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 题 第二章 第八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课 型 新授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大纲要求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扶清灭洋“口号提出;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清政府的“招抚“策略;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形成。思想教育目标: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认真总结义和团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斗争的任务。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分析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
2、号成就与不足,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扶清灭洋“ 口号提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教学难点 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媒体 网络,实物投影、电脑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综合归纳得出结论教 学 过 程(甲)导入新课民族危亡之际, ,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努力提倡维新变法,最后流血而失败。民族危机到 90 世纪末继续严重,出现了另一种力量农民阶级,奋起反抗,这就是义和团运动。(乙)讲授新课一、 义和地二、 团运动的兴起1 原因:2学生阅读正文,并对照引言。得出结论:2 表现:1898 年,山东冠县,赵三多,揭开序幕。1899 年,山东平原,朱
3、红灯,取得大捷。3“扶清灭洋“ 口号提出:(1) 背景目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目的是为了把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2) 评价:A “扶清“ :农民阶级局限,对清政府认识不够,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的警觉。B “灭洋 “:也由于农民阶级局限,认识不够。这是一种笼络的盲目排外。C 这口号主要是集中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三、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 在山东的发展:掌握两个人两种不同的政策。(1) 毓贤安抚:学生归纳结果。(2) 袁世凯镇压:学生归纳结果。2 在京津的发展:掌握清政府的政策变化:教师板书:( )-( ) 。由学生上来填空:(剿灭)-(招抚) 。引导学生阅读 P
4、69 电文,思考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的背景是什么?答:义和团进入京津,直接危及清政府(2)“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是指什么?答:控制利用义和团,但不表明支持其反帝斗争。四、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1 八国联军侵华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第五次进攻,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义和团扶清灭洋损害列强在华利益,与日俱增是给列强联合出兵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机会。1900 年夏,英美日,法德俄意奥(上海话顺口溜)组成联军,英西摩尔带领,从天津向北京进发,直接目标是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2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1) 廊坊、杨村狙击战3(2) 天津保卫战:与聂士成联合战斗,聂在战斗中阵亡。史书载:“腹破肠出
5、,犹挥军前进。“天津沦亡后,八国联军设立都统衙门,进行殖民统治。提醒学生注意与前面广州占领委员会比较。(3) 进攻东交民巷使馆(4) 进攻西什库教堂3 北京沦亡:掌握: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殖民机构:联军司令部。加深:通过史料与小字深刻体会侵略者的野蛮。四、 辛丑条约的签订1 义和团运动失败:(1) 原因:指导学生从内部和外部方面入手分析:A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B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 意义:要求学生划出三个动词后,思考其中什么是最大的功绩?可引导学生阅读小字理解: 答:最大功绩-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2 辛丑条约(1) 签订:时间-1901 年;人物-李鸿章;国家-八国 + 荷比西。(2) 内容:学生一起齐读。(3) 危害:齐读后思考,你对内容最反感的是什么?教师最后归纳学生回答指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或这意味什么?教师引导得出:中国人民永远做他们的亡国奴。(4) 评价: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丙)作业:1通过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分析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惩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