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中国社会史论战与唯物史观史学监理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爆发的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其影响范围之广泛、参加论战的派别之复杂、论战过程之激烈,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史上均属少有,而论战中所反映的现实与历史、政治与学术之间的错综关系,更使得这场大论战显得异常曲折复杂。一直以来,回顾、研究、解读社会史论战的各种论着难以计数,从各个方面对论战都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评价。然而,基于大论战本身的复杂性,对这场社会史论战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试以怎样从政治视角和学术视角看待社会史论战、大论战与唯物史观史学的建立间的关系提出粗浅认识,就教于同行。
2、从对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研究情况看,学者通常认为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指 20 年代末至 30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社会史论战以及 1934 年到 1935 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 狭义的则是以读书杂志为主要论战阵地的中国社会史论战。144 广义和狭义之分有利于明晰问题、展开研究,而在当时的论战过程中,许多问题常常重合在一起,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在时间上也有交叉,因此本文所言及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主要是从广义而言的。一在论战刚刚结束的硝烟未尽之时,何干之就写出了回顾这场论战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 1937) 、 中国
3、社会史问题论战 ( 1937) 等论着。此后,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 ( 1938) 、吕振羽的中国社会史诸问题 ( 1942) 等书,都程度不同地涉及到社会史论战,李季、伍启元、马乘风等人也着文对论战本身进行了论述和总结。这些论着讨论了论战的起因、对各派观点的批评以及论战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需要总结的经验与教训。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学者对于社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会史论战的整个过程、前因后果及各种观点作了更为细致的梳理与阐述。对论战的总体评价, “学术界占主流的看法是将其作为一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史学争论”,“ 对论战的定位掺杂了过多的非学术因素
4、,政治定性遮蔽了真实的学术内容”178,83,“过多地强调和阐释论战的政治和革命意义”2. 近十几年来,随着史学界对于民国时期史学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史论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一些学者开始呼吁并尝试以“学术视野”对社会史论战进行重新审视。一直以来,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包括对社会史论战的研究,的确存在着“学术视野”偏弱,以“革命话语”的解释成为主流的现象,具体到对这场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考察,就往往会带给我们一定的困扰。因为,从既定的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阵营的分野中,我们却看到论战中那些声称自己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有的是国民党人士、有的是托派人士、有
5、的是自由主义者; 从以往强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调的革命史逻辑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并非以共产主义为信仰的人却认同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主张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社会发展形态去解释中国历史发展阶段。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更增加了我们评价和研究这场声势浩大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的难度,也是造成今日对社会史论战的研究出现了从“革命” 到“学术”视野的转变的主要原因。强调从“革命”到“学术”的视野转变,的确是对社会史论战在研究思路上的有益拓展,不过,鉴于社会史论战本身的复杂性,对这样的视角转换还需有所辨析。1927 年大革命失败,政治形势的急转直下,迫使各派政治势力
6、都在思考、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思想文化界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也急剧分化,但是却共同面对着与中国革命前途与出路密切相关的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对象、革命步骤与方法等重要问题。这是中国社会史论战发生的直接背景。造成这场论战的另一个原因,来自于苏联以斯大林和托洛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斯基为代表的、对中国革命的不同观点而导致的政治斗争对中国国内的影响。托洛斯基、拉狄克主张中国已是资本主义国家,革命的目标应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 斯大林、布哈林等认为中国的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占优势,中国革命应该以反封建和反帝国主义结合为主。何干之说:“那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
7、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分析的结论。前一种主张,是苏联少数党的主张,后一种主张是多数党的主张。这两派的政见在苏联闹了好几年又传播到中国来。 ”339 这一原因近来被研究者更为关注。如李勇在“中国社会史论战”对于唯物史观的传播一文中说: “中国学者的分歧完全是对共产国际内部争论的响应”.4乔治忠在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问题探实一文中强调: “苏联上层领导人斯大林与托洛斯基之间公开的争论与斗争,确是引发中国发生论战的最重要的因素。 ”5斯大林的主张成为在莫斯科的共产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国际的指导方针。1928 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对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决议中
8、指出,中国社会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双重性质,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样的论断引起中国共产党内的托派领袖陈独秀的异议。中共学者之间的论战,是对共产国际内部争论的回应。同时,以陶希圣为代表的国民党改组派人士同样受到苏联政治论争的影响,发起并参与到了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来。何干之说: “为着彻底认清目下的中国社会,决定我们对未来社会的追求,迫着我们不得不生出清算过去社会的要求。”34 各家各派既已推出他们对中国社会性质的不同观点,激烈的论战处于僵持阶段,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仍需进一步走向深入,于是,作为社会性质论战的逻辑延伸,历史上中国社会各阶段的社会性质是什么,转而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从历史的
9、角度纵向考察中国社会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明确现实中国社会的性质,由此便又引发了中国社会史论战。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陶希圣在 1929 年出版了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 中国封建社会史二书,率先将问题引入社会史领域,而 1930 年出版的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则开创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结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作了分析研究。狭义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由此展开。1931-1933 年,王礼锡主编的读书杂志先后策划刊出了 4 期 “中国社会史论战” 专号,中国社会史论战形成高潮。中国社会史论战主要集中于 3 个问题: 第一,奴隶社会是不是人类必经的社会阶段,中国历史上
10、是否存在奴隶社会? 第二,中国封建社会始于何时,终于何时? 有何特征? 第三,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什么? 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过? 对于这些问题,各种观点的论辩错综复杂,诸如中国历史上”有奴”还是“无奴” 的观点交锋、中国封建社会的上限在何时的分歧、对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不同时期经济形态特征的各种描述、对中国是亚细亚社会的批评意见等,持不同观点的人并不完全以其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政治立场趋于一致,各种观点的论证标准及史料也多有交叉重合。总的来看,以读书杂志为核心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学术指数应高于此前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由于农村、农民和农业在中国的主
11、体地位,农村社会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社会的性质,而“一九三四年以前的论战还没有写出一部很完整的结论”,于是“以中国经济和中国农村这两个单位为对抗的中心”3127,123,在 1934 年又形成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核心议题是在分析乡村社会性质时,到底应该以分析生产关系为主,还是以分析生产力为主。马克思主义者主张前者,而托派分子则立足于后者。与以读书杂志为中心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相比,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再次使论战内容回归到现实问题中来。综上,从广义的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起因和过程来看,论战的本质当为现实问题、政治问题,但是随着论战的深入,进入到讨论中国社会史性质阶段后,学术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
12、料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指数一度提升,之后又发展到讨论中国农村社会性质,仍然不脱离现实旨归。从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到中国社会史性质的讨论再到中国农村性质论战,从新生命新思潮 动力等杂志到读书杂志 ,再到中国经济和中国农村杂志,从陶希圣的中国封建社会史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到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论战总体上呈现出从现实到历史再回到现实、从政治到学术再回到政治的基本走势,很明确地是以探讨中国的现实问题、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解决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为基本线索的。正是由于这些问题既是以现实政治问题为主旨,又是以学术讨论和学术研究的方式展开,才使得不同政治背景的派别、不同政治身份以及不同职业
13、身份( 政治家、思想家、学者等) 的人都被吸引到论战中来,论战也表现得声势浩大、波澜起伏、交锋激烈、影响广泛。笔者就此认为,即使我们今天意识到需要强化对社会史论战进行“学术视野”的研究,却仍不可忽视社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会史论战从始至终存在着的现实政治诉求。因为,如果没有“中国向何处去” 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形成社会史论战; 如果没有对中国社会性质以及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等现实问题的不断追问,论战就不会从开始的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发展到对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再回归到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如果论战不是紧密联系现实政治,也不会吸引不同政治和学术观点的各派人士
14、全力投入到论战中来。将社会史论战置于“学术视野” 中考察,其重点是将社会史论战的相关起因、过程、观点、派别、人物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作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若仅将社会史论战简单地框定为一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争,那么按照以往的惯性思维,研究的结果很可能就是“论战中的一些派别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声音被无限放大,而另一些派别则永远处于被告席上,成为被审判的对象,其言论得不到重视”189.然而以 “学术视野” 考察社会史论战,并非意味着可以轻视或绕开论战中无处不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在的政治元素。强调用“学术视野” 研究社会史论战,反而更应该透过纷繁的论战表面去客观把握论战起因、过程中所蕴含的政治、学术等多重动因,厘清各种“学术”观点中的现实意图, “如果研究对象属于或带有政治性质,就需要仔细探讨其中的政治背景、政治主张、政治后果以及政治因素所占据的权重,绝不能借口学术视野而抹杀和摒弃史事内本来具有的政治性”5.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术视野”的学术研究目的。 共 3 页: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标签: 上一篇:三国时期华覈的史学批评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