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2836574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110~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0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1 总则 1.0.1 为了在交流 110750kV 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中贯彻国家的基本建设方针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经济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交流 110750kV 架空输电线路的设计,其中交流110kV550kV使用单回、同塔双回及同塔多回输电线路设计,交流750kV适用于单回输电线路设计。1.0.3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广采用节能、降耗、环保的先进技术和产品。1.0.4 对重要线路和特殊区段线路宜采取适当加强措施,提高线路安全

2、水平。 1.0.5 本规范规定了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的基本要求,当本规范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1.0.6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架空输电线路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用绝缘子和杆塔将导线架设于地面上的电力线路。 2.1.2 弱电线路 telecommunication line 指各种电信号通信线路。 2.1.3 大跨越 large crossing 线路跨越通航江河、湖泊或海峡等,因档距较大(在1000m以上

3、)或杆塔较高(在100m以上),导线选型或杆塔设计需特殊考虑,且发生故障时严重影响航运或修复特别困难的耐张段。 2.1.4 轻、中、重冰区 light/medium/heavy icing area 设计覆冰厚度为10mm及以下的地区为轻冰区,设计覆冰厚度大于10mm小于20mm地区为中冰区,设计冰厚为20mm及以上的地区为重冰区。 2.1.5 基本风速 reference wind speed 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m高度处10min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30)年一遇最大值后确定的风速。 2.1.6 稀有风速,稀有覆冰 rare wind speed,rare

4、 ice thickness 根据历史上记录存在,并显著地超过历年记录频率曲线的严重大风、覆冰。2.1.7 耐张段 section 两耐张杆塔间的线路部分。 2.1.8 平均运行张力 everyday tension 年平均气温情况下,弧垂最低点的导线或地线张力。 2.1.9 等值附盐密度(简称等值盐密) equivalent salt deposit density (ESDD) 溶解后具有与从给定绝缘子的绝缘体表面清洗的自然沉积物溶解后相同电导率的氯化钠总量除以表面积,简称等值盐度。2.1.10 不溶物密度 non soluble deposit density (NSDD) 从给定绝缘子

5、的绝缘体表面清洗的非可溶性残留物总量除以表面积,简称灰密。2.1.11 重力式基础 weighting foundation 基础上拔稳定主要靠基础的重力,且其重力大于上拔力标准值的基础。 2.1.12 钢筋混凝土杆 reinforced concrete pole 普通混凝土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杆及预应力混凝土杆的总称。 2.1.13 居民区 residential area 工业企业地区、港口、码头、火车站、城镇等人口密集区。 2.1.14 非居民区 non-residential area 第2.1.13 条所述居民区以外地区,均属非居民区。 2.1.15 交通困难地区 difficul

6、t transport area 车辆、农业机械不能到达的地区。 2.1.16 间隙 electrical clearance 线路任何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的最小距离。 2.1.17 对地距离 ground clearance 在规定条件下,任何带电部分与地之间的最小距离。 2.1.18 保护角 shielding angle 通过地线的垂直平面与通过地线和被保护受雷击的导线的平面之间的夹角。2.1.19 采动影响区 influenced area by exploitation disturbing 受矿产开采扰动影响的区域。 2.2 符号 2.2.1 作用与作用效应C结构或构件的裂缝宽度或变

7、形的规定限值;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nfP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应力设计值; 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应力设计值; maxR结构构件的抗力设计值;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EhkS导、地线张力可变荷载的代表值效应; EQKS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V永久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GE永久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KS第 i 项可变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Qi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WKT 绝缘子承受的最大使用荷载、断线荷载、断联荷载、验算荷载或常年荷载; 基础上拔或倾覆外力设计值; E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 ; maxT导、地线的拉断力; P绝缘子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 RV基准高度为10m的风速;绝缘

8、子串风荷载标准值IW基准风压标准值;O杆塔风荷载标准值;S垂直于导线及地线方向的水平风荷载标准值;X土的重度设计值;S混凝土的重度设计值。C2.2.2 电工n海拔1000m时每联绝缘子所需片数;高海拔地区每联绝缘子所需片数;HU系统标称电压; 爬电比距。2.2.3 计算系数B覆冰时风荷载增大系数;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aK导、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c绝缘子爬电距离的有效系数;e悬垂绝缘子串系数;ik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1Km海拔修正因子;特征指数;1风压不均匀系数; 导线及地线风荷载调整系数; C杆塔风荷载调整系数; Z构件的体型系数;S导线或地线的体型系数;C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可变荷载

9、组合系数;抗震基本组合中的风荷载组合系数;WE杆塔结构重要性系数;O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Eh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V导、地线张力可变荷载的分项综合系数;EQ永久荷载分项系数;G第i项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Qi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rf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基础的附加分项系数;f2.2.4 几何参数绝缘子串承受风压面积计算值;IA构件承受风压的投影面积计算值;SD导线水平线间距离;导线间水平投影距离;P导线间垂直投影距离;Zd导线或地线的外径或覆冰时的计算外径;分裂导线取所有子导线外径的总和;导线最大弧垂;CfH海拔高度;L档距;悬垂绝缘子串长度;k单片悬式绝缘子的几何爬电距离;1o杆塔的水平档

10、距;PLS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风向与导线或地线方向之间的夹角; 几何参数的标准值; k3 路径3.0.1 路径选择宜采用卫片、航片、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和红外测量等新技术;在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必要时宜采用地质遥感技术;综合考虑线路长度、地形地貌、地质、冰区、交通、施工、运行及地方规划等因素,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做到安全可靠、环境友好、经济合理。 3.0.2 路径选择应避开军事设施、大型工矿企业及重要设施等,符合城镇规划。 3.0.3 路径选择宜避开不良地质地带和采动影响区,当无法避让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宜避开重冰区、导线易舞动区及影响安全运行的其他地区;宜避开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

11、区。 3.0.4 路径选择应考虑与邻近设施如电台、机场、弱电线路等邻近设施的相互影响。 3.0.5 路径选择宜靠近现有国道、省道、县道及乡镇公路,充分使用现有的交通条件,方便施工和运行。 3.0.6 大型发电厂和枢纽变电所的进出线、两回或多回路相邻线路应统一规划,在走廊拥挤地段宜采用同杆塔架设。 3.0.7 轻、中、重冰区的耐张段长度分别不宜大于 10km、5km和3km,且单导线线路不宜大于 5km。当耐张段长度较长时应考虑防串倒措施。在高差或档距相差悬殊的山区或重冰区等运行条件较差的地段,耐张段长度应适当缩短。输电线路与主干铁路、高速公路交叉,应采用独立耐张段。3.0.8 山区线路在选择路

12、径和定位时,应注意限制使用档距和相应的高差,避免出现杆塔两侧大小悬殊的档距,当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安全度。 3.0.9 有大跨越的输电线路,路径方案应结合大跨越的情况,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4 气象条件4.0.1 设计气象条件应根据沿线气象资料的数理统计结果及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当沿线的气象与本规范附录A典型气象区接近时,宜采用典型气象区所列数值。基本风速、设计冰厚重现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750kV、500kV输电线路及其大跨越重现期应取50年。 2 110kV330kV输电线路及其大跨越重现期应取30年。 4.0.2 确定基本风速时,应按当地气象台、站 10mi

13、n 时距平均的年最大风速为样本,并宜采用极值型分布作为概率模型,统计风速的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10kV750kV输电线路统计风速应取离地面10m。2 各级电压大跨越统计风速应取离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10m。 4.0.3 山区输电线路宜采用统计分析和对比观测等方法,由邻近地区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推算山区的基本风速,并应结合实际运行经验确定。当无可靠资料时,宜将附近平原地区的统计值提高 10%。 4.0.4 110kV330kV输电线路的基本风速不宜低于23.5m/s;500kV750kV输电线路的基本风速不宜低于27m/s。必要时还宜按稀有风速条件进行验算。 4.0.5 轻冰区宜按无

14、冰、5mm或10mm覆冰厚度设计,中冰区宜按 15mm或20mm覆冰厚度设计,重冰区宜按 20mm、30mm、40mm或50mm 覆冰厚度等设计,必要时还宜按稀有覆冰条件进行验算。 4.0.6 除无冰区段外,地线设计冰厚应较导线冰厚增加5mm。 4.0.7 应加强对沿线已建线路设计、运行情况的调查,并应考虑微地形、微气象条件以及导线易舞动地区的影响。 4.0.8 大跨越基本风速,当无可靠资料时,宜将附近陆上输电线路的风速统计值换算到跨越处历年大风季节平均最低水位以上10m处,并增加10%,考虑水面影响再增加 10%后选用。大跨越基本风速不应低于相连接的陆上输电线路的基本风速。 4.0.9 大跨

15、越设计冰厚,除无冰区段外,宜较附近一般输电线路的设计冰厚增加 5mm。 4.0.10 设计用年平均气温,应按以下方法确定。 1 当地区年平均气温在317时,宜取与年平均气温值邻近的5的倍数值。 2 当地区年平均气温小于3和大于17时,分别按年平均气温减少3和5后,取与此数邻近的5的倍数值。 4.0.11 安装工况风速应采用 10m/s,覆冰厚度应采用无冰,同时气温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1 最低气温为-40的地区,宜采用-15。 2 最低气温为-20的地区,宜采用-10。 3 最低气温为-10的地区,宜采用-5。 4 最低气温为-5的地区,宜采用0。 4.0.12 雷电过电压工况的气温宜采用 15

16、,当基本风速折算到导线平均高度处其值大于或等于 35m/s时雷电过电压工况的风速取 15m/s,否则取 10m/s;校验导线与地线之间的距离时,应采用无风,且无冰。 4.0.13 操作过电压工况的气温可采用年平均气温,风速宜取基本风速折算到导线平均高度处的风速的 50%,但不宜低于 15m/s,且应无冰。 4.0.14 带电作业工况的风速可采用 10m/s,气温可采用 15,覆冰厚度应采用无冰。 5 导线和地线5.0.1 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宜根据系统需要按照经济电流密度选择;也可根据系统输送容量,并应结合不同导线的材料结构进行电气和机械特性等比选,通过年费用最小法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17、 5.0.2 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和分裂型式应满足电晕、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等要求。当选用现行国标标准圆线同心绞架空导线GB/T 1179 中的钢芯铝绞线时,海拔不超过 1000m 可不验算电晕的导线最小外径应符合表 5.0.2 的规定。表5.0.2 可不必验算电晕的导线最小外径(海拔不超过1000m)标称电压(kV) 110 220 330 500 750导线外径(mm) 9.60 21.60 33.6221.60317.10217.10326.82421.60436.90530.20625.505.0.3 大跨越的导线截面宜按允许载流量选择,其允许最大输送电流与陆上线路相配合,并通过综合技术

18、经济比较确定。 5.0.4 海拔不超过1000m时,距输电线路边相导线投影外20m处且离地2m高且频率为0.5MHz时的无线电干扰限值应符合表 5.0.4 的规定。 表 5.0.4 无线电干扰限值标称电压(kV) 110 220330 500 750限值 dB(v/m) 46 53 55 585.0.5 距输电线路边相导线投影外 20m 处,湿导线条件下的可听噪声值不应超过表 5.0.5 的规定。 表 5.0.5 可听噪声限值标称电压(kV) 110750限值 dB(A) 555.0.6 验算导线允许载流量时,导线的允许温度宜按下列规定取值:1 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宜采用70,必要时可采

19、用80;大跨越宜采用90。2 钢芯铝包钢绞线(包括铝包钢绞线)可采用80,大跨越可采用100,或经试验决定。3 镀锌钢绞线可采用125。注:环境气温宜采用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风速采用 0.5m/s(大跨越采用0.6m/s);太阳辐射功率密度采用 0.1W/c。 5.0.7 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2.5,悬挂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2.25。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5.0.8 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应按下式计算: (5.0.8)CPKTmax式中: 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N); maxTTp导、地线的拉断力(N); Kc导、地线的设

20、计安全系数。 5.0.9 导、地线在稀有风速或稀有覆冰气象条件时,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其导、地线拉断力的70%。悬挂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导、地线拉断力的77%。 5.0.10 地线(包括光纤符合架空地线)应满足电气和机械使用条件要求,可选用镀锌钢绞线或复合型绞线。验算短路热稳定时,地线的允许温度宜按下列规定取值: 1 钢芯铝绞线和钢芯铝合金绞线可采用200。2 钢芯铝包钢绞线和铝包钢绞线可采用300。3 镀锌钢绞线可采用400。4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允许温度应采用产品试验保证值。 5.0.11 光纤符合架空地线的结构选型应考虑耐雷击性能,短路电流值和相应计算时间应根据系统情况决定。5

21、.0.12 地线采用镀锌钢绞线时与导线的配合宜符合表5.0.12的规定。 表5.0.12 地线采用镀锌钢绞线时与导线配合表导线型号 LGJ-185/30及以下LGJ-185/45LGJ-400/35LGJ-400/50及以上无冰区段 35 50 80镀锌钢绞线最小标称截面(m) 覆冰区段50 80 100注:500kV 及以上输电线路无冰区段、覆冰区段地线采用镀锌钢绞线时最小标称截面应分别不小于80m、100m 。 5.0.13 导、地线防振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铝钢截面比不小于 4.29 的钢芯铝绞线或镀锌钢绞线,其导、地线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相应的防振措施,应符合表 5.0.13 的规

22、定。当有多年运行经验可不受表 5.0.13 的限制。 表5.0.13 导、地线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和相应的防振措施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拉断力的百分数)(%)情况钢芯铝绞线 镀锌钢绞线防振措施档距不超过500m 的开阔地区 16 12 不需要档距不超过500m 的非开阔地区 18 18 不需要档距不超过120m 18 18 不需要不论档距大小 22 - 护线条不论档距大小 25 25 防振锤(阻尼线)或另 加护线条注:4分裂及以上导线采用阻尼间隔棒时,档距在500m及以下可不再采用其它防振措施。阻尼间隔棒宜不等距、不对称布置,导线最大次档距不宜大于70m,端次档距宜控制在28m35m。 2 对本规

23、范第 5.0.13 条第 1 款以外的导、地线、其允许平均运行张力的上限及相应的防振措施,应根据当地的运行经验确定,也可采用制造厂提供的技术资料。必要时通过试验确定。 3 大跨越导、地线的防振措施,宜采用防振锤、阻尼线或阻尼线加防振锤方案,同时分裂导线宜采用阻尼间隔棒,具体设计方案宜参考运行经验或通过试验确定。 5.0.14 线路经过导线易发生舞动地区时应采取或预留防舞措施。 5.0.15 导、地线架设后的塑性伸长,应按制造厂提供的数据或通过试验确定,塑性伸长对弧垂的影响宜采用降温法补偿。当无资料时,镀锌钢绞线的塑性伸长可采用 110 -4,并降低温度 10补偿;钢芯铝绞线的塑性伸长及降温值可

24、按表 5.0.15的规定确定。 表5.0.15 钢芯铝绞线塑性伸长及降温值铝钢截面比 塑性伸长 降温值()4.294.38 310 155.056.16 310-4410 -4 15207.717.91 410-4510 -4 202511.3414.46 510-4610 -4 25(或根据试验数据确定)注:对铝包钢绞线、大铝钢截面比的钢芯铝绞线或钢芯铝合金绞线应由制造厂家提供塑性伸长值或降温值。 6 绝缘子和金具6.0.1 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 6.0.1 所列数值。双联及多联绝缘子串应验算断一联后的机械强度,其荷载及安全系数按断联情况考虑。表 6.0.1 绝缘子机械强度安

25、全系数最大使用荷载情况 盘型绝缘子棒型绝缘子常年荷载 验算 断线 断联安全系数 2.7 3.0 4.0 1.5 1.8 1.5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 应按下式计算: IK(6.0.1)TRI式中 绝缘子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kN); RTT分别取绝缘子承受的最大使用荷载、断线荷载、断联荷载、验算荷载或常年荷载(kN)。 注:常年荷载是指年平均气温条件下绝缘子所承受的荷载。验算荷载是验算条件下绝缘子所承受的荷载。断线的气象条件是无风、有冰、-5 C,断联的气象条件是无风、无冰、-5 C。设计悬垂串时导、地线张力可按本规范第10.1节的规定取值。 6.0.2 采用黑色金属制造的金具表面应热镀锌或采

26、取其他相应的防腐措施。6.0.3 金具强度的安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最大使用荷载情况不应小于2.5。 2 断线、断联、验算情况不应小于1.5 6.0.4 330kV 及以上线路的绝缘子串及金具应考虑均压和防电晕措施。有特殊要求需要另行研制或采用非标准金具时,应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6.0.5 地线绝缘时宜使用双联绝缘子串。 6.0.6 当线路与直流输电工程接地极距离小于5km时地线(包括光纤符合架空地线)应绝缘,大于或等于5km时通过计算确定地线(包括光纤符合架空地线)是否绝缘。6.0.7 与横担连接的第一个金具应转动灵活且受力合理,其强度应高于串内其他金具强度。 6.0.8 输电线路

27、悬垂 V 型串两肢之间夹角的一半可比最大风偏角小 510,或通过试验确定。 6.0.9 线路经过易舞动区应适当提高金具和绝缘子串的机械强度。 6.0.10 在易发生严重覆冰地区,宜增加绝缘子串长和采用 V 型串、八字串。 7 绝缘配合、防雷和接地7.0.1 输电线路的绝缘配合,应满足线路能在工频电压、操作过电压、雷电过电压等各种条件下安全可靠地运行。 7.0.2 在海拔高度 1000m 以下地区,操作过电压及雷电过电压要求的悬垂绝缘子串的绝缘子最少片数,应符合表 7.0.2 的规定。耐张绝缘子串的绝缘子片数应在表7.0.2 的基础上增加,对 110kV330kV 输电线路应增加 1 片,对 5

28、00kV 输电线路应增加 2 片,对 750kV 输电线路不需增加片数。 表7.0.2 操作过电压及雷电过电压要求悬垂绝缘子串的最少绝缘子片数标称电压(kV) 110 220 330 500 750 单片绝缘子的高度(mm) 146 146 146 155 170绝缘子片数(片) 7 13 17 25 32 7.0.3 全高超过40m有地线的杆塔,高度每增加10m,应比本规范表7.0.2增加1片相当于高度为146mm的绝缘子,全高超过100m的杆塔,绝缘子片数应根据运行经验结合计算确定。由于高杆塔而增加绝缘子片数时,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也相应增大;750kV杆塔全高超过40m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

29、行验算,确定是否需要增加绝缘子片数和间隙。 7.0.4 绝缘配置应以审定的污区分布图为基础,结合线路附近的污秽和发展情况,综合考虑环境污秽变化因素,选择合适的绝缘子型式和片数,并适当留有裕度。 7.0.5 绝缘配合设计可采用爬电比距法,也可采用污耐压法,选择合适的绝缘子型式和片数。当采用爬电比距法时,绝缘子片数应按下式计算: (7.0.5)1OeLKUn式中 n海拔1000m时每联绝缘子所需片数; 爬电比距(cm/kV); U 系统标称电压(kV); 单片悬式绝缘子的几何爬电距离(cm); 1OL绝缘子爬电距离的有效系数,主要由各种绝缘子几何爬电距eK离在试验和运行中污秽耐压的有效性来确定;并

30、以XP-70、XP-160型绝缘子为基础,其 值取为1。 eK7.0.6 通过污秽地区的输电线路,耐张绝缘子串的片数按本规范第 7.0.3 条的规定选择并已达到第 7.0.2 条的规定片数时,可不再比悬垂绝缘子串增加。同一污区,其爬电比距根据运行经验较悬垂绝缘子串可适当减少。 7.0.7 在轻、中污区复合绝缘子的爬电距离不宜小于盘型绝缘子;在重污区其爬电距离不应小于盘型绝缘子最小要求值的 3/4 且不小于2.8 cm/kV;用于 220kV 及以上输电线路复合绝缘子两端都应加均压环,其有效绝缘长度需满足雷电过电压的要求。 7.0.8 高海拔地区悬垂绝缘子串的片数,宜按下式计算: 10/)(12

31、5.0HmHne式中 高海拔地区每串绝缘子所需片数; HnH海拔高度(m); 特征指数,它反映气压对于污闪电压的影响程度,由试验确1定。 各种绝缘子 可按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取值。 17.0.9 在海拔不超过 1000m 的地区,在相应风偏条件下,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包括拉线、脚钉等)的最小间隙,应符合表 7.0.9-1和表7.0.9-2的规定。 表 7.0.9-1 110kV500kV 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的最小间隙(包括拉线、脚钉等)的最小间隙(m)标称电压(kV) 110 220 330 500工频电压 0.25 0.55 0.90 1.20 1.30操作过电压 0.70 1.45 1.95

32、 2.50 2.70雷电过电压 1.00 1.9 2.30 3.30 3.30表 7.0.9-2 750kV 带电部分与杆塔构件的最小间隙标称电压(kV) 750海拔高度(m) 500 1000工频电压 I串 1.80 1.90边相I串 3.80 4.00操作过电压中相V串 4.60 4.80雷电过电压 4.20(或按绝缘子串放电电压的0.80配合)注:1 按雷电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情况校验间隙时的相应气象条件,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取值。 2 按运行电压情况校验间隙时风速采用基本风速修正至相应导线平均高度处、的值及相应气温。 3 当应高海拔而需增加绝缘子数量时,雷电过电压最小间隙也应相应增大。

33、4 500kV空气间隙栏,左侧数据适合于海拔高度不超过500m地区;右侧是用于超过500m但不超过1000m的地区。7.0.10 在海拔高度 1000m 以下地区,带电作业时,带电部分对杆塔与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应符合表 7.0.10 的规定。 表 7.0.10 带电部分对杆塔与接地部分的校验间隙标称电压(kV) 110 220 330 500 750校验间隙(m) 1.00 1.80 2.20 3.20 4.00/4.30(边相 I 串/中相 V 串)注:1 对操作人员需要停留工作的部位,还应考虑人体活动范围0.5m。 2 校验带电作业的间隙时,应采用下列计算条件:气温15,风速10m/s。

34、7.0.11 海拔高度不超过 1000m 的地区,在塔头结构布置时,相间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和档距中考虑导线风偏工频电压和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宜符合表 7.0.11 的规定。 表 7.0.11 工频电压和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m)标称电压(kV) 110 220 330 500 750工频电压(m) 0.50 0.90 1.60 2.20 2.80塔 头 1.20 2.40 3.40 5.20 7.70*操作过电压档距中 1.10 2.10 3.00 4.60 6.80注:*表示操作过电压相间最小间隙为单回路紧凑型模拟塔头试验值。7.0.12 空气放电电压海拔修正系数 Ka 可按下式确

35、定: 式中:H 海拔高度(m); m海拔修正因子,工频、雷电电压海拔修正因子m=1.0;操作过电压海拔修正因子可按海拔修正因子m与电压的关系(图7.0.12)中的曲线a、c取值。图7.0.12 海拔修正因子m与电压的关系a相对地绝缘;b纵向绝缘;c相间绝缘;d棒板间隙。 7.0.13 输电线路的防雷设计,应根据线路电压、负荷性质和系统运行方式,结合当地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地区雷电活动的强弱、地形地貌特点及土壤电阻率高低等情况,在计算耐雷水平后,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合理的防雷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10kV输电线路宜沿全线架设地线,在年平均雷暴日数不超过15或运行经验证明雷电活动轻微的地

36、区,可不架设地线。无地线的输电线路,宜在变电所或发电厂的进线段架设1km2km地线。 2 220kV330kV输电线路应沿全线架设地线,年平均雷暴日数不超过15d的地区或运行经验证明雷电活动轻微的地区,可架设单地线,山区宜架设双地线。 3 500kV750kV输电线路应沿全线架设双地线。 7.0.14 杆塔上地线对边导线的保护角,应符合下列要求:1 对于单回路,330kV 及以下线路的保护角不宜大于 15,500kV750kV 线路的保护角不宜大于 10。2 对于同塔双回或多回路,110kV线路的保护角不宜大于 10;220kV 及以上线路的保护角均不宜大于0。3 单地线线路不宜大于 25。4

37、 对重覆冰线路的保护角可适当加大。 7.0.15 杆塔上两根地线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地线与导线间垂直距离的5倍。在一般档距的档距中央,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应按下式计算:S0.012L+1 (7.0.13) 式中:S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m); L档距(m)。 注:计算条件:气温15,无风、无冰。7.0.16 有地线的杆塔应接地。在雷季干燥时,每基杆塔不连地线的工频接地电阻,不宜大于表 7.0.16所列数值。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地区,如杆塔的自然接地电阻不大于表 7.0.16 所列数值,可不装设人工接地体。 表7.0.16 有地线的线路杆塔的工频接地电阻土壤电阻率(m)100 100500 50010

38、00100020002000工频接地电阻()10 15 20 25 30*注:*如土壤电阻率超过2000m,接地电阻很难降到30时,可采用6根8根总长不超过500m的放射形接地体或连续伸长接地体,其接地电阻不受限制。 7.0.17 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在居民区的无地线钢筋混凝土杆和铁塔应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应超过30。 7.0.18 线路经过直流接地极附近时,要考虑接地极对铁塔、基础的影响。 7.0.19 钢筋混凝土杆的铁横担、地线支架、爬梯等铁附件与接地引下线应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利用钢筋兼作接地引下线的钢筋混凝土电杆,其钢筋与接地螺母、铁横担或地线支架之间应有可靠的电气

39、连接。 2 外敷的接地引下线可采用镀锌钢绞线,其截面应按热稳定要求选取,且不应小于25m。 3 接地体引出线的截面不应小于50m并应进行热稳定验算,引出线表面应进行有效的防腐处理。7.0.20 通过耕地的输电线路,其接地体应埋设在耕作深度以下。位于居民区和水田的接地体应敷设成环形。 7.0.21 采用绝缘地线时,应限制地线上的电磁感应电压和电流,并选用可靠的地线间隙,以保证绝缘地线的安全运行。对绝缘地线长期通电的接地引线和接地装置,应校验其热稳定,并应设置人身安全的防护措施。 7.0.22 当输电线路与弱电线路交叉时,交叉档弱电线路的木质电杆应有防雷措施。8 导线布置8.0.1 导线的线间距离

40、应结合运行经验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 1000m 以下档距,水平线间距离宜按下式计算: (8.0.1-1)Cki fULD65.01式中 悬垂绝缘子串系数,宜符合表8.0.1-1规定的数值; ikD导线水平线间距离(m); 悬垂绝缘子串长度(m); kLU系统标称电压(kV); 导线最大弧垂(m)。 Cf注:一般情况下,使用悬垂绝缘子串的杆塔,其水平线间距离与档距的关系,可按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取值。表8.0.1-1 系数ik悬垂绝缘子串型式 I-I串 I-V串 V-V串ik0.4 0.4 02 导线垂直排列的垂直线间距离,宜采用公式(8.0.1-1)计算结果的75%。使用悬垂绝缘子串

41、的杆塔的最小垂直线间距离宜符合表8.0.1-2的规定。 表8.0.1-2 使用悬垂绝缘子串杆塔的最小垂直线间距离标称电压(kV) 110 220 330 500 750垂直线间距离(m) 3.5 5.5 7.5 10.0 12.53 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宜按下式计算: (8.0.1-2)22)3/4(ZPXD式中: Dx导线三角排列的等效水平线间距离(m); Dp导线间水平投影距离(m); Dz导线间垂直投影距离(m)。 8.0.2 如无运行经验,覆冰地区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最小水平偏移,如无运行经验,宜符合表 8.0.2的规定。 表8.0.2 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

42、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m)标称电压(kV) 110 220 330 500 750设计冰厚10(mm) 0.5 1.0 1.5 1.75 2.0注:无冰区可不考虑水平偏移。设计冰厚5mm地区,上下层相邻导线间或地线与相邻导线间的水平偏移,可根据运行经验参照表8.0.2适当减少。 8.0.3 双回路及多回路杆塔不同回路的不同相导线间的水平或垂直距离,应an本规范第8.0.1条的规定增加0.5m。 8.0.4 线路换位宜符合下列规定:1 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网,长度超过 100km 的输电线路宜换位。换位循环长度不宜大于 200km。一个变电所某级电压的每回出线虽小于100km,但其总长度超过

43、200km,可采用换位或变换各回输电线路的相序排列的措施来平衡不对称电流。2 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电力网,为降低中性点长期运行中的电位,可用换位或变换输电线路相序排列的方法来平衡不对称电容电流。 3 对于接线路应校核不平衡度,必要时进行换位。9 杆塔型式9.0.1 杆塔类型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杆塔按其受力性质,宜分为悬垂型、耐张型杆塔。悬垂型杆塔分为悬垂直线和悬垂转角杆塔;耐张型杆塔分为耐张直线、耐张转角和终端杆塔。 2 杆塔按其回路数,应分为单回路、双回路和多回路杆塔。单回路导线既可水平排列,也可三角排列或垂直排列;双回路和多回路杆塔导线可按垂直排列,必要时可考虑水平和垂直组合方式排列。 9.

44、0.2 杆塔外形规划与构件布置应按照导线和地线排列方式,并应以结构简单、受力均衡、传力清晰、外形美观为原则,同时结合占地范围、杆塔材料、运行维护、施工方法、制造工艺等因素在充分进行设计优化的基础上选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 9.0.3 杆塔使用宜遵守以下原则: 1 对不同类型杆塔的选用,应依据线路路径特点,按照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维护方便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则进行。 2 在平地和丘陵等便于运输和施工的非农田和非繁华地段,可因地制宜地采用拉线杆塔和钢筋混凝土杆。3 对于山区线路杆塔,应依据地形特点,配合不等高基础,采用全方位长短腿结构形式。 4 对于线路走廊拆迁或清理费用高以及走廊狭窄的

45、地带,宜采用导线三角形或垂直排列的杆塔,并考虑 V 型、Y 型和L 型绝缘子串使用的可能性,在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减小线路走廊宽度。轻、中冰区线路宜结合远景规划,采用双回路或多回路杆塔;重冰区线路宜采用单回路导线水平排列的杆塔;城区或市郊线路可采用钢管杆。 5 对于悬垂直线杆塔,当需要兼小角度转角,且不增加杆塔头部尺寸时,其转角度数不宜大于 3。悬垂转角杆塔的转角度数,对 330kV 及以下线路杆塔不宜大于 10;对500kV 及以上线路杆塔不宜大于20。 10 杆塔荷载及材料10.1 杆塔荷载10.1.1 荷载分类宜符合下列要求: 1 永久荷载:导线及地线、绝缘子及其附件、杆塔结构、各

46、种固定设备、基础以及土体等的重力荷载;拉线或纤绳的初始张力,土压力及预应力等荷载。2 可变荷载:风和冰(雪)荷载;导线、地线及拉线的张力;安装检修的各种附加荷载;结构变形引起的次生荷载以及各种振动动力荷载。 10.1.2 杆塔的作用荷载宜分为:横向荷载、纵向荷载和垂直荷载。 10.1.3 各类杆塔均应计算线路正常运行情况、断线情况、不均匀覆冰情况和安装情况下的荷载组合,必要时尚应验算地震等罕见情况。 10.1.4 各类杆塔的正常运行情况,应计算下列荷载组合: 1 基本风速、无冰、未断线(包括最小垂直荷载和最大水平荷载组合)。 2 设计覆冰、相应风速及气温、未断线。 3 最低气温、无冰、无风、未

47、断线(适用于终端和转角杆塔)。 10.1.5 悬垂型杆塔(不含大跨越悬垂型杆塔)的断线情况,应按-5、有冰、无风的气象条件,计算下列荷载组合: 1 对单回路杆塔,单导线断任意一相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一相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地线未断;断任意一根地线,导线未断。 2 对双回路杆塔,同一档内,单导线断任意两相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两相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同一档内,断一根地线,单导线断任意一相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一相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 3 对多回路杆塔,同一档内,单导线断任意三相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三相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同一档内,断一根地线,单导线断任意两相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两相导线有纵向不

48、平衡张力)。 10.1.6 耐张型杆塔的断线情况应按-5、有冰、无风的气象条件,计算下列荷载组合: 1 对单回路和双回路杆塔,同一档内,单导线断任意两根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两相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地线未断;同一档内,断任意一根地线,单导线断任意一相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一相有纵向不平衡张力)。 2 对多回路塔,同一档内,单导线断任意三相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三相导线有纵向不平衡张力)、地线未断;同一档内,断任意一根地线,单导线断任意两相导线(分裂导线任意两相有纵向不平衡张力)。 10.1.7 10mm 及以下的冰区导、地线的断线张力(或分裂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的取值应符合表10.1.7规定的导、地线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数,垂直冰荷载取 100设计覆冰荷载。 表10.1.7 10mm及以下冰区导、地线断线张力(或分裂导线的纵向不平衡张力)(%)悬垂塔导线 耐张塔导线地形 地线单导线 双分裂导线 双分裂以上导线 单导线 双分裂及以上导线平丘 100 50 25 20 100 70山地 100 50 30 25 100 7010.1.8 10 mm 冰区不均匀覆冰情况的导、地线不平衡张力的取值应符合表10.1.8规定的导、地线最大使用张力的百分数。垂直荷载按75%设计覆冰荷载计算。相应的气息条件按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