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案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教学内容分析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是在学习了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的基础上,重点讲述各自然区内部的地区性差异。在不同的自然区内部,由于地区差异的主导因素不同,地区性差异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在东部季风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纬度决定的热量条件,呈现出南北方向的变化规律;在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主导因素是经度决定的水分条件,呈现出东西方向的变化规律;在青藏高寒区,主导因素是由海拔高度决定的水热条件,呈现出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同时,这些差异又是学习我国区域国土整治和开发的基础,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思路设计1教学思路设计的理论依据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自然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本节内容在初中和高一地理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是高一地理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不仅应联系高一所学过的基本原理,还要结合初中地理知识中的等温线、温度带、干湿地区、自然带等内容,采用读图、析图的综合分析法,运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通过列表对比的方法,归纳整理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达到“温故知新”、比较记忆的教学效果。2教学思路设计教学中主要由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知识,
3、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本零散的知识点和具体事例,串在一起,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1)学习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应从读图复习入手。通过对“中国的年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的分析,找出东部季风区温度在南北方向差异明显的特点,总结出热量条件是本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在北部地区,水分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然后指导学生读课本上的图 13,结合课本有关内容,对比总结出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2)学习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差异,应从读我国的降水量和干湿地区分布图入手,找出本区降水量的变化总趋
4、势是从东到西随距太平洋里程的增加而减少的变化规律,得出海陆差异大是形成本区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然后指导学生读课本上的图 14,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列表总结出本区内部存在东西方向的差异。(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和青藏高原所特有的“世界屋脊”的海拔高度是密切相关的。由于青藏高原地势的强烈隆升,使得山地自然景观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也具体体现了地貌因素在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则应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由因及果地进行分析、概括、总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重点掌握各区内
5、部的地区性差异。2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正确应用联系法和对比法,学习地理知识,以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的学习,认识到世界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教学重点、难点1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分析。2各个自然区内部存在的地区差异性的具体表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有关地图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组织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我国领土的“四个端点”在哪里?东西、南北所跨的范围各是多少度?对我国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有何影响?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学习新课】展示我国 1 月和 7 月的气温分布图,找出东部季风区气温分布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其
6、形成原因。学生活动读图并分组讨论东部季风区气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教师点拨东部季风区具有受季风影响的同一性,但由于本区南北跨纬度达 50,故内部的差异性十分明显,尤其是南北方向的热量差异很大,降水也随距海洋远近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由北向南形成四个自然地区。在不同的自然地区内,由于水热组合条件的不同,形成的地表景观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学生活动1找出东部季风区内四个自然地区的大致分界线。2读我国的温度带划分图,思考各个温度带划分的依据。对比分析东部季风区内的四个自然地区的划分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有什么关系。教师点拨我国的温度带是依据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划分的。各个温度带的积温指标为
7、:3200、4500、7500。由此也可以说明东部季风区内部在南北方向上热量差异较大,各自然地区之间自然环境差异遵循由赤道向两极更替的规律。板书 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学生活动读东部季风区的四个自然地区图和我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思考我国的四个干湿地区划分的指标是什么。(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以年降水量 200mm、400mm、800mm 为分界,将我国分为四个干湿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四个干湿地区的代表植被是什么?(湿润地区以森林为主,半湿润地区以森林、草原为主,半干旱地区以草原、荒漠为主,干旱地区以荒漠为主)教师点拨 1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南界为积
8、温 3 200等值线;地貌具有平原广布、三面环山的马蹄形结构;气候为寒温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被以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以及草甸草原为特色;土壤为肥沃的黑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作物以春小麦为主,一年一熟。2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南界为秦岭淮河一线,相当于积温 4 500等值线和最冷月 0等温线;地貌以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广泛分布有黄土;农作物以冬小麦为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水分不足,春旱严重,以种植旱作物为主。3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南界与积温 7 500等值线邻近;地貌结构复杂,以山地、丘陵与盆地为
9、主;气候属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以肥力较低的酸性土红壤为主。水分有余,作物可一年两熟到三熟,以水田为主,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4华南热带湿润地区范围大致在南岭以南(25N 以南)的地区,地貌多低山丘陵,属热带季风气候。植被常年青绿,季相变化不明显,全年均为生长季,作物一年三熟。可人工栽培橡胶、可可、咖啡、椰子、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过渡 从大兴安岭向西,可进入我国的什么地区?“风吹草底见牛羊”指的是哪里?板书 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学生活动展示“内蒙古草原”和“西北荒漠”景观图,对比两种景观反映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读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图,分析其东西所跨经度范围
10、大约是多少度,(约 50 多度)这种经度跨度对其自然环境的形成起了什么作用。(导致本区水分条件东西差异明显)教师点拨本区东西跨经度很广,东西距海远近差别很大,由于深居内陆,加上山地、高原的阻挡,太平洋水汽被层层截留,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降水量变化的总趋势从东向西减少,新疆西部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惠泽,降水较多。地表景观具有明显的干旱特征,从东往西植被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受降水量变化的影响,大致以 200mm 降水量线分为两部分。1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海拔多为 10001200 m,高原宽广坦荡,一望无际。距海相对较近,降水在 150 mm450mm,属半干旱气候。其中夏季降水高达
11、60以上,冬季长而寒冷,可达 57 个月,气温年较差达 3540。除少数河流外,大多属内流区域。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主要由低温旱生的草本植物组成。2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地表结构以高原与盆地相间分布为主,位居大陆腹地,形成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在 200mm 以下,托克逊仅 0.5mm,成为全国降水量稀少的中心。日照时数 2500 小时3500 小时,气候寒暑剧变,昼夜温差较大,易于瓜果糖分的积累。受地貌和干旱气候的影响,河流数量虽多,但流程短,水量小,径流源于周围山地的冰雪融水,受下渗、蒸发和引水灌溉的影响,多为内流河。自然景观以荒漠草原及荒漠为主,基本由旱生的叶子退化的小乔木、灌木和半灌木构
12、成,土壤多为荒漠土壤。高大山体自然景观也有垂直变化。本区人类活动的最大限制性因素是水源,新疆人民利用“坎儿井”灌溉,形成了当地的突出景观。回忆 西北地区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溯水源而居,都分别集中在水源丰富的绿洲上。)读课本图 17,分析说明其形成的原因。在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日照充足,降水虽少,但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作物和牧草生长的活跃期内,对作物和牧草的生长有利。在东部边缘可发展旱作农业,西半部无灌溉则无种植业。西部荒漠地区则不利于农业生产,但在山麓平原和盆地边缘,有高山融水的滋润,可发展绿洲农业,如河西走廊。现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已经利用当地的草场资源,开发以“伊利”品
13、牌为主的系列化乳畜产品,成为我国发展乳畜业的典范,也是西部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榜样。承转 在我国三大自然区中,受地势影响最大的自然区是哪一个?板书 三、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展示“青藏高寒区的自然环境图”,分析讨论下列问题:提问1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什么?(高而寒,因此该自然区被称为青藏高寒区)2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突出特征的形成取决于哪些因素?(海拔高度)3青藏高寒区内部的自然环境是否完全相同?有什么差异?教师点拨首先是由于海拔高度决定的水热条件垂直差异,其次是在高原的不同部位,自然景观也不相同。本区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北部和南部是呈东西向的山脉,西北是完整的高原
14、,东南部为地势较低、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夏半年有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进入,导致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的地域差别。高原上植被由东向西呈现出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的水平变化。受地势强烈抬升的影响,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但在高原的不同位置,垂直变化情况又不相同,其规律是从高原东南边缘至内部,垂直变化由繁及简。展示珠穆朗玛峰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图,可以发现喜马拉雅山南翼共分为 7 个自然带,而昆仑山则分为 3 个自然带。以此为例说明垂直自然带从高原东南边缘至内部,垂直变化由繁及简。4本区自然环境对当地人类活动有何影响?教师点拨人类是环境的产物。由于本区内部垂直分异明显,人类活动也打上了
15、垂直分异的烙印。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光照及温度条件较好,垦殖历史较长,耕地较集中,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如西藏的察隅地区、青海的湟水谷地;而在高山带分布着各种类型的灌丛、草甸,适于耐寒动物如牦牛、绵羊放牧。【本课小结】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不同的自然区其内部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有所不同,使其差异性的表现各异,应学会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课堂练习】说一说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分布中的指示作用有哪些。提示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1)地形:该分界线以北以平原和大高原为主,地形较完整;以南地形则比较破碎,以盆地或低山丘陵为主。(2)气候:最冷月气温
16、0等温线,年降水量 800mm 等降水量线,界线以北为暖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以南为亚热带、热带湿润气候区;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3)水文:以北河流汛期短,水量小,河流少,冬季有结冰期,河流的含沙量较大;以南河流汛期长,水量大,河流密度大,含沙量小,冬季不结冰,全年可通航。(4)植被:以北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以南以亚热带常绿叶林为主。(5)土壤:以北多钙质土,含钙镁成分多,土壤多呈碱性;以南以红壤和砖红壤为主,含铁铝成分多,土壤多呈酸性。(6)主要农作物:以北以棉花、小麦为主;以南以油菜、水稻为主。(7)耕作制度:以北以旱作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以南则多
17、为水田,一年两熟到三熟不等。正是由于秦岭淮河南北差异显著,使其成为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南北方人们的生活习俗也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例如南方乡村的房屋多尖顶,北方则多平顶;聚落的规模南方小于北方;住宅形式南方多小巧开放,北方则多为整齐宽敞的四合院;南方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北方有跑旱船、打雪仗、吃饺子等习俗。板书设计三 大 自 然 区 的 内 部 差 异东 部 季 风 区 的 南 北 差 异地 区 分 界 ( 活 动积 温 ) 地 形 气 候 带 景 观 土 壤 作 物 熟 制东 北 山 环 水 绕平 原 广 寒 温 带温 带针 叶 林 、针 阔 叶 混交 林肥 沃 黑 土 一 年 一
18、熟华 北 大 平 原 、大 高 原 暖 温 带 落 叶 阔 叶林 黄 土 发 育两 年 三 熟或 一 年 两熟 ( 旱 作 )华 中 山 地 、 丘陵 亚 热 带 常 绿 阔 叶林 贫 瘠 红 壤一 年 两 熟到 三 熟( 水 田 )华 南320045007500低 山 丘 陵 热 带 常 绿 雨 林 砖 红 壤 一 年 三 熟西 北 干 旱 、 半 干 旱 区 的 东 西 差 异地 区 分 界 地 形 气 候 带 河 流 景 观 农 业东 部 宽 广 平 坦的 高 原 温 带 、 半 干旱 区 多 内 流 河 旱 生 草 原 旱 作 农 业西 部贺 兰 山 ,相 当 于200mm降 水 量
19、线土 地 、 盆地 相 间温 带 、 暖 温带 干 旱 区 季 节 性 河 荒 漠 草 原 绿 洲 农 业青 藏 高 寒 区 的 垂 直 差 异地 势 西 北 高 东 南 低气 候 东 南 温 暖 湿 润 , 西 北 寒 冷 干 燥景 观 山 地 森 林 高 山 草 甸 高 山 草 原 高 山 荒 漠垂 直 变 化 从 高 原 东 南 边 缘 到 内 部 , 由 繁 到 简指导教师点评本节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由因及果,层层设问,步步为营,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层次分明,充分采用比较法,将三大自然区的内部特征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动脑的机会,既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运用比较法学习知识的能力均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