的单独命题。4、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这指的是人的本质出于人的自由创造。这里所谓的本质,泛指人的各种有质的规定性的
24、特征(包括人的才能、专长、职业、地位等) 。 “存在在先”的意思是“自由在先“。物总是消极被动的,没有自由,不能自己造就自己。它们的本质是当它们作为人(自为)的对象而存在的时候由人赋予的。就它们作为人的对象来说,它们的本质先于其存在。西方传统思想中,基督教的上帝是存在的源泉,上帝在人的存在之前决定了人的本质。萨特说,启蒙运动虽然否定了上帝的决定作用, 但又假设了一个 “人性” 作为人的存在之前的本质。存在主义把上帝不存在的后果推演到底, 得出了人的存在先于本质的结论。人作为的存在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主观性和超越性(否定性) ,即按照自己的意向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而这正意味着人不断地设计、
25、谋划、选择、造就自己。5、解构(德里达)*在德里达看来,“解构”就是消除和分解结构。这里的“结构”实质上是指西方文化之“根”,即“逻各斯中心主义”。解构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中心, 否认任何名目的优先地位,消解一切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主要是通过批判索绪尔语言学结构主义来进行的。他认为索绪尔囿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束缚,坚持将差异局限在语言系统之内,认为在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纵向关系,能指被认为是反映或控制了意义,也即“再现”了所指。德里达力图打破这一纵向关系,指出能指与能指之间的横向关系。他认为语言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参照的系统,酷似一种漫无头绪的游戏,各种因素在其中
26、互相作用、变化,所有的因素都互为“踪迹” 。但是,这种游戏是没有中心和原因的,它是一种符号之间“替补”的活动。这种替补活动是永远不会结束的。文本不再是一个业已完成的集子,而是一种起区别作用的网状结构,是由各种踪迹织成的织品,这织品不停地指出其自身之外的东西,指出其他起区别作用的踪迹。6、“自然之镜”(罗蒂)* 反表象主义是罗蒂的反基础主义立场在认识论上的表现。表象主义把心灵当做反映实在的一面镜子,把知识当做这种反映的系统化和精确化,把哲学当做知识的最高系统。后者主要表现为一个认识系统,为获得知识提供指导,为鉴别知识提供标准。表象主义是一种镜像哲学。然而罗蒂认为,人心作为自然之镜并不一定是真实可
27、靠的。在罗蒂看来,镜像论、表象主义是一种把视觉思维绝对化的视觉中心论,而传统西方文化正是为视觉中心论所支配的文化,都包含了视觉隐喻。他对所谓视觉思维的偏见作了大量批判。罗蒂的批判实际上是对以心物二分为前提、以获取符合对象的主观表象(精确表象)的传统认识论的批判,其目的是为他实现哲学上的变革开辟道路。04 一、名词解释(任选五题,每题 12 分,共 60 分)1、 社会动力学(孔德)* 社会动力学纵观的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孔德认为,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特征是,人身上的动物性逐渐削弱,其知性、德性逐渐发达,并
28、最终取得支配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文明起着决定作用,或者说,社会生活是由精神、道德原则决定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精神、道德的完善决定的。人类社会进化的总方向是:由于文明的发展,人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不再完全受肉体需要的束缚,越来越求之于社会本能和理性,人的本质属性将得到充分展现。 关于社会进化的速度,孔德认为是由整个自然决定的,即由作为内部自然的人的有机体和作为外部自然的人类有机体生长的环境决定的。 2、 思维经济原则(马赫)*思维经济原则的基本内容简单说来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思维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这正像精明的商人用尽量少的资本、付出尽量少的劳务、花费最少的时间而赚
29、取尽量多的利润一样。科学和人类认识的作用在于模写和预测经验事实,以代替经验、节省经验。一种科学理论越是能代替更多的经验事实,越是简便、越是经济,就越有利于使人适应环境,从而就越是符合生物学的经济原则,即思维经济原则。在马赫看来,概念只是人的一种反应活动。科学家在对经验事实进行直观时,由于连续观察到众多的同类的经验事实,由于连续性原则的作用,便形成了一种经济地描述这些事实的反应系统,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正是基于这种观点,他强调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只能是描述性的,而否定达到对自然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的物理学,认为后者只能是假说性的。他要求将一切不能由经验证实或证伪的本质、实体、自在之物等都当做不经济的东西
30、加以抛弃。3、 世界三(波普尔)*。在波普之前, 哲学家们普遍认为世界有客观和主观之分。但是, 波普却提出, 独立于这两个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世界 3。世界 3 不同于世界 2。世界 2 指的是心理和思想的状态和过程, 它是主观的;而世界 3 则是思想的内容, 它是客观的。客观知识与人的主观意向无关, 它的存在不以个人的意识为转移。世界 3 是物质材料的思想内容, 世界 3 的要素有些已经被物化 ,有些则未被物化而处于潜在状态,后者是那些尚未被认识的知识的客观内容.自主性的观念是世界 3 理论的中心,世界 3 成员具有本体的地位 , 就是说,它们是客观实在4、 奴隶道德(尼采)*尼采在超越善恶中
31、指出两种主要道德类型: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尼采所谓奴隶道德是指他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遵奉的道德。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在行为上是禁欲主义;他们把怜悯、同情、仁慈、宽恕等品性赞为美德,把强者和独立个性的个人当作恶人。这种奴隶道德正是基督教的道德、以之为标准的文化必然是颓废的欧洲文化,以这种道德为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个人必然是颓废的虚伪的人。尼采认为欧洲文明的颓废正是这种道德原则支配的产物。5、 反本质主义(罗蒂)*本质主义将现象和本质、外在和内在加以区分实用主义把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做只是人们对世界的描述方式的区别。这意味着传统哲学关于知识是否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问题被改造为其能否有效
32、地为人所用的问题。实用主义想放弃认识事物与使用事物之间的区别。在反本质主义的口号下,罗蒂实际上要否定任何具有普遍性、确定性的东西,他所追求的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文化。6、 “哲学之思 ”(海德格尔)【类似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 海德格尔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存在”本身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他既反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也不同意实证主义倾向哲学家全盘拒斥本体论。他认为真正的哲学是存在哲学,他要用现象学方法建立新的存在哲学,他前期经常谈论的基础本体论正是这种存在哲学的典型形态。 他认为从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在没有了解存在者究竟怎样“存在”以前就肯定了其存在
33、,将其当做毋需加以追问的事实。它们为什么和怎样存在呢?为什么说它们存在而非无呢?他们都略而未论。这样他们就以对存在者的研究混淆和代替了对存在本身的研究。其实二者根本不同,不能相互置换。作为哲学范畴的“存在”指的是存在物的涌现、显示,而非具体的、确定的存在者.“存在者”意指某种确定的事物和现象,它可以是一切已经显示其存在的现实之物,也可以仅仅是观念之物。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那种东西,是使一切存在者得以成为其自身的先决条件,或者说,它是使存在者显示其为存在者的本源性的东西,因而与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优先地位。存在本身并不是存在者(无论是作为自我或对象) ,也不是一切存在者的族
34、类的普遍性,不是 对一切存在者的概括。因而不是某种抽象和绝对的存在。存在也不是存在者之外的某种独立的东西,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没有现实的、独特的规律性和本质,不能给它下定义。如果要说存在的“本质” 、 “规定性” ,那只能是存在者“存在着” ,即“存在起来”这个“事实” 。因此存在不属于认识所及的知识和科学研究范围,而属于哲学范围。哲学对存在的研究不是去追问存在是什么,而是追问存在者怎样存在,也就是追问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由于只有先弄清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才能懂得存在者的意义,因而哲学对科学和知识具有始源意义。05 一、名词解释(任选 5 题,每题 12 分,共 60 分)1、 家族相似性
35、(维特根斯坦) 09 年/32、 范式(库恩) 12 年/23、 本体论承诺(奎因) 08 年/24、 人学的辩证法(萨特) * 萨特把辩证唯物主义归结为自然辩证法,对之加以否定。他认为辩证法只能是人的实践所造成的社会历史领域的规律,不是自然规律。个人实践之所以能构成辩证法,是因为它正是人的自我选择、自我超越活动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即与自在发生相互作用的自为的活动。这种不断否定、超越、创造正是辩证法的源泉。个人实践就其内容和结构来说是一种整体化运动,而辩证法即存在于这种整体化之中。社会的整体化是众多的个人的整体化的整体化。所以说人的实践所实现的从个人到社会的整体化运动正是辩证法的根本含义。另一方
36、面在自然界中则不存在整体化。人同社会历史的关系是内在关系,而人同自然的关系是外在关系。因此人与其社会而不是与自然构成一个整体。自然界是无限的,无限的东西不能构成一个现实的整体。因此,辩证法只能属于人和人类的,而不可能存在于自然界。5、 生活意志(叔本华)*被叔本华当作自在之物的意志是无意识的、即“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 。其特点是求生存,故可称为生存(生活)意志。为了求生存就必须战胜死亡。战胜死亡的办法是繁殖后代,因此生存意志必伴有生殖意志。人的两性关系、爱情、婚姻是实现生殖意志的工具。他把生活意志说成是作为现象的意志,说世界是我的表象,意志所派生的万物对象化为不同等级的理念,这些理念在现实
37、世界中的不同等级的事物上表现自身。它们服从充足理由律。愈是处于较高级阶段的理念愈能清晰而完整地表现意志。处于最高级的理念是人的理念。人与其他东西不同,他能够发现自己,知道自己既是意志又是表象,也知道世界既是意志又是表象。作为认识主体的意志与客体的意志是同一个意志,二者实质上已融为一体。因此意志世界也就表现为主体的意志世界, “世界也就是我的意志”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叔本华不是把意志当作某种精神实体,而是超越主客分立的。6、 社会的多元决定论(阿尔图塞)*他把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学说解释为与人道主义和经济主义不同的第三种理论 结构因果决定论。结构因果观,它与线状因果观的区别在于, 它把结构看做
38、存在要素之中的决定因素,结构不是要素之总和。结构因果论与一元因果论的区别在于, 它认为结构存在于关系总体,而不只在一个要素之中。阿尔杜塞解释说,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多元决定论, 是对黑格尔的一元决定论的否定。阿尔杜塞否认经济决定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经济结构不是基础结构,而是与其他表层结构并列的, 它们的共同基础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与包括经济结构在内的社会结构不在同一层次上,两者是下意识与意识、 深层与表层的区别。在众多的表层结构中, 没有一个能够单独地起决定作用; 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是意识形态,它同时决定着各种表层的社会结构, 并通过它们决定着个人活动等社会现象。06 一、名词解释(任选 5
39、题,每题 12 分,共 60 分)1、 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 *认为语言的语言在于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而语言的运用应当像足球运动那样遵守规则。他批判奥古斯丁的语言图像论,后者把语言看做实在的图像,认为语言中的每个词都对应着实在中的相应实体,都是实在对象的名称,而句子则是这些名称的组合。词的意义并非只存在于指示事物这一活动中, 它也可能表现为比较、 计数等活动。语言之所以有意义,首先是因为它是人们的一项行动。维特根斯坦说: 我把语言和行动交织在一起的整体 , 称之为语言游戏。在这里,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和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行动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名称来指示事物只是其中的一种。语言游戏具有如下明显特征
40、:1、它具有自主性;2、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3、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把它们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质;4、它必须遵守规则,不同的规则带来了不同的游戏,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用法。2、 摹状词(罗素)*他将个体词分为限定性摹状词(专名)和非限定词摹状词(通名)两类。后者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可以适用于众多对象。根据摹状词理论,逻辑命题的主项是专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是该专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不代表命题主项,它的逻辑作用与谓词相同,仅表示性质。这就剔除了自然语言造成的困惑,重建了严密的逻辑语言。一旦专名(the)作主词出现,其指称物的存在也就不言而喻地蕴涵于其中了
41、。因此,在严密的逻辑句法中,专名与“存在”不能联在一起,即“存在”不是谓词,根本不表示一种性质或动作。传统所有关于“存在”所作的思辨统统是错误的,都是因把存在看做一种性质、视为谓词所产生的。比如“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中,“当今的法国国王”的蕴涵是“存在且仅存在着一个当今的法国国王”。可以这么说,摹状词理论强调了自然语言结构与逻辑命题结构的差异性。3、 皮尔士准则【实用主义的翻译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为了把我们的观念讲清楚, 必须把一句话里的抽象的、 模糊的概念 “翻译”成具体的术语,用来表示人的具体活动与可观察的结果之间的联系。例如, “这块黄油是软的” 可以被翻译为: “如果刮这块黄油
42、, 可以很容易地刮出明显的凹处。 ”实用主义的翻译原则要求用真实的定义代替抽象的定义, 用科学的逻辑代替传统的逻辑。皮尔士的实用主义方法是企图把平实简单的语言和严格的逻辑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努力。4、 此在(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肯定,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在其存在过程中提出和追问存在问题,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被他称为此在,即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定性的源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此在的存在称为生存。此在与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第一,它不是现成已有的、实体性意义的存在,而是一种显现、一种可能性,这么说也一样,人的本质由他的存在过程决定
43、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存在者, ,每一个“此在”都是一个单独的自我。第二本体论(存在论)的优先地位。此在能追问自己的存在。这种追问本身就是此在作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第三,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的存在的领会,也包括了对一切其他存在者的存在的领会。5、 现象一元论(萨特)*萨特肯定意识是使存在本身显现为现象的存在的条件。不过他的意识是反思前的意识,反思前的我思。反思的意识是把意识本身当做对象的意识。反思的意识可以是是第二位的。反思前的意识则直接指向对象而不是关于对象的意识,因此它是原始的、第一位的。他同胡塞尔一样肯定反思前的意识只是作为意向性活动而指向作为超越的对象的外物。现象学本体论从反思前的意
44、识出发,指的正是从指向对象的纯粹意识出发。萨特强调在进行哲学思维之前必须是意识净化,即排除掉通常的意识中所包含的各种具体内容,使意识还原为纯粹意识。再由纯粹意识揭示直接呈现于意识的事实,这种事实也就是胡塞尔“面向事实本身”中的事实。萨特不同意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概念。他认为纯粹意识应是全部清澈的、透明的,类似柏格森哲学中的流变。意识总是人所具有的,但意识又只能是某物的意识,本身没有内容,是一种虚无。自我像其他对象一样是在意识的流变中,即纯粹意识意向性活动过程中发现的。当纯粹意识指向作为主体的人自身时,才形成了自我意识。6、 解构(德里达) 同 03 年/508 一、名词解释(每题 10 分,共 5
45、0 分)1、 范式 同 12 年/22、 本体论承诺*蒯因认为, 传统哲学赋予不存在的事物以存在的特性,这种悖论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哲学家们误用了“存在”一词。同时哲学家们还混淆了意义与指称,以为如果一个单称名词在被使用时要有意义,就必须是某种东西的名称。但他认为,可以在句子中有意义地使用单个名词而无需预设这些名词所指称的对象,可以使用谓词而无需承认它们是抽象东西的名称,可以认为某些句子是有意义的而无需默认存在一个被称作意义的东西(反对把意义看做一种抽象实体)“本体论承诺” 只承认两种存在:一是物体, 对应于个体变元, 二是 “类” 那样的抽象体, 应于量化变元, 因为两者都是建立一个广泛的概念体
46、系所必须的设定。除此之外的设定都是不必要的假设。蒯因的本体论承诺实质上是一种约定论“科学理论以约定为基础,而选用约定的标准是根据它们的实用性。3、 “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 同 03 年/44、 效果历史 同 12 年/65、 能指与所指(索绪尔) 同 12 年/509 一、名词解释(每题 10 分,共 60 分)1、 经验证实原则(逻辑实证主义)*它用于判定命题意义的标准是著名的“证实原则” ,即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这包含了两个要点:一个句子的意义是由它的证实条件决定的;当且仅当一个句子在原则上可以被证实时,它才是有意义的。而形而上学命题之所以被判定为没有认识意义,正是由于它们
47、得不到经验的证实。而只有经过经验证实的命题才可以被看做是有意义的。2、 科学研究纲领(拉卡托斯)*1、科学研究纲领的结构 任何科学研究纲领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着的理论系统,一般都由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由最基本的理论构成的“硬核” ;由许多辅助假设构成的保护带;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规则-“ 反面启示法” ;改善和发展理论的正面启示规则 -”正面启示法” 。2、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和退化 权衡一个理论的进化和退化的客观标准在于它的经验内容。一个科学研究纲领在经过调整辅助性假设后,其经验内容增加了,能对经验事实作出更多的预言和解释,它就是一个进化的或进步的研究纲领,否则就是一个退化的纲领。进步可分为理论
48、上与经验上的进步。前者指在经过保护带的调整之后,理论上比调整前能作出更多的预言。后者指这种理论的预言经受了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拉卡托斯认为在否证和取代某一研究纲领时必须慎重和宽容。不要急于淘汰一个新的或处于萌芽状态的研究纲领;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也可能由正面启示法中一个小小的革命或创造性的转换,使之再次转化为进步的研究纲领。3、 家族相似性(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游戏”说的基础上,我们如果观察一下各种游戏的特点, 我们将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 重叠交错的类似性,但没有一个所有游戏都必须具备的共同特征。维特根斯坦因此总结出一个论点: “游戏是一个复杂的重叠交错的相似性的网络: 有时是整体的相
49、似, 有时是细节的相似。”“家族相似” 的概念和传统逻辑中“种”和“属” 的概念是大相径庭的。 “家族相似”允许概念的模糊性,强调的是概念外延的个别性和多样性。即概念的运用不是被规则严格地规定了的。决定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概念的是具体的生活和语言环境,而不是精确的规则。4、 绵延(柏格森)*绵延就是真正的的时间,它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而科学的时间则受空间概念的影响。绵延是质的连续不断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分离的迹象,纯粹异质,不可估量,只是内在的、心理的过程。柏格森强调:纯粹的绵延不是一个量。只要我们企图去测量它,我们就是在用空间取代它。*人们内心体验到的纯粹绵延是真正的实在,它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本体,而是不可分割的质的变化流,是变化本身。5、 前反思的我思(萨特)*萨特肯定意识是使存在本身显现为现象的存在的条件。不过他的意识是反思前的意识,反思前的我思。反思的意识是把意识本身当做对象的意识。反思的意识可以是是第二位的。反思前的意识则直接指向对象而不是关于对象的意识,因此它是原始的、第一位的。他同胡塞尔一样肯定反思前的意识只是作为意向性活动而指向作为超越的对象的外物。现象学本体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