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值得关注的五大新特点:1.经济几何重心持续北移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中国经济几何重心变动的基本轨迹是,由起点向南偏西方向转移,方向明显指向珠江三角洲地区。从 1991 年起,经济几何重心在继续快速南移的同时,逐步向东偏移。从 1999 年起,经济几何重心在继续东移的同时,逐步向北延进。经济几何重心的变动,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成长最快的地区;进入 90年代,以 1992 年浦东开发开放为动力,
2、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成长最快的地区;进入新世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开始加快。正是这一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动,带动了经济几何重心的转移。2.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大省成为新兴快速增长区域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促进了能源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导致对能源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了能源原材料大省采掘业和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从 2003 年以来,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采掘业和资源型产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大部分能源原材料大省的经济增长,对改变地区增长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 2005 年 GDP 增长速度前 14 位的省份中,按照工业主要行业的区位商大小,明显
3、可以分为三类地区:第一类地区是中西部新兴快速增长地区,包括内蒙古、河南、江西、广西、陕西、山西等,这类地区的共同特征是能源原材料及关联产业在其经济中占有明显比重,黑色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煤炭、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行业规模大、布局集中、增长迅速。正是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上述省区经济增速在全国的排位。第二类地区是传统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包括江苏、广东、浙江等,这类地区的共同特征是制造业较为发达,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等在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第三类地区是沿海新兴快速增长地区,主要以天津、河北、山东和辽宁为代表。其中河北和辽宁与第一类地区较为类似;天津和
4、山东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地区之间,具有前两类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其快速增长得益于能源原材料产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3.区域合作不断加强从三大经济圈来看,区域合作不断增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了粤港澳合作,深(圳)(香)港广(州)佛(山)珠(海)澳(门)大三角形区域城市框架正在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交通一体化、?“无障碍旅游区”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信息资源共享、标准和资质的互认、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京津冀地区尽管一体化进程启动较晚,但推动这一区域合作的动力明显增强。国家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战略的确立,京津冀交通一
5、体化的规划和建设、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走廊的建设、首钢炼钢产业向曹妃甸工业区的转移等,都将为京津冀地区合作增添新的动力。此外,泛珠三角和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发展。为应对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资源要素日益紧缺、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以及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在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还在努力加强和扩大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截至目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举办已有五年,在基础设施、能源开发、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等跨区域合作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规划设想,进展顺利。?“泛长三角”地区合作也已拉开序幕,其周边城市纷纷申请纳入泛长三角体
6、系。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范围正在扩大,辐射强度正在增强,周边地区呈现出新的发展机遇。4.积极推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点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当前一个重要做法就是设置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同的试验区都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功能和任务,都能获得各种政策支持,成为中国重要的政策区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选择一般需要具备几个条件:所试验的内容必须是“全国性”、“破局性”的和具有“典型性”的,在区域中具有战略地位,有好的基础和条件,发展潜力大,兼顾区域平衡。现有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有: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地区、武汉都市圈及长株潭城市群,反映了由南到北、由沿海到内地、由对外开放到城乡统筹、两型社会建设的变化
7、趋势。二农村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是要让一部分农民进城,但又不仅是让农民进城,更重要的是通过进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结构的改变,使他们能有尊严地参与和分享城市化的成果,分享城镇中的现代生活。城市化不是简单地等于城市建设数量增加,而忽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自然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更不能是只顾城市,不顾农村。城市化要建立在工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且要市场主导,政府有效引导,二者有机结合,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城市化不能盲目攀比,不能不顾条件,一味追求速度。农村劳动力剩余是显然的,人口城市化是必然的,但是这个不能依靠计划解决,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解决劳动力转移,解决就业以及相关的人事、民
8、政福利政策,才能逐步有效的实现人口城市化。三、怎样协调区域经济1、重新设计经济区(1)大城市经济圈 (2)沿交通干线经济带 (3)重点国土整治地区 (4)特殊支持地区,包括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 2、培育新的合作机制基于经济区划,政府部门应该在推动和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方面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一是支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二是鼓励和支持建立相应的契约机制。总结过去的教训,开展有实际效果的区域合作需要大家共同协商后能够兑现的承诺。 3、改革中央资金的再分配体制国家财政投入重点向有利于平衡地区间在社会和公益事业发展差距的方向倾斜,即逐步将缩小地区间所享受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差距作为国家主体性财政投融资战略和
9、基本目标。4、支持城镇贫困人口就业 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双调整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加剧了那些处于竞争弱势地位人口的就业困难,不能简单地将他们“减员分流” 推向市场。因此,考核各级政府的政绩时需要将这些人口充分就业率列为其中主要的目标。5、对贫困地区的援助责任。对那些仍然处于没有解决最基本温饱问题的绝对贫困地区来说,不应该去批评和指责群众自身“不努力”、 “不争气” 。建国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仍然还有一些地区没有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国家应该有勇气和义务来承担这些责任。6、强调程序公正就现阶段而言,程序公正是有效解决我国有法不依和违法难纠的重要措施。7、构建全社会信用体系,严惩不守信用的企业或机构组织
10、8、提高管理监督的能力 9、合理配置短缺资源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快速推进,涉及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和淡水、耕地等自然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资金资源总体上普遍缺乏,人才资源严重不足,技术和信息资源的结构性短缺现象十分严峻。 四、区域经济与市场营销的问题区域市场营销与企业市场营销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一、概念的界定 著名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指出,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22004 年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针对当前市场营销理念的广泛应用而给出了新的定义,即“市场营销既是一种组织职能,也是为了组织自身及利益相关
11、者的利益而创造、传播、传递客户价值,管理客户关系的一系列过程” 。 简单地说,企业的市场营销是指企业组织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而创造和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过程。而区域市场营销是指区域政府或政府联盟以及各种区域利益相关者为了提升本区域的资源水平,利用市场营销理念和方法将整个区域进行企业化、品牌化经营,整合区域内各种资源以吸引和满足各类目标客户需求和愿望的过程。 二、区域市场营销和企业市场营销的营销实质相同 就营销实质而言,二者是相同的,都是以顾客为中心,围绕着顾客的需要和愿望来开展的营销活动,都要面临市场竞争并借助促销手段来追求双赢结果。 (一)以顾客为中心 顾客的需要和愿望是营销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12、。不管是区域营销者还是企业营销者都必须围绕着顾客的需要和愿望来制定营销战略,采取各种措施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愿望,提高顾客的满意感和忠诚度。 (二)以竞争为基础 市场营销本身就是买方市场的产物,是营销者为了适应竞争,在竞争中取胜而采取的经营理念和手段。因此,不管是区域营销者还是企业营销者在制定营销战略时都必须充分考虑竞争状况,认真分析竞争对手情况,从而界定出自身的竞争优势。(三)以交换为实质 营销的实质是交换。交换就是通过提供某种东西作为回报,从某人那里取得所要东西的行为。从最广义讲,营销者追求的是诱发另一方的某种反应。企业需要的反应是购买,一般表现为以财易物;区域需要的反应也是购买,一般表现为来
13、访和投资等。 (四)以促销为手段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不管是区域营销者还是企业营销者都必须借助促销手段将有关自身和产品的信息传递给目标市场上的顾客,以达到促进购买扩大销售的营销目的。 (五)追求双赢结果 企业要想在市场中长期生存和发展,其营销活动不仅要实现企业盈利,而且要使顾客获益并感到满意。而区域要保持可持续发展,所开展的各项营销活动也必须实现自身和目标顾客的长期双赢。 三、区域市场营销和企业市场营销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根据系统经济学的观点将企业视为比区域低一层次的经济系统,是区域的一个子系统。第四次的答案是能够在网上找到最贴切这个题目的答案了,大家可以参考一下,也可以自己主观作答,老 师说只要言之成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