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政教部:魏彤儒2导 言一、教学目的使学生总体把握教材结构;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和方法。二、教学重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分析,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三、教学难点阐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教学时间2 学时五、主要内容 介绍五个问题: 一、课程性质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断限 三、课程主要内容结构 四、学习目的和意义 五、学习方法 一、课程性质本门课简称纲要 ,同你们已经学过的基础课、另外学习的概论课、即将开设的原理课,均是经中央批准的本科生必修“思政课” 。 因此,本课不是一般的历史课。根据 2005 年 3 月中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
2、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 ,自 2006 年 9 月起,我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史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与其它三门“思政课”不同, 纲要不是展开地论述课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而是要用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事实阐明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的理论观点,做到“于序(叙)事中寓论断” 。2与专业历史类课程不同。专业历史课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在材料处理上具有自己的侧重,而纲要则特别强调加强思想性。3与中学历史课不同。初中讲的是“点” 、高中讲的是“线” ,大学讲
3、的是“面” ;中学讲的“是什么” , 纲要讲的是“为什么” ,中学讲的是“事” , 纲要主要讲“理” 。因此,它不是简单的史实重复,而是要在认识上实现质的飞跃。二、中国近现代史的断限(一)世界历史的断限和分期世界古代 远古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世界现代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当代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前(二)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1. 史学界多数学者观点3古代 公元前 21 世纪夏王朝建立1840 年鸦片战争近代 1840 年鸦片战争1919 年五四运动现代 1919 年五四运动1
4、949 年新中国成立当代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2. 近几年史学界的争论1 1630 年1919 年 即以明清之际作为起点,以五四运动为终点2 1840 年1919 年 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种观点是史学界的多数,主要以已故历史学家范文澜、胡华、胡绳等为代表。 37 1840 年1949 年 即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史学界思想的解放和史学研究的深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刘大年提出的观点,现在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三、课程主要内容结构1、内容框架“纲要”介绍的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历史,重在探讨历史规律。“纲要”课涉及的主要内容,时间跨度 160
5、多年,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期间,1840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为中国近代史(在这 110 年里,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 ,以后为中国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919949) 天翻地覆的三十年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49) 走向辉煌的五十年每编下设一个综述(相当于各该编的“纲” )和 35 章(专题性质,相当于各该编的“要” ) 。各综述和各章后设思考题(均围绕学习重点设置)和阅读
6、文献(均为最基本的) ;书后设“大事记” (为方便大家查阅基本历史线索) 。2、主题、主线主题: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鸦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和主线。 (北大版这样讲)主线:它的主线是中国一代代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
7、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北大版将主线成为主流)四、学习目的和意义1、学习目的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 简言之,学习目的做到“两个了解”,懂得“ 三个选择” ; 改造“ 三观”、坚定“四信” 。4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达到“两个了解
8、” ,即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史国情” ;2懂得“三个选择” ,即中国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坚定“四信” ,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2、学习意义第一,了解国史国情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史国情。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能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懂得中国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充分认识
9、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能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是无论是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试图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理想社会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做的努力,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历史的发展要求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充分认识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
10、家富强,所以我们应该更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拥护党的领导。第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建国社会主义改造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认识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牢固确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第四,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提供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第五,澄清“左”和右的影响,增强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培养学生珍惜历史、尊重历史的意识,从中感悟历史的魅力,
11、汲取历史的智慧。 五、学习方法1.把握主题主线2.以世界历史为依托中国近现代史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一部分,只有把中国的历史事件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考察,才能真正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认清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建设的必要性,才难真正厘清近代中国两大基本任务的辨证关系。3.联系现实及个人的思想实际4、试论结合,以史为鉴六、主要参考书目 51、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第四版) 。中华书局 1994 年版 2002 年 27 次印刷。2、蒋士第等编: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第 11 次印刷。3、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4、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
12、,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5、费正清 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6、费正清 费维恺编:剑桥中国史 (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7、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年。中国近现代历史图片/Pictures about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历史风云网,给您想看的历史! 七、板书设计一、课程性质本科生必修的“思政 课”二、中国近现代史的断限古代 公元前 21 世纪夏王朝建立1840 年鸦片战争近代 1840 年鸦片战争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现代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3、至今三、课程主要内容结构1、内容框架三编十章2、主题、主线主题:为实现两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主线:见开篇的话第二段。四、学习目的和意义1、学习目的做到“两个了解” ,懂得“ 三个选择 ”; 改造“三观”、坚定“四信” 。2、学习意义第一,了解国史国情 第二,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第三,坚定政治信念第四,奠定基础第五,澄清“左” 右影响五、学习方法1.把握主题主线2.以世界历史为依托3.联系现实及个人的思想实际4、试论结合,以史为鉴八、讲课后记6上 编(综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8401919)一、教学目的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主要特点,明确近代中
14、国的阶级状况,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从而对本编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二、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和阶级状况三、教学难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时间1 学时五、主要内容本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四、基本历史线索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从 1840 年到 1919 年差不多八十年,古老的中国发生了惊心动魄的历史剧变:当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弱时,因资本扩张而急于对外殖民的英国侵略者凭借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
15、等条约,从此资本主义列强不断挑起侵华战争,清政府几战必败,中华民族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背景(略讲)鸦片战争前的中国:(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时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灿烂的古代文明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2)中国由盛转衰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从 19 世纪中叶开始,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落。政治上的腐败A 官僚机构的膨胀B 吏治的腐败7经济上土地兼并,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连绵不绝。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军事上A 军制落后B 军备废弛文化上奉行文化专制政策,导
16、致思想僵化A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B 文字狱鸦片战争前的西方: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拥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而国力又日渐衰弱的中国自然就成为西方国家的入侵目标。(1)英国1640 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18 世纪,英国出现“工业革命” ,大机器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工业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16 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
17、开始侵入印度,并于 1600 年建立东印度公司,以垄断东方贸易。1793 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试图打开中国市场,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尔后,英国兵船多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1825 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困境,英国资产阶级更急于打开中国市场。(2)法国和美国法国,美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也将殖民扩张的触角伸向东方,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进行侵略扩张。但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够雄厚,因此在 19 世纪初期的对华战争中,主要通过追随英国,获取侵略权益。(3)俄国沙皇俄国是一个极具侵略传统的封建帝国。虽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但利用与中国接壤的条件致力于对中国领土的扩张。17
18、 世纪中叶,俄国武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1689 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订立了尼布楚条约 ,1727 年,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 ,这两个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和中段边界。从 18 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者不断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领土。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使逐渐走向衰落的中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挑战和危机。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和中国落后的封建主义碰撞后,必然导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出现一些与以往不相同的特点,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政治特点1840 年以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国家,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没有完全
19、沦为殖民地,还保留着形式上的独立和自己的政府,但是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和关税自主权等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各方面主权几乎都掌握在列强手中,中国政府逐渐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中国失去独立地位,沦为半殖民地。(2)经济特点近代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投资设厂,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中国成为列强掠夺原料,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的基地,并逐渐产生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附属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封建经济为主,多种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半8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存的经济特点。(3)
20、思想文化特点最显著的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政治上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教育上主张学习先进科学文化,但是封建思想文化仍占统治地位。二、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1.新兴阶级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了,这是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两个新的阶级力量,他们的产生必然会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引起新的变化。(1)中国无产阶级的组成及特点中国无产阶级的组成: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是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和外国轮船雇佣的中国海员;外国资本在中国设厂,兴建各种建筑工程雇佣的工人;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的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
21、的现代企业中的工人。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产生较早,人数少。比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早了 30 年;大多由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因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大部分不是从工厂手工业发展而来的,因为这个特点比较容易和农民阶级结成联盟关系;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很强,是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2)中国资产阶级的组成及特点中国资产阶级的组成:官僚资产阶级多由封建统治阶级转化而来,又多在列强的扶植下发展起来,到抗日战争后达到顶峰;小资产阶级封建社会的小生产阶层,近代的知识阶层和自由职业者。民族资产阶级由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办企业的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转化而来的;采用
22、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场主转变而来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官僚资产阶级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不稳定,经常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摇摆不定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浓厚两重性的阶级:革命性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束缚的革命要求;软弱性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身的力量又很薄弱,因而缺乏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坚决性。这种两重性对后来的革命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2.复杂的阶级状况地主阶级外国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农民阶级9工人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外国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是对抗性的矛盾;
23、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外国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特殊社会可以找到共同利益,化解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本质上说是对抗性的,但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力量独自推翻地主阶级。这些阶级之间的矛盾状况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具体变化而变化。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主要任务1.基本矛盾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有两个,一个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一个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2.主要任务近代中国有两大历史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和实现近代化(1)反帝反封建反帝反封建革命是为了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24、统治秩序,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从根本上说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近代化 实现近代化是为了改变中国经济文化的落后地位,实现国家富强,从根本上说是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1)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没有民族独立,就不能实现近代化,所以只有革命才能为中国的近代化打开新天地(2)实现近代化是民族独立的保证,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证明了这一点。六、思考题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主要是什么?2.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主要任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七、参考文献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
25、年大会上的讲话 。八、教学后记10上 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深入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二、教学重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马关条约极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三、教学难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四、教学时间:1 课时五、主要内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性质的形成是由资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并与中国签订不平等的条约造成的。因为不平等条约是衡量资本
26、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尺度,我们通过分析历次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条约对中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及由此引发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变化的特点,来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一、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1.战争过程(1)英国对华鸦片贸易 (略讲) 18 世纪中叶,英国已在西方各国的对华贸易中居首位。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壁垒面前,西方的工业品很难找到市场。再加上清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西方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而中国的茶叶和生丝等产品却在中国的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
27、,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英国资产阶级找到鸦片这种特殊的商品。 从 18 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19 世纪初,英国烟贩无视中国政府的多次禁令,大肆进行非法的鸦片走私贸易,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不断增加,在英国输华的货物中,鸦片就占了一半以上。罪恶的毒品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通过鸦片,每年从中国掠走的白银达高数百万元,英国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鸦片的泛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A 它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由出超变为入超,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大量的11白银外流,一方面造成银价上涨,各地税收困难,政府财政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则造成银贵钱贱,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B
28、 众多官吏兵丁吸食鸦片,军队丧失战斗力;C 鸦片走私中的贿赂,贪污和欺诈行为,使清政府吏治更加腐败;D 极大地损害中华民族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2)中国政府开始禁烟 鸦片贸易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1838 年,道光皇帝下令各省严禁鸦片,12 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1839 年 3 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在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下,严拿烟贩,惩办不法官吏;严禁国人贩卖,吸食鸦片;并晓谕外国烟贩,限期上缴所有鸦片,并出具甘结,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 。1839 年 6 月 3 日,林则徐下令将所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
29、个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3)战争爆发 1839 年 8 月初,林则徐在广东收缴和销毁鸦片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他们纷纷致书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扩大在华的商业利益,既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展,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客观要求,也是英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转嫁危机的手段。1840 年 6 月,乔治懿律率领由 48 艘舰船,4000 余名士兵(后增至 15000 人) ,540 门大炮组成的“东方远征军” ,抵达中国广东海面,封锁广东珠江口,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
30、始。战争过程中,清政府没有统一的作战思路,时战时和,由抵抗走向妥协,加上中国军事武器和装备的落后,英国侵略军一路北上,相继攻破厦门,宁波,镇海,8 月上旬,在英国舰队到达南京下关海面时,清政府向英国投降求和,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2.条约内容1842 年 8 月 29 日,耆英,伊里布和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 ,即南京条约 。 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丧失的权益:(1)1842 年 8 月,中英南京条约A 割让香港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B 赔款 2100 万银元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财政负担)C 取消“公行”制度,实行自由
31、贸易。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D 海关关税必须与英国商定 规定了“值百抽五” ,即规定绝大部分主要货物的税率为5%左右 (丧失了关税自主权)(2)1843 年 7 月和 10 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A 领事裁判权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B 片面最惠国待遇(3)1844 年 7 月 3 日,中美望厦条约A 允许美国兵船在中国各港口 “巡查贸易” , (中国的领海权遭到破坏)B 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1843 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在通商口岸,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交涉诉讼,英国领事有“查察”和“听讲”的权利
32、,英国人在中国犯罪,由英国的管事官处理,中国政府无权12处理,中美望厦条约规定,所有美国人之一切民事,刑事诉讼, “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4)1844 年 10 月 24 日,中法黄埔条约在通商的五口建造教堂和坟地 (便于文化侵略,1846 年,法国迫使清政府下令取消一百多年来对天主教的禁令)3.后果思考 鸦片战争及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全部主权。战后中国的领土被割裂,英国割占了香港,葡萄牙于 1849 年强占了澳门,中国的主权的独立也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丧失了关
33、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和租界的形成使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允许外国兵船在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使中国的领海主权也遭到了破坏,中国成为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国家。经济上:战前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战后,外国的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猛烈的冲击,东南沿海一带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经济上的半封建国家。社会矛盾的变化:除原有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且这个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从此,中国的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的
3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期。革命性质的变化:战前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战后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革命的性质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阶级关系的变化:战前中国社会阶级主要是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战后中国逐渐出现两个新兴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新兴阶级的出现对中国后来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1.战争过程1856 至 1860 年,正当清军与太平军在长江中下游激烈争夺的时候
35、,英,法借口“修约” ,图谋扩大已取得的侵略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了新了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 年 12 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 ,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 ,组成英法联军5600 余人在珠江口集结,炮击广州,并登陆攻城占领广州,然后沿江北上,直趋天津,攻破了大沽炮台,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 ;随后英法为了继续扩大市场,利用在北京互换条约批准书的时机,重新挑起战争,攻占了清政府的首都北京,洗劫了中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侵略者通过这些条约,极大地扩充了在华的特权。沙俄成为第
36、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大的获利者。2.条约内容(1)1858 年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和 1860 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B 开辟更多的商埠,并且外国军舰可以驶入长江和各通商口岸 (外国势力深入到中国沿海和内地)13C 改订税则和外国人“ 帮办税务” ,抽取 2.5%的子口税,免征内地税(海关管理权和关税,内地税自主权全面丧失)D 内地传教 (教会势力深入内地,文化侵略)E 鸦片贸易合法化 (鸦片泛滥)F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2)1858 年中俄瑗晖条约 , 天津条约 ,1860 年中俄北京条约 ,1864 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A 1858
37、年中俄瑗晖条约 ,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 60 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归俄国B 1858 年天津条约乌苏里江以东近 40 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俄国C 1864 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给俄国,通过这些条约,俄国共侵占中国 144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3.后果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并扩大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中国的主权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主要表现在:政治上:(1)领土完整遭到空前破坏,英国霸占了南九龙半岛,与香港岛连成一片,成为侵略中国的基地,俄国共侵占中国 144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严重破坏
38、中国的领土完整;(2)外国军舰,商船可以驶入长江和各通商口岸,使中国丧失了内河航行权(3)在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基础上又丧失了内地税自主权(4)清朝的政权开始买办化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掌权,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 ,镇压本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这是清朝政权开始半殖民地化的严重步骤;1861 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 (作为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其主持人由王公大臣和军机大臣兼任,成为六部之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加上海关总税务司的设立,中国的海关管理权被外国控制,外国公使进入北京都标志着中国的政权机构的半殖民地化。经济上:中国进一步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自然经济进一
39、步解体,新开辟的通商口岸,从沿海扩张到长江流域,从华南扩张到东北,子口半税,中国成为世界上税率最低的国家,加上海关大权完全交给外国侵略者,外国人可以自由进入内地通商,方便了外国商品深入中国内地倾销和掠夺廉价原料,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更大范围内瓦解。中法战争(可以略讲)在 1884 年到 1885 年的中法战争中,法国侵略者在中越边境和东南沿海相继挑起战端,清政府被迫迎战,在战争中中国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但是中国军队还是在镇南关,谅山,临洮等地一系列胜利,并导致了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垮台,但是清政府在战局对中国比较有利的情况下与法国签订了新的不平等条约中法新约 ,不败而败。1885 年 6 月
40、9 日中法新约A 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 (中国宗主国地位丧失,传统的帝国体系开始瓦解,中国进入资本主义体系内)B 与法国商办建造铁路 (第一次写明外国攫取中国铁路利权,于是列强对华投资时代的到来)三、甲午战争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1.战争过程1419 世纪 90 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 1894 年到 1895 年的甲午战争中,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洋务派苦心经营的中国新式陆海军完全溃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和日本半个世纪的格局。甲午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丧失
41、的权益:2.条约内容1895 年 4 月 17 日,中日马关条约A 中国承认朝鲜“独立” (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结束,朝鲜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桥梁)B 割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C 赔款 2 亿两 (清政府举借洋债,政治和经济上更依附帝国主义)D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增辟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方便日本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倾销商品)3.后果甲午战后,日本进入列强行列,而中国由于战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上越陷越深,表现在:政治上,条约规定割地,使中国失去了大片的战略要地,是沙俄吞并中国领土后的又一次大掠夺,主张了列强分割中国的野心,正是在甲午战争后,列强开始
42、竟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开始瓜分中国。经济上,为了赔偿巨额的战争赔款,清政府开始向外国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赔款,便于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为列强在中国资本输出提供了条约依据,便于列强在中国直接掠夺劳动力和原料,攫取巨额利润,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另外,中国在战争中败给“蕞尔小国”日本,给中国的民族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可以说,甲午战争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1.战争过程1900 年 6 月,为了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英,德,俄,法,美,意,日,奥八国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先后攻陷了天津和北京
43、,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侵略军洗劫了北京成,战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2.条约内容八国侵华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丧失的权益:1901 年 9 月 7 日,中国同英,德,俄,法,美,意,奥,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共 11 个国家签订的辛丑条约A 赔款 98200 万两 (和前几个条约赔款数比较,可见侵略程度的加深)B 清政府有镇压人民反帝的义务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 北京的使馆区可驻军队,大沽到北京的防御措施全部摧毁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D 把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于六部之首,指定皇族担任外务大臣(中国政府内部机构设置的半殖民地化)3.后果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
44、彻底地控制了清政府,政治上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经济上,因为巨额的战争赔款,中国政府要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为担保,清政府的税收机构实际上成了为帝国主义收款的代办机关,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无从谈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最终形成。15六、思考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些 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3.列举历史事实,论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以及主要表现。七、参考文献1.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 ,第一卷,第二编第一、二、三章2.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和日本 ,第一、二卷3.列宁:中国的战争 ,见列宁选集第一卷4.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 中国革
45、命和欧洲革命 , 中国和英国的条约 , 对华贸易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八、教学后记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教学目的1.通过介绍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手段,认识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一切灾难的总根源。2.通过学习近代中国人民早期的反侵略斗争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认识中国人民的顽强斗争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根本原因。二、教学重点1.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2.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三、教学难点:近代中国对外战争屡战屡败的原因四、教学时间:2 学时五、主要内容本章的两条线索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2.中国反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三个基本问题1.资本帝国主义
46、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2.中国反侵略斗争的意义是什么?3.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从 1840 年到 1919 年这八十年是外国侵略中国,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八十年,也是中国人民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八十年 从 1840 年到 1919 年这八十年里,英,法,日,美,俄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奴役,使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军事侵略(上一节课已经讲过,适当略讲)从 1840 年到 1919 年这八十年里,英,法,日,美
47、,俄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侵华战争的参与国之多,历时之长,频率之高,危害之重,世界罕见。16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参加对中国侵略的国家越来越多,战争的范围也越来越扩大,从沿海到内陆,甚至将战火烧到中国的首都;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造成中华民族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打击了中国的民族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急速下降,更重要的是随着军事侵略而来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政治控制1.损害领土主权A 割让领土 马关条约后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沙俄夺走的中国东北,西北的土地。B 租界 在上海和武汉等
48、地,划出的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区域,不受中国法律制约,成为“国中之国” 。C 租借地 德国“强租”胶洲湾等地D 划分势力范围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极大地刺激了帝国主义侵略野心, “三国干涉还辽”揭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序幕,随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个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有争夺也有互相暂时的妥协。补充资料:(根据上课情况适当补充)【门户开放政策】1898 年,美国正在进行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未能参与对中国海湾港口和“势力范围”的争夺。1899 年 9 月和 11 月,美国政府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 ,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承认各
49、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得到的路矿等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对任何通商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对各国货物,一律由中国政府按照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在征收港口税,铁路运费方面,对别国船只,货物不实行差别待遇。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经过几年空前尖锐复杂的大争夺之后,终于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上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侵华的联合阵线。【租界,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租界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的一定区域,成为“国中之国” ,是列强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在他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各国在租借地不仅具有行使行政,立