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ttp:/ ,导致产生“烂尾新闻” 。近年来,每当发生热点事件,一些地方选择“迅速表态” ,并表示要严肃处理,然而追责渐无音讯,调查难觅踪影,导致产生“烂尾新闻” 。其实,这些“烂尾新闻”的产生总跳不出一些套路。一种是, “第一时间”回应,事件真相却“雾里看花” 。 “塑化剂” 、 “毒胶囊”引发极大关注,然而时至今日,酒类中塑化剂的限量国家标准仍未出台,保障消费者安全依旧靠企业自律。部分企业用工业明胶生产“毒胶囊” ,污染链到底有多长,流向了哪里,事件真相的调查也远未水落石出。另一种是,号称“严肃查处” ,调查结果却迟迟不见公布。山西长治发生的苯胺泄漏事故已经过去半月,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波
2、及3个省,污染损害至今没有确切评估,相关责任人的调查也没结果。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单增德因给情妇写离婚承诺书被相关部门调查,一个半月后,结果仍未公布。此外,还有一种,处置罔顾民意,事后道歉“一笔勾销” 。未经遇难者家属签字同意,云南省镇雄县山体滑坡事故中的46名遇难者遗体就被火化。事后,当地政府“诚恳道歉” ,县民政局及殡仪馆“书面检查” ,责任追究还未启动。 “速生鸡”事件,肯德基一份“道歉”就将监管部门职责缺位一笔勾销再无下文。缺乏严厉问责,让调查等流于形式是导致“烂尾新闻”产生的主因。在很多人看来,诸多事后的举措,都是平民愤的“积极应付” ,根本不是真正解决问题。从公众一边倒的态度不难看出
3、,要想真正让“烂尾新闻”绝迹,根本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相关部门要拿出诚意,而不是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企图忽悠公众,蒙混过关。其实,每一次热点事件,民意都有具体指向,比如惩治腐败,或者调查真相。公众不仅期待“烂尾新闻”问题能得到解决,更想借此重申一个常识:民意乃立国强邦之基,不可无视,更不可忽悠。当下,公平、正义等价值诉求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关乎公共利益的热点事件如果没得到合理解决,对社会,对民心都是巨大的伤害。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将目前立足于应急反应、危机管理的思路,调整到长效管理、常态治理的步调上来。热点事件一经媒体或网络曝光并发酵,不应该是想着如何在第一时间平息、封堵,或者是程式化地表示“迅速调查” ,而是应该认真启动调查程序,排除各种干扰,查明事件真相,给社会公众一个负责任的说法。还应该在不触及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调查过程要尽可能地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